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喝玩樂這四件人生大事上,「吃」排第一,想必自有它的道理。大家對吃的熱情從每年層出不窮的美食紀錄片就可以看出,就算不能親自嘗遍天下美食,能「一飽眼福「也是一件美事。
而在美食紀錄片界,有一個讓吃貨們「聞風喪膽」的名字——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的導演,一個被譽為「全中國最懂吃的男人」,由他執導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風味人間》第一季曾經火爆全國,廣受好評。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部下飯神片,正是《風味人間》第二季,在四月底悄然上線。它以全景式的視野,聚焦世界各地豐富多樣的美食文化,拍攝歷史兩年,橫跨全球五大洲,探訪二十五個國家和地區,拍攝超過三百種美食。山川依舊,風味不改。自開播以來,豆瓣評分高達9.1分。
製作團隊包括「飯圈」的三塊金字招牌:「吃貨屆大拿」陳曉卿、「色香味俱全的聲線」李立宏、「包羅萬象的配樂」阿琨。鐵三角一出手,就知有沒有!這三個男人聚在一塊兒,就是減肥路上的絆腳石!從內陸到海洋,從山川到河流,製作團隊大肆「放毒」。
《風味人間》導演 陳曉卿
第一集「甜蜜縹緲錄」講甜食,一開始就展現了喜馬拉雅南麓懸崖絕壁的鏡頭。在離地百米的山側,沒有任何防護的尼泊爾土著正循著晃蕩的藤梯狩獵崖蜜,每次採蜜,他們會採一半留一半,好確保來年繼續有蜜可採。然後鏡頭無縫切換,展現伊斯坦堡廚師精心製作的甜品巴克拉瓦;接著到揚州瘦西湖邊早茶店裡甜中帶鹹的翡翠燒麥和飄香陣陣的千層油糕(多達六十四層),汪曾祺筆下深具時令意味的雞頭米,到香港人愛喝的苦瓜湯那一抹回甘。在鏡頭的穿梭裡,展現著世人對甜味的執著。
短短50分鐘的節目,我們看到了八個不同地方的美食。尼泊爾的崖蜜、貴州的粗糖、揚州的千層油糕和翡翠燒賣,土耳其的巴克拉瓦,青城山的壩壩宴,蘇州的雞頭米,馬來西亞塔塔甘島最後一支海洋民族巴瑤族,水下採集的的白棘三列海膽,香港的燒豬。天南海北,卻又因為甜蜜這個因素,而彼此相連。
第二集「螃蟹橫行記」裡,又是以險峻開始,聚焦挪威人在北極圈的極寒之地,在海上捕撈帝王蟹的艱辛勞作。接著又轉到中國的鄉野湖泊,展現了鄉人的尋鮮記,中國人最重視家庭,最好的食材總要與家人一起分享。相比較追求極致的日本人,對螃蟹細緻精微的烹調處理,美國馬裡蘭人用蟹肉、麵包糠、歐芹、蛋黃醬混合製作的蟹肉餅,四個就有一公斤那麼重,展現的是一種熱情豪放。
看了節目才知道全世界有那麼多種蟹,能吃出那麼多花樣,難怪這集被網友戲稱是「螃蟹的一百種死法」。
《風味人間》系列之所以能在眾多美食紀錄片裡脫穎而出,主要在於精良的拍攝技術和精美考究的畫面。
要拍好美食,首先靠的是光影聲色的技巧,還原出美食的色、香、味,讓影像成為一種嗅覺和味覺享受。在這一點上,《風味人間》第二季已經做到極致,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味蕾,精緻的攝影、清新的色調下,食物呈現出最佳的光澤和質感,每一幀都讓人直流口水。
《風味人間》系列也率先在美食記錄片裡使用超微攝影、顯微攝影和變速攝影,在鏡頭下將食材無限放大,讓觀眾的視線深入到食物內部,親眼見到分子運動給食材性狀帶來的改變,感受食材內在的變化奇觀。
導演陳曉卿在《風味人間》裡,用心盡力,把食物當成「工藝品」來拍,鏡頭裡的食物仿佛有了呼吸、有了生命,也會像花兒一樣的綻放。
除去畫面,《風味人間》的意境十足、詩意盎然的文案和李立宏充滿磁性的旁白也增色不少:
「人無疑是大地的主人,卻又是腸胃的奴隸。」
「甜,發端於口齒,在口舌處攪得風生水起,卻在心頭落得百轉千回。」
「一隻蟹就是一場盛宴,口中齒舌留香,眼裡星辰大海。」
「不同美味,萬種風情,又殊途同歸,寄寓著人們對這多彩人間的熱愛。」
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食物從來不僅僅是食物,食物是通靈性的,傳遞著人的情感和溫度。食物中的酸甜苦辣恰如人生的喜怒哀樂。
《風味人間》裡美食多樣性的背後,是歷史、人文、傳統與生活方式的多樣性。就像陳曉卿此前說的,「我們希望最終呈現出來的效果,不僅讓觀眾對這個地域的美食有所了解,更多的是讓大家通過美食了解多元的文化和生活狀態。」
《風味人間》第二季不僅帶你領略世界各地的美食,同時也能見識到各國各地區的風土人情、了解食物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