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動物轉錄組和翻譯組共進化

2020-12-23 科學網

哺乳動物轉錄組和翻譯組共進化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3:42

德國海德堡大學分子生物學中心(ZMBH)Henrik Kaessmann和Evgeny Leushkin研究組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揭示哺乳動物中的轉錄組和翻譯組共同進化。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1月11日發表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

他們報告了使用5種哺乳動物(人、獼猴、小鼠、負鼠和鴨嘴獸)和一種鳥類(雞)的三個器官(大腦、肝臟和睪丸)的三個器官(大腦,肝臟和睪丸)的核糖體譜分析和匹配的RNA測序數據,分析了翻譯組和轉錄組的共同進化。他們的種內分析表明,翻譯調節在不同器官中廣泛存在,尤其是在睪丸的生精細胞類型中。基因表達的種間差異在翻譯組比轉錄組低約20%,這是由於表達層之間的廣泛緩衝,特別是保留了舊的、必需的和管家基因。翻譯上調極大平衡了性染色體進化過程中的總體劑量減少和精子發生過程中減數分裂性染色體失活的影響。

儘管總體上有緩衝作用,但某些基因在跨翻譯組上進化得更快,這可能表明表達的適應性改變。睪丸組織顯示出此類基因的最高部分。結合質譜蛋白質組學數據的進一步分析表明,轉錄組和翻譯組的共同進化反映在蛋白質組層。總之,他們的工作揭示了表達組之間的共進化模式和相關選擇力,並提供了一種了解它們在哺乳動物器官中相互作用的資源。

據介紹,基因表達程序定義了共享的和物種特有的表型,但是它們的進化在轉錄組之外仍未得到充分表徵。

附:英文原文

Title: Transcriptome and translatome co-evolution in mammals

Author: Zhong-Yi Wang, Evgeny Leushkin, Anglica Liechti, Svetlana Ovchinnikova, Katharina Minger, Thoomke Brning, Coralie Rummel, Frank Grtzner, Margarida Cardoso-Moreira, Peggy Janich, David Gatfield, Boubou Diagouraga, Bernard de Massy, Mark E. Gill, Antoine H. F. M. Peters, Simon Anders, Henrik Kaessmann

Issue&Volume: 2020-11-11

Abstract: Gene-expression programs define shared and species-specific phenotypes, but their evolution remains largely uncharacterized beyond the transcriptome layer1. Here we report an analysis of the co-evolution of translatomes and transcriptomes using ribosome-profiling and matched RNA-sequencing data for three organs (brain, liver and testis) in five mammals (human, macaque, mouse, opossum and platypus) and a bird (chicken). Our within-species analyses reveal that translational regulation is widespread in the different organs, in particular across the spermatogenic cell types of the testis. The between-species divergence in gene expression is around 20% lower at the translatome layer than at the transcriptome layer owing to extensive buffering between the expression layers, which especially preserved old, essential and housekeeping genes. Translational upregulation specifically counterbalanced global dosage reductions during the evolution of sex chromosomes and the effects of meiotic sex-chromosome inactivation during spermatogenesis. Despite 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buffering, some genes evolved faster at the translatome layer—potentially indicating adaptive changes in expression; testis tissue shows the highest fraction of such genes. Further analyses incorporating mass spectrometry proteomics data establish that the co-evolution of transcriptomes and translatomes is reflected at the proteome layer. Together, our work uncovers co-evolutionary patterns and associated selective forces across the expression layers, and provides a resource for understanding their interplay in mammalian organs. An analysis using ribosome-profiling and matched RNA-sequencing data for three organs across five mammalian species and a bird enables the comparison of translatomes and transcriptomes, revealing patterns of co-evolution of these two expression layers.

DOI: 10.1038/s41586-020-2899-z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899-z

相關焦點

  • 螞蟻真的是從蜜蜂進化的?——如何做進化轉錄組分析
    各位看官,如果你和本小碩一樣也是個好奇寶寶。那我們就不得不了解一下「美吉良策」了——進化轉錄組。基於高通量測序技術得到各樣品的轉錄組數據,利用比較轉錄組學研究手段在基因序列和基因表達水平上快速、全面地研究不同物種或同一物種不同亞種之間的親緣進化關係,以及表型性狀形成的分子進化和表達調控機制。1.
  • 胰腺癌的轉錄表型受腫瘤進化過程中的基因組事件驅動
    胰腺癌的轉錄表型受腫瘤進化過程中的基因組事件驅動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9:43:31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Faiyaz Notta、Steven Gallinger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胰腺癌的轉錄表型受腫瘤進化過程中的基因組事件驅動
  • 微陣列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測序揭示胰腺癌結構
    微陣列空間轉錄組與單細胞測序揭示胰腺癌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6 10:36:33 美國紐約大學Itai Yanai團隊利用基於微陣列的空間轉錄組學和單細胞RNA測序
  • 空間轉錄組如何尋找感興趣區域(ROI)
    在Halcon、OpenCV、Matlab等機器視覺軟體上常用到各種算子(Operator)和函數來求得感興趣區域ROI,並進行圖像的下一步處理。這像我們在拿到分群或者富集結果之後說的【您感興趣的亞群或你關注的通路】是一個意思,就是在一個切片上,哪個區域是您比較感興趣的?沒有無緣無故的興趣,這個區域往往更接近我們的研究目的。
  • 哺乳動物演化簡史!
    作為哺乳動物的它們在經歷了億萬年進化後好不容易存活到了今天,卻還是沒逃過人類的捕食...... 哺乳動物的進化是一個極其漫長的故事,我們也許不知道這個故事會在哪裡結束,但我們卻可以憑藉著化石和各種資料穿越回過去,去看看最早的哺乳動物和它們的祖先。
  • 系統發育基因組學 讓跳蚤認祖歸宗
    原標題:系統發育基因組學 讓跳蚤認祖歸宗新知蚤目(俗稱跳蚤)是一種令人討厭的生物,但是科學家對它卻非常感興趣,因為跳蚤與其它昆蟲目之間的親緣關係,一直是昆蟲系統學領域的未解之謎。12月25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與英國科研團隊合作,通過對開源組學數據的挖掘和深入系統發育基因組學分析,揭示跳蚤是一類特化的蠍蛉,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古昆蟲學》。跳蚤屬於節肢動物門、昆蟲綱,是一類體型側扁,外形高度特化,並嚴格以吸血為生的全變態昆蟲。跳蚤體型很小,通常體長1—3毫米。它是外寄生昆蟲,吸食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的血液。
  • 匯集民間力量,築就信息長城——記中塔抗疫醫療信息翻譯組
    中國網7月13日訊 4月30日,塔吉克斯坦衛生部宣布,塔國內已發生新冠肺炎疫情,首批確診病例共15人。正當人們有些不安、上網求助時,大家發現塔吉克斯坦的社交網站上已經出現了一段段講解疫情防控知識的視頻。這些視頻內容通俗易懂,且都已翻譯成塔吉克語。
  • 科學家繪製出月經周期中人類子宮內膜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科學家繪製出月經周期中人類子宮內膜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6 14:23:21 美國史丹福大學Stephen R.
  • ...醫學室開展新項目:用轉錄組測序全面解析血液腫瘤致病融合基因
    該項目用轉錄組測序全面分析血液腫瘤中的致病融合基因,能夠有效分析常見融合基因、融合基因家族和少見、變異型融合基因。項目名稱中突出了「少見融合基因」和「融合基因家族」,是為了強調該項目與現有的 PCR 法篩查常見融合基因項目互補,而非替代。
  • The Plant Cell | 空間轉錄特徵決定了番茄葉形態建成
    葉片是植物進化過程中對環境變化比較敏感且可塑性較大的器官。葉片形態的變化是由於細胞分裂、擴張和分化。在葉片發育過程中,細胞分裂、擴張和分化在葉片中、側、近、遠軸上以不同的速率和不同的位置進行的,從而導致葉片形態的多樣性。在形態學分析時,精確分離組織是比較困難的,因而在葉軸上進行特異調控而決定細胞命運的基因表達程序仍難以捉摸。
  • 恐龍滅絕後,鳥類和哺乳動物在陸地上爭霸,為什麼哺乳動物取勝?
    很多人以為恐龍滅絕以後,地球就自然成了哺乳動物的天下,網上有些人甚至喜歡表達對我們祖先這種「摘桃子」行為的不齒。然而,大滅絕的倖存者並非只有哺乳動物這一家。恐龍滅絕以後,恐龍的直系後裔鳥類就與哺乳動物長期爭奪陸地霸主地位,最終是哺乳動物獲勝。
  • 肌醇多磷酸激酶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
    TFEB的液-液相分離,進而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而調控自噬活性細胞自噬(autophagy)是指細胞通過形成雙層膜的自噬體包裹部分細胞質,如受損傷的細胞器或錯誤摺疊的蛋白質等,並運輸至溶酶體進行降解的過程。自噬對細胞應對各種應激條件以及維持穩態平衡至關重要,但對自噬在多細胞生物發育過程中的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
  • Slide-seqV2可實現近細胞水平的高靈敏空間轉錄組學測序
    Slide-seqV2可實現近細胞水平的高靈敏空間轉錄組學測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16:42 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Fei Chen和Evan Z.
  • 蝙蝠是不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
    在自然界中,飛翔幾乎是鳥類和昆蟲的「專屬技能」。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即使在鳥類中,也有不會飛的,比如鴕鳥、企鵝,這些動物雖然都是鳥綱下的成員,但是它們的翅膀退化,已經不具備飛翔的能力了。當然,會飛的也不一定都是鳥類和昆蟲,在哺乳動物中,也有會飛的,比如最近「特火」的蝙蝠。
  • 大蜥蜴基因組證實羊膜進化的古老特徵
    系統發育分析表明,大約2.5億年前,鱷蜥的譜系與蛇和蜥蜴的譜系分道揚鑣。這一譜系也顯示出適度的分子進化速率,並伴有間斷進化的實例。從基因組序列分析發現了蛋白質、非蛋白質編碼RNA家族和重複元素的擴展,後者表現出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特徵的混合。大蜥蜴基因組測序為四足動物的深入比較和物種保護分析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 鯨魚是哺乳動物需要呼吸,為何還生活在海裡?
    鯨魚生活在海裡,卻並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正如蝙蝠一樣,蝙蝠雖然會飛,可是卻並不是鳥類,而是哺乳動物;企鵝雖然不會飛,是海洋中的遊泳高手,不過它們卻是實打實的鳥類。可以說,生物的進化非常的神奇,總會有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
  • 海洋幼蟲進化起源之謎:先有幼蟲,還是先有成體?
    因此,解析海洋幼蟲的起源進化對深刻理解動物生活史的宏觀演變機制和規律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和意義。相對來說,由於「larva-first」假說符合「發育過程是對進化過程的重演」這一傳統認知,該假說得到了國際進化發育學界更廣泛的認可。 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多種代表性海洋動物類群的全發育周期轉錄組數據,巧妙應用轉錄組年齡指數(TAI)分析方法,從分子水平上推演了幼蟲的進化起源歷史。
  • 中山大學團隊首次對人體15個器官測序,共繪製了252種細胞
    何曉順及貝錦新共同通訊在Genome Biology 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of an adult human cell atlas of 15 major organ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執行來自一個成年供體的15個組織器官的84,363個細胞的單細胞轉錄組
  • 為什麼人類是哺乳動物,但是卻沒有像動物一樣濃密的毛髮?
    我們都知道人類是靈長目的哺乳動物,很奇怪的是,我們現代人類卻沒有像大多靈長目的哺乳動物那樣有濃密的毛髮。但其實毛髮有很多作用,不僅有保溫的作用,還能防止皮膚曬傷、水分過多地散失以及抵禦蚊蟲的叮咬等等。我們為什麼在進化的途中,將動物般的毛髮進化沒了,到現在也還沒有一個定論,不過科學家對此提出了很多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