《風味人間》正式上線,這部拍攝美食的紀錄片毫無疑問地刺激了觀眾的味蕾,繼《舌尖上的中國》之後,再一次讓大家邊看邊直呼「好餓」!
《風味人間》拍攝期間,在浙江各地取了不少景,搜羅了不少當地風物,也吃了不少好吃的。當然,這其中自然少不了杭州啦!
說到杭州,還是能看出陳曉卿的「偏愛」的——從2009年至今,陳曉卿的微博中曾28次提到杭州,足見對杭州的喜愛!
去了哪兒?吃了啥?不要著急,
有下面這些店名和地址
供「吃貨」們打卡。
1
▲聚樂飯店
坐標:濱江西興青年路2號
陳黑子同款菜單:油燜元筍、野生鱸魚、
芋艿、臭幹千張煲、螺螄
2
▲蘭邊碗
坐標:十五奎巷42-3號
陳黑子同款菜單:筍乾蒸河蝦,煎爆醃海鱸魚,
八寶醬丁,神仙蹄,鹹肉蒸飯,梅乾菜蒸筍乾
3
▲捲毛麵館
坐標:瓜山新苑商鋪3-132
陳黑子同款菜單:片兒川加腰花、
片兒川加大排、肉絲拌川加春筍
4
▲天天旺酒樓
坐標:白傅路3號
陳黑子同款菜單:燒螺螄,春筍醬肉,暴醃菜炒什件
5
▲小狗麵館
坐標:復興南街113號
陳黑子同款菜單:片兒川、拌川
6
(朋友圈截圖,側臉平頭男為陳曉卿)
瑾穎東北菜館
坐標:衢江路20號
陳黑子同款菜單:皮蛋豆腐、醬爆茄子、
拆骨肉燉豆腐鍋仔、土豆絲炒韭菜
其實,杭州還有很多老底子的美味藏於民間。
比如最近,杭州人家就已經在忙著醃冬醃菜了。
冬醃菜是農家的家常菜,從立冬開缸吃菜算起,可陸續吃到翌年的立夏時節,因此有農諺云:「一缸醃菜吃半年,酸鮮味美可下飯。」一碗冬醃菜,不僅是農家餐桌上的常見菜,也是城裡居民的偏愛,他們尤其喜歡買四季青菜鄉的冬醃菜,買的時候,有一句口頭禪:「是不是四季青的?」究其原因,四季青菜鄉出產的冬醃菜色澤黃亮,株大、瓣嫩、梗長、葉少,賣相特好,燒吃起來更是味道鮮美。
顧客為識別是否是四季青出產的冬醃菜,會用手指蘸一點醃菜盆裡的滷水,再放在舌頭上一舔一嘗,那生鮮的味道也能品嘗出個大概,就知道這是否是正宗的四季青冬醃菜了。
當地習俗,婦女是不能上缸踏踩醃菜的,原因是以後的醃缸菜要祭供祖先和神靈菩薩的,婦女踏缸過後是大不敬的,這其實是封建思想作怪。那些家中沒有大男人醃菜的失獨女人,只能請鄰家男人幫忙醃菜,鄰裡幫助是當地傳統美德,鄰居男人們都很樂意過去幫忙醃菜的。
城裡人也有買長梗白菜自家醃的,立冬時節,裡巷弄堂大街兩旁曬滿了白菜。自家醃不好的,會請在四季青的親戚或朋友上門來幫忙醃菜,自己在一旁用心請教學習醃菜技術,以便來年冬天自己親自動手醃菜。
菜醃好後,下面還有很關鍵的三個環節要做好,醃出來的菜才會色香味俱佳。四季青農家的傳統經驗是:「冬菜醃好要壓缸;缸裡冒泡要松缸;復踩過後要蓋缸,冬至開缸滿屋香。」一曰壓缸。菜醃完後,在醃菜缸上按井字型放上竹片,在竹片上放若干塊平面型石頭,壓緊壓實醃好的菜。
二曰松缸。十幾天後,菜缸裡泛起一層青黃的的水泡或白沫時,去除石塊和竹片,使壓緊的醃菜「松松筋,動動骨」。作用是保持冬醃菜的鬆脆,味道更佳。
三曰蓋缸。松缸一至二天後,人在菜缸裡復輕踩幾遍,然後再放好竹片和石塊,石塊的壓重要適當減輕一些;再後用竹匾或草匾蓋緊缸口。這樣醃出來的菜,色澤黃亮,菜質脆嫩,味道鮮美,只等冬至臨近開缸嘗鮮。
20世紀60年代時,四季青的農民都很窮,一些愛喝酒的人一旦袋裡有幾個零錢,就到代銷店裡去吃「櫃檯酒(站靠在櫃檯邊上喝酒,故名)」,一角錢買半碗「大麥燒」,買了酒,沒有下酒菜,事先會從家裡醃菜缸裡挖出一二顆嫩嫩的菜心,洗一下當下酒菜吃,靠在櫃檯邊,一口酒、一口冬醃菜,也是吃得有滋有味的。如今,四季青人民富裕了,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餐桌上的菜是講究精緻、營養、豐盛,但一碗「醃缸菜」仍然是不能少的,因為這碗菜不僅依然鮮美,更有一種濃濃的鄉戀在裡面。
再來說說醬鴨。
杭州的冬天什麼味道?有人說是醬鴨的味道,因為杭州人的新年裡,是離不開以醬鴨為首的各種醬貨的。
冬至過後,醬鴨就登場了,到了旺季,一家店一天能賣出1000隻醬鴨。
杭州的醬貨文化由來已久,能查到最遠的是清代《杭俗遺風》書中的記載:「醬鴨一味,以杭城紹酒店所制者為佳。每歲八九月間,各酒肆皆自製醬鴨,多者數百,少者亦百餘。然要以文龍酒店所制為獨步。該酒店開設於清波橋側,遠自申江亦有來購者,一過冬至,即銷售一空。凡老居杭城及嗜中物者,類皆知之。」
這家以醬鴨聞名的文龍酒店開設於清波橋側,還有人從上海趕來買醬鴨,一過冬至,立馬銷售一空。可惜,文龍醬鴨到底有多好吃,只有穿越回去才知道了。
後世的醬鴨愛好者,最有名的要數大文豪魯迅。魯迅是紹興人,紹興人原本就愛吃醬貨,所以,魚乾、醬鴨、槽雞都是魯迅的日常下酒菜。有一次,他還在日記中專門記錄友人贈送給他蘭花三株、醬鴨一隻。
另一位為醬鴨打電話的名人,是近兩年很受追捧的民國漫畫家豐子愷。
他老先生是樓外樓醬鴨的老粉。
豐子愷回杭州後,住在西湖邊的靜江路(即今天的北山路)時,常去隔湖相對的樓外樓吃飯。
一日,闊別十年的老友鄭振鐸到訪,豐子愷在樓外樓招待,兩人暢飲了一斤黃酒還不算完,作詩云:草草杯盤共笑語,昏昏燈火話平生。當時他們的下酒菜就是:樓外樓醬鴨、醬肉、皮蛋、花生米、豆腐乾。
如今杭州城中,樓外樓、萬隆、知味觀等老字號醬鴨仍在銷售,並有各自的網店。
如今,杭州人做醬鴨,一般用老鴨或呆大鴨。老鴨就是麻鴨,11塊錢一斤。呆大鴨和嫩鴨(杭州話叫「缸弔頭」)便宜些,8塊錢一斤。
鴨子從菜場買回來,先在窗臺上掛一夜,把水分瀝乾。然後就是浸醬鴨。用的是杭州本地產的湖羊牌醬油,考究點的事先把醬油紅燒一下,放入桂皮、八角、茴香、香葉、糖、味精等作料調味。如果醬油的顏色不夠紅,再加點老抽上色。
一鍋醬油冷透後,找一個大一點的搪瓷臉盆浸醬鴨,以浸沒鴨身為準。一般要浸2-3個晚上,中間可以翻一下,讓鴨子全身都浸透醬油。曬醬鴨,一定要太陽好的大晴天,把醬油浸泡過的鴨子掛出去曬2-3個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