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人間》第二季歸來,紀錄片向「網」而生

2021-02-08 騰訊視頻行業透視

「每次看《風味人間》都能定下一周的菜單了,真好。」

 

不知不覺,又到了觀眾看《風味人間》下飯的季節。第二季熟悉中透著幾分新鮮,世界各地的雞與螃蟹依舊令人忍不住深夜犯罪,大腸生猛抵不過文藝中略帶騷情的旁白,黑乎乎的醬料被拍出了嬌俏的旋轉跳躍,餐桌與爐膛間,上演著東方與西方、口舌之欲與精神信仰的對撞。

 

時光倒流一個輪迴,寫下《一碗湯的鄉愁》的陳曉卿大概不會料想到,十多年後安徽老家寶藏SA湯通過《風味人間》第二季傳遍全國,而他成為了統一「飯圈」的男人,帶領團隊滿世界奔走,試圖探尋不同地域文化下的美味人生。

從縹緲變化的甜到風情萬種的雞,足不出戶盡覽天下珍饈,這屆觀眾有福氣。只是苦了陳曉卿與團隊,疫情後加工趕製後期,讓坐在我們面前的他變成了頂著黑眼圈的黑蜀黍,當然,聊到廣東水晶鳳爪,鮑汁鳳爪與鹽焗鳳爪時還是會眼睛放光。

 

第二季「雜碎逆襲史」的導演丁正曾感嘆,做《風味人間》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職業。僅僅是因為劇組可以堂而皇之吃道具麼?筆者自然不信。

這次採訪雖沒目睹公司傳說中最現代化的廚房,但我們至少可以向《風味人間》總導演一探究竟:從《舌尖》到《風味》,陳曉卿與飛速變化的紀錄片市場正在經歷什麼?

如果說上一季「滾滾紅塵」、「江湖夜雨」等單集標題頗為文藝,《風味人間》第二季每期以食材命名要具象許多:「甜蜜縹緲錄」、「螃蟹橫行記」刺激味蕾與視覺,「醬料四海談」、「雜碎逆襲史」則讓食客老饕們恨不得立馬奔向街邊蒼蠅館子,就著麻醬大快朵頤一碗爆肚。

 

由概念性主題轉向食物性主題是把雙刃劍,帶給觀眾新鮮感的同時,也自然引發更多選擇性分流,「比如有人不愛吃糖,有人尿酸高就不看雜碎,」這點陳曉卿不是沒有考慮過。

 

但從目前來看,觀眾給到的反饋以理解和接納居多,不吃雜碎並不影響觀看江油紅燒肥腸出鍋時的津津有味。如果看完想要大膽破戒,陳曉卿建議先從難度小的嘗試:「鳳爪、豬蹄一般比較能接受,主要難的還是下水,它有一股——」他斟酌了一下用詞,「生命的味道,靈魂的味道(笑)。」

也許有人已經注意到《風味人間》第二季的題眼是「撞食記」,食物作為人類生活方式最直接的外在體現,時常引發烹飪與飲食方法,地域文化甚至是價值觀的碰撞與火拼。同樣的食材交給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處理,往往得到迥異的結果。

 

就拿「螃蟹橫行記」中馬裡蘭州的蟹肉焗生蠔來說,北方觀眾大概覺得只取殼內淨肉的吃法豪橫又便捷,但給長江沿岸的觀眾看許會換來嘴角一撇:美國佬浪費啊!尚未掌握我們精細拆解盔甲怪獸的秘訣。

 

而在「雞肉風情說」的開篇,老外眼中妥妥是硬菜主賓的雞胸肉放上中國家庭餐桌,就變成了需要拌上五花肉才能被拯救的佐料。

「中國人講究口感,外國人更講求味道,這東西對中國人來說口感太不好了,比較乾柴,」陳曉卿總結道。

 

碰撞產生的化學反應有尷尬也有會心,但對美食的熱愛總能讓人們達成和而不同的共識。誰的美食觀念更具智慧,也許需要再爭論上幾百年,但若論誰最懂食物背後的秘密與文化,我們舉雙手支持陳曉卿老師拿出捨我其誰的姿態。

 

短短幾分鐘內,我們的話題由感恩節火雞與減肥餐,發散到阿森納球隊以及C羅、梅西的食譜,其間穿插著關於雞身上快速肌與慢速肌部位的科普。乃至蘇格蘭蛋與中國「灌蛋」,在陳曉卿的講述下變成了雙胞胎被掉包分養又重逢的經典「狗血」故事。

將世界各地人文風情、處世哲學寄寓在美食中,令《風味人間》第二季的文案變得更加「騷情」——這是陳曉卿自己的形容。

 

比如談到雜碎,「在食客心裡,世界上沒有一塊肉可以是一座孤島」的註腳令人拍案叫絕。而當你對著隔屏的美食垂涎欲滴,配音李立宏老師就會慢條斯理奉上一段奧爾罕·帕慕克,汪曾祺或是亨利·詹姆斯,還會煞有介事地打在屏幕上。

文學「彈幕」的靈感來源於節目另一位總導演李勇,這可是會在屋子裡背手轉悠時默念古詩詞的文藝中年。

「在整體風格不變的情況下,總要有調整,」陳曉卿認為。過往撰寫文案時會將名人大家的語錄轉換成自己的口吻,這一次「風味2」選擇將其原汁原味保留。「想抓住觀眾得有一些技術性的方式,這些文字已經在中外文學寶庫裡駐紮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它是一代人的記憶,說起來大家可能都會有共鳴。」

不僅借鑑古人,拍紀錄片也仰仗集體的智慧。

 

《風味人間》系列片尾一長串美食顧問、科學顧問的名單,就是節目推崇專業主義至上的基礎保障。「比方說我們想要考證魚生的誕生與發展歷程,就找到俞為潔教授;想知道中國南米北面的飲食格局形成,可以請教北京大學的韓茂莉教授。加熱之後變成焦糖色的美拉德效應如何解釋,則會找到具體的科學家或科普專欄作者。」

 

人文地理與自然科學的學術顧問解決常識性問題,在地美食專家為節目組調研列出自己的推薦選項,美食顧問則負責提供價值觀與情懷輸出的建議。

比如沈宏非老師給出了「山川依舊,風味不改」的關鍵詞,讓人感到做美食紀錄片似乎不僅僅是滿足口舌之歡,而更看重內心某一瞬間的觸動與共鳴。

而如果你看過《風味人間》第二季的幕後花絮,大概會感嘆攝製組是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的一群人:體驗過菲律賓雨林中灌水淹沒屁股的越野車,也經歷過挪威極夜深海捕撈帝王蟹的終極孤獨;上一段還在零下30度的漠河凍到懷疑人生,下一程就飛往非洲與馬拉松雞賽跑,「拍到最後雞都累了」,導演郭柳感嘆。

 

「甜蜜縹緲錄」導演郭安尤其是個狠人兒,把攝像師扔進爐膛與烤乳豬共舞,亦或是頭頂冰雹、半個身子探出懸崖拍攝獵蜜場景,他是沒在怕的。

為了能向觀眾呈現食物發酵、轉化等「分子級」微觀畫面,節目組還專門請來了中國科技大學美麗科學團隊,通過顯微攝像技術來透視肉眼之下的食材紋理與質感。

 

令人有些驚訝的是,《風味人間》第二季中只有約30%人員來自於上一季。如何度過新手磨合期?除了統一對美食紀錄片的製作理念與認識,團隊內部形成了從調研、拍攝到後期呈現的操作手冊,讓每期節目基本遵循由美食滿足生存需求、影響生活習慣塑造,再到精神層面情感關聯的敘事邏輯。

 

「首先要完成紙上剪輯,你得告訴我觀眾的興奮點在哪兒?一個8分鐘的故事,如果頭1分鐘沒有讓人想看下去的動力,那麼接下來要講得精彩是非常困難的。」這種嚴格規範性的操作,被陳曉卿稱之為模式化的紀錄片,似乎與我們以往想像中的紀錄片創作存在很大差異。

「就好比在美國學電影,你是在紐大電影系(偏向於獨立製作)還是在南加大(偏向於生產工業化精品)?我們的風格可能更偏南加大。」

 

紀錄片流程標準化不僅節省成本,也能保障節目製作不失控。「前期田野調查的部分是最重的,比如正式拍攝可能只拍15樣食材,但我們會提前備案100件,實際調研50個。所以儘管因為疫情給我們造成了災難性影響,但其他內容可以充實到前面來,不至於整體垮塌,直接少一兩集的播出內容。」

 

紀錄片的製作周期往往較長,陳曉卿還記得,距離春節只有4天,四個攝製團隊仍有兩組在拍攝地。彼時疫情爆發在即,「當地給我們勸退了,說你們再不回北京可能就回不去了。」

 

平日的辦公樓空無人煙,剪輯會變成了線上開;線下已無可供拍攝的餐廳,只能拜託私交不錯的朋友單獨約廚師。儘管製作周期被大大延長,但在等待疫情過去的數個月裡,「風味2」劇組從未停工一天。

當然遺憾也在所難免。「我們原本計劃拍一個老奶奶,鏡頭都設計好了。」陳曉卿提到去年春節走訪的一家人,當時她正在給11歲的孫女梳頭,「我們想像中今年春節再拍時,奶奶沒什麼變化,但鏡頭搖下來到孫女時,能看到孩子已經長大一歲了——你能懂我的意思吧?」

 

陳曉卿語氣中透著些許捶胸頓足。這些未完成的故事註定無法再呈現,但紀錄片本身就是遺憾的藝術,即便盡力周全也不可能包羅萬物,不妨就讓我們在「廣東雞竟不配擁有姓名」、「山東美食在哪」的彈幕抱怨中,完成與食物的一期一會。

三年以來,稻來實驗室推出了包括《風味人間》《紀實72小時》(中國版)《沸騰吧火鍋》《生活在古代》等在內多部作品,在紀錄片領域算得上高產了,但談及創業陳曉卿最直觀的感受還是難:「過去所有事情都是別人安排好了,你只負責創作。現在紀錄片的創作離不開後勤保障,設備支持,方方面面都要去管。」

 

從體制內機構到網際網路平臺,由傳統紀錄片轉向商業紀錄片製作,陳曉卿覺得最大的困難是觀念上的轉變。「做觀眾愛看的紀錄片」成為反覆被強調的關鍵,「導演的角色定位是故事講述者,而不是說教者。你要把自己的意圖、想說的東西拼命隱藏,商業化紀錄片或者說大眾紀錄片,主要工作就是尋找最大公約數,而不是你自己感覺怎樣最好。」

 

某種意義上,這是主動選擇的結果。很多年前陳曉卿就有過將紀錄片IP系列化的想法,進入騰訊視頻後,他發現這與平臺的需求不謀而合。從《風味人間》出爐伊始,就衍生出《風味原產地》、《風味實驗室》等多檔長短不一、風格各異的美食節目,「風味星球」的品牌逐漸深入人心。

企鵝影視紀錄片工作室總監朱樂賢告訴我們,美食類紀錄片在平臺的表現一直很好,在《風味人間》的創作過程中,騰訊視頻基於大數據分析了解到用戶的喜好與觀看習慣,並及時給到製作團隊,節目播出後根據觀眾反饋做出快速調整,這是傳統紀錄片創作無法達到的互動效果。

 

一個極小的例子,便能夠秒懂網際網路對於紀錄片傳播的影響:過去節目在電視臺準點播出,如今則可以應觀眾需求不太準點地提前上線。打開「雞肉風情說」,彈幕裡飄過「大吉大利,今晚吃雞」、「雞你太美」或者「手裡的泡麵它就不香了」,這是屬於年輕觀眾的接頭暗號。

而幾周前通過「甜蜜縹緲錄」意外走紅的土耳其小哥薩哈特,也被稻來實驗室拉到了微博,可以說是相當寵粉。

受疫情影響,線下試映會是做不了了,於是《風味人間》第二季採取了雲點映,邀請不同年齡段的學者、媒體、影視從業者以及普通觀眾提前看片,在這個挑毛病的立正挨打環節,「有觀眾的反饋寫了四五頁A四紙,」陳曉卿笑道。

 

「節目上線後可能有些專家會疑惑:原有的某個段落為什麼沒有了?(因為)它沒有篇幅了,只好去掉,因為觀眾更喜歡看到另外的東西。」

 

如果說騰訊視頻扛起了網際網路時代商業紀錄片的大旗,那麼B站出品紀錄片的特色是年輕會玩兒,陳曉卿也會經常關注不同平臺的作品:「我挺喜歡的,包括其他同行拍的美食紀錄片,對我們都有啟發。有人說美食紀錄片太多,其實不是,任何一樣東西覺得冗餘是因為沒做好,或者說大家太一致了。」

陳曉卿身上似乎天生帶有對一致性的叛逆。

 

比如每期《風味人間》上線後,都有被饞得不行的網友呼喚推出食譜或烹飪教學合集。對此他是頗有些不以為然的,「我告訴你,在鏡頭前教大家做菜,靠這個東西學出來的都是皮毛,否則就沒有學徒這回事了,烹飪真諦是通過慢慢體會和浸染才能得到的。」

 

公司裡自帶廚房,但忙到連軸轉時不得已也只能點外賣。「外賣,就像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陳曉卿在微博上沉(sa)痛(jiao)總結道,並配以多個哭泣的小表情。

當然,更多時候萬物互聯帶來的還是便利與機遇。反映在紀錄片領域,同樣由傳統紀錄片人轉型的朱樂賢就認為,網際網路以及新技術的出現,豐富了紀錄片的廣度和寬度:不僅鞭策從業者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邊界,更有創造性地製作紀錄片,也給許多從來沒拍過紀錄片的人提供了無限空間。

 

「像《我的詩篇》導演秦曉宇,原本是一位活躍的詩人,現在紀錄片也做得很好。隨著各領域專業人士或者非專業人士進入紀錄片行業,只要大家還有表達的欲望,中國紀錄片一定會蓬勃發展。」

 

藉助網際網路全球傳播,也讓紀錄片商業化擁有更多想像空間。國外紀錄片團隊靠政府以及非政府組織的基金資助存活,但在中國這不是普遍的盈利模式。「我們現在更像是Discovery,基本純靠觀眾的喜愛讓生產能夠持續」,陳曉卿坦言。

 

打造系列化IP,正讓《風味人間》影響力變現提速。第二季除了熟悉的老夥計:匠心營造啤酒、胡姬花花生油外,美的、凱迪拉克、拼多多等也蜂擁而來,組成強有力的「風味美食聯盟」矩陣。

通過IP賦能、場景授權、通路合作、衍生定製等多種形式共建IP,並藉助IP在時間、空間緯度的延伸在多圈層與多領域內觸達了用戶生活場景。既實現了品牌與零售商的高效聯動,也完成了IP授權單體傳播向多維傳播的升級,取得了內容營銷的價值最大化。

 

「騰訊視頻商業化團隊非常成熟,對我們也很尊重,沒有提過這方面的要求,」陳曉卿笑道。對紀錄片從業者而言,不差錢的人生時常遠在天邊。「成立實驗室之初我們想做的是新品研發,但後來發現自己太天真了,新品研發是需要很多錢的」,他坦言。

 

花三年時間打牢地基,如今種子已生根發芽,終會等來枝繁葉茂、果實豐收的一天。在陳曉卿的規劃中,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歷史、自然、社會現實類的其他紀錄片從稻來走出。

作者:娛樂產業編輯部 | 來源:娛樂產業(ID:yulechanye)

原標題:《陳曉卿「人間」歸來,紀錄片向網而生 | 專訪》

相關焦點

  • 【節目評論】《風味人間 第二季》:網絡紀錄片創作新風尚
    導讀近期,由騰訊視頻出品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 第二季》在騰訊視頻上線獨播。該片探訪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美食為載體,展現世界各地多姿多彩的風俗文化,堪稱一部集食物之美、生活之美、文化之美為一體的人間風味錄。全片內容充實、製作精良、情感豐沛,讓觀眾在詩意體驗中享受視覺盛宴,在文化審美中產生情感共鳴。
  • 《風味人間》第二季,是風味更是人情味
    近來《風味人間》第二季一經播出便火爆全網,甚至有甚於第一季,豆瓣評分高達9.5分,既證明了陳曉卿和他的團隊的又一次成功,也看得出觀眾對這個系列紀錄片的喜愛。沒有流量小鮮肉,沒有華麗閃耀的特效,更沒有歇斯底裡的勁爆宣傳,是什麼讓這樣一部清新素淡的紀錄片火遍全網呢?
  • 《風味人間》第二季4月開餐,樸素回歸煙火氣
    「尋味半生,歸來才知人間至味在身邊,家家戶戶的煙火氣是最溫暖的存在。」4月13日,美食文化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宣布定檔4月登陸騰訊視頻全網獨播,浙江衛視同步播出。2018年,由「資深吃貨」陳曉卿擔任總導演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正式面世,《風味人間》包括《山海之間》《落地生根》《滾滾紅塵》《餚變萬千》《江湖夜雨》《香料歧路》《萬家燈火》《風味之旅》八個部分,分集導演分別是張平、鄧潔、劉殊同、陳磊、張一哲、劉碩、楊琛、閆非,其中很多都是拍攝《舌尖上的中國》時陳曉卿的老搭檔,所以觀眾總感覺有熟悉的味道,而且回味無窮。
  • 《風味人間》第二季:舌尖品嘗風味,心靈體悟人間
    隨著美食類紀錄片不斷走進大眾視野,影像中食物所散發的不僅是色香味的絕妙,更是氤氳著「煙火氣」裡的情感與厚度。日前,由陳曉卿領銜、稻來傳媒和企鵝影視聯合打造的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在騰訊視頻播出,讓觀眾繼續跟隨鏡頭領略美食地圖,從「品嘗風味」到「體悟人間」。
  • 《風味人間》第二季,風味足夠,人間略少
    線下,充滿煙火氣的餐飲業還未完全恢復線上,《風味人間》第二季率先回歸了這部讓泡麵都不香了的、剛吃飽的人又餓了的,下飯紀錄片第二季每周日晚上重點左不過是風味和人間1風味要說風味這檔能夠繼承《舌尖》衣缽的美食紀錄片自然足夠風味製作團隊還是沿襲上一季的班底
  • 《風味人間》第二季:人間有味是清歡
    「深夜放毒」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終於上線了,總導演陳曉卿、解說李立宏、配樂阿鯤......曾經讓大眾飽含口水的三位神仙重裝上陣,給我們帶來了熟悉誘人的味道,讓無數美食愛好者們垂涎三尺,網友們在彈幕上紛紛評論:嘴裡的食物,它突然不香了。
  • 感動味蕾,觸動靈魂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
    大家對吃的熱情從每年層出不窮的美食紀錄片就可以看出,就算不能親自嘗遍天下美食,能「一飽眼福「也是一件美事。 而在美食紀錄片界,有一個讓吃貨們「聞風喪膽」的名字——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的導演,一個被譽為「全中國最懂吃的男人」,由他執導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風味人間》第一季曾經火爆全國,廣受好評。
  • 饞哭你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上新!
    《風味人間》第2季,在萬眾期待中,於4月26日21:20在騰訊視頻全網獨播,浙江衛視同步播出。更為驚喜的是,「風味2」首播期間,特別開放全球播出,屆時,全球用戶只要打開騰訊視頻,即可一同開啟全球美食探索之旅。系列片最難做的就是承上啟下的第二季,尤其是在風味1以9.1的高分,成為美食紀錄片的扛鼎之作以後,要給期待值飆升的觀眾什麼樣的內容,才能穩定口碑,鞏固IP價值?
  • 風味人間有第二季嗎 風味人間第一季節目介紹
    作為一檔專業的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憑藉無數讓人饞涎欲滴的美食以及富有人情味的旁白俘獲了萬千觀眾的心。該節目在騰訊視頻上線後,其播放次數遠超其他節目。目前,節目快接近尾聲,不少小夥伴十分的不舍。那風味人間有第二季嗎?風味人間有沒有第二季?下面來了解一下。
  • 《風味人間》第1季:美食探索,文化溯源,王者歸來
    三季節日的完美播出遠遠滿足不了中國人對美食探索的渴望。饕餮盛宴,王者歸來,「舌尖」總導演陳曉卿再度出山,他以全球的視角重新審視中國美食的獨特性,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一季應運而生,橫空出世。《風味人間》第一季不僅是「舌尖」系列的升級版,這部厚重的美食探索紀錄片更是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重新探究中國美食的流變。
  • 《風味人間》第二季來襲,美食紀錄片從不缺少觀眾,吃貨從不缺席
    其中作為吃貨必看的美食類綜藝中,美食探索紀錄片算是很多人喜歡的類型。在前段時間熱播的由陳曉卿擔當總導演美食類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靠著其中共8集的,《山海之間》《落地生根》,《滾滾紅塵》,《餚變萬千》,《江湖夜雨》,《香料歧路》,《萬家燈火》,《風味之旅》這幾節故事當中,從多個角度探索和解讀食物深厚的歷史文化,憑藉著濃厚的古風氛圍和美食呈現收穫到了大量的粉絲。
  • 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同名書創作故事
    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由「美食教父」陳曉卿老師攜稻來紀錄片團隊打造,騰訊視頻獨家出品,豆瓣開分9.2。通過策劃這本書,我們能夠與國內頂尖紀錄片和視頻團隊合作,能夠與做書團隊打磨出作者和讀者認可的作品,這個過程學習到很多。這篇是這個項目的創作故事。
  • 《風味人間 第二季》風味餐桌
    第二季沿用了成功破局的第一季的風格第一季在收穫廣大好評其實就是因為攝製組把眼光看向了更遠的世界。餐桌不僅僅是中國人的餐桌,更是世界的餐桌。第二季把很更多的視角放在了小食物上。比如螃雜碎,比如蛋。風味人間的策劃比第一季要更加用心,而且觀眾能夠感受得到。比如會引用各地區的文學作品對食物進行升華。同時在第一集讓人更加感受到江湖氣的還有最後的點題,苦盡甘來。這一點恰恰是最打動第一集最打動觀眾的那一點,故事又圓回來了。
  • 《風味人間:第二季》上線,豆瓣9.4不是吹的
    陳曉卿團隊最新作品《風味人間:第二季》,最近登陸了騰訊視頻,簡直就是王者歸來,豆瓣網友給出逆天的9.4分。依舊是熟悉的配方,依舊是熟悉的味道,陳曉卿任總導演,蔡瀾、沈宏非任顧問,最主要的是解說依舊是李立宏老師那醇厚而富有磁性的聲音。
  • 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完美收官:山海依舊 風味不改
    ——《風味人間》解說詞6月14日,由稻來紀錄片實驗室主理的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完美收官。自4月26日上線,這部紀錄片陪伴了我的晚春到初夏,那些疫情中在老家陪伴年邁父親的略帶張惶和窒悶的時光。
  • 《風味人間》第二季首播,質量爆棚,四大緣由超越《舌尖》
    文/馬慶雲4月26日晚間,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首集,在浙江衛視和騰訊視頻同步播出。這檔美食紀錄片因為陳曉卿導演主持,而備受期待。早前,第一季的《風味人間》在正版視頻平臺,曾獲得單集播放過億的好成績,八集內容,播放超過十億人次。
  • 三周年,稻來宇宙誕生「《風味人間》第二季」星球
    三周年,稻來宇宙誕生「《風味人間》第二季」星球 2020-04-28 06: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大陸劇:風味人間第二季
    風味人間第二季
  • 《風味人間》第二季收官 背後這些故事你不得不知道
    信息時報訊(記者 蔡慕嘉)由稻來傳媒製作的美·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二季近日正式收官。從晚春到初夏,《風味人間》第二季正如總導演陳曉卿所說的「用筷子吃遍全世界」,稻來紀錄片實驗室走遍全球,記錄下五大洲、25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00種的各地風味美食,記錄下了食物與人在地理、人文、生活方式不同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奇妙聯繫。
  • 《風味人間 第二季》華晨宇的一句話道出了豆瓣9.4的神級紀錄片好看的秘密!
    今兒要說的是一部神級紀錄片的第二季《風味人間》第二季!透明姐不允許你還不知道這部神級紀錄片!由《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操刀監製的《風味人間》第二部繼續延續了第一部的神級水準。《風味人間》第一部豆瓣評分9.1。第二部還沒播完,則直接飆升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