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 第二季》陳曉卿,一個擋在大家減肥路上的男人

2020-10-09 清晏
「吃什麼」不重要,「怎樣吃」才重要。

吃,是全人類都要面對的問題。

但怎樣吃,卻是個文化的問題。

《風味人間》第二季,再次證明了這一點:賦美食以文化、藉文化看美食,既提升美食內涵,又區隔享用人群——這個理念,不僅體現在陳曉卿擔綱總導演的《舌尖上的中國》和《風味人間》系列裡,也體現在他那本《至味在人間》的書中。

在那本書裡,有篇名為《請杜拉拉吃點什麼》的文章,陳曉卿提到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作為催人上進的職場發達指南,小說居然沒涉及過女主角杜拉拉的吃喝拉撒睡——陳曉卿直言,「尤其是作為一名吃貨讀者,女主角怎麼可以不吃飯呢?因為職場太殘酷?可即便是鬥獸場,也得吃東西啊!」

對陳曉卿而言,杜拉拉是個生活存在割裂的人:她在外企摸爬滾打數年,從一個小催巴歷練成一名「中產」,並且釣得金龜婿,有了理想歸宿,卻從不敢暴露自己的飲食日常。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達到理想前的杜拉拉,其飲食很可能相當拮据,就像屏幕前在努力拼搏的讀者的日常飲食:泡麵、麻辣燙、火鍋、煎餅,甚至是豆漿、包子、油條和胡辣湯。

無論從勵志學、成功學還是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看,泡麵、麻辣燙、包子或胡辣湯,都太日常且寒酸,似乎難登大雅之堂——但如果說她去西式餐廳,點了份澳洲牛排配紅酒,瞬間就顯得高大上,也更符合杜拉拉成功人士的身份。

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分野?

是文化!

是文化浸染,導致了人們對吃的不同視野,只是這些視野既相互區隔,又暗通款曲。

所以無論《風味》系列還是《舌尖》系列,陳曉卿都竭盡所能地從最原始的食材開始,然後順著文化和地域脈絡,天南海北左西右東地介紹著同一種食材的不同樣態。

正是文化,賦予相同食材以不同形態。

比如《風味人間》第二季第一集《甜蜜縹緲錄》裡對糖與甜介紹,就尤其明顯地揭示了這個特徵:在相對原始的喜馬拉雅山麓,尼泊爾人要在每年夏季,毫無防護措施地藉助藤梯、拿著竹竿,在20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尋找隱藏在峭壁間的崖蜜——這是世界上獲取難度最高的蜂蜜,每年都有人付出生命。但當他們把採集好的蜂蜜,蒯一勺淋在古隆麵包上時,作為觀眾的我們會瞬間卸下緊張或恐慌,跟他們一樣去享受蜂蜜的醇厚甘甜。

在相對落後的喜馬拉雅山麓,人們享受甜蜜的方式,就是這樣原始、粗糙且直接。

或許他們也有一些深加工方式,但與中餐裡最常見的「拔絲」菜品相比,相信不足為題。比如《甜蜜縹緲錄》鏡頭下的「拔絲蘋果」:白糖在熱油中融化,倒入蘋果後迅捷且均勻地翻炒,快速出鍋後,在熱糖將凝未凝的臨界點,適時起筷,我們不但能在味蕾上享受糖分的回甘,甚至能在千絲萬縷、越扯越長的糖絲裡,體驗到視覺上的甜美。

同樣是糖和甜,喜馬拉雅山麓原始、粗糙又直接,而中餐拔絲卻精妙、多變又絢爛——對美食而言,這當然沒有高低優劣的評判和分別,有的只是不同文化視野培塑出的豐富美妙的菜餚與美味。

就像糖,在講究「隱」與「和」的中國文化和菜餚裡,通常是「只得其味卻不見其形」。且不提有「揚州雙絕」美譽的「翡翠燒麥」和「千層油糕」裡對糖的妙用,就單說川菜,這個我們一旦提及就覺著麻辣的菜系,味覺上起決定作用的,其實是糖——川菜講求複合味,而糖不但能調和各種佐料的味道,甚至能在調和後遁於無形。

這就是文化對飲食的作用。

在不同的文化視野下,「吃什麼」不重要,「怎樣吃」才重要。

比如第二集《螃蟹橫行記》,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人,對螃蟹的享用就截然不同,哪怕這些做法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可具體過程和技法也大不一樣。

就說浙江花岙島上的「紅膏熗蟹」,與韓國泰安的「醬汁醃蟹」,儘管本質上都是讓蟹肉和蟹膏在鹽水和醬汁中發生變化,但它們的製作過程,和對用料的拿捏程度卻截然不同,以致最後誘發的味蕾快感,也變得各有千秋。

可以說,這些不只是一道道菜餚,更是被文化浸染出的美味,也是它們能跨越百年甚至千年,仍能打動不同食客的根由所在。

明白了這一點,就能明白為什麼人們喜歡給某道美食,附加上一則故事、傳說或神話。比如與蘇東坡有關的「東坡肉」、「羊蠍子」,被附庸在乾隆皇帝身上的「乾隆白菜」,和救了朱元璋一命的「珍珠翡翠白玉湯」。

越美味的珍饈,越可能擁有故事和底蘊。

美食如此,美食節目也如此——它甚至可以成為衡量一檔美食節目是否長久的標準。

從2012年的《舌尖上的中國》至今,除了陳曉卿的《舌尖》和《風味》系列,我們目見了太多以美食為切口的節目,如明星搭臺的《十二道鋒味》《中餐廳》和《嚮往的生活》,如B站製作的紀錄片《人生一串》,和火爆抖音、快手等各大視頻平臺的美食博主,如「美食作家王剛」「田螺姑娘」「野食小哥」等。

這些風起雲湧的美食節目和博主,儘管都有著不俗的口碑和熱度,但都沒能達到陳曉卿和他的《風味人間》這種高度。造成這種分野的起因,也能在陳曉卿那篇《請杜拉拉吃點什麼》的文章裡找到根由。

那篇文章,既注意到光鮮亮麗如杜拉拉,鮮少展示對美食的品位;也意識到在更現實的生活裡,人們享用的都是再普通不過的麻辣燙或滷煮——這是割裂的:

人們刻意維持自己精緻形象的同時,也刻意掩蓋著己享受滷煮或麻辣燙的事實。

就像《十二道鋒味》和《中餐廳》,他們的重點不是「吃」,而是以謝霆鋒打頭陣的明星們的真人秀;而B站的《人生一串》和「美食作家王剛」,則因為更貼近街頭飲食而讓美味喪失了更精緻的可能(相信《人生一串》裡那個「烤豬眼」是不少人的噩夢)。

也就是說,這些美食節目和博主,要麼太過刻意地維持著精緻形象,要麼太過真實地貼近著平民飲食,導致它們呈現出杜拉拉的扭曲和焦灼:她精緻著,仿佛不食人間煙火。

陳曉卿要做的,就是在文化視野裡呈現這些美食,用更高級的姿態和視角,及更相同的情感體驗,打通「精緻身份」和「街頭美食」間的壁壘——這就是為什麼,在那麼多與美食相關的節目裡,只有陳曉卿能把原始部落裡的粗糙飯菜,與國際大都市裡的精品菜餚,銜接得那麼順暢自然。

他不是要你做山吃海喝的老饕,也不是要你做驕奢淫逸的暴發戶。陳曉卿更在意的,不僅是希望我們能明白「怎樣吃」比「吃什麼」更重要,更希望我們能知道:吃是關於人心、血脈和情感的,那些美食就鑲嵌在我們的骨血和傳統裡,沒有高低貴賤,最後融入文化,反哺著我們每個人。

『首發於「南都周刊」,略有改動』

相關焦點

  • 《風味人間》「統一飯圈」 陳曉卿調侃:歡迎投餵
    味人間》第2季正式上線,並在浙江衛視同步播出。首期《甜蜜縹緲錄》以千百年來人們不懈追求的 「甜」為主題,放眼全球,由尼泊爾到馬來西亞、從雞頭米到苦瓜,跨越山海與四季,穿越時間與空間,多維度訴說「甜蜜」的同時帶給觀眾極致感覺的聚合,轟炸味蕾令人口水直流。
  • 感動味蕾,觸動靈魂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
    大家對吃的熱情從每年層出不窮的美食紀錄片就可以看出,就算不能親自嘗遍天下美食,能「一飽眼福「也是一件美事。 而在美食紀錄片界,有一個讓吃貨們「聞風喪膽」的名字——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的導演,一個被譽為「全中國最懂吃的男人」,由他執導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風味人間》第一季曾經火爆全國,廣受好評。
  • 大陸劇:風味人間第二季
    風味人間第二季
  • 第二季《風味人間》來襲,開畫又是9.4,陳曉卿+李立宏=美食大片
    伴隨著著名配音表演藝術家李立宏婉轉而充滿磁性的聲音,由騰訊視頻出品,稻來傳媒、企鵝影視聯合製作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2》,於上周日(4月26日)同時登陸騰訊視頻和浙江衛視。甚至我們可以這樣說:陳曉卿(導演)+李立宏(解鎖)=美食大片。 第二季《風味人間》播出次日,豆瓣開畫就收穫到了超高的好評,9.4分,其中好評(4、5星的總稱)佔比高達95.5%,這個分數絕對的高分啊,第季的《風味人間》簡直A爆了。
  • 風味人間陳曉卿,這個讓我一想起就流口水的男人
    是的,《風味人間》。這一檔由原《舌尖上的中國》第一、二季總導演陳曉卿執導的紀錄片,同離開央視加入騰訊的陳曉卿一樣,在吃貨中依然擁有超高人氣,平臺不同,卻依然懷抱精彩。說說陳曉卿,這個現在讓我一看到就會不自覺流口水的男人。
  • 《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食物是打開世界的一把鑰匙
    《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  「太滿意了。」因為疫情,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的開播日期從正月十五一直拖延至4月下旬;也因為疫情,對總導演陳曉卿的專訪不得不通過電話完成。接通電話,寒暄著問他前三期的播出效果是否滿意,本以為會得到一個委婉客套的回答,沒想到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這位與美食紀錄片打了近十年交道的老饕客帶著幾分欣喜和激動這樣回答我。  遺憾  很多美食沒拍上  過往的大多數春節,陳曉卿都在路上,在拍攝現場。因為新年是食物匯聚的高峰,拍攝與美食有關的紀錄片,節慶是最「出活兒」的黃金時段。
  • 跨越全球拍攝一部「減肥禁片」,《風味人間》第2季來了
    四月不減肥,五月徒傷悲,可是,減肥的關鍵時期,總有美食紀錄片喚醒你的味蕾!從設計師黃海打造「朝露夕霞」海報來看,這檔高口碑美食探索紀錄片依舊保持原味——和觀眾一起回歸風味星球,重啟每個普通人的美記憶。據透露,《風味人間》第2季原班人馬再度回歸,陳曉卿、李勇擔綱總導演,朱樂賢、張平擔任製片人。從西藏雪域到寧波鹽田,從尼泊爾到挪威,從懸崖處的甜蜜到深海中的珍饈,節目組幾乎走遍了中國各地和全球五大洲,為全球觀眾探訪最真實的風味人間。
  • 《風味人間》第二季歸來,紀錄片向「網」而生
    時光倒流一個輪迴,寫下《一碗湯的鄉愁》的陳曉卿大概不會料想到,十多年後安徽老家寶藏SA湯通過《風味人間》第二季傳遍全國,而他成為了統一「飯圈」的男人,帶領團隊滿世界奔走,試圖探尋不同地域文化下的美味人生。從縹緲變化的甜到風情萬種的雞,足不出戶盡覽天下珍饈,這屆觀眾有福氣。
  • 《風味人間》第二季,風味足夠,人間略少
    線下,充滿煙火氣的餐飲業還未完全恢復線上,《風味人間》第二季率先回歸了這部讓泡麵都不香了的、剛吃飽的人又餓了的,下飯紀錄片第二季每周日晚上重點左不過是風味和人間1風味要說風味這檔能夠繼承《舌尖》衣缽的美食紀錄片自然足夠風味製作團隊還是沿襲上一季的班底
  • 風味人間收官,風味人間簡介,導演陳曉卿簡介,舌尖上的中國簡介
    中新網6月14日電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收官期「根莖春秋志」,將於今晚21:20在浙江衛視播出。風味人間簡介(數據來自百度百科)中文名稱:風味人間外文名稱:Once Upon a Bite類 型:紀錄片導 演:陳曉卿首播時間
  • 「深夜放毒」大師陳曉卿又回來了,美食暴擊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
    暌違一年半,《味人間》原班人再度回歸,第二季由陳曉卿、李勇擔綱總導演,朱樂賢、張平擔任製片人。節目組幾乎走遍了中國各地和全球五大洲,探訪最真實的味人間。在4月26日播出的第一集內容以「甜蜜縹緲錄」為主題,紀錄片的鏡頭帶著觀眾從中國四川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堡,從懸崖處的甜蜜到深海中的珍饈。
  • 《風味人間》第二季,是風味更是人情味
    近來《風味人間》第二季一經播出便火爆全網,甚至有甚於第一季,豆瓣評分高達9.5分,既證明了陳曉卿和他的團隊的又一次成功,也看得出觀眾對這個系列紀錄片的喜愛。沒有流量小鮮肉,沒有華麗閃耀的特效,更沒有歇斯底裡的勁爆宣傳,是什麼讓這樣一部清新素淡的紀錄片火遍全網呢?
  • 《風味人間2》這誘惑誰能擋得住?
    全中國最會吃的男人是誰? 這在以前可能還有爭論,但現在大部分答案,幾乎都是那個大黑胖子:陳曉卿。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風味人間》,陳曉卿自己吃,也不忘帶著全國人民一起吃。你看,這又來一部了—— 風味人間 第二季播了幾集,豆瓣評分就衝到9.4; 不過短評裡的評價卻也是「兩極分化」,好的人五分滿滿當當打上; 但說不好的也不是因為質量不行,而是因為看這片太罪惡了。
  • 風味人間有第二季嗎 風味人間第一季節目介紹
    作為一檔專業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憑藉無數讓人饞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富有人情味的旁白俘獲了萬千觀眾的心。該節目在騰訊視頻上線後,其播放次數遠超其他節目。目前,節目快接近尾聲,不少小夥伴十分的不舍。那風味人間有第二季嗎?風味人間有沒有第二季?下面來了解一下。
  • 《風味人間》勾勒世界美食地圖
    《風味人間》勾勒世界美食地圖 全球觀眾開啟探索之旅  如果說《風味人間》第1季是在全球視野裡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那麼第2季便是從食物的連接中窺見全球美食的奇觀。作為一個製作周期歷時一年半回歸的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雖然僅僅播出了一期,但卻不難窺見其勾勒全球美食地圖的「野心」。
  • 《風味人間》第二季上線,原來真正的「甜寵劇」是美食!
    「沒想到這一季的《風味人間》一開始就比甜寵劇還甜」 《風味人間》第二季上線開播,第一集的《甜蜜縹緲錄》就把觀眾們看得十分甜蜜,甚至甜過甜寵劇。
  • 《風味人間》第二季:真正的「甜寵劇」,原來是美食
    真正的「甜寵劇」,原來是美食  劉雨涵  「沒想到這一季的《風味人間》一開始就比甜寵劇還甜」,《風味人間》第二季上線開播,第一集的《甜蜜縹緲錄》就把觀眾們看得十分甜蜜,甚至甜過甜寵劇。為何美食紀錄片會持續給人這麼大的感動和安慰?
  • 《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粉絲見面會在揚舉行
    「我上次來揚州是一年前,這次是我與揚州的第十次相逢……」昨天,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粉絲見面會在我市趣園舉行。陳曉卿與揚州大學旅遊烹飪學院院長周曉燕一起與粉絲們,分享了他的紀錄片觀及對揚州美食的印象。據了解,這並不是陳曉卿第一次來揚州,而是他與揚州的第十次相逢。
  • 《風味人間 第二季》統一飯圈審美的男人,究竟有多牛?
    《風味人間》第二季在「飯圈」有三塊金字招牌:「全中國最懂吃的男人」陳曉卿;「色香味俱全的聲線」李立宏這三個男人聚在一塊,就是減肥路上的絆腳石!第一季中,我們已經見識到了從內陸到海洋,從山川到河流,製作團隊大肆「放毒」。
  • 《風味人間》第二季:人間有味是清歡
    「深夜放毒」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終於上線了,總導演陳曉卿、解說李立宏、配樂阿鯤......曾經讓大眾飽含口水的三位神仙重裝上陣,給我們帶來了熟悉誘人的味道,讓無數美食愛好者們垂涎三尺,網友們在彈幕上紛紛評論:嘴裡的食物,它突然不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