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敬畏因果不造惡業真正對生命負責

2021-01-07 手機鳳凰網

濟群法師(圖片來源:濟群法師博客)

學佛的人,大約都以為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捫心自問:我們對因果究竟信到什麼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還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式的信呢?

對於學佛者而言,深信業果是非常重要的。無明煩惱為什麼會使我們流轉生死?造作惡業為什麼會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規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為什麼能成就佛果?同樣取決於「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原理。唯有深信業果真實不虛,我們才能自覺地止惡行善,真正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未來,為什麼還會做出種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原因就在於不曾深信業果,從而懷有僥倖心理,以為自己會是那個逃脫惡業懲罰的幸運兒。久而久之,對因果的敬畏日漸淡薄,甚而流於習慣性的麻木。如果我們注意觀察,會發現生活中充滿因果的實例,只是以往未加注意罷了。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口口聲聲相信因果,卻毫無顧忌地造作惡業。這種所謂的「相信」,只是虛假的裝飾而已。同時也說明,他們對業果的認識是極為浮淺的。

佛教所講的因果是三世論,不僅貫穿著我們的今生,也貫穿著無盡的過去和未來。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其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對於不具備宿命通的凡夫來說,既看不到過去,看不到來世,也看不清現在,所以才會心存僥倖。如何才能加深對因果的認識?必須時常親近善知識,認真聞思經教,以此強化業果在內心的警策力。

事實上,因果的另一層面是我們當下可以感覺到的,那就是心行的變化。當我們與貪嗔痴相應時,內心的負面力量隨之增長,人性也隨之墮落。一個貪婪無比的人,永遠體會不到心滿意足的快樂;一個嗔心熾盛的人,永遠感受不到心平氣和的從容。那麼,貪嗔痴從何而來?正是我們逐漸培養出來的。我們對金錢、色慾的執著,便是滋長貪嗔痴的養料。即使外在一切並未因我們的貪嗔痴有所改變,但這些不善的心行力量仍會對自身生命構成過患。每件善行乃至一念之善,將使人性中善的力量得到張揚;反之,人性中惡的力量也會隨之增長。世間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很自我,有的很開放;有的很尖刻,有的很寬厚;有的很吝嗇,有的很大度……每一種性格,都是生命的無盡積累。其中的負面因素,正是痛苦的源泉。

如果我們深知:每一件善惡行為必將對生命構成影響並留下痕跡,還會任意造作惡行嗎?事實上,不僅一切行為如此,甚至起心動念也是功不唐捐的。我們的阿賴耶識就像電腦硬碟一樣,忠實記錄著輸入的每一份資料。即使我們可以騙盡天下人,但永遠騙不了自己,也絕無可能逃脫因果的自然法則。

「業決定」的道理告訴我們:有所為必將招感業果。這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任何起心動念及外在行為,必將在內心形成力量。二是今生的樂果皆來自過去世的善業,而今生的苦果則來自過去世的惡業,所謂「業不作不得,業已作不失」。

當然,我們也不必為已造作的惡業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因為焦慮和自責皆於事無補。當我們認識到曾經犯下的惡業後,應至誠地發露懺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以如法的懺悔清洗人格,蕩滌種種罪業。更為重要的是,必須從此深信業果,慎護身口意三業,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決不造作新的惡業。如此,才能生生增上,在菩提大道上勇往直前。

相關焦點

  • 濟群法師:真的信因果了嗎
    但捫心自問:我們對因果究竟信到什麼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還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式的信呢? 對於學佛者而言,深信業果是非常重要的。無明煩惱為什麼會使我們流轉生死?造作惡業為什麼會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規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為什麼能成就佛果?同樣取決於「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原理。唯有深信業果真實不虛,我們才能自覺地止惡行善,真正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 寬昌法師:認清因果 懺悔消業讓生命從新開始
    寬昌法師(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印媛)晚殿時念「懺悔文」,意即懺悔我們過去現在所造的一切惡業。懺是梵語「懺摩」的略稱,悔是漢語,華梵兼稱,故名懺悔。懺是陳露先惡,悔是改往修來的意思。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已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由於我們在過去世的貪、嗔、痴,從而在身、口、意上造了種種的惡業,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有種種不如意的事情發生,那就是在感受過去世所造的惡業帶來的果報。但是,因果報應並非是說前世造了惡業今世才得到報應,那就不是這樣了,因果報應也是隨緣而定,有的惡業,果報就在現世得到報應,有的在下世或下下世不定。
  • 佛教修行|略說因果業報
    佛法,可以說是建立在三世因果以及六道輪迴的基礎上,如果對這個認識不清楚,或者不能深信業果的道理,那麼即使是學佛學了很多年,修行修了很多年,或者是行善做了很多好事,也是無法累積功德,開展智慧,甚至有時候還會產生種種的障礙。所以,學佛的人首先要深信業果的道理,了解一切果報的業因是什麼,這才能斷除一切身口意的惡行,不再造下惡道之因,才能遠離惡道之苦。    業果的道理是什麼呢?
  • 因果業報到底怎麼一回事,你真的知道嗎?
    業報不會消失,最棒的一點就是告訴我們別抱僥倖心理,因為任何的努力或意圖都不會消失,而種下的善因不會白白浪費,所造的惡因遲早也會結果。◎ 什麼是業報?業報,是業與報的並稱,意思就是說,我們身、口、意所造之業感召到的報應。
  • 濟群法師專訪:居高臨下的不是佛法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一心訪談錄一言解惑,心有靈犀嘉 賓: 濟群法師濟群法師,1984年畢業於中國佛學院,隨後至福建佛學院、閩南佛學院參學任教。多年來,教書育人,學修並重,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 濟群法師微信號:jiqunfashi
  • 佛教道德與當今社會—濟群法師
    相信宇宙間存在無所不能而至高無上的神,使得人類對世界存有敬畏之心,而這份敬畏之心便是止惡行善的基礎。但建立在神教信仰基礎上的道德不具有普遍意義,因為這種道德只能對信徒產生效用,如若不然,便無法對其進行制約。而且一般宗教往往具有排他性,尤其是一神教,以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為宇宙唯一的真理,以自己所供奉的神祗為世界唯一的主宰,視其他宗教的信仰者為異端。
  • 因果業報
    這種道理,叫做〈因果〉。我們的思想行為,也是一樣。只要曾經做過,不問是善是惡,總都是要獲得他應得的後果。譬如我們做了一件利益大眾的善事,就可以受到社會的讚譽,團體或政府的獎勵,獲得種種好的果報。如果我們做的是損害大眾的惡事,就要受輿論的制裁,法律的刑罰,得到種種不好的果報。
  • 業、業力、業障、因果的通俗解釋
    1、業:簡單來說,「業」指的是活動,一切身、口、意的活動,不僅包括我們口的言語、身體的造作,還包括我們的起心動念。當我們在活動造作時,這個時候叫事,比如「我們正在做什麼什麼事」,造作完了之後,那個結果就叫「業」。所以說「業」指的不是事,而是那個做完那個事的結果。
  • 佛曰:因果不空,「業障」深重之人,身上都有這3大表現
    佛曰:萬法皆空唯因果不空。佛陀就開示過我們要敬畏因果,三生因果真實不虛。三生並非是真的指人的三生,指的是過去、現在和未來。在佛陀看來沒有進入空相的時候,心就會為物質的色相所迷惑,在這樣的情況下一念一心皆是在造業,當然這裡面就包含了善業和惡業之分。
  • [素食文化] 濟群法師:素食的真正目的
    濟群法師:素食的真正目的(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丹珍旺姆)素食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我們戒除殺心和嗔心。佛教有一部《十善業道經》,其中講到戒殺的十大利益:「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首先,一個沒有殺心的人,任何人都不會害怕你,這是對眾生普遍給予無畏施;第二,有利於慈悲心的生起,因為不忍,所以不殺,內心常懷柔軟;第三,可以永遠消除內在的仇恨心理,所謂仁者無敵,當世間再沒有人與你為敵,又需要去恨誰、惱誰呢;第四,使我們身體健康,遠離病痛,因為除四大不調之外,很多疾病都和我們傷害眾生而感得的惡業有關;第五,因為你沒有使眾生早早夭折,所以能感得長壽的果報;第六,不論走到哪裡
  • 我們從頭到尾都是自己為自己負責
    有的道友想:如果真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我做了這麼多好事,怎麼就沒好報呢?其中可能會有很多原因。有可能你不做善事會比現在更糟糕,你做了善事也得到了善果,只是沒有達到你的要求;也有可能是時候沒到,你播的這個種子可能要十年、二十年,甚至要到下一世才會結果。此外,也可能我們所謂的「善事」,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善事。
  • 真正的因果內涵,不見得人人都懂!
    人都希望別人以公平待我,然而「理上雖然佛性平等」,「事上卻有因果差別」,世間法因為受到個人主觀、情感等因素影響,很難有絕對的公平甚至法律也常因為受到客觀因素所左右,而難以獲致絕對的公平。世間真正的公平,就是「因果」;無論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無一能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下獲得寬貸或殊遇。
  • 真正的因果內涵,不見得人人都懂
    人都希望別人以公平待我,然而「理上雖然佛性平等」,「事上卻有因果差別」,世間法因為受到個人主觀、情感等因素影響,很難有絕對的公平甚至法律也常因為受到客觀因素所左右,而難以獲致絕對的公平。世間真正的公平,就是「因果」;無論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無一能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下獲得寬待或殊遇。
  • 《楞嚴經》敬畏因果謹潔無犯
    我還有一些問題沒有明白,比如說這妙覺圓明的真淨妙心,本來遍圓,這遍圓的妙心,自然就能遍及大地草木、蠕動蟲類和一切含靈的生命類,這所有的生命類,其本性都是這顆遍圓的真如妙心,此真如妙心就是如來成佛真體,是實實在在的、平平等等的佛體,既然都是平平等等的佛體,為什麼會有「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類、天人」蠕動含靈等等這些不平等的法界現象呢?阿難對佛說:世尊!這六道眾生相是本來就有的呢?
  • 佛子應知此3事:業、因果與倫理教化
    10、不邪見,邪見指否認三寶功德、否認善惡因果、堅執人死斷滅等不符真實,能導致錯誤行為的錯誤見解,不邪見的積極表現是正見。十惡業,略稱「十惡」,指與十善業相反的十種業: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慾、瞋恚、邪見。惡,謂對自己和他人今生後世有害無益,或為利己而損他,在倫理上屬於惡、不善。
  • 【戒殺放生040】殺大量螞蟻造酒遭橫死(生西法師述)
    生命不能用價格來衡量!軀體越大,價格越貴的眾生,靈性也越大,被殺時的痛苦也越大,你放了它,功德也越大!所以放生時儘量不要帶著選擇和分別心去買物命,應當遇見什麼,就買什麼,隨緣買命!(二)萬勿因噎廢食有佛子見自己或他人辛苦放生的物命,部分被他人隨後捕抓,便以為這种放生毫無意義,並且會造就捕抓者的惡因。
  • 因果業報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好人沒好報?
    常聽人說佛弟子學佛以後要多想想因果業報也常聽人說善惡到頭終有報高飛遠走也難逃關於業報你是否真的了解一起來探討下大家對於業報的一些困惑業報,是業與報的並稱,意思就是說,我們身、口、意所造之業感召到的報應只要曾經做過,不管是善是惡,都是要獲得應得的一個後果,或好或壞或沒有產生實質影響。它就像我們學生時代學過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樣,我們對外界施的力(身、口、意所造之業),無論大小,好壞,最終這個力會反過來施加到我們身上。
  • 因果業報到底怎麼一回事
    只要曾經做過,不管是善是惡,都是要獲得應得的一個後果,或好或壞或沒有產生實質影響。 它就像我們學生時代學過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樣,我們對外界施的力(身、口、意所造之業),無論大小,好壞,最終這個力會反過來施加到我們身上。 所以佛教常講,大家要多多注意因果報應,行善積德,從源頭上減少惡的果報。
  • 普賢上師言教·業因果 33 l 講記
    「妄見」,即是心中會認為,三世因果律不是完全決定的,也就是看到惡人反而享福,善人反而受苦,因此這不是徹底地決定。那麼,這一點就是在懷疑因果定律,因為因果定律說到,所有世間界的一切時空點上的現相,都唯一受著因果律的支配,下至一絲一毫的紊亂、失誤都沒有的。所有的樂由善生,所有的苦由惡感,而且,別別的善因、惡因,感得相應的別別的樂報、苦報,無有絲毫的失誤。
  • 業報和因果,為什麼要出家?人生真的是苦海嗎?
    我們講過不淨觀,那麼接下裡在修行的過程中還是有種種的掛礙,要怎麼辦呢?《坐禪三昧經》中有說如何修煉。1、為什麼修行要出家為什麼要出家呢,在家修行不行嗎?這是很多人都要問的問題。因為寺廟是一個專業的修行場所,他可以讓修行的人擺脫一些世俗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