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織圖:忠厚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

2020-12-27 澎湃新聞

耕織圖: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2020-12-15 15: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耕織圖:忠厚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

韓澗明(畢業於河北大學歷史系,現為《收藏》雜誌主編,文物藝術品收藏專家)

 

傳統中國人的性格帶有鮮明的農業社會烙印。

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特點,常常被概括為男耕女織。

《耕織圖》局部 元代 程棨摹樓璹

耕,然後有了食物;織,然後有了衣服。衣食是人類生存的最基礎要素。社會要想安定,一定要有安穩的衣食環境,而對於生產力低下的人類古代社會來說,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此,歷朝歷代的君主,沒有不把耕織作為國家基石來對待的。

現在一般認為,系統描繪耕織場面的《耕織圖》始於南宋臨安於潛縣令樓璹。

《耕織圖》局部 元代 程棨摹樓璹

其時,樓璹繪製的《耕織圖》包括《耕圖》二十一幅,繪製內容涵蓋「浸種」到「入倉」整個過程;《織圖》二十四幅,涵蓋從「浴蠶」到「剪帛」的全過程。每幅圖都配以五言八句律詩。

樓璹將《耕織圖》繪成正、副兩卷,正卷進呈朝廷,獻給宋高宗,副本留在家中。可惜的是,無論是正本還是副本,今都已無存。

《蠶織圖》局部 南宋 佚名

宋高宗看到樓璹的《耕織圖》後大為感慨,命宮廷畫師摹繪。這次摹繪的畫作中,關於耕的部分,也就是《耕圖》沒有流傳下來,而織的部分——《蠶織圖》卻奇蹟般地在1984年的黑龍江省大慶市重被發現,隨後被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耕織圖》局部

樓璹《耕織圖》以圖畫配詩,開啟了勸農的新方式。除了用來自警及用於宮廷教育之外,在宋代皇帝的倡導下,南宋各府、州、縣的衙門牆壁上都繪有《耕織圖》的圖畫和詩歌,一方面提醒官員重視耕織,一方面將耕織的標準化流程向公眾傳達。

元代時,安徽休寧人程棨根據樓氏家族收藏的副本臨摹了一套《耕織圖》,流傳於世。這使得我們可以窺測樓璹當年《耕織圖》的大致模樣。後來的明清,都把《耕織圖》作為施政參考加以重視,重新繪製推廣。

《耕織圖》局部

《耕織圖》被稱之為「世界首部農業科普畫冊」,其影響之大,也廣播海外。

今天我們談《耕織圖》,一方面可以直觀地感受中國傳統農業的技術水平,而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同身受地走進歷史,體味古人的生存環境及性格形成的關係。

《耕織圖之收刈》 清代 焦秉貞

因為,無論是耕,還是織,都需要吃苦耐勞,都要有嚴謹的流程,每一步驟都需要踏踏實實、嚴謹認真,偷不得懶。所以,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也特別強調這種老老實實、勤勤懇懇的態度。本分人、老實人,意味著願意默默地承擔更多責任。中國很多的民間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智」的特徵,故事裡一個老老實實的人總能得到外力幫助,最終有好的結局,而那些想投機取巧的聰明人,常常以失敗告終。

本文節選自《揮雲而去 : 十張畫裡看中國》,中信出版社

 

關鍵詞 >> 耕織圖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18)

相關焦點

  •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光明日報-光明網
    從小到大,過年時俺家的「門對子」,就是春聯,都是俺大(父親,編者注)親自「操刀」,內容也幾乎一成不變,就是在裁剪好的大紅紙上用飽蘸墨汁的毛筆寫上「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除了「文革」最瘋狂的幾年,幾十年沒變過。
  • 散文丨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我的家風故事
    忠孝傳家遠 詩書繼世長——我的家風故事文/李壽謙我出生在農民家庭。父親早年上過幾年私塾,在村裡算是文化人了。蘇東坡有副名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就是要上對國家盡忠,和黨中央保持一致。下對家庭盡孝,家庭和諧,萬事興旺。讀詩書,明禮義。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文明家風。【作者簡介】李壽謙(男),泰安肥城市人。高中教師,大學學歷,現退休,寓居寧波。
  • 楹聯背後的故事:忠厚傳家久
    不難看出,「新城王氏」能夠取得顯赫功業,一個重要原因是「忠厚傳家」。  說起「忠厚傳家」,讓人聯想起那副流傳於國內許多地方、更在山東大地常見的春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這副春聯與齊魯文化有著很深的淵源,深深影響了山東人。
  •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恬然自得,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美篇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條家訓,我們並不陌生,往上推三代,幾乎是中國每個家族共同的家訓、族訓。家是最小國,以小看大,便不難想像「耕讀文化」對中國歷史的深遠影響了。《曾國藩家書(同治六年五月初五日)》:「久居鄉間,將一切規模立定,以耕讀二字為本,乃是長久之計。」曾國藩家書中也體現了其根深蒂固的「耕讀傳家」思想。
  • 寶雞周浩家庭:忠厚傳家久 詩書繼世長
    周浩夫婦秉持「耕讀傳家,忠厚良善,精忠報國,孝悌仁賢」家風家訓,經常鼓勵孩子愛崗敬業,把國家的事放在第一位,他常常對子女說「好好幹國家的事,家裡的事不要多操心」。重視教育,重視文化是周浩、成會勤家庭的傳家寶,他們經常教育孩子「把娃抓緊比啥都重要」。周浩:「家庭教育,幾輩子一直都是忠厚善良,對人寬厚,尤其是一個家庭的教育全在母親身上,在處事上忍讓為主,學習上以鼓勵為主。」
  • 【家風故事】李氏一族:耕讀傳家 詩書繼世
    【家風故事】李氏一族:耕讀傳家 詩書繼世 2020-12-24 1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頤和園耕織圖景區升級亮相
    原標題:頤和園耕織圖景區升級亮相   本報訊(記者 任珊)經過近一年升級改造,頤和園耕織圖景區昨天開放,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也重新亮相。   耕織圖景區位於公園西北部,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五年。
  • 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開放 追憶耕織圖景區270年歷史變遷
    人民網北京12月1日電(池夢蕊)正值頤和園建園270周年,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經過近1年的升級改造,於12月1日正式開放。該項展覽為《北京市2020年辦好重要民生實事項目》之一。
  • 要想做人有福氣,貴在抓住人生兩件寶:一是讀書;二是忠厚
    做人離不開一個善字,有了忠厚,才能積小德為大德。02天下第一好事還是讀書。人的一生從兒童、青年、中年、再到老年,幾十年的光陰一晃而過,有的人總是等到老了才醒悟,要的我有來生,我會怎樣來過,可是,人生是沒有後悔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人生最總重要的是要早醒悟,早知事,早開竅,早懂道理。如此人生才不走彎路。人怎樣才開竅早呢?
  • 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溢出屏幕 於潛「耕織圖」來刷屏朋友圈啦!
    杭州市臨安區於潛鎮是《耕織圖》的故鄉。南宋時期,時任於潛縣令的樓璹在此地繪製農業科普畫冊《耕織圖》,而名噪一時。如今,於潛「耕織圖」又成了「網紅」,因為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齊聚,來刷屏朋友圈了。這個「耕織圖」就是十月份剛梳裝停當、開業迎客的於潛鎮耕織圖村落景區。
  • 頤和園開放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 展示中國農桑文化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魏夢佳)正值頤和園建園270周年,頤和園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經過近一年的升級改造後於1日重新向遊客開放。展覽通過大量的展品、歷史照片、歷史繪畫和珍貴檔案,講述了頤和園耕織圖景區的歷史變遷,生動展現中國以耕、織為代表的農桑文化。
  • 視點|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開放 追憶270年歷史變遷
    耕織圖景觀歷史文化展,以七個展廳的規模,通過大量的展品、歷史照片、歷史繪畫和珍貴的歷史檔案,講述了耕織圖景區的歷史變遷,生動展現了中國傳統的以耕、織為代表的農桑文化。
  • 以玉傳家,十代以上;富貴傳家,不過三代……終於明白馬未都為何要以玉傳家了
    德有多重要,古人在千年前就說了: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用現代話翻譯就是:一個家庭善良仁德,那麼薪火相傳,可以傳承十代以上;其次是耕讀、詩書傳家;而富貴傳家,很少會超過三代。這也是「富不過三代」的原始出處。
  • 讀雍正耕織圖,育秧、插苗,各種農具樣樣俱全,隱藏怎樣特殊內涵
    另一幅耕圖,胤縝模樣的農夫披著蓑衣,兩腳立在水中,他左手熟練的扶著犁耙,右手揚起鞭子,牛昂揚奮蹄,非常的聽話。這種犁耙水田,為插秧種水稻做著準備。 胤禛夫婦扮演成模範的農民夫妻,表示重視農業,儉樸生活,也暗示了自己的淡泊情懷。胤禛仿佛要給外界一種超然物外的色彩。 《胤禛耕織圖》是仿康熙《御製耕織圖》而作。
  • 跟著楹聯讀揚州|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儉與勤
    揚州個園清美堂內對聯:【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儉與勤】耕讀傳家,勤儉持家體現了中國人傳統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態度,這副對聯意思是:作為傳家的法寶,沒有別的,除了種田就是圖書何園、吳道臺宅第和阮元家廟,都見證了「讀書傳家」的「家族傳奇」。讀書應該作為揚州人的「家訓」、「城訓」,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趣談齊白石《大富貴家風圖》的淵源
    齊白石(1864-1957)此幅齊白石《大富貴家風圖》是北京文物商店舊藏,原裝綾裱,紙本設色。此作品構圖飽滿,整圖描繪一株牡丹,枝葉濃密,迎風偏向一側,畫中一朵碩大的牡丹花,在綠葉襯託下顯得格外搖曳多姿、豔麗動人,似有一股芬芳,活色生香,惹來一對嗡嗡飛舞的蜜蜂,盤旋左右,畫面充溢著一種春意盎然的蓬勃生機。
  • 全國五好家庭長什麼樣?看看黃江這戶家庭
    書香滿家,幸福和睦「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是鄧浩凡的家訓。鄧浩凡小時候家境貧寒,溫飽都成問題,但他們家是村裡唯一有書櫃的家庭,父輩對知識的堅持,教會了鄧浩凡再艱苦也不能苦學識。後來,閱讀讓鄧浩凡邂逅酷愛書法的妻子黃紅芳。黃紅芳堅持每天練習書畫,常常驅車一個小時跟隨東莞書法名師學習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