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寶講故事
在金庸先生的《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裡都出現過張三丰,不過在神鵰,張三丰還叫做張君寶,此時的他年僅17歲,一臉青澀卻經常將目光停留在旁邊的少女身上。
轉眼間在倚天裡,張君寶已經改名張三丰,此時的他已成了百歲老人,當年青澀模樣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鬍鬚皆白和滿臉風霜之色。當年他身旁的那位少女也因為飽受情傷,最後削髮為尼創建了峨眉派。
有人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麼退出?在張三丰一百歲的生日的那天,身在武當山的他痛心疾首。先是愛徒張翠山自盡,緊接著張翠山的妻子殷素素也跟著自刎身亡。他們留下的唯一血脈張無忌,居然中了江湖失傳已久的《玄冥神掌》。
張三丰憑藉自己百歲童子身以及爐火純青的《純陽無極功》依舊無法治癒張無忌。身為一代宗師的張三丰只好放下身份,帶著張無忌去少林寺懇求方丈拿出《九陽真經》救治張無忌。
後來發生了什麼我們都知道,少林寺以《九陽真經》珍貴不能外傳為由,狠狠地拒絕了張三丰。此刻的張三丰才赫然發現,自己枉為一代宗師白練了一輩子的武功,卻依舊捉襟見肘、無能為力。
此後回了武當派的張三丰重新振作,他長時間閉關修煉之後,張三丰又自創了《太極拳》這一高深莫測的武功。當張無忌長大成人之後,張三丰又在緊急關頭將太極拳傳授給了張無忌。
張三丰又是怎麼悟出太極拳的呢?細看過《神鵰俠侶》的朋友們會在書中的末尾找到一些答案。當年楊過擊斃金輪法王后,他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於是他攜了小龍女的手走下華山之巔準備退出江湖。
在華山之巔,楊過和小龍女和郭襄、周伯通等人一一告別。他們臨走的時候,看到張君寶和覺遠大師在追幾個人。覺遠大師和張君寶雖然無意練了《九陽真經》,但對於如何應用卻是一竅不通。
為了讓天真單純的張君寶免遭壞人毒手,楊過出言教了三招。緊接著,覺遠大師又依次講了兩句,一句是「前後左右,全無定向,後發制人,先發者制於人」,另一句是「勁接彼勁,曲中求直,借力打人,須用四兩撥千斤之法」。
少年的張三丰正是受了楊過、覺遠大師的指點,這才對武學有了懵懵懂懂的感覺和興趣。但這些對於張三丰自創太極拳來說,僅靠楊過的三招和覺遠大師的兩句話,真的是太難了。
需要指出的是,楊過根本不精拳法,覺遠大師也只是內力充沛懂得九陽真經上的記載罷了。那麼張三丰又是受了誰的啟發自創了太極拳呢?這時候,我們就得看看華山之巔上還有誰了,他就是老頑童周伯通。
在倚天屠龍記裡,張三丰為了對付趙敏,緊急情況下他將太極拳的奧秘給說了出來,那就是:虛靈頂勁、含胸拔背、松腰垂臀、沉肩墜肘。如果能夠領悟這十六字,就能很好地將太極拳「以柔克剛」、「虛空無形」的威力施展出來。
我們再看老頑童周伯通,當年為了討要九陰真經,老頑童躲在桃花島的山洞裡冥思苦想,居然給他創出了一種以「空、柔」為主的七十二手「空明拳」。
這個空明拳講究的也是「柔」,更有「空」的意境,以「以虛擊實」,「以不足勝有餘」為妙旨,這和張三丰的以柔克剛和四兩撥千斤非常相似。
我們再細看空明拳的總綱,居然和太極拳一樣,也是十六字訣:空朦洞松、風通容夢、衝窮中弄、童庸弓蟲。這到底是巧合還是刻意的模仿?我想,周伯通出身於全真道教,張三丰也是武當道派,他所創的太極拳肯定有吸納其他武學的優點,這才融會貫通了起來,最終形成了自成一派的太極拳。
也有人說了,當時張君寶和尹克西打鬥的時候,周伯通沒有出言指教呀!可別忘了,周伯通是出了名的老頑童,生平最喜愛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當楊過和小龍女離開之後,14歲的郭襄是哭得梨花帶雨,一旁的17歲的張君寶作為同齡人也是觸景生情,心中抑鬱至極。
見兩位小朋友心情不佳,一向喜歡搞氣氛的周伯通就走了過來,邀請郭襄和張君寶一起到百花谷裡去作客。
在百花谷裡,望著百花爭奇鬥豔地開放,耳聽樹林時不時傳來鳥兒的鳴叫,郭襄依舊沒精打採,心裡只有「大哥哥」。
反觀張君寶,他早被周伯通給逗樂了,二人在百花谷裡做遊戲,周伯通更是見張君寶善良單純不禁浮想聯翩:要不是遇到禍害,恐怕自己和瑛姑的兒子比他都還大了。
張君寶在百花谷一住就是好幾天,臨走的時候周伯通依依不捨,想到自己也是老人家了,不知在人世間還能有多少時日,於是就將《空明拳》一五一十地教給了張君寶。
各位大俠,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