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15: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韓澗明(畢業於河北大學歷史系,現為《收藏》雜誌主編,文物藝術品收藏專家)
傳統中國人的性格帶有鮮明的農業社會烙印。
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特點,常常被概括為男耕女織。
《耕織圖》局部 元代 程棨摹樓璹
耕,然後有了食物;織,然後有了衣服。衣食是人類生存的最基礎要素。社會要想安定,一定要有安穩的衣食環境,而對於生產力低下的人類古代社會來說,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此,歷朝歷代的君主,沒有不把耕織作為國家基石來對待的。
現在一般認為,系統描繪耕織場面的《耕織圖》始於南宋臨安於潛縣令樓璹。
《耕織圖》局部 元代 程棨摹樓璹
其時,樓璹繪製的《耕織圖》包括《耕圖》二十一幅,繪製內容涵蓋「浸種」到「入倉」整個過程;《織圖》二十四幅,涵蓋從「浴蠶」到「剪帛」的全過程。每幅圖都配以五言八句律詩。
樓璹將《耕織圖》繪成正、副兩卷,正卷進呈朝廷,獻給宋高宗,副本留在家中。可惜的是,無論是正本還是副本,今都已無存。
《蠶織圖》局部 南宋 佚名
宋高宗看到樓璹的《耕織圖》後大為感慨,命宮廷畫師摹繪。這次摹繪的畫作中,關於耕的部分,也就是《耕圖》沒有流傳下來,而織的部分——《蠶織圖》卻奇蹟般地在1984年的黑龍江省大慶市重被發現,隨後被黑龍江省博物館收藏,成為該館十大鎮館之寶之一。
《耕織圖》局部
樓璹《耕織圖》以圖畫配詩,開啟了勸農的新方式。除了用來自警及用於宮廷教育之外,在宋代皇帝的倡導下,南宋各府、州、縣的衙門牆壁上都繪有《耕織圖》的圖畫和詩歌,一方面提醒官員重視耕織,一方面將耕織的標準化流程向公眾傳達。
元代時,安徽休寧人程棨根據樓氏家族收藏的副本臨摹了一套《耕織圖》,流傳於世。這使得我們可以窺測樓璹當年《耕織圖》的大致模樣。後來的明清,都把《耕織圖》作為施政參考加以重視,重新繪製推廣。
《耕織圖》局部
《耕織圖》被稱之為「世界首部農業科普畫冊」,其影響之大,也廣播海外。
今天我們談《耕織圖》,一方面可以直觀地感受中國傳統農業的技術水平,而另一方面,也可以感同身受地走進歷史,體味古人的生存環境及性格形成的關係。
《耕織圖之收刈》 清代 焦秉貞
因為,無論是耕,還是織,都需要吃苦耐勞,都要有嚴謹的流程,每一步驟都需要踏踏實實、嚴謹認真,偷不得懶。所以,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也特別強調這種老老實實、勤勤懇懇的態度。本分人、老實人,意味著願意默默地承擔更多責任。中國很多的民間故事,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智」的特徵,故事裡一個老老實實的人總能得到外力幫助,最終有好的結局,而那些想投機取巧的聰明人,常常以失敗告終。
本文節選自《揮雲而去 : 十張畫裡看中國》,中信出版社
關鍵詞 >> 耕織圖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