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華:寫作是一場沒有盡頭的孤獨跋涉

2021-02-18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少年的榮耀》是「70後」優秀青年作家李東華歷經5年潛心創作的兒童抗戰小說。作品講述了十一歲的男孩沙良和他的小夥伴們在戰爭歲月裡的成長故事,記錄和展現這群少年擁有堅定信念,深層次引導著當今少年與抗戰時期少年的一次內心交流。

  對於這部小說,李東華傾注了很多心血。「我最初寫這部小說只是緣於父母的反覆傾訴,他們的童年就是在抗日 戰爭時期度過的,他們講自己的經歷,也講聽到的人和事。」李東華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道。書中寫道,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想打鬼 子,弟弟想當木匠,但當日本人錯把長相一模一樣的弟弟當成哥哥抓走後,弟弟甘願替哥哥去受死,因為他覺得哥哥已經有了妻子和孩子,而自己還沒有成親。「這 種兄弟情誼和一個十幾歲的小夥子慷慨赴死的氣度震住了我。事實上,最初讓我對抗戰歷史產生興趣的就是因為這些普通但感人的故事。」

  小說創作過程中,李東華翻閱了眾多史料,那些慘烈悲壯的戰爭場面多次讓她情不自禁地失聲痛哭,「那一代中國人用他們的堅韌和所承受的比大海還要深邃的犧牲和創傷,贏得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我覺得自己必須寫點什麼。」

  全身心投入這部小說創作的李東華,真的是蠻拼的,因為太強的代入感以及太過濃鬱的情緒,她的身體也受到了傷害。對此,她謙遜地說道:「相對於先輩們壯烈的付出,我只不過是用文字表達了一點微不足道的敬意,只不過是觸摸到了他們遼闊的悲傷中一丁點苦難而已。」

  作為「70後」,李東華自然沒有經歷過那場戰爭,她坦言,從某種意義上說自己是個「旁聽者」,「對一個寫 作者來說,這是劣勢,因為你不在歷史現場。」因此,在搜集小說創作的故事素材時,無論是聽父輩們的講述,還是翻閱大量的資料,李東華都特別注意他人所講述 的那些親身經歷的細節,「我希望能夠讓細節自身來說話,而不是我在創作之前先預設一種觀念,一種立場。當然我也不會去人為拔高,儘量用客觀的細節去靠近歷 史和人性的豐富性、複雜性。」

  《少年的榮耀》是一部寫實的抗戰兒童文學作品。如何讓時下的孩子們能夠從中尋求精神共鳴,李東華率直地說 道:「任何一個時代的孩子都不能夠只傾聽來自他周圍的聲音,他的聽力半徑應該能夠抵達歷史深處和宇宙深處。我希望《少年的榮耀》能夠為戰爭中的孩子和當下 的孩子實現一次隔空對話。」

  《少年的榮耀》被視為李東華創作生涯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部作品,作家曹文軒稱是李東華「寫作生涯的一個 標誌性的轉折點」,而在李東華看來,寫作是一場沒有盡頭的孤獨跋涉。「對於我而言,寫每一部新的作品時,那種渴望抵達某種高度但實際上遠遠沒有抵達的沮喪 深深地籠罩著內心。這個時候,你茫然四顧,那些遠遠地走在你前面的同行、前輩,回過身來朝你招手:『嘿!你行!繼續朝前走吧。』我想這樣的話多半是一種溫 暖的鼓勵,鼓勵你挺住,不要半途而廢,要有勇氣朝著註定走不到目的地的遠方不斷地走下去。」

  作家金波曾這樣評價李東華「一個很深情的傾訴者,刻苦的踐行者,勤奮的思想者」。對此,她說:「這既是深 切的激勵,更是我要努力的方向。」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的李東華,將兒童文學視為一種信仰,一種人生的修行,「它所蘊含的那種眾生平等、愛、包容、以簡單對復 雜的理念,具有一種迷人的烏託邦的氣質,也有一種滴水石穿的力量。這是我要堅守的信念。」

  「對一個寫作者來說,『突破』這個詞具有永遠的誘惑力,但並非有了美好意願,甚至加上勤奮,就能輕易抵達 這個詞。所以,請允許寫作者失敗,給予他們安靜的寫作時間,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而不是為了市場急著給那些還處於夾生狀態的稿子打催產針,也許在這樣一種 從容的氛圍中,『突破』之作會在不期然中降生吧。」李東華這樣看待那些努力超越自我的寫作者和他們的努力實踐。

  李東華的下一部小說將圍繞青春期的成長而展開,「青春期也是人生中比較糾結的一段,我希望不是把它切割和封閉起來,而是把它放到人的一生中來考量。」而談到自己心目中的好書時,李東華這樣形容:「好書就是那種能不斷刷新人的審美體驗、生活經驗和想像力的書。」

  詳情請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當你在穿山越嶺的另一邊我在孤獨的路上沒有盡頭
    「我」選擇音樂,要看歌手的背景夠不夠自由當然不自由的背景,也許他更渴望自由,所以關鍵他是不是要自由這首歌張震嶽唱的也不咋地,但關鍵不是好不好,我要看他夠不夠真真和好必相伴,也許是先有真,然後才有好什麼是孤獨,什麼是路沒有盡頭?至善、真理有盡頭嗎?
  • 直到孤獨盡頭,我們終將和自己和解
    直到孤獨的盡頭這本書,描繪了我們內心可觸而不可及的孤獨,在溫暖的如同夕陽西下的陽光裡,帶著淡淡的憂傷。孤獨有溫度的,存在在心中的某個地方,執著,而不可以祛除。故事的主人公,有幸福的童年,一場突如其來可怕的災難,使他的生活遠離了預期的軌道,原本幸福的家庭,只剩下年少的哥哥姐姐和自己,稚嫩的孩子們在面對生活中人的劇變時,一個一個都像刺蝟一樣,孤獨的武裝著自己。
  • 思念是一種病:我在孤獨的路上沒有盡頭
    (四)「當你在穿山越嶺的另一邊,我在孤獨的路上沒有盡頭」一個人的路最難走,而孤獨這條路,真的會漫長而沒有盡頭。越孤獨,越思念。(五)「一輩子有多少的來不及,發現已經失去最重要的東西,恍然大悟早已遠去」我們一直以為擁有就會長久,卻不知道任何東西終是有期限的。
  • 思念是一種病:我在孤獨的路上沒有盡頭
    (四)「當你在穿山越嶺的另一邊,我在孤獨的路上沒有盡頭」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即使曾經多麼相愛的人,終究還是分道揚鑣。一個人的路最難走,而孤獨這條路,真的會漫長而沒有盡頭。越孤獨,越思念。(五)「一輩子有多少的來不及,發現已經失去最重要的東西,恍然大悟早已遠去」我們一直以為擁有就會長久,卻不知道任何東西終是有期限的。
  • 人生是一場跋涉
    >傳播:傳統文化、書畫名家、藝術品收藏、茶道、文玩雜項私人會所、雪茄菸鬥咖啡、遊艇帆船、旅行攝影、養生美食✎主編私人微信:1647037587人生,是一場跋涉生活,沒有模板,只需心燈一盞。煩時,找找樂,別丟了幸福;忙時,偷偷閒,別丟了健康;累時,停停手,別丟了快樂。平凡生活中,忙綠於工作,安然於家庭。不求事業多大進步,只願生活甜美溫馨;不想生活多麼富有,只願家人健康歡欣。
  • 讀書給我力量,寫作安頓孤獨
    我11歲的時候跟著父母遷到鎮子上居住,學校也由原來的村小轉到鎮中心校,那時候的小學生很欺生,沒人跟我玩,也沒有夥伴一起同行。每天放學,還有很多調皮男生,追在後面罵我。還有街上的狗也追著我,朝我狂吠,嚇得腿哆嗦的不能邁步,我害怕極了。所以我不想上學,那時父母忙著做生意,沒時間管我們兄妹3人。
  • The legend of 1900:孤獨是生命的盡頭
    這部影片的結局很悲壯。結尾的時候,通過1900對他唯一的朋友Max所說的話,我們大概可以窺探其中原因---「這些城市,你唯一看不見的,是他的盡頭。拜託,讓我看看這些城市的盡頭,當我在舷梯上時,一切都很美完美,而我的大衣,也讓我很體面,看上去帥氣,而當時,我真心很想下船,但是那不是問題所在,阻擋我下船的,不是我看見的,而是我看不見的。在那些無限延伸的城市裡什麼都沒有,唯獨沒有盡頭。
  • 《幻之光》當孤獨的人望見那束世界盡頭的光
    當孤獨的人望見那束世界盡頭的光最近的一起新聞事件讓我想起這部在1995年上映的電影,《幻之光》。「由於風和日光的某種聚合,大海一角突然躍起點點光芒。」在宮本輝筆下,這樣的光芒容易讓海上孤單漂泊的漁人產生幻覺,以為這片浩瀚的大海是通往永生安寧的世界的入口,失了魂的人禁不了誘惑,就跳進海裡。
  • 人生十分孤獨,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另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很孤獨
    人生十分孤獨,沒有一個人能讀懂另一個人,每一個人都很孤獨1:現實和理想之間,不變的是跋涉。暗淡和輝煌之間,不變的是開拓2:有緣無分,再怎麼強求,也是徒勞無功,一個人要走,那都是緣盡的人,再怎麼執拗,也拗不過緣分清淺,冥冥註定。
  • 《孤獨深處》的五種孤獨
    這五種孤獨分別是:科幻小說的孤獨階級的孤獨死亡的孤獨無畏的孤獨王者的孤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中有一段話,詮釋了孤獨的本質「過去的一切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不復存在了,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 孤獨的總和
    沒有人送傘,就要習慣自立自強,不向別人那兒去尋找,不去依靠。沒有人會一直陪伴著自己從幼稚走向成熟,從學生時代到耄耋之年,就不要胡亂的渴望這些虛無縹緲握不住的幸福。就要控制好自己的內心。 也不知道誰說的,說「生命原本就不過是一場孤獨的跋涉」。是的,我們在自己和別人的哭喊聲中孤獨的跋涉,一路之上,我們會遇到很多很多的人,不同的階段與我們擦肩而過或是並肩同行,彎彎小路,清清溪流,疏影橫斜間會有暗香盈袖,溫暖我們或是讓我們暗自憂傷,柔情繾綣,低吟淺唱,在生命中划過深淺不一的印跡。
  • 李東華新書《小滿》上榜 | 文學好書榜5月榜單
    九、大宋之變:1063—1086作者:趙冬梅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6月定價:88.00推薦理由:從來沒有哪個朝代像宋朝這樣飽受爭議,有人說它積貧積弱,有人說它文明輝煌。十二、小滿作者:李東華出版社: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5月定價:28.00推薦理由:《小滿》是兒童文學作家李東華全新創作的長篇勵志成長小說,2019年度「中國好書」、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 阿爾茲海默症:一場沒有盡頭的葬禮
    起初,她只是經常出門忘帶鑰匙,上一秒關上的門,下一秒便沒有了印象,她以為這不過是自己變老了,記憶力不好使。可是慢慢地,她開始忘記了回家的路,甚至忘記了你,和她自己。就像是腦海裡出現了一塊橡皮擦,一點點地將人生珍貴的記憶、生命中重要的人從腦海裡擦去,活著的每一天都意味著失去,直至生命終止。
  • 卡夫卡:寫作就是我的幸福
    ,還不如說我是通過寫作才得到安寧。 我只是由於我的文學使命才對其他一切沒有興趣從而冷酷無情——此語的真實性或可能性有誰可以為我證實呢。 忘我不是清醒,它是作家生活的首要前提。
  • 《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讀懂了這本書,就讀懂了村上春樹
    前言《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是村上春樹發表於1985年的長篇小說,與《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合稱為村上春樹的三大傑作。這本書展示了作者虛實結合,雙線敘事的寫作手法,是村上春樹作品中最典型的藝術風格。作者用完全不同的筆調將兩個世界展現出來,一個是主人公身處的現實世界,一個是其意識最深層的世界。
  • 你經歷過孤獨嗎?
    很喜歡三毛說的一段話:"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恆,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 從不尋找。"帶著淡淡的憂傷,自己與自己的對白,我想有的快樂只有真正懂的人才會懂吧。
  • 學生的滿分作文《孤獨》,整篇沒有「孤獨」二字,老師卻感動流淚
    學生滿分作文《孤獨》,整篇沒有「孤獨」二字,卻獲很大好評都說好文章講究「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經典的文章多是從字裡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表達,這樣方式比起直抒胸臆的形式更為感人至深,也一直頗受大家的認可。
  • 西藏最孤獨的寺廟,在通過世界的盡頭,飽覽最壯闊的羊湖風光
    崗巴拉山口是羊湖最經典的角度,而環湖才能夠領略到羊湖最壯闊的風光景致,環湖往東走,人煙稀少,馬路倒還算是不錯,經過東拉鄉的崗巴村之後,出村後的道路需要走右拐的那條小路,這就是通過日託寺的道路,沒有老司機帶路一般自駕也是很難找到的,因為地圖導航在這裡可是無法使用的。
  • 許瑋|拓跋宏:背朝故鄉的跋涉
    1公元493年夏秋之交,北魏皇室成員的一場浩浩跋涉,註定會引發後人無限遐想,也值得後世的歷史學家反覆書寫。夏秋之交本來就多雨,陰冷、潮溼,空氣中似乎還夾雜著一些黏稠,而公元493年的那場跋涉,就恰逢雨季。跋涉自北向南,猶如浩浩長龍。
  • 俞冰夏:傑西·鮑爾在實驗寫作中探尋沉默的真相
    就在上月(2020年5月),鮑爾於2014年創作的小說《不語》(Silence Once Begun)被引進出版,這也是鮑爾繼《為何,以及如何謀劃一場火災》、《自殺式療愈》及《回不去的旅人》之後,第四部被譯成中文的作品。《不語》中講述的故事發生在日本大阪,在附近村莊八名老人失蹤之後,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向一籌莫展的警方,遞交了一封署名為小田宗達的認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