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中學的學生不僅會種棉花還能紡棉線,「園南發現」用英語講好...

2020-12-28 騰訊網

園南中學裡有「半畦棉田」,最近棉田裡收棉花了,在「向日葵手作社」學生用棉線織布,用棉花製作文創產品,在「藍韻坊」體驗扎染……從半畦棉田、一顆棉籽到創意手工製作,同學們在校園裡的「園南發現」,成為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素材。持續了兩周的校園文化英語節最近剛閉幕,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這也是學校跨學科項目化學習的新探索。

【男生體驗棉紡,鍛鍊手眼協調】

八年級(3)班男生陸澤天是園南中學棉紡社團裡的唯一男生。「當時社團報名時,選了12名學生,就我一個男生。」陸澤天說,看似簡單的技藝,在實踐中需要做到手腳協調,相互配合,還要眼到、心靜。學習這一技藝,把棉線紡織成棉布,不僅鍛鍊動手能力,也培養了耐心與細緻。

「紡車班」聘請非遺技藝專家,指導學員分階段學習一錠、二錠、三錠技藝。學生要熟練掌握一錠技藝大概需要1至2個月,一年後,個別特別好的學員可初步掌握三錠技藝。若要熟練掌握,如紡線時線不斷、紡出來的棉線粗細均勻,則需更長時間。

陸澤天既是棉紡社團的成員,也很喜歡英語學科,他還走出校園,在黃道婆紀念場館的系列探訪活動中自主實踐探究。他以「園南發現」(Yuannan Discovery)為題,用英語講述了如何從身邊、校園的體驗和探索,傳承推廣傳統文化。

園南中學地處上海植物園之南,兩處僅隔一條馬路,植物園裡有一座黃母祠紀念館。園南中學佔地21畝,校園裡專門闢出一塊棉田,這塊「半畦棉田」還有個好聽的名字——晴耕園。前段日子,同學們採摘了自己播種收穫的棉花,在黃道婆手工棉紡織技藝傳承活動中,體驗古代紡織技術,拓展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此次校園文化英語節中,六年級學生開展「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創意表演,七年級學生進行「中國民族精神英語宣講」比賽,八年級學生則以「園南中學非遺文化宣講」為主題展開。「學好英語,要用英語來傳承推廣中國文化。」教齡20年的英語老師、八年級備課組組長許雲竹深有感觸。

【從身邊出發,跨學科綜合實踐】

在「藍韻坊」,社團的小夥伴自己設計圖案,採用不同的縫、染等方式進行扎染。「孩子們通過布藝扎染、製作藍印花布工藝品檯燈,感受到傳統文化離自己並不遠,可以融入服裝、裝飾等日常生活中。」美術老師石峻丞說,對於零基礎的學生,從穿針引線開始學,大約半學期即可掌握簡單的扎染技藝。

在學校,「黃道婆棉紡文化的傳承」校本課程目前已形成了棉花種植、紡紗織布、染色以及最後創意手工製作這樣一條完整的棉紡文化「產業鏈」,真正實現了從「一顆棉籽」到「一件文創產品」的華麗轉身。

英語文化節中,小夥伴走進「藍韻坊」,用英語採訪社團成員,講述個人對非遺文化的感受。有限的校園空間裡,開闢「半畦棉田」,以二十四節氣為時間點,引導學生開展人文、自然、藝術、科學等學科綜合教育實踐和探索,比如:穀雨前後棉花播種節,寒露節氣採摘棉花,體驗學習三錠紡車技藝、土布紡織技藝等非遺系列特色活動。

本屆校園英語文化節負責人、英語教研組副組長葉姍姍說,從自己身邊所學的內容出發,以美術、地理、歷史、語文等多個學科的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以學生活動為抓手,形成具有園南特色的英語學習環境。

【學好英語,用英語傳播中國文化】

從半畦棉田、一顆棉籽出發,挖掘黃道婆棉紡文化的元素,老師們動足腦筋。歷史、語文兩位老師自主鑽研,開發了《衣被天下——黃道婆》《學習紡車技藝,傳承棉紡文化》兩門校本特色課程,數學、美術兩位老師開設《指尖上的經緯——土布紡織技藝》《扎染》拓展活動,也帶動了校內其他教師在語文、英語等基礎型學科中積極開設學科拓展。

體驗學習黃道婆手工棉紡非遺技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三錠紡車技藝,近兩年,學校又陸續引入與三錠紡車技藝一脈相承的土布紡織和扎染兩項非遺技藝,其中六年級學生親手實踐,關注體驗,七年級學生開展課程學習,提高認識,八年級則實地考察,用心感悟,九年級自主管理,培養能力。

在園南中學校長史曉燕看來,這不僅促進了非遺技藝學習的系列化,也讓孩子們在傳承中體味「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道理。此次英語節「用英語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師生們一起在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中,感受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相關焦點

  • 奇葩兩朵——關於「劈紡戲」(《大劈棺》《紡棉花》)
    相比之下《紡棉花》就是一出純粹的玩笑戲了,類似於《盜魂鈴》、《戲迷傳》、《十八扯》等戲。這齣戲是講張三外出經商回來,在家門外聽到妻子王氏在紡棉花時唱一些雜戲、曲藝、歌曲以自遣,後來夫妻相會。本來這樣兩齣小戲在京劇眾多的劇目中並不顯眼,但由於上世紀40年代童芷苓、吳素秋等一些名角的演出而聲噪一時。
  • 蕾絲線與棉線的區別
    蕾絲線與棉線的區別 2017-09-19 10:51:12 來源:全球紡織網 蕾絲線與棉線的區別,蕾絲線的成份是全棉,是純棉線,但純棉線不一定是蕾絲線。蕾絲線沒有彈性。
  • 本周六《大劈棺》《紡棉花》,穿越時空的友好「劇透」
    《紡棉花》這齣戲的內容實際上就是雜學唱。所學的無非也就是「四大名旦」 (往往是學他們合灌的一段《五花洞》) 、「四大鬚生」 (最常學唱的是言菊朋的《讓徐州》) 、麒麟童的戲、「一趕三」的《二進宮》、《四郎探母》楊宗保的娃娃調等等,除此之外,如果在北方演出就學唱一些鼓曲,像京韻、梅花、單弦等;如果在南方演出就學一些越劇、紹劇、評彈等,再者就是加一些當時的流行歌曲,像《賣糖歌》、《戒菸歌》什麼的。
  • 探尋快要失去的習俗:西北地區老服飾與彈棉花的源遠流長
    過去,平利地方沒有平民服裝市場,布匹很缺,但有興種棉花的習慣。人們穿的衣裳,大多數都是用自家種的棉花紡線織布或換布製作的。彈棉花的目的是為紡線,就是把生棉經過人工腳踏彈棉機(又稱乳花機,也有水車帶動的)進行加工,再請彈花匠手工彈打,使之更加鬆軟,成為精棉。
  • 文化十分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用英語講中國故事》主編 著名英語教育專家 胡敏:這門課程應該說是國內創新型的課程,這門課程實現三大功能,一個是英語學習,第二個是中華文化,第三個是思政教育,我們在這個課程體系裡面,運用人工智慧的技術,讓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學習過程都看得見
  • 【梨園雜談】記錄京劇裡的兩朵奇葩——《大劈棺》《紡棉花》
    從這段描寫可以看出,黃裳對童芷苓演出的《大劈棺》完全是不屑一顧。因為演員身穿時裝、腳踏高跟皮鞋,又濃妝豔抹,所以他甚至說是「一種瘋狂的變態色情的表露」。黃裳不僅對童芷苓的表演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而且對當時這齣戲的觀眾也完全沒有好感,他寫道:「他們本來即是色情狂,所著眼者不在修養專在色相與風情。於是童芷苓大紅。十年前在天津聽過童芷苓一次,那樣的一堆肉在臺上實在不能看出有何妙處。
  • 杭州中學英語名師朱映柳,學生在多年後,依然會回來看看她
    朱映柳老師和杭州中學結緣始於2003年暑假,那時的她還在就讀大四,第一次踏進杭州中學,她就深深愛上了這所美麗優秀的學校。勤勉聰慧的她,在前輩老師和教研員的幫助下,快速地在杭州中學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去年,她開始擔任杭州中學英語教研組組長。在這一年中,她學習和實踐兩手抓,帶領英語組團隊,在打造深度學習、思維課堂的道路上越走越好。To students:亦師亦友朱老師熱愛自己的學生,不僅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還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
  • 延安初中的老師給省吾中學的學生上課?課上講什麼?來看看吧~
    「中國各地有哪些好吃的,來看看『吃貨』眼中的美食地圖」……省吾中學六年級(4)班這堂特別的地理課,搬進了視頻直播課專用教室。講臺前的「老師」,是「穿越」大屏幕的另一邊——延安初級中學六年級(5)班的地理教師、長寧區2017學年課堂工程教學一等獎獲得者郭李駸。「怎樣知道下周的天氣情況,出去玩會不會有好天氣?中國在冬春季節經常受到沙塵暴襲擊,中國哪些地方受沙塵暴影響最大?」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手工染線代代相傳
    、織、繡四大工藝過程中,不斷尋找和發現民間傳統匠人,發揮她們的傳幫帶作用,讓黎族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不少,但熟練掌握所有四大工藝的不多,羊玉蘭便是其中之一。 上山採摘染料植物,浸泡一個月,將棉線入染……經歷近10個步驟的複雜工藝終得一捆,這是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保突村羊玉蘭的家傳技藝——手工染線。 羊玉蘭生於1958年,剛剛躋身黎族織錦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她的這份技藝是母親與外婆手把手傳授給她的。
  • 「雲課堂」也能因材施教,揚州這所中學「知識膠囊」惹學生愛
    揚州市文津中學初二班主任季帥告訴記者,這段時間以來,每天7:30,他會準時將網課推送給全班同學。8:00,在後臺查看「出勤率」;16:00,批改網課作業;19:00,陪著全班同學「雲自習」。 從後臺的「出勤率」來看,學生們在家學習依舊不馬虎。老師兢兢業業,學生勤勤懇懇。那是否就能達到線下教學一樣的效果呢?
  • 她投資千萬的這所東區band1中學同樣硬核!
    >,今天,咱們要說的就是這所學校!這所東區直資band1學校究竟有什麼好呢?小拔替大家仔細研究了一下! 中華基金中學以「立根中華文化,開拓國際視野」為辦學基石,以英語為主要學習語言,中文分別用廣東話和普通話教授,是香港東區一所受家長歡迎的直資band1名校!
  • 馬來西亞的華人到底會說多少種語言?
    她不僅能夠和莎裡對答如流,還能在多語種之間自由切換,實在讓人嘆服不已。說起大馬華人,相信大部分人都會對他們驚人的語言力印象深刻,似乎隨便一個人都能說3種以上的語言。除了華語、英語、馬來語之外,他們還能用廣東話、福建話、潮州話,甚至是海南話等方言與人交流。
  • 英語配音秀!看這些認真的南陽市實驗中學學生
    實驗中學英語配音比賽2020.3為活躍線上學習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南陽市實驗中學在七、八年級學生中進行了英語配音秀活動。實驗中學的孩子們,在這一個特殊的三月裡,充分利用在家學習的便利條件,不僅認真參與各科視頻課堂的學習,主動完成作業,還能適時發展自己的愛好,並積極參與實驗中學舉行的英語配音大賽,展示了自己的風採:英語趣配音、英語流利說、口語100各種配音app隨機選;海量的趣味配音素材隨機配。
  • 樅陽中學省級課題推廣活動及銅陵一中英語組專業書籍讀書分享會
    吳昭和老師通過成果簡介、研究背景、高中英語六種詞彙學習策略簡介、六種詞彙學習策略的培養模式以及效果與反思這五大方面詳細介紹了他們的研究成果,其中,吳昭和老師特別指出了語境策略、構詞法策略、詞彙語義網策略、詞塊策略、詞族策略、思維導圖策略這六種策略在學習理解活動、應用實踐活動、遷移創新活動中是如何具體應用的。
  • 再見了,江紡!再見,熾熱年代的南昌回憶……
    為搶一個水龍頭不惜一切的浴室,蒸騰水汽,一想起似乎還要撲面而來……24家和40戶的鄰鄰裡裡,互相串門的記憶;江紡幼兒園、小學、中學,一路走來的同學友誼;坐在媽媽自行車後座,彎彎曲曲騎過的泥巴路;校門口老太婆賣的辣椒餅和酸梅粉,小時候覺得那是人間少有的美食;化纖車間的食堂裡,有我這輩子都沒再吃到的好吃的大排...
  • 英語成績好的學生,往往會有這4種表現,中一條都有機會當課代表
    文/妮妮英語這門學科好像一直和我們是形影不離的,從小到大幾乎都要學習英語,甚至到了大學也沒有放過大家。英語這門學科和其他學科一樣,有的同學特別喜歡英語,英語成績也比較好,學起來英語感覺也比較輕鬆。而有的同學學起英語就感覺特別吃力,對英語也不感興趣,甚至還偏科,英語成為了影響總成績的主要科目,這可讓老師、同學和家長都犯了難。那些在學生時代英語成績好的同學真是讓其他同學羨慕不已,甚至憑藉自己的語感,蒙也能蒙對,而有些同學卻還整天和單詞較勁,成為了英語學習的「困難戶」。
  • 文化十分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國內國際-大江網(中國江西網)
    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運用人工智慧的技術,讓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學習過程都看得見,在線測評方面,會給每個學生提供學習報告。
  • 江蘇這4所中學走運了,成為清華大學「優質生源中學」,學生歡呼
    貧寒家庭的孩子靠著無數個日夜認真學習,只為了能夠有朝一日考上自己滿意的學校,高考是這些孩子唯一能抓住的機會,所以很多學校也希望能夠幫助這些學生,讓他們能有更好的機會考取好學校,而那些有名的高校也在為自己的生源努力,分別在各個地方設立自己的「優質生源中學」。對於江蘇省的各個學校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契機,其中這4所中學成功得到了清華大學的認可,成為了「優質生源中學」。
  • Sevenoaks School七橡樹中學- 英國最古老,最優秀的IB中學
    這篇文章的題目太難取了,因為七橡樹中學的歷史太悠久,故事太多,完全不可能用吸引眼球的一句話概括。
  • 【生活筆記】山東 蘇健 ‖棉花,棉花
    朋友們看到織布機、線撐子、牽機刷子等老物件,很是好奇,嘮了會兒關於種棉花、紡棉花以及織布的事,便動身驅車直奔景區。時值暮春,風和日麗,鶯歌燕語,楊柳拂堤。農忙剛剛開始,望著一片片平整的土地,我腦海裡浮現出農家種棉花、紡棉花、織棉布的那些場景。家鄉在魯北產棉區,棉花是當地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棉花的傳入則至遲在南北朝時期,起初多在邊疆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