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 |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2021-02-19 偉景文化

1、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2、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3、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4、善男子!譬如一燈,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盡。菩薩摩訶薩菩提心燈,亦複如是;入於眾生心室,百千萬億不可說劫,諸煩惱業,種種暗障,悉能除盡。

 

6、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7、時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8、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9、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10、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11、以不貪著我, 及以於我所。是諸佛子等, 遠離諸怖畏。

12、淨心水器,莫不影顯,常現在前;但器濁心之人生,不見如來法身之影。

 

13、菩薩,如眾生所作,知其因緣,知其心行,知其樂欲而說法者也。貪慾多者說不淨,嗔恚多者說大慈;愚痴多者,教勤觀察一切法;三毒俱多者,令成就勝知法門;樂生死者,說三苦;著諸有者說空寂;懈怠者,說大精進,懷我慢者說平等;諂曲多者說菩薩心,心質直而樂寂靜者,廣為成就。

 

14、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紹隆佛種。自歸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歸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15、菩薩為大施主,一切財物,等施眾生而無悔。不望果報,不求名譬,不求生勝處,不求利養,但欲救護一切眾生,欲攝取饒益眾生,欲學諸佛本行,欲受持諸佛本行,欲顯現諸佛本行;欲使一切,離苦得樂。

 

16、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17、佛言:夫為道者,猶如水中之木,尋流而行。不觸兩岸,不為人所取,不為鬼神所遮,不為洄流所住,亦不腐敗,吾保此木,決定入海。學道之人,不為情慾所惑,不為眾邪所亂,精進無為,吾保此人必得道。若樂聞法而不厭足者,悟不可思議法。

 

18、不貪於利養, 唯樂佛菩提。一心求佛智, 專精無異念。

 

19、樂法真實利, 不愛受諸欲。思惟所聞法, 遠離取著行。

20、本經宗趣,以明法界緣起,理事因果,不思議為宗;以真俗圓融、悲智兼修,契入一真法界為趣。

21、若無我相,則無增減。

 

22、欲生一切德,欲問一切法, 欲斷一切疑,專求善知識。

 

23、若有聞此法,而興誓願心, 當知如是人,已獲廣大利。

 

24、一切諸報皆業生起,一切諸果皆從因生。

 

25、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靜,如是寂滅,如是空,如是無相,如是無願,如是無染,如是無量,如是廣大。

 

26、眾生至愛者生命,諸佛至愛者眾生。能救眾生生命,則成就諸佛心願。

 

27、假使熱鐵輪,在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28、心者,譬如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生。若人心行,普知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也。何則,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也。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29、如船師常以大船,於河流之中,不依此岸,不著彼岸,不住中流,如此無休息。菩薩亦以波羅蜜船,在生死流中,不厭生死,不取涅槃,不住中流,欲使眾生達彼岸而無休息,無量劫間,常精進修行,教化眾生。

30、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

 

31、菩薩妙法樹,生於直心地,信種慈悲根,智慧以為身,方便為枝幹,五度為繁密, 定葉神通華,一切智為果,最上力為蔦,垂陰覆三界。

 

32、若有諸眾生,未發菩提心,得一聞佛名,決定成菩提。

 

33、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34、念菩薩不可壞故生歡喜,念如來教化眾生故生歡喜,念能令眾生得利益故生歡喜,念入一切如來智方便故生歡喜。

 

35、智起佛境界 ,非念離心道。非蘊界處門, 智知意不及。

 

36、 無生亦無滅, 性淨恆寂然。離垢聰慧人, 彼智所行處。 自性本空寂, 無二亦無盡。廣大忍,精進不退轉,光明照世間。

 

37、何人憶念佛,及佛諸功德,此人定遠離,惡趣痛苦怖。如虛空遍布,如水中影像,為利益眾生,諸佛時現身。

 

38、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39、佛境甚深難可測,普示眾生令得入。其心樂小著有者,不能通達佛所悟。若有淨信堅固心,常得親近善知識,一切諸佛與其力,此乃能入如來智。

 

40、菩提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為償多劫願,浩蕩赴前程。

41、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一切法從心想生。

 

42、勤首菩薩偈雲,如鑽燧取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至滅,懈怠者亦然。

 

43、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如明鏡,照出萬象世界。

 

 

44、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讚嘆香菸布。

 

45、脫去俗服,當願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 剃除鬚髮,當願眾生:永離煩惱,究竟寂滅。 著袈裟衣,當願眾生:心無所染,具大仙道。 正出家時,當願眾生:同佛出家,救護一切。

 

菩提心者,

則為一切諸佛種子,

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菩提心者,

則為良田,

長養眾生白淨法故。

相關焦點

  •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戲說《唐人街探案》宇宙觀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電影《唐人街探案》中對應的是「易學」,即《周易·繫辭》: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電影《唐人街探案2》中對應的是「道家」《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到了網劇《唐人街探案》中則悄然一個轉身回歸「佛家」,借《華嚴經》中那句經典的「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點明主題。這也讓《唐探》系統在前傳的基礎上更是添色些許。
  • 佛教:整部《華嚴經》的核心,都在這四句話裡!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也是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華藏世界的根本經典,經文由實叉難陀翻譯而來。人們常說「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華嚴經》和《楞嚴經》、《法華經》一樣,共稱為「經中之王」。
  • 佛教:《華嚴經》中最經典的四句話,悟透福報無量!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乘佛教華嚴宗的立宗之經,它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個七日,在菩提樹下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上位菩薩所宣說,主要指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即釋迦牟尼佛及其左右兩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聖者合稱「華嚴三聖」,亦稱「釋迦三尊」。
  • 濟群法師:敬畏因果不造惡業真正對生命負責
    對於學佛者而言,深信業果是非常重要的。無明煩惱為什麼會使我們流轉生死?造作惡業為什麼會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規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為什麼能成就佛果?同樣取決於「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原理。唯有深信業果真實不虛,我們才能自覺地止惡行善,真正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未來,為什麼還會做出種種不負責任的行為?
  • 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
    《普賢行願品》: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所懺的罪業,並非僅是一段時間所造的部分罪業,而是從無始至今所造的一切罪業。造業的等起是貪嗔痴三毒。造業的工具是身體、語言和心意。造業的性有自作、教他作、見作隨喜三種。
  • 華嚴經中的智慧|清淨其心,永離嗔恚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出自《華嚴經 普賢行願品》的這句偈頌,常常出現在佛教早晚功課中,也稱「懺悔偈」,用以懺悔罪業、消業增福。每每念誦,感召其中。這句偈頌的意思大概是說,在過去的無量劫中,我們大多都造過種種惡業,這些惡業皆是由無始以來我們的貪嗔痴等惡習所造成的。
  • 《懺悔文》竟然有如此深廣的內涵
    每日功課前我都先誦八句的《懺悔文》拜懺。雖只是短短的八句,內涵卻深奧廣博,具成佛之因,菩提之種,是我們斷惡修善、淨罪集資不可或缺的上妙法寶。第一句:往昔所造諸惡業。我們無始以來流轉於六道輪迴中不知有多麼久遠了。
  • 地藏經賞析:地藏經能隨便讀嗎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三遍)恭請南無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薩慈悲護持(三遍)香贊:爐香乍熱。法界蒙燻。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遍)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遍)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開始讀經——讀完後 :七佛滅罪真言離婆離婆帝。求訶求訶帝。陀羅尼帝。尼訶囉帝。毗黎你帝。摩訶伽帝。真陵乾帝。莎婆訶。
  • 《地藏寶懺》地藏懺悔文
    在佛、菩薩面前,懺悔自己已造的一切罪業,而不使罪業累積,導致更嚴重的後果,是佛教流傳已久的法門。佛祖在《業報差別經》中雲。復有業作而不集。若有眾生,身口意等,造諸惡業,造已怖畏,慚愧遠離,深自悔責,更不重造,是名作而不集。。
  • 這首〈懺悔文〉不但能懺悔罪障,且能把造罪原因說出來(宣化上人)
    所以說:「諸惡消滅。三障蠲除。複本心源。究竟清淨。」說完了這首〈懺悔文〉以後,我希望大家都能明白不懺悔的害處,和能懺悔的益處!另外,還有一首〈懺悔文〉這樣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 佛教:如何懺悔才會有功德利益?
    人的一生總是在犯錯,造下了惡因,必然會有相應的惡果。佛教講因果不空,因果通三世。我們常說,這世上沒有後悔藥,但今天小編想告訴大家的是這世上有一種後悔藥可以吃,那就是懺悔!在佛門裡有《懺悔偈》: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 讀誦《金剛經》能正知見淨往昔業障,若為功德故內心不得清淨!
    ,迷悟亦在一念間……所以這個業障,皆從日常貪嗔痴而來:貪則自私自利慾海輪迴,嗔則牢騷抱怨煩惱糾纏,痴則入迷瘋狂苦痛煎熬!需要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前來引導,淨消往昔業障,覓回清淨菩提,觀自在行般若……今天參悟讀解《般若波羅蜜金剛經》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
  • 佛教:在這三個徵兆出現之時,趕緊懺悔,不能等!
    如學佛路上時常聽聞的感應到諸佛菩薩加持,感應到諸佛菩薩在幫助我們,這種種無一不是行善、作惡而提前所產生的「徵兆」。其實我們所做的一件事,皆能得到感應,有好的,自然也有不好的。如行善而得到感受到善因,心中無比歡喜。因作惡而感受到惡因,心中無比煩惱。不論煩惱,還是歡喜,這種種皆能算是「感應」的一種。
  • 寬昌法師:認清因果 懺悔消業讓生命從新開始
    寬昌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印媛)晚殿時念「懺悔文」,意即懺悔我們過去現在所造的一切惡業懺是梵語「懺摩」的略稱,悔是漢語,華梵兼稱,故名懺悔。懺是陳露先惡,悔是改往修來的意思。懺謝罪過以請求諒解;追悔過去的罪業,而於佛、菩薩、師長、大眾面前告白道歉達到滅罪的目的。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已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