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開放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 展示中國農桑文化

2020-12-27 新華社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魏夢佳)正值頤和園建園270周年,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經過近一年的升級改造後於1日重新向遊客開放。展覽通過大量的展品、歷史照片、歷史繪畫和珍貴檔案,講述了頤和園耕織圖景區的歷史變遷,生動展現中國以耕、織為代表的農桑文化。

耕織圖景區位於頤和園西北部,是頤和園在清漪園時期頗具江南水鄉風情的獨特園林景觀,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據悉,當年,昆明湖與玉泉山之間河湖交錯,稻田棋布,乾隆皇帝在造園時還特意將專門負責為宮廷織造絲綢布料的內務府織染局遷到此處,組成了一處淳樸清幽又融入傳統農桑生產的耕織文化景觀,由此被命名為「耕織圖」。

此次展覽共設有7個展廳,分為「耕織圖」滄桑、昆明湖水操學堂悲歌、耕織圖的再現、清代皇家園林石作工藝四大主題。通過豐富的圖文展陳,遊客不僅能了解到耕織圖景區的歷史變遷、景觀風貌,還能了解清政府在此興建昆明湖水操學堂的始末,感悟歷史的風雲變幻。

頤和園文物管理科主任隗麗佳介紹,通過對展區的改造升級,展覽面積比過去增加了20%,達到584平方米。為了寓教於樂,頤和園還利用現代化數字展覽展示方式,增設了二維碼導覽、數字沙盤動態投影、耕織圖大事記交互投影、互動式觸控農具等科普互動展陳方式,使展覽方式更加生動。

據悉,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清漪園,耕織圖曾遭到嚴重破壞;1886年至1895年,這裡成為清朝專門培養滿族海軍人才的昆明湖水操學堂;20世紀90年代末,耕織圖綜合整治工程得以實施;2004年,耕織圖景區正式開放。

編輯:黃康懿

相關焦點

  • 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開放 追憶耕織圖景區270年歷史變遷
    人民網北京12月1日電(池夢蕊)正值頤和園建園270周年,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經過近1年的升級改造,於12月1日正式開放。該項展覽為《北京市2020年辦好重要民生實事項目》之一。
  • 視點|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開放 追憶270年歷史變遷
    正值頤和園建園270周年,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經過近1年的升級改造,於12月1日正式開放。該項展覽為《北京市2020年辦好重要民生實事項目》之一。 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以七個展廳的規模,通過大量的展品、歷史照片、歷史繪畫和珍貴的歷史檔案,講述了耕織圖景區的歷史變遷,生動展現了中國傳統的以耕、織為代表的農桑文化。
  • 頤和園耕織圖景區升級亮相
    原標題:頤和園耕織圖景區升級亮相   本報訊(記者 任珊)經過近一年升級改造,頤和園耕織圖景區昨天開放,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也重新亮相。   耕織圖景區位於公園西北部,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五年。
  • 北京市屬公園新添10處文化空間
    探訪地點 頤和園耕織圖景區職工用房▶▶歷史文化展廳進頤和園北如意門,在半壁橋頭向西,過京密引水渠閘後可見兩條道,其中一條向西南方向的,便是通往耕織圖景區的路。經過一年的關閉改造,本月初,頤和園耕織圖景區重新對遊客開放。耕織圖景區,是頤和園在清漪園時期頗具江南水鄉風情的獨特園林景觀,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
  • 觀景場所升級休閒體驗,北京市屬公園新添10處文化空間
    探訪地點 頤和園耕織圖景區職工用房歷史文化展廳進頤和園北如意門,在半壁橋頭向西,過京密引水渠閘後可見兩條道,其中一條向西南方向的,便是通往耕織圖景區的路。經過一年的關閉改造,本月初,頤和園耕織圖景區重新對遊客開放。
  • 北京市屬公園:升級開放 豐富體驗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魏夢佳)記者日前看到,在紫竹院公園問月樓文化藝術功能區,遊客們在古籍修復專家帶領下,興致勃勃地動手製作線裝記事本。今年6月,公園啟動問月樓修繕改造工程,將原來的商業經營網點改造為文化展示中心,為遊客帶來更加豐富的文化體驗。
  • 頤和園耕織圖、北海畫舫齋……北京新開10處公園文化空間
    記者從市公園管理中心獲悉,市公園管理中心已完成今年重要民生實事項目,共升級開放頤和園耕織圖、北海公園畫舫齋等10處全新文化空間,通過文物展陳、小微展覽、科普活動、民俗體驗等互動活動,在展示北京園林文物建築和歷史名園文化內涵的同時,讓更多市民遊客體驗古都創意文化。
  • 北京市屬公園升級10處文化空間 市民體驗古都創意文化
    記者從市公園管理中心獲悉,市公園管理中心已完成今年重要民生實事項目,共升級開放頤和園耕織圖、北海公園畫舫齋等10處全新文化空間,通過文物展陳、小微展覽、科普活動、民俗體驗等互動活動,在展示北京園林文物建築和歷史名園文化內涵的同時,讓更多市民遊客體驗古都創意文化。日前,記者走進紫竹院公園問月樓一層大廳,不少遊客正在欣賞最新舉辦的「土地·歲月·人民」主題攝影展。
  • 霽月清風 共享頤式晚宴《我在頤和園等你》迎來圓滿收官
    本期節目裡,幹事們就前往了以河湖、稻田、蠶桑等江南水鄉農家風格的耕織圖景區,尋求頤和&34;夏的秘密。耕織圖景區是中國古代重視農桑思想的園林式表現,來到景區的幹事們,首先前往的第一站是象徵傳統農桑文化的&34;
  • 270歲了 你竟是這樣的頤和園
    《治鏡閣立樣》元代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清漪園地盤圖樣》慈禧御筆「化動八風」記錄曾居住於頤和園名人的登記簿民國時期的頤和園導覽手冊和風景紀念冊 ◎黃哲展覽:園說Ⅱ——頤和園建園270周年文物特展時間:2020年9月25日-12月27日地點:中國園林博物館
  • 《我在頤和園等你》張國立王鶴棣默契上演"父子齊心"
    由《神武4》全程陪伴的園林文化類綜藝《我在頤和園等你》在上周五9月4日播出了本季的第十期收官節目。在上期節目當中,幹事們共同開啟了本季的最後一條線路&34;,他們在樂壽堂探尋了神秘的&34;,到石板亭感受了山間清風,泛舟於豐產湖觀賞湖風荷影,在各種&34;式消暑的活動中樂不思歸。
  • 紫竹院公園問月樓文化展示中心開放,紫竹餐廳迎客
    新京報快訊(記者 張璐)記者今天獲悉,紫竹院公園問月樓景區改造修繕後已經面向遊客正式開放,修繕後形成的文化展示中心建築面積780平方米,集文化藝術展示、科普教育、文創產品展覽展賣、餐飲服務等功能於一體。目前,北京市屬公園今年升級的10處新文化空間已全部完成。
  • 「海之春」新春文化季暖心送福
    文化暖心,迎春送福本屆「海之春」新春文化季還舉辦了一些列如百歲古梅亮相頤和園的「雙梅展、品海澱皇家文化—年糕製作精品文藝活動,將優秀的藝術文化送到群眾中間,豐富人們的業餘文化生活。1月20日,頤和園第九屆「傲骨幽香」梅花、蠟梅迎春文化展在耕織圖景區開幕。
  • 《我在頤和園等你》收官遊線探索頤和「衣」夏的秘密
    上周,由北京市頤和園管理處、北京廣播電視臺、華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出品、春田影視製作的全新園林文化類戶外綜藝《我在頤和園等你》開啟了清涼的「頤和盛夏線」。賦詩、觀荷、搖風等頤式消暑活動,不僅令幹事們玩得樂不思歸,也讓網友們種草了「頤和避暑」之旅。
  • 《我在頤和園等你》張國立等人探索「衣」夏秘密
    來源:國際在線上周,全新園林文化類戶外綜藝《我在頤和園等你》開啟了清涼的「頤和盛夏線」。賦詩、觀荷、搖風等頤式消暑活動,不僅令幹事們玩得樂不思歸,也讓網友們種草了「頤和避暑」之旅。探尋「衣」夏秘密 幹事們再度挖掘頤和園消暑妙招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古人穿著保守且單一,但根據清代文獻《穿戴檔》記載,乾隆年間人們的著裝形式、服飾顏色與設計獨特豐富,夏季更有著極具巧思的穿衣妙招。本期節目中,幹事們就將前往以河湖、稻田、蠶桑等自然景觀為主的耕織圖景區,尋求頤和「衣」夏的秘密。想要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的製衣奧秘,就不得不提蠶神嫘祖。
  • 耕織圖:忠厚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
    《耕織圖》局部 元代 程棨摹樓璹耕,然後有了食物;織,然後有了衣服。衣食是人類生存的最基礎要素。因此,歷朝歷代的君主,沒有不把耕織作為國家基石來對待的。現在一般認為,系統描繪耕織場面的《耕織圖》始於南宋臨安於潛縣令樓璹。
  • 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溢出屏幕 於潛「耕織圖」來刷屏朋友圈啦!
    杭州市臨安區於潛鎮是《耕織圖》的故鄉。南宋時期,時任於潛縣令的樓璹在此地繪製農業科普畫冊《耕織圖》,而名噪一時。如今,於潛「耕織圖」又成了「網紅」,因為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齊聚,來刷屏朋友圈了。這個「耕織圖」就是十月份剛梳裝停當、開業迎客的於潛鎮耕織圖村落景區。
  • 《我在頤和園等你》第一季本周收官
    本期節目中,幹事們就將前往以河湖、稻田、蠶桑等自然景觀為主的耕織圖景區,尋求頤和「衣」夏的秘密。想要深入了解中國古代的製衣奧秘,就不得不提蠶神嫘祖。早在遠古時期,她便發明了養蠶絲織技術,奠定了之後紡布製衣的基礎。及至乾隆年間,每年9月織染局織工都會在耕織圖景區的蠶神廟原址舉辦祭祀蠶神的活動。而在景區內具有江南水鄉情趣的玉河齋13間遊廊中,則展陳著48幅描繪農耕場面的仿製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