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南部跨鰲山 ]
聳立在跨鰲山的文筆塔
在南部縣城東郊的南部縣第三小學校北側百餘米處,有一座不大的山巒,山上有一座高高聳立的文筆塔,當地人由此稱該山巒為塔子山。但鮮為人知的是,它的本名叫跨鰲山,曾是抗擊蒙軍入侵的一處戰場,被列入南充三大抗蒙遺址之一(另外兩處是位於蓬安的運山城和高坪青居的淳祐故城)。
12月10日,記者登臨跨鰲山,試圖探尋當年那場持續了數十年之久的抗蒙拉鋸戰的一鱗半爪的遺蹟……
跨鰲山上孤塔聳立
跨鰲山抗擊蒙軍的史實,並未留下多少文獻資料,即便《南部縣誌》也僅有零星記載,在第四章「重大兵事」 以100餘字的篇幅作為第一節「山城設防」的整節內容,粗略地記載了跨鰲山抗蒙的大致經過:「宋末,蒙古成吉思汗遣軍攻入保城一帶而去。端平三年(1236年),蒙軍由闊端率領沿劍南入境轉攻成都,縣境多依山設寨防禦。淳祐二年(1242年),南部縣徙治跨鰲山(把縣政府所在地遷到跨鰲山——記者注),以效法餘玠(抗蒙名將——記者注)『山城設防戰略』,抗禦蒙軍。此後,境內成為『拉鋸』戰區,直至景炎元年(1276年)終歸元蒙。」此外,《南部縣誌》還在另一處用一句話記載了縣治遷往跨鰲山的情況。
在史籍中找不到翔實的資料, 古戰場是否留下了吉光片羽的殘存文物呢?記者徒步登上跨鰲山一探究竟。
從縣城最繁華的新南花園出發,穿過幾條街巷,跨入塔山路,走到塔山路的盡頭, 便到達跨鰲山山頂了。說是山,不過是一座小山包, 山頂的平壩約五六百平方米, 中間孤零零地聳立著那座橫空出世的文筆塔。此外,山上沒有發現任何關於跨鰲山和文筆塔歷史介紹的文字。記者在塔前佇立良久,見塔身底部已有一些風化。山頂四周栽植有30多株銀杏、柏樹等樹木, 像文筆塔的裙裾,在風中搖曳。
站在山頂向四面眺望,東北方的嘉陵江像一條白色的綢帶,蜿蜒向東邊延伸;西北方的靈雲山、 東邊隔江相望的火峰山,與腳下這座跨鰲山成鼎足之勢,彼此相距數公裡之遙,而跨鰲山像三山之中的小弟,明顯地矮了一頭。
新舊兩塔的來歷
關於跨鰲山上文筆塔的來歷,《南部鄉土志》記載,元代時,經南部縣(主)簿李揆倡議,在跨鰲山上建起了一座亭。李揆在亭上留下了這樣的詩句:「亭趺鰲峰頂上安,凌雲人倚石欄杆。」因此,跨鰲山又名鰲峰山。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時任南部知縣的李元奮,在縣城東郊的鰲峰山麓建起了「鰲峰書院」(南部縣第三小學校的前身),又在跨鰲山上建起了一座魁星樓。若干年後,這座木質結構的魁星樓被洪水衝塌。同治元年(1862年),進士出身的福建漳平人黃起元到南部縣出任縣令,第二年在跨鰲山頂建成了一座文筆塔。
南部縣文管所所長陳剛介紹, 當年的文筆塔是一座樓閣式六方形磚塔, 三級塔身通高15米,塔徑4.5米。塔簷六角都懸掛有風鈴。每當山風拂過,清脆的鈴聲悠悠響起,傳遍南部縣城。在文筆塔內,用木板作樓面,通過梯子可攀上塔頂。在文筆塔第三級還懸有鐵鍋一口,用於焚燒字紙。塔內還刻有彩色的《二十四孝圖》。到了光緒年間,文筆塔損毀嚴重,縣令又發動富紳,籌資修繕塔身。上世紀六十年代, 這座歷經風雨滄桑的古塔被拆毀。
上世紀90年代,在南部當地群眾的呼籲下,縣上撥出專款,在跨鰲山頂重建了文筆塔。新建的文筆塔高九層, 其高度是舊塔的三倍。按照當時建設者的想法,是想將此塔打造成集觀光旅遊、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多功能塔。
記者在跨鰲山逗留了約半個小時,只見到了七八個遊客,均是走馬觀花匆匆而去, 原因是山上確實沒有其他的景觀了。記者一路上詢問一些當地人是否知道跨鰲山曾是抗蒙的戰場, 無論男女老少均無一人知道。在山頂的遊人中有三名少年, 都是南部縣第三小學校的學生。其中,謝光平、謝光誠就讀四年級, 周熙涵就讀六年級。三個孩子說,他們在南部三小讀了好幾年書, 雖然離跨鰲山很近, 但還是第一次到跨鰲山的山頂。記者與三個孩子在山頂上轉悠了一陣, 來到文筆塔底層的一道鐵柵門前, 見從裡面上了鎖, 塔內堆放了幾張大圓桌和一些塑料凳子, 有一道螺旋形的鐵梯,可通向塔頂。
「塔山人家」的期盼
在跨鰲山西南側的山坳裡,住著一戶人家, 也是整個山上唯一一戶居民。該戶居民家的房門被一道鐵柵門緊鎖著,門上大書「塔山人家」四字,院內蹲著一條兇猛的高加索牧羊犬正對著外面狺狺狂吠。經記者走訪得知, 這戶人家的主人是66歲的姜映祿, 一位剽悍精明的漢子, 他是南部縣濱江街道曉霞村10組居民, 曾經兩度在山上開辦農家樂,「塔山人家」便是農家樂的招牌, 後來因為通往山上的公路較窄, 又靠近學校且經常堵車, 加之受疫情影響, 從今年初開始農家樂就停辦了。
「我從小就住在跨鰲山下,是土生土長的南部人, 小時候見過老塔子, 比現在這座塔矮多了。1966年『破四舊』拆除老塔的時候,我才12歲,用扁擔挑著的兩塊磚重達20公斤, 和大人們一起往山下運。」跟隨姜映祿重返山頂,面對高大的塔身,性情爽朗的他打開了話匣子。
據姜映祿介紹,他是一名石匠, 見證過兩座文筆塔的拆除與建設, 並承建了通往山下的公路, 還自籌資金硬化了山頂的平壩,在山上種植了樹木。他說:「新塔是1992奠基的,1994年正式動工, 後來因為縣上要集中財力建設火峰山工程,這裡就停擺了。去年秋天,這裡來了一個團隊, 專門到跨鰲山進行調研, 當時找我擺談了一個多小時, 主要了解跨鰲山的地質情況、 老百姓對開發跨鰲山的建議等。第二天,縣住建局等部門又來人向我諮詢了相關情況。所以,跨鰲山的規劃建設未來可期。」姜映祿表示,他和當地村民都希望跨鰲山早日開發並成為旅遊景點, 為當地的群眾休閒娛樂造福。
內容來自南充晚報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