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將軍
忻口會戰,是抗日戰爭初期,中國方面在華北戰場所組織的一次規模較大的戰役。中方組織這場戰役的目的,在於阻擊由晉北南下的日寇主力,保衛太原。為此,一度被視為擅於"精打細算"的山西軍閥閻錫山,也下了血本,幾乎把全部晉綏軍主力都投入進去。據戰後統計,日寇傷亡接近兩萬,而中方也付出了傷亡十萬多人的慘重代價。其中,負責中央陣地防禦的郝夢齡軍長,更是以身殉國。
相比於中方的巨大投入,侵略者一方也做了相應布置。1937年十月中旬,由山西大同一路南下的板垣師團在發現攻勢逐漸受阻後,連忙向高層請求更多的援兵,於是,當時正沿著平漢路南下的一部分日寇轉而西進,由石家莊等處出發,向山西東部進發,欲和板垣師團夾擊山西的中國守軍。
日軍攻向娘子關
從河北出擊的日軍,主要由川岸文三郎的第20師團組成,他們佔領井陘後,繼續沿著正太鐵路向西進攻晉東地區要隘娘子關,試圖從此打開通向太原的大門。
此時,倘若娘子關有失,忻口守軍作出的努力將會付諸東流。為此,正為上海方面戰事焦慮的蔣介石一面命令在華北的中央軍(此時已經退至河南安陽一帶)反擊西進的日寇,試圖給娘子關一線減輕壓力,一面則給第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與他的搭檔黃紹竑發電,頻繁詢問敵情。
(北伐時期的桂系將領黃紹竑)
閻錫山不是不知道娘子關方面得失對於忻口會戰的影響,但是,此時他已經把自己的幾乎全部精銳部隊都調到晉北去攔截日寇了,閻百川手中兵力捉襟見肘,眼看側翼有失,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入晉未久,負責協助晉綏軍防衛山西的"客軍"——西北軍趙壽山師等部和中央軍曾萬鍾部身上。
趙壽山等原先為楊虎城的舊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楊虎城不堪南京當局施壓,交出軍權,出洋考察,而他的手下,則被南京方面改編為第三十八軍,並調離陝西,前往河北保定、石家莊一帶駐防。
平津地區陷落後,東進的三十八軍節節敗退,遂退入山西,在娘子關一線加固防禦工事,準備迎敵。
西北軍力阻日寇師團
10月12日的忻口會戰全面打響後,日寇為了策應板垣師團的攻勢,也對娘子關發動了進攻,負責防禦娘子關外屏障雪花山和乏驢嶺的趙壽山第17師奮勇阻擊,不但擊潰了日寇的多次猛烈攻勢,還頻頻反攻,甚至推進到了井陘車站。眼看中國守軍陣地的正面難以突破,川岸文三郎調整攻勢,轉而把注意力放在娘子關守軍的右翼,即趙壽山和曾萬鍾第三軍的陣地結合處。
與趙壽山部的積極防禦不同,曾萬鍾方面並未認真防守,尤其沒有料到日寇會把進攻重心放在自己身上,結果,娘子關守軍的右翼很快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日軍的一個步兵聯隊迅速佔領了舊關(即正太鐵路通車前的舊"娘子關"),並以此為跳板,繼續向娘子關守軍的後方迂迴,對親臨前線指揮的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竑所在的下盤石車站構成了威脅。
(進入山西境內的日軍騎兵部隊)
黃紹竑擔心側翼的失利會影響到整個防禦體系的穩固,所以先以侯鏡如旅配合曾萬鍾部反攻,但戰況不利,舊關仍掌握在日軍之手。
無奈,黃只得又下令,命趙壽山部從正面主動出擊,試圖為友軍防線減輕壓力。結果,這場反擊不但沒有牽制住日寇的攻勢,反而讓雪花山陣地被敵人乘虛奪取,趙壽山一怒之下處決了負責雪花山防務的102團團長張世俊,他想組織力量仰攻,奪回雪花山,但由於本部連日作戰,傷亡過大,又缺乏重武器,所以眼看敵軍有增兵之勢,己方又進展有限,只得勉強收攏敗兵,退回娘子關外乏驢嶺等高地據守。
正面戰場上雙方在僵持著,但是從舊關出擊的日軍,卻像把刀子一樣,插在了娘子關中方守軍的陣地內部。為了將滲透進來的日寇"擠出去",黃紹竑正打算和閻錫山通話請求援軍,結果意外得到了楊虎城將軍的衛隊團——前西安綏靖公署教導團來援的消息,教導團團長李振西從黃、閻二人通話中得知情況緊急後,當即向黃紹竑、閻錫山請纓出戰,黃求之不得,連忙把他調到舊關附近,組織對日寇的反擊。
此時,佔領舊關的日軍第78聯隊,連同配屬其調度的炮兵、騎兵和戰車部隊,正從娘子關後方的關溝進攻,李振西部的及時開到,解決了大問題。他們佔據有利地形後,居高臨下向擁擠在山坳裡的日軍步騎兵開火,然後將日軍殘部分割包圍,以圖一舉殲滅。
進攻的日軍被李振西部的突襲打得暈頭轉向,不少日寇在手榴彈的爆炸聲中倒下,其餘日軍眼看情勢不妙,連忙拋棄重武器,收縮隊列,向舊關方向撤退下去,李振西豈能放過這股潰軍,他不顧槍林彈雨,指揮部隊壓了上去,並在舊關附近和日寇形成了新的對峙之勢。
李振西團之所以戰鬥力如此之強,與其曾作為楊虎城衛隊有很大的關係。在關中整軍時期,他們的自動武器數量和人員編制要高出其他部隊,而且還有共產黨人擔任教官,對他們進行思想啟蒙和嚴格訓練。因此,面對日軍的滲透,他們反應迅速,且能利用敵人弱點來擴大戰果,這也使得一度對中方不利的局勢,迅速出現了轉機。
李振西夜襲,局勢出現逆轉
為了奪回日寇所盤踞的舊關,黃紹竑與第一軍團長孫連仲都很重視李振西這股力量,其中,負責左翼防務的馮欽哉甚至提出,只要李振西部可以攻下日軍盤踞的山頭,他就賞賜立功者五千元。當然了,馮的這種"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心理,並沒有影響到李振西部官兵的士氣,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殺敵報國,抵禦外侮,本身就是職責所在,至於馮本人在戰事結束後,也未兌現諾言,僅是黃紹竑為安定軍心,為他們爭取了三千元的軍費。但無論如何,李振西這個加強團,已經成為了援兵趕來之前,黃紹竑等唯一的希望之所在。
到了夜間,戰場逐漸沉寂下來,李振西派出的偵查人員送回了對方營地沉寂,並未防範夜襲的情報,李振西等認為機會難得,當即以本部李成德營長為突擊隊隊長,多裝備駁殼槍、手榴彈和大刀,借著夜色掩護爬上山頭,同日寇展開了激烈的搏鬥。
面對對方突如其來的攻勢,日寇措手不及,紛紛敗退,而李振西的教導團則追擊日軍,斃敵無數,一口氣收復了八個山頭,基本恢復了舊關戰前的狀態。
當然,李振西部因為連日來的作戰傷亡也不小,而且將士疲憊不堪,結果,當他們剛剛想藉助佔領陣地的空隙休息一會的時候,日軍突如其來的炮火和飛機轟炸,迅速淹沒了中方陣地。
李振西部的防禦工事很簡陋,周圍又是亂石,剎那間,彈片和碎石四處濺起,給守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
當炮火逐漸停歇後,日軍步兵又摸了上來,雙方遂又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戰,打到黃昏時刻,原先兩千多人的教導團,僅剩下了兩百餘人。剛剛恢復的舊關陣地,隨時有易手的危險。李看到作戰人員短缺,乾脆把團部文職人員都武裝起來,打算作最後的抵抗。
就在李振西下定決心與陣地共存亡之時,他們終於盼來了池峰城率領的第31師援軍,教導團殘部在交接完陣地後退往後方,結果,悲劇的是,一部分官兵因閃避不及,又被開來的軍列撞死撞傷了七十餘人,到最後撤到安全地帶,楊虎城將軍的衛隊團,僅存一百多人。
日軍再度迂迴,娘子關失守
舊關的收復,一度讓娘子關守軍士氣大增,但是,左翼方面馮欽哉部的消極防禦,讓趙壽山和池峰城等人又陷入到新的危機之中。而更糟糕的是,日軍從舊關附近迂迴,一路攻到了娘子關後方的柏井一帶,這下,黃紹竑等人再也拿不出來更多的機動力量反擊了。
眼看己方有被夾擊的風險,黃只得把指揮部遷往陽泉,而娘子關方面的守軍因孤立無援,又得到高層撤退的消息,士氣下降,結果阻截日軍失利,於十月二十六日丟掉了關隘。
曾萬鍾部看到局勢急轉直下,擔心自己的部隊被包圍,於是不顧趙壽山部存亡,自顧自地先把部隊開到了陽泉附近,黃紹竑向他詢問前方消息,曾萬鍾支支吾吾,黃看到問不出什麼,也心灰意冷到了極點。直到現在,娘子關附近仍有部分中方守軍在拼死阻擊日軍。而日寇在娘子關方向進攻得手後,因擔心突進過快中伏,所以並未迅速推進,而是把部隊抽調往忻口前線和淞滬戰場,黃紹竑等才勉強得到一個喘息的時機。
到了十一月二日娘子關一線被全面突破後,第二戰區擔心太原安危,下達了忻口守軍全線後撤的命令。三日,娘子關一帶的中國守軍也得到了撤退的指令,至此,娘子關保衛戰遂告結束。
(影視劇中的閻錫山,右一)
閻錫山原先曾計劃以手下將領傅作義守城(因其擅長防守,曾在涿州抵禦奉軍達五個月之久),另由從忻口與娘子關撤下來的軍隊依城野戰,這樣一種作戰方案,自然無法得到黃紹竑和衛立煌等的認可,他們認為自己的部隊疲憊不堪,又缺少兵員和彈藥補給,根本無法再經歷一場大戰,所以大部分向晉南轉移。可到了最後,計劃最詳細,準備最久的太原會戰,竟然只維持了四天。而娘子關保衛戰中西北軍將士歷時十四個晝夜的奮勇拼殺,則成為了山西抗戰史上的一座永遠的豐碑。
參考文獻:
王輔《日本侵華戰爭》,遼寧人民出版社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晉綏抗戰親歷記》中國文史出版社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