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榮耀》是「70後」優秀青年作家李東華歷經5年潛心創作的兒童抗戰小說。作品講述了十一歲的男孩沙良和他的小夥伴們在戰爭歲月裡的成長故事,記錄和展現這群少年擁有堅定信念,深層次引導著當今少年與抗戰時期少年的一次內心交流。
對於這部小說,李東華傾注了很多心血。「我最初寫這部小說只是緣於父母的反覆傾訴,他們的童年就是在抗日 戰爭時期度過的,他們講自己的經歷,也講聽到的人和事。」李東華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道。書中寫道,有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想打鬼 子,弟弟想當木匠,但當日本人錯把長相一模一樣的弟弟當成哥哥抓走後,弟弟甘願替哥哥去受死,因為他覺得哥哥已經有了妻子和孩子,而自己還沒有成親。「這 種兄弟情誼和一個十幾歲的小夥子慷慨赴死的氣度震住了我。事實上,最初讓我對抗戰歷史產生興趣的就是因為這些普通但感人的故事。」
小說創作過程中,李東華翻閱了眾多史料,那些慘烈悲壯的戰爭場面多次讓她情不自禁地失聲痛哭,「那一代中國人用他們的堅韌和所承受的比大海還要深邃的犧牲和創傷,贏得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我覺得自己必須寫點什麼。」
全身心投入這部小說創作的李東華,真的是蠻拼的,因為太強的代入感以及太過濃鬱的情緒,她的身體也受到了傷害。對此,她謙遜地說道:「相對於先輩們壯烈的付出,我只不過是用文字表達了一點微不足道的敬意,只不過是觸摸到了他們遼闊的悲傷中一丁點苦難而已。」
作為「70後」,李東華自然沒有經歷過那場戰爭,她坦言,從某種意義上說自己是個「旁聽者」,「對一個寫 作者來說,這是劣勢,因為你不在歷史現場。」因此,在搜集小說創作的故事素材時,無論是聽父輩們的講述,還是翻閱大量的資料,李東華都特別注意他人所講述 的那些親身經歷的細節,「我希望能夠讓細節自身來說話,而不是我在創作之前先預設一種觀念,一種立場。當然我也不會去人為拔高,儘量用客觀的細節去靠近歷 史和人性的豐富性、複雜性。」
《少年的榮耀》是一部寫實的抗戰兒童文學作品。如何讓時下的孩子們能夠從中尋求精神共鳴,李東華率直地說 道:「任何一個時代的孩子都不能夠只傾聽來自他周圍的聲音,他的聽力半徑應該能夠抵達歷史深處和宇宙深處。我希望《少年的榮耀》能夠為戰爭中的孩子和當下 的孩子實現一次隔空對話。」
《少年的榮耀》被視為李東華創作生涯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部作品,作家曹文軒稱是李東華「寫作生涯的一個 標誌性的轉折點」,而在李東華看來,寫作是一場沒有盡頭的孤獨跋涉。「對於我而言,寫每一部新的作品時,那種渴望抵達某種高度但實際上遠遠沒有抵達的沮喪 深深地籠罩著內心。這個時候,你茫然四顧,那些遠遠地走在你前面的同行、前輩,回過身來朝你招手:『嘿!你行!繼續朝前走吧。』我想這樣的話多半是一種溫 暖的鼓勵,鼓勵你挺住,不要半途而廢,要有勇氣朝著註定走不到目的地的遠方不斷地走下去。」
作家金波曾這樣評價李東華「一個很深情的傾訴者,刻苦的踐行者,勤奮的思想者」。對此,她說:「這既是深 切的激勵,更是我要努力的方向。」從事兒童文學創作的李東華,將兒童文學視為一種信仰,一種人生的修行,「它所蘊含的那種眾生平等、愛、包容、以簡單對復 雜的理念,具有一種迷人的烏託邦的氣質,也有一種滴水石穿的力量。這是我要堅守的信念。」
「對一個寫作者來說,『突破』這個詞具有永遠的誘惑力,但並非有了美好意願,甚至加上勤奮,就能輕易抵達 這個詞。所以,請允許寫作者失敗,給予他們安靜的寫作時間,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而不是為了市場急著給那些還處於夾生狀態的稿子打催產針,也許在這樣一種 從容的氛圍中,『突破』之作會在不期然中降生吧。」李東華這樣看待那些努力超越自我的寫作者和他們的努力實踐。
李東華的下一部小說將圍繞青春期的成長而展開,「青春期也是人生中比較糾結的一段,我希望不是把它切割和封閉起來,而是把它放到人的一生中來考量。」而談到自己心目中的好書時,李東華這樣形容:「好書就是那種能不斷刷新人的審美體驗、生活經驗和想像力的書。」
詳情請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