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許昌的年味很濃,迎財神、殺年豬,旅遊過年、發微信紅包……

2020-12-20 一孔看中原

臘八祭灶,年下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每當這首耳熟能詳的民謠再次唱響,每當大紅的春聯、年畫如花般開放在家家戶戶,每當琳琅滿目的年貨擺滿街頭巷尾,一年之中最為隆重的節日——春節,猶如一場美麗的約定,如約來到我們身邊。

對於中國人而言,春節是極為隆重的節日,也是值得期待的時刻,在每個人心中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

這個傳統節日,帶著不一樣的味道:團圓味、親情味、熱鬧味、喜慶味。這濃濃的年味既是對過往的肯定,也是在歡聲笑語中昭示著一個良好的開端。

這個傳統佳節,帶著濃濃的人倫親情: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湯圓、品嘗色味俱佳的年夜飯,「把酒話桑麻」,憧憬著來年紅紅火火的美好生活。

這個傳統佳節,有著厚重的文化氣息:「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幾千年來,在中華傳統文化發展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春節文化,賡續至今,深深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之中。

殺年豬、迎財神、熬夜守歲 傳統年俗正在逐漸淡出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轉眼之間,2020年春節如約而來:在商場,在集市,在路旁,高高掛起的紅燈籠,喜氣洋洋的中國結,寓意吉祥的春聯年畫,採購年貨的熙攘人流,湧動在許昌城市的大街小巷,處處洋溢著喜慶年味。

「說實話,這些年隨著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年味是沒有幾十年前濃厚了。」1月22日,在許昌市區解放路農貿市場忙著採購年貨的68歲市民潘海民說,近年來,年味漸淡,這與社會快速發展和商品極大豐富大有關係。

潘海民回憶,在他小時候,關於年味的記憶,是從喝過臘八粥,準備辦年貨開始的。20世紀五六十年代,老百姓生活還是非常困難,平時都是吃紅薯面做成的窩窩頭,又黑又硬,不好下咽,只有到了春節才能吃上白面和玉米面做成的饅頭。家底殷實的人家,還要蒸上幾鍋白面饃,用於農曆大年初二走親戚。那時候,父老鄉親見面第一句話就是「年貨辦得咋樣了」。

「花卷饅頭或是白面饃只有到了農曆大年初一,大人才讓小孩子吃。不像今天,人們買幾個玉米面花卷吃,是因為白面饃吃膩了,想換換口味。」潘海民笑著說,那個年代,農村老百姓大都養豬,到了臘月就陸續開始殺年豬了。祭灶過後,每天都能聽到豬的悽厲叫聲。

潘海民介紹,殺年豬對於農村人而言,是一件十分隆重的事情,哪家要殺年豬了,左鄰右舍都會前去幫忙。年豬殺完後,熱心腸的主人會把豬尾巴、豬大腸、豬血等分給幫忙殺年豬的鄉親,為的是讓生活貧窮的鄉親也能過一個好年。豬肉除了一家人包餃子、炸肉丸之外,還會分給在城裡生活的親友。在那個生活困難的年代,幾斤豬肉雖然不值多少錢,但蘊含的血脈親情是不能用金錢衡量的。

和潘海民一樣對農村過年記憶猶新的,還有從小在鄢陵農村長大,如今在城裡工作、生活的劉紅。劉紅告訴記者,她從小穿的衣服都是哥哥、姐姐淘汰下來的半舊衣服,補丁摞著補丁,只有到了春節,父母才會從集會上扯幾尺布,請村裡的老裁縫幫忙做幾件新衣裳。

「1993年,我到鎮上的中學讀書,到了冬天,穿的還是母親縫製的黑布棉襖,又厚又重,惹得不少同學笑話。雖然生活條件不好,但是我的學習成績始終在班裡名列前茅。」儘管已經過去20多年,劉紅依然難忘當時的情景。

蒸年饃也給劉紅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說,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五或二十六,她的母親就用「老面頭」發麵蒸年饃,往往是發上四五盆面。由於天冷,面盆四周要圍上厚厚的柴草,上面再蓋幾條棉被。「先蒸粉條豆腐包子,再蒸紅薯豆饃、棗饃。棗饃是用來祭祀祖先、串親戚用的,過完元宵節才能吃。然而,往往是沒到元宵節,棗饃上的紅棗都被偷吃光了。」劉紅回憶說。

在劉紅的記憶中,除夕夜,母親總會拿著一根木棍橫放在大門口,寓意擋住家裡的財寶不流到大街上。農曆大年初一子夜時分,還要迎接財神,接住財神後,必須趕在天亮之前,把財神爺的畫像恭恭敬敬貼在屋內牆上,寓意新的一年財運不斷、好運連連。

農村過年最為重要的是熬夜守歲。除夕晚上不能睡覺,一家人坐在火爐旁邊嗑瓜子、拉家常、看春晚,等待著新年鐘聲敲響,然後搶著放鞭炮。「那時候,社會上還沒出現印刷精美的春聯,都是村裡的幾個文化人手寫的。」劉紅說,祭灶過後,鄉親們都會拿上紅紙、筆墨,請人書寫春聯。

劉紅告訴記者,農曆大年初一這天,母親經常囑咐她,早上不能亂說話,也不能洗頭、洗衣,不能動剪子。煮熟的第一碗餃子要敬給灶王爺和列祖列宗,還要端給健在的父母。然後,一家人才開始吃餃子,還要吃些大蒜、粉條,寓意來年順順溜溜、平平安安。

「隨著社會發展和時代進步,傳統年俗正在漸行漸遠,缺少了過年的儀式感,這也是年味漸淡的原因之一吧!」劉紅說。

逛花市、發微信紅包、旅遊過年 過年新習俗頗受年輕人青睞

1月22日,農曆臘月二十八,採購年貨的人們、歸心似箭的遊子都步履匆匆走在回家的路上,人人喜氣洋洋,個個滿面春風。

清幽淡雅的水仙,暗香浮動的蠟梅,嬌豔動人的百合,紅紅火火的鬱金香……在市區延安路一家花卉市場,前來選購鮮花的市民來來往往,十分熱鬧。正在選購鮮花的市民毛敏告訴記者,當天一大早,她就從家裡趕來買花,就是相中了這裡的花卉品種多樣,價格適中。「馬上就過年了,打算選購一些花卉、盆景裝扮新家。」毛敏說。經過一番認真挑選和討價還價,毛敏選購了蝴蝶蘭、百合、水仙等花卉,還特意為今年將參加高考的兒子買了一盆紅掌,希望孩子金榜題名、紅運當頭。

「春節臨近,花卉、盆景價格並沒有過多上漲,感覺和平時價格相差不多,挺實惠的。」毛敏一邊往車上搬運花卉,一邊高興地說。

在花卉市場從事花卉、盆景銷售多年的李文濤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老百姓的錢袋子逐漸鼓了起來,過年購買鮮花的市民逐漸增多。一般來說,農曆臘月二十三到除夕這段時間,是花卉市場的銷售旺季,買鮮花的人多,逛花市、聞花香的市民更多,「80後」「90後」是主力軍。

「考慮到購買鮮花過年的顧客主要以年輕人為主,我們前期備貨充足,價格相對來說也比較『親民』,100元上下的大眾花卉更受大家歡迎。」李文濤說,春節期間,商戶每天都營業,除夕當天營業到15時,農曆大年初一到初三營業時間為10時至17時,農曆大年初四後正常營業,市民可隨時前往挑選購買花卉、盆景。

除了逛花市、購買鮮花過年之外,微信拜年、發微信紅包也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過年新習俗,已經成為年輕人向親朋好友表達情意、為晚輩發放壓歲錢的主要方式。

在市區某單位工作的楊秀毓是「80後」,也是從農村出來的孩子。在她的童年記憶中,到了除夕那天,穿上期盼已久的新衣服,父母總會在她的衣兜裡塞上嶄新的五角或是一元錢。「過年了,兜裡不能空著。」楊秀毓說。

「如果是春節收到了100多元壓歲錢,就會非常開心,把壓歲錢放在枕頭下面,高興得都睡不著覺。」楊秀毓回憶說,由於家裡兄弟姊妹多,有時候母親還會把壓歲錢要回去,買些米、面等生活用品。更多時候,母親則是臨時保管壓歲錢,待到過完年開學,買些鉛筆、練習本等學習用品。

時光荏苒,歲月匆匆。如今,已為人母的楊秀毓還會向過去一樣,為自己的晚輩們發放壓歲錢,不過,已經不是幾元幾角地發了,出手就是幾張「紅票子」,或者通過微信直接發給他們。「現在的孩子,吃穿不愁,都沒有我們過去那種拿到壓歲錢的興奮勁,感到很平常。」楊秀毓說。

「2020年春節馬上到了,我特意用微信給母親轉了6666元,感謝母親幾十年的養育之恩,祝願她老人家在新的一年裡身體康健、萬事順利!」楊秀毓深情地說。

對於即將到來的庚子鼠年春節,在市區某公司工作的「90後」杞小朋十分期待。和2019年春節一樣,今年春節,他將和父母、妻兒一起開車到海南旅遊,通過這種特別的方式,過一個有意義、有內涵的春節。

「到外地旅遊過年,不僅可以領略沿途風情,感受民風民俗,還能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感覺挺好的。」杞小朋興奮地說。

過年舊俗繁多,娛樂方式豐富 家庭團圓、親情回歸是永恆主題

花甲之年的趙俊峰是鄢陵縣文聯原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長期從事當地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研究,著作頗豐。在他看來,現代社會經濟繁榮,物質豐富,節奏加快,過年時的娛樂、飲食等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再加上拜年形式、走親訪友方式、娛樂內容等與幾十年前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近年來人們感到年味變淡的原因之一。

趙俊峰介紹,嚴格來說,春節就是農曆正月初一這天,又叫農曆年、新年、大年,老百姓俗稱年下。但是,在幾千年的傳統習俗中,一進入臘月,人們就慌著過年。「臘八祭灶,年下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頭要頂破氈帽。」諸如此類的民謠,在全國各地廣為流傳,婦孺皆知,所以就有「進了臘月就是年」的說法。

春節是新一年的開始,人們往往將其看作是新的一年裡年運的預兆期,因此過年的時候有許多禁忌。趙俊峰稱,在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不能說,說了一年很可能倒黴。另外,做油炸食品時,不許說話。傳說,如果說話,小鬼聽見後就過來偷油喝。在過去生活困難時期,食用油是非常珍貴的。

過去,農曆大年初一這天,一般來說,不許看病、吃藥,否則一年裡可能疾病纏身、厄運不斷。還要忌孩子啼哭,即使小孩子做了錯事,大人也不能打罵、呵斥。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碎,不慎打碎時,在場的人就得馬上往地上吐口唾沫,並「呸、呸」幾聲,或說句「碎碎平安」,就能化解黴頭,交上好運。

另外,春節期間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作「聚財」。如果灑掃、傾倒垃圾,就會把「財氣」掃走、倒掉。尤其是除夕,債主不許上門討債,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白毛女》中的楊白勞在風雪交加的除夕,頂風冒雪趕回家中過年,就是誤認為地主黃世仁年下不會前來討債。

在過去,農曆正月初五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過了這一天,春節期間的許多禁忌即告解除,所以農曆正月初五又叫「破五」。這天,人們要放鞭炮、吃餃子、打掃衛生,也可以動針線了。過了「破五」,年就過完了,因此「破五」又叫「圓年」。

還有一種說法是,農曆正月初五是財神趙公明的生日。舊時的店鋪從農曆正月初一關閉,到農曆正月初五開張,趁著財神的生日這天開張,一年裡必將生意興隆、財源廣進。舊時的許多生意人,農曆正月初五早起會燃放鞭炮、焚香迎接財神爺。

「舊年俗還有,農曆正月初五之前,不許動針線、剪子;不出農曆正月,不許剃頭;出嫁的姑娘不許在娘家過農曆正月初一,否則會給娘家帶來厄運。」趙俊峰說,現在隨著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春節期間,人們已經不在乎什麼禁忌了,過年舊俗正在漸行漸遠。

在趙俊峰看來,人們無論怎樣過年,家庭團圓、親情回歸始終是春節亙古不變的主題。過一個豐盛、歡樂、祥和的春節,是中國人的共同期盼,寄託著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憧憬及對美好明天的深情祝願。每年春節前,無數中華兒女背起大包小包,千裡迢迢坐火車、搭汽車、乘飛機加入春運大軍,踏上回鄉的道路,渴盼早日回家團圓,陪伴家人包餃子、吃年夜飯,享受濃濃親情。

「春節在炎黃子孫心中,始終佔有重要的位置,不可替代。一桌豐盛的團圓飯,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一副副火紅的春聯,總能激起人們感情的共鳴,讓人們找到釋放情感的家園。由此形成了厚重博大的春節文化,融入血脈,影響深遠。」趙俊峰說,過年習俗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發展,一些舊俗逐漸消失,適應現代社會和人們生活的新的過年方式,猶如雨後春筍逐漸湧現。這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也是值得肯定的。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在我們的人生歲月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迎接了一個又一個春節,蒼老了容顏,豐富了記憶。永恆不變的,則是我們對於幸福生活的期盼、家庭幸福的渴求、美好明天的憧憬、國泰民安的祝願!(馮子健)

相關焦點

  • 江華:殺年豬慶豐收 品年味迎新年
    今日永州訊(江華特約記者 黃春華 藍玉春)冬至到年味始,江華瑤族自治縣很多地方都有冬至殺年豬慶豐收的習慣,該縣沱江鎮白李村的脫貧戶蔣美秀種植獼猴桃和養殖黑香豬喜獲雙豐收,她邀請鄉親殺年豬,吃庖湯,共享豐收喜悅。
  • 貴州原地過年手冊 | 在家宴中尋找年味
    除了紅包壓歲錢,年夜飯也是重頭戲。貴州人的年,最少不了的是那一桌年夜飯。貴州過年,吃什麼呢?雞鴨魚肉不可少,尤其是雞。於貴州人而言,年夜的家宴上有了辣子雞,年味才正。殺年豬,人們年復一年地傳承著,成為了過年的一種氛圍和習俗。兒時一首童謠說,「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側面反映了「殺豬過年」在老一輩人心中的分量。
  • 農村過年殺年豬習俗,你還知道嗎?
    年味兒在鄉下,在鄉下才能有原汁原味的年味兒。一進入臘月,年味兒就一天天濃起來,在鄉下,這體現的最為真切。殺年豬的日子是有講究的,要看日子呢。翻開老皇曆,最好是屬牛的日子,這個日子殺年豬預示著來年槽頭興旺,餵的豬像牛犢子一般大。
  • 殺豬過年:殺年豬的老講究你知道嗎?
    提要:春節將至,這些「殺年豬」的老講究你還記得嗎?現在已經進入臘月已經過完將近一半了,小學生和大學生也都已經陸陸續續開始放寒假了。過年是很多小孩子非常期待的一件事,不僅能夠穿新衣服還能夠吃好吃的,更重要的是海域壓歲錢可以收。不過現在小孩子壓力也很大,寒假還要上各種的補習班。
  • 搶紅包摸元寶 臺灣初四迎財神
    搶紅包摸元寶 臺灣初四迎財神   臺灣大年初四迎財神,中南部的有不少廟宇都舉行了應景的儀式,發紅包、發錢母,讓信眾沾喜氣添財運。  廈門衛視駐臺記者 蘇暢:過春節,兩岸民眾都有迎接財神的習俗,在大陸,我們是選擇大年初二這一天來迎接財神爺,而在臺灣的習俗中,則是在今天大年初四,來迎財神。
  • 汝城風俗|殺年豬
    【殺 年 豬】文:周建華臨近年關,在農村各個屋場經常能聽到豬嗗嗗大叫,不用說這是村農家在殺過年豬,這氣氛讓人感受到過年的氣氛那是越來越濃了。殺年豬是農村人準備過年最重要、最隆重的一件大事。汝城人凡事愛討造化以圖個吉利,把殺年豬說成「松豬」,寓意著今後的日子會更加松活,生活富裕。殺年豬前,講究些的人家在打了一封銃子(鞭炮)後,主人才會從豬欄裡放出大豬。
  • 迎財神,收紅包
    今年的春節也是很有特色,因疫情防控的需要,很多人留在了工作地就地過年。
  • 以前過年前除了殺年豬,還有哪些習俗?現在農村還會殺年豬嗎
    下面我來給你們分享一下:農村殺年豬這個習俗,具體是從哪個年代開始,無從考究,但有一首老北京的民謠是這麼唱的:小孩小孩你別哭,進了臘月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這首民謠所要表達意思,是當時農村孩童對過年的渴望,每年進入臘月這時節,農民們沒有什麼農活做了,都會為過年做準備,殺年豬就是其中一件。考慮到清時,皇帝是在京城,並且當時皇帝也是滿人,我想這殺年豬原本是屬於東北農村的習俗吧,不過也有人說到這是漢族才有的習俗。
  • 開州第四屆年豬文化旅遊季即將盛大開幕啦!
    年味漸濃,與年有關的記憶都離不開吃。打餈粑、磨豆腐、殺年豬、灌香腸、醃燻臘魚、臘肉...其中殺年豬,吃「刨豬湯」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一種民間習俗,每到年關,家家戶戶都會殺過年豬,邀上親朋好友聚一聚,期盼來年有個好兆頭。
  • 重溫兒時年味 吳興埭溪小山村的年豬飯開席啦
    提示信息12月1日,吳興區埭溪鎮大衝村的年豬飯開席。從城裡趕來的遊客和村民們圍坐在一起,共同舉杯,享用年豬宴,重溫兒時鄉村濃厚的年味。埭溪鎮大衝村,三面環山,溪流穿村而過,村莊風貌清新淡雅,富有特色。在這裡,除了套腸等埭溪特色美味,還珍藏著一道流傳多年的美食,年豬飯。每到年關將至,村民們就得開始準備年豬飯,來犒勞辛苦了一年的自己,祈福新的一年有個好收成,事事順利平安。鄉親鄰裡互相宴請,圍坐在一起吃年豬飯,是湖州人兒時記憶裡一幅溫暖的畫面。村民沈雪永在豬欄中選擇了一頭200斤左右的年豬,與其一番「博弈」後,他與幾位村民合力將被制服的豬戴上大紅花,舉行殺年豬儀式。「殺豬咯!」
  • 正月初五迎財神!33張姓氏微信頭像,祝你鼠年財源廣進
    #微信頭像#的主題是正月初五迎財神,祝大家鼠年財源廣進。正月初五是迎財神的日子,大家都用這一天來祈禱一年裡能夠財源廣進,多賺一些錢。所以娜娜這次製作了一期財神爺的微信頭像,在此也祝大家鼠年發大財。本期的底圖用的是我們的財神爺卡通形象,手裡拿的可是大大的紅包哦,紅包上寫有姓氏,姓氏採用的是燙金字效果,下面還寫有4個大字,這4個大字送給大家:財源廣進!
  • 騰衝過年的年俗都有那些?春節去騰衝玩,要怎麼去騰衝?
    送灶神、迎天神、殺年豬、打牙祭、吃長飯……騰衝人過年充滿了儀式感,今天小編就為你盤點一下騰衝人過年的習俗,讓你在騰衝滿滿的「年味」中感受不一樣的「極邊第一城」。臘月二十六殺 年 豬進入臘月後,鄉村間就開始流行殺年豬、吃殺豬飯、掛香腸、醃臘肉。那是農民朋友們對自己辛勞一年的自我犒賞,也是聯絡親朋好友感情的一種方式。呼朋喚友聚一堂,七手八腳殺豬忙。
  • 殺年豬吃刨湯 2020仙女山首屆高山生態年豬節本周末啟幕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4日18時55分訊(記者劉雪琴 曹建)胡蘿蔔,蜜蜜甜,看到看到要過年……今(4)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市武隆區了解到,11月7日至12月27日,武隆仙女山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將舉行2020仙女山首屆高山生態年豬節(以下簡稱年豬節),殺年豬,吃刨湯,帶你找回兒時年味兒。
  • 秭歸農村殺年豬視頻|過年了,你媽喊你回秭歸來幫忙殺豬啦!
    來來來……二妹你在大城市裡哪裡吃得到弄麼好的豬入哦,多吃點,走的時候給你帶幾塊肉走~殺年豬、吃豬血幌,是秭歸鄉村沿襲至今的傳統風俗。殺年豬是很講究的,先是要選一個好日子(又稱為看日子),有些日子有不能殺豬的說法,反正就是不吉利。接著就是請殺豬匠,還要請一兩個有力的男人幫忙。
  • 新春話年俗|大年初五財神到我家門口 附嗨玩攻略
    「破五」這一民俗時至今日,就演化成「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復到大年除夕以前的狀態。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迎財神,開市貿易。  在海南不少市縣的風俗會選擇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 年味|逛廟會、拜菩薩、吃齋飯,祈福許願好運連連
    同時,也是希望在這一天可以把一整年的素菜都吃完,往後每一天都能豐衣足食。齋飯的食材也很有講究,通常是用粉絲、腐竹、髮菜、冬菇等。「年味」系列文章:1、 「年味」之:殺年豬,吃泡湯2、「年味」之:打餈粑,盼團圓 ——想不到居然有這樣一段歷史3、「年味」之:回誰家過年還真是個問題
  • 跨火盆、收元寶、迎財神,全國人民都來了!
    全文2074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春節期間大年初一之後最重要的日子就是大年初五了這一天是財神的生日家家戶戶要接財神為未來一年納福2月9日(正月初五)作為2019「西安年·最中國」的核心區大唐不夜城·現代唐人街舉辦「金豬聚福迎財納新
  • 年豬叫,年快到!以前農村是這麼過年的...
    》在我們山區,殺年豬是個非常重要的年俗,不僅是感恩過去一年的生活,也昭示新年五穀豐登、家業興旺。殺年豬要挑個好日子,屬牛、屬馬日子最佳,預示著年豬像牛、馬那樣壯實,屬鼠和屬羊日子也不錯。忌屬狗和屬猴日子,預兆年豬像狗和猴子那麼瘦小。也忌屬豬日子,那跟年豬是相衝的。最忌屬虎日子殺豬,老一輩說老虎會把豬叼走的。殺年豬場面很熱鬧,除了殺豬匠,還得需要兩三個壯士,拖的拖,拽的拽,拎的拎,才能把嗷嗷叫的年豬抬上殺豬凳,圍觀的鄉親那是裡三層外三層,擠得水洩不通。
  • 過年規矩年豬三不殺,年貨三必辦,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今日已是2021年1月2日,農曆冬月十九,離春節還有41天。此時,大家已經到了準備臘肉、香腸的衝刺階段,鄉下也開始殺年豬、分豬肉。光陰似箭,再過一個多月就該過春節了,因此,民間關於春節如何過的話題逐漸增多。可不行,前兩天和一個老農聊天,就談到了春節,談到春節的規矩,老農說,在鄉下過春節有很多規矩,但是有一個基本的規矩,那就是,年豬『三不殺』,年貨『三必辦』。
  • 農村殺年豬也違法?最高罰款一萬?「殺豬過年」的習俗會結束嗎?
    但是在以前,農村人都會在這一天,把自己家餵養了一年的豬殺掉,然後把豬肉賣掉一部分,剩下一部分供全家人過年食用。其實很多地方在臘月二十六都有殺豬的習俗。記得小時候,每逢過年之前,村民們就會在村邊的打麥場支起一個大鐵鍋,早早的燒開一大鍋熱水,然後就開始殺豬了。孩子們最喜歡圍著看,運氣好的話,還能得到一個豬膀胱,吹上氣以後就可以當球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