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的臺北仁愛醫院的職業醫師,羅大佑,突然辭職,留給父母一句話後,便頭也不回的走了……
羅大佑,華語樂壇教父,幾代人青春的記憶,至今無人超越。他出生在醫學世家,父母親和哥哥姐姐都是醫生,他也畢業於醫科大學,是一名外科醫生,他從小被寄予厚望,如果沒有轉換賽道,羅大佑很有可能也會成為一個有名望的醫生。
他在臺北仁愛醫院從實習生做到職業醫師,工作了七年,也掙扎了七年,終於對父親說:「再逼我回來做醫師,我就和你斷絕父子關係。」父母怎麼也不明白他為什麼要如此「自甘墮落」。
特別是父親他不理解,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熱愛音樂的人,所以從羅大佑五歲時,就給他請鋼琴教師,常帶孩子們去聽音樂會,為什麼羅大佑不能「兩條腿走路」,白天做手術,晚上再創作音樂?
但是,對音樂的熱愛,讓他不能繼續這樣的「苟且」,他迫切地想要把所有的時間都專注到音樂這件事上。如今,他作為華語流行樂「豐碑」級的教父,已經沒有人會認為他選錯了路。
羅大佑的音樂夢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他跌跌撞撞走了十年,才開始有了起色,有人問他後悔嗎?他說,從未後悔過,也許和學醫有關,他對生命有著深刻的認識,音樂和生命一樣,不能速成,是需要執著的醞釀和沉澱。
羅大佑從20歲開始創作了第一首歌曲《歌》,如今已經66歲了,一共創作了300多首歌曲,像《光陰的故事》、《紅塵滾滾》、《東方之珠》等作品經久不衰。
在央視《一堂好課》上,羅大佑擔任音樂課的主講人,浙江音樂學院的同學提問說:「現在的歌曲為啥缺乏經典?」
羅大佑說:定義經典沒那麼簡單,經典都是經過時間淘汰過濾出來的,二十年或許三十年,你再聽現在的歌,就知道什麼是經典。
在課上,他還分享了自己的領悟和體會,他說他自己創作一首歌常常要幾年,《童年》那首歌的歌詞他就寫了5年,要捨得花時間去投資,「快」絕不是音樂的優點。
在課堂上,羅大佑用娓娓道來的語氣,進行講述,將大家對音樂的認知拉回到了最淳樸、自然、原始的狀態。
他說,什麼是好的音樂,就是讓你感動的音樂。它可以穿越時空,讓不同年代的人心生共鳴。課堂上,當所有「師生」共唱《光陰的故事》,有人感嘆,這不就是在告訴我們,經典不就是光陰的陳釀嗎?
《一堂好課》這些主講人,不只回答了年輕學子心中的疑惑,還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把自己在生人路上的心得分享給大家,金一南、王蒙等等這些國之棟梁,每個人故事都閃閃發光,給黑暗中的人們帶來希望和光明。
康輝在《一堂好課》序言裡是這樣寫到:無論是懷揣夢想的個人,還是蓄勢待發的團隊,在前進的道路上都需要一堂好課。不論是一言興邦,還是一句話點醒夢中人,這都是一堂好課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