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再窮不能窮教育」。
這句20年前結合「再苦不能苦孩子」一起作為教育宣傳口號,印在郊縣、農村土牆上的標語,到如今成了家長們心目中的金科玉律。「教育是項投資」,這種說法已經被廣大家長所認可了。
既然是投資,就得在看不見實效的早期大量砸錢。具體表現在,三歲前給孩子報早教班、花不菲的價錢挑選幼兒園,之後送娃去各種各樣的興趣班。在家長眼裡,重視教育,就要捨得從口袋裡掏錢。
但很多家長可能不知道,即便你在教育上花錢不少,一旦對教育是「窮人思維」,所花的錢就不一定能奏效,很多時候其實是打了水漂。只是,很多父母都誤把「捨得花錢培養孩子」跟「孩子大概率會成才」畫上了等號。
一個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實是,如果你在教育上是「窮人思維」,那不管你是真有錢還是普通平民,所花的錢大概率都只能扔水裡聽個響。
什麼是「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是相對於「富人思維」而言,本質上是認知思維方式的差別。擁有「富人思維」的人,即便一開始是個窮小子,只要讓他抓住機會,就總有他的出頭之日。而如果一個人是「窮人思維」,即便某天運氣爆棚中了幾千萬彩票,這些財富最終還是會被揮霍一空。
2008年,一位打工仔陳某路過彩票點臨時起意買了幾注,意外中得一千萬大獎。之後他買房買車、做生意投資失敗、與妻子離婚豪擲100萬分手費、和一群不明來路的狐朋狗友賭博......四年間將一千萬揮霍一空,於12年8月重新回到一貧如洗的狀態。後來因為刷爆信用卡不還被拘留,在看守所裡接受記者採訪時,他說自己寧願從來沒有這1000萬。
你永遠賺不到超出認知範圍的財富。「富人思維」能夠創造財富,守住財富,「窮人思維」即便得到了意外之財也會最終失去。
教育上也是如此。如果父母是「富人思維」,就能以小成本獲得大收益,如果是「窮人思維」,花了大錢孩子也不見得能夠真正受益。尤其是普通家庭,在教育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如何讓教育投資花在刀刃上,甚至以小博大,就要父母避免「窮人思維」。
那麼,什麼樣的思維才是教育上的「窮人思維」呢?
教育上的「窮人思維」有以下特徵:
◆不相信最簡單的方法也可以是良藥
在日本暢銷育兒書《孩子永遠「慣不壞」,關鍵你要這樣帶!》裡,作者闡述了這麼個核心觀點:想要孩子怎麼樣,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了孩子希望的那樣。換句話說,愛孩子,是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按照孩子的所願,恰如其分的放在孩子身上。這個觀點可謂大道至簡,如果父母們能用心體會並執行,孩子身上比如啃指甲、總哭鬧、睡不好等諸多大人眼中的「毛病」就會迎刃而解。
但更多時候,父母們是在做什麼呢?孩子厭學了抑鬱了或者總是坐不住,才想起來要去看心理醫生,而且希望得到一個快速的解決辦法。當醫生說平時要注意調整夫妻相處模式,多陪孩子愛孩子,父母多半不相信,他們總是有洞補洞,卻不想想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別人做什麼自己就做什麼,全然不管為什麼
如今一股腦跟風教育的父母太多了。別人在幼兒園時期就報了興趣班,那我們也得報,別人暑假去補課了,我們也得補,卻全然不想想自己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
跟風就是窮人思維。別人的行動是基於自身實際情況而做出的,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一樣,面臨的困境和訴求也不一樣,自然不會引發同一種行動。但現在父母做什麼都是扎堆行動,有的甚至咬著牙投錢,謂之「教育投資」。在教育上盲目跟風投資,就有不少會打水漂。
◆只注重眼前不顧長遠
「短視」是最典型的窮人思維。
《貧窮的本質》一書裡的作者在調查了非洲地區的現狀後寫道,那裡的人們每天辛苦勞作,所掙的工資卻不多。原本他們可以把錢慢慢攢下來,日積月累總能開個小生意,擺脫需要出賣體力的力氣活兒。但工人們忙了一天,除去日常開銷後,往往會把剩餘的錢拿來買酒或者抽菸,花得一分不剩,第二天不繼續幹活就沒有吃的。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永遠是吃了今天沒明天,一天不幹就要餓肚子。
這就是短視。因為資源短缺或者眼光受限,窮人只顧眼前不考慮長遠。
套在父母身上,過分關注孩子學了幾個字,會了什麼拼音,學到了多少以內的加減法,卻不顧孩子的品格養成、閱讀習慣培養和思考能力的引導,就是不顧大局和長遠。
想要破解教育上的窮人思維,就要父母將目光放長遠,考慮想讓孩子這輩子過什麼樣的生活,而不是只將注意力放在幼升小、小升初乃至高考。畢竟,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他的人生也才過了不到三分之一,以後的路還很長。
【話題討論:你對孩子抱有什麼樣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