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聽琴吧|照見自己,遇見你

2021-01-16 林曦的小世界

▲《山水十開冊頁》局部 清 石濤

昨晚暄桐教室的【小楷寫經】課堂上,我們聽小林老師彈了古琴,大家聽得開心不?

小世界之前做過一篇關於古琴的內容,今天想與你重溫,一起來看琴的種種,看歷代的文人,他們的琴聲,月夜,知己,與所照見的自己。

周五,一起來聽琴吧

來,先聽一段《流水》

流水(多版本欣賞).mp3

02:14來自林曦的小世界

這是《流水》中的一段泛音。

依次是管平湖先生,龔一先生,李祥霆先生,成公亮先生,曾成偉先生所彈奏的版本。

同一段旋律,但由不同的人彈出來,是全然不同的面貌。

與你分享這五段琴聲,也想與你說一說古琴。

琴的樣子

這是琴的樣子。

兩足,七弦,十三個徽位,全箱式。

這種樣式,是從漢時就有了的。歷史流傳裡雖有過很多模樣,但最常見到的,還是它。

桓譚在《新論·琴道》裡記,「昔神農繼伏羲王天下,梧桐作琴,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期之數;厚寸有八,象三六數;廣六寸,象六律。上圓而斂,法天;下方而平,法地。」

古人常借著物,見天地萬象,便在琴上,寄喻對萬物運作法則的理解,也投注對周遭規律的觀察。「琴本制起法象」,琴的形制裡,每一處都有象徵的意義。譬如琴面為天,琴底為地,琴頭寬六寸,象徵六合。琴尾四寸,象徵四時。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和四年一次的閏月。也如人身君子,有頭,有頸,有肩,有腰,有足。

放置在琴桌上時,琴頭在右,琴尾在左,琴軫要懸空於桌子右側,不能放在桌面上哦。像這樣。

常在書裡、畫裡,看古人書屋裡懸一張琴。不彈奏時,古琴可以懸掛安放。將琴頭朝下,琴底向內,琴軫貼住牆面。就像這樣。

三種聲音

琴的聲音很奇妙,隨意撥弄,只是聽那聲響,也覺得心裡安靜。無怪《遵生八箋》裡說,一間書屋裡,「無論能操或不善操,亦當有琴。」

古琴有三種音。散音,泛音,按音。泛音輕靈,很像是宇宙深處傳來的聲音,而散音如大地深沉,按音則能生出無比豐富的變化。古人說,這三者是天籟,地籟與人籟。

我們覺著,這聲音,用言語形容不盡,來聽一聽吧,最直接了。

餘 地

▲明時《太古正音琴譜》中所記的《白雪》譜

古琴譜難識認,外行人看許會覺得如同複雜晦澀的天書。

這是「減字譜」,藉由漢字偏旁、部首的組合,來告訴彈琴的人,該以哪一指彈,該彈哪一弦,該如何彈。只是它有別於西方音樂的記譜方式,並沒有在其中對時值與節奏做明確的標識。

▲譜字

其實,一首曲中,最見情緒的,往往就在對每一個音,或長或短,或緩或促,或輕或重的處理,些微不同,便能看出來心中起伏。

古來,我們並非沒有長於記錄板眼節奏的記譜方式,多見於戲曲中所用的工尺譜就是一種。但自從唐代時曹柔制譜起,減字譜沿用千百年了,彈琴的人慣用的,依然是這種未標節奏的記譜方式。也許就是看重它在最初時,便為後來的彈奏者,留下了表達性情、審美與趣味的自由與餘地吧。

所以,後來者也享受將減字譜彈奏成曲的過程。不僅要將音一一彈出,也要在某種含混當中,摸索出與曲譜,與自己,都契合的節奏。這過程,雖然往往是「大曲三年,小曲三月」,費盡心神,也需時日,但在彈琴的人看來,也正是樂趣所在。管平湖先生形容這過程,是大珠小珠落玉盤,而他要做的,是讓每一顆珠子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管平湖先生

歷朝歷代的琴家,因個人的理解不同,彈奏同一本譜子,會長出來完全不同的樣子,正如我們所聽到的五種面貌的《流水》。

這種不同,大約也是古人的用意吧。

畫下界限,也留有餘地,任你們各自散懷抱。此處沉吟,此處暢懷,此處安靜,此處高了興,都依著此時此地此身。

這就像是行於漫漫道,你會與古人晤面,也會與自己相見。

給自己的

畫裡,獨坐幽篁的,夏日聽泉的,冬日負暄的,閒時訪友的,那些個文人,總是與琴一道的。

無論是儒家典籍裡,說「士無故不撤琴瑟」。還是文人筆記裡寫,「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居士談古」。都是在講,在文人的心裡,琴很必要。

文徵明有一幅畫,叫《停琴待月圖》。

畫裡,有一個人孤身坐在亭中,琴與書都在,周圍山石草木都是安靜的,是晚上了。他剛剛停下了彈奏,現在,在等月亮。

▲《停琴待月圖》局部 明代 文徵明

人們愛琴,也許就是在愛這樣的月夜,這樣的安靜,和這樣的自己吧。

那一刻,不是為著別人,而是由心聲到琴聲,與月色相應,與風物相應,與周遭相應,覺察到自然萬物和自己的心,都那麼安靜。我與我自己在一起,琴是友伴,並不孤單。

所以白居易說,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也說,自弄還自罷,亦不要人聽。

這七弦琴是我的好友,我的兩耳是我的知音。我自己彈琴的時候,沒有先想著要給哪一位聽,因為首先,它是給我自己的。

想起,陶淵明也愛琴。他有一張素琴,沒有琴弦,也沒有琴徽。攜琴赴會,別人問起,他就回答:「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

也許這也是畫裡那位可愛的人,之所以要停下琴來,等待月亮的原因——

我的心在這裡,月在,竹在,夜在,風在,感受豐盈。琴不琴,已經不要緊。

《抱琴圖》局部 明代 沈周

明朝有意抱琴來

▲ 水墨作品 林曦

很喜歡李白的那首詩。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後來,那麼多的文人畫裡,都在畫這句「明朝有意抱琴來」。友人相對時,不可以沒有琴。抱著琴迢迢而來,敲門,相引,坐下。朋友,我先彈一曲。

《陶淵明詩意圖冊》局部 清代 石濤

《世說新語》裡記過一則故事。

說西晉文人張翰,字季鷹,愛彈琴。有天在東吳金閶亭閒坐,聽到江上有人彈琴。彈得很好,張翰很喜歡。上前攀談,原來是名士賀循。

聊得興起,張翰問賀循,你打算去哪兒呢?賀循說,我去洛陽。兩人就一道去洛陽了。

家裡人找不到了,多方打聽,才知道了張翰的去向。

▲ 《蒼崖高話圖》局部 明代 沈周

在另外一則我們都知道的故事裡,琴師俞伯牙遇見樵夫鍾子期,於是琴師彈琴,樵夫聽。

俞伯牙彈琴,心念高山時,鍾子期能聽見,會說,峨峨兮若泰山。

心念流水時,鍾子期也能聽見,會說,洋洋兮若江河。

這是高山,這是流水,彼此知音。

《琴學問答》裡,說琴的珍貴難得,在「宜戒機心」。彈琴時候,心事無可隱瞞,回到天真本性,只聽琴音便可識得一人。所以,那畫裡二三人相對,會有琴。因為那麼懂得,有些話就不必說,「何不於君指上聽?」

▲ 《聽琴圖》局部 宋代 趙佶

就像張翰與賀循。喜歡你的琴聲,實則是欣慕你的性情,便可以二話不說,成為同道。是《遵生八箋》裡說的那句,「惟知琴趣,貴得其真」。

就像俞伯牙和鍾子期。多麼幸運,你聽出來了,在我心裡,高山是峨峨,江河是洋洋。是一個人於世間的感應,真心託付在琴聲中時,忽然間有了靈犀與默契。

總歸是,琴聲照見了自己,也遇見了你。

一起來聽幾首吧

《碣石調幽蘭》

《碣石調幽蘭》是最早有記載的琴譜,由南朝梁代丘明所記,通過文字來描述彈琴的手法與音位,浩繁複雜,一曲即一書。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也有典故,《晉書》和《世說新語》都記載過。

桓伊是東晉的將領。他喜歡音樂,頗有造詣,會作曲,很會吹笛子。王徽之是王羲之的兒子,記載裡的他,是魏晉中特有的不羈狂士,狷狂而博聞。

王徽之一直知道桓伊的笛聲好,但兩人並不相識。有一回他乘船進京,船還泊在碼頭上,有人來告訴他,桓伊正在岸上。王徽之遣人去傳話,說聽說你笛子吹得很好,請為我吹上一曲吧。那時桓伊身居高位,是顯貴之身,他也知道王徽之其人,於是坐上馬扎,為他吹奏。

曲罷桓伊就上車走了。兩人也沒有交談一言。

後來的人把桓伊的笛曲譜成了古琴曲《梅花三弄》,它的曲譜最早見於明人朱權的《神奇秘譜》,其中寫著:「桓伊出笛為梅花三弄之調,後人以古琴為三弄焉。」

《酒狂》

古琴真正興盛,是自魏晉時候起。

那個時代名士輩出,卻也動蕩無常。身處時代洪流之中,煩擾憂懼時,或琴書自娛,琴酒消愁,或鳴琴山林,以琴會友。記得米蘭·昆德拉曾經說,一個心靈的哭泣只能由大自然的非敏感性得以慰藉。琴聲與自然相應,也與心靈相應。想來,他們已從中得到了很大的安慰。

《酒狂》據《神奇秘譜》記,是由阮籍所作的。阮籍善飲,但實不是貪杯,只是借著酒醉佯瘋,躲過一些無可奈何的事。想借《酒狂》一曲,聽一聽阮籍所留下的話語,那也是魏晉風度為我們所留下的片羽啊。

《廣陵散》

《廣陵散》是一首敘事曲,講的是聶政刺韓傀的故事,記於《史記·刺客列傳》。琴音悲壯,古琴曲中,少見的有戈矛殺伐氣的一首。大家對它有感情,也在它與嵇康的淵源。

嵇康愛琴。他曾經說,「餘少好音聲,長而玩之。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滋味有厭,而此不倦。」

世間物事有興衰,這一樣不會。滋味會有厭倦時,這一樣不會。

他遊洛陽時,曾夜宿華陽,獨自彈琴。有客來,自稱古人,將《廣陵散》教與他,也叮囑他莫將這首曲子外傳。

後來,嵇康遭人讒言,司馬昭將他判處了死刑。

行刑那天有日頭,三千太學生向朝廷請願。司馬昭「不允」。刑場上,嵇康看了看日影,還有些許時間,索來一把琴,奏了一曲《廣陵散》。彈完說,《廣陵散》於今絕矣。遂行刑。

今所見《廣陵散》譜重要者有三,以《神奇秘譜》的《廣陵散》為最早,據說是嵇康外甥袁孝,趁著嵇康夜裡彈奏此曲時,偷偷在一旁聽了,所得的一版。

後來經管平湖先生打譜,我們得以聽見它。

最後,推薦兩張古琴專輯

《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老八張)

《管平湖古琴曲集》

琴為書室中雅樂,不可一日不對清音居士談古。若無古琴,新琴亦須壁懸一床。無論能操或不善操,亦當有琴。淵明云: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吾輩業琴,不在記博,惟知琴趣,貴得其真。

——《遵生八箋》

文章、視頻等內容為 Lstudio 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合作 | 聯繫我們:Lstudio@VIP.126.com

相關焦點

  • 在琴聲裡照見自己,也遇見你
    你的兩耳便是知音,你面前的這床琴,本來就是知己。彈琴的時候,並沒有想要彈給哪一位聽,因為琴聲是彈給自己的。當你已然自得,琴音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的時候,天地皆為知音。琴聲與自我相融的那一刻,不為別人,不為外在的聲名利祿,而是由心聲到琴聲,與天地萬物相應,覺察到自己的心。
  • 《聽琴圖》賞析
    【名稱】聽琴圖【類別】中國古畫【年代】宋【作者】趙佶【類別】絹本,設色。松、竹、卉聽琴圖居於上半部分的一棵大松樹,下面是挺立的修竹,清雅秀麗。宋徽宗題寫畫名----聽琴圖聽琴圖三字典型的徽宗瘦金體,飄逸靈動。
  • 《我在香港遇見他》靈異城市,照見自我
    城市將自己的特性灌輸到每個人身上,每個城市的都各有不同,在《我在香港遇見他》中,我們看到了城市的另外一面——怪奇與靈異。 香港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可是《我在香港遇見他》這部劇中,卻展現了香港的另外一面——靈異,香港盛產鬼片,我們看過太多這樣的片子,可是這部劇集把靈異貫穿到普通人的生活中,李嘉與時誠是學生,張叉叉是房產中介,他們身邊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們都有各自的煩惱,艱難地生活,他們住在高街,受傷害卻還要面對周遭的冷漠;他們被病痛傷害,生活落入痛苦的深淵
  • 聽琴·《楊柳岸曉風殘月》
    虹堂古琴《聽琴·》系列:將以流傳年代順序,每天一首分享至虹堂古琴微信公眾平臺,每首琴曲的演奏者都精選於近代
  • 在理論中照見自己,在實踐中見證理論(20210214)
    因為黃厚江老師是一個基層教師、平民語文人,他有著強烈的現實感,知道高考對自己很重要,更知道分數對學生很重要;另外黃厚江老師還是一個實踐主義者,他的所有理論均來源於實踐,黃老師曾說「我做自己該做的、能做的事,我做多數人都能做的事。自己不做的、自己做不到的,我不說也不寫。」
  • 花押,不僅僅是古人的個性籤名——宋《聽琴圖》賞析(五)
    ▲宋徽宗《聽琴圖》中的花押《聽琴圖》的左下角鈐有宋徽宗的「御書」朱文印,而在印章下面是看似「天水」連筆的押字,這就是冠絕古今的「天下一人」花押,又被稱為「絕押」。有人認為宋徽宗押字「天下一人」是為了彰顯自己在藝術造詣上的空前絕後,但也有人解讀為篤信道教的宋徽宗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宋代,無論是皇室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流行使用花押。花押亦作「押字」、「畫押」,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個性籤名。花押在宋朝盛行的現象折射出當時文化的發達、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繁榮。
  • 聽琴 | 酒狂
    [ 聽琴 ] 往期內容:聽琴 | 良宵引
  • 關於趙佶聽琴圖真筆問題——趙佶題了字,沒有代筆的意義!
    這一圖的右上,趙佶寫著「聽琴圖」三字,左下簽署著「天下一人」的款押。如其在「聽琴圖」三字的上面題詩,不妥當,而在「天下一人」的籤押上面題詩,是不是更不妥當呢?因此,只好選擇在上面正中的部位,庶幾避免在皇帝的籤字上面題詩,這是一個解釋。佴這個解釋,似乎還不夠有力。因為雖然不在皇帝的籤字上面,而仍然在皇帝的畫筆上面的正中題詩,還是不免於肆無忌憚之嫌的。
  • 《剛好遇見你》:剛好遇見你,遇見十年後的自己——致自己
    《剛好遇見你》《剛好遇見你》因為我剛好遇見你留下足跡才美麗風吹花落淚如雨因為不想分離因為剛好遇見你留下十年的期許如果再相遇我想我會記得你歌詞李玉剛想借《剛好遇見你》這首歌回顧十年來的創作經歷,同時送給支持他的聽眾以及幫助過他的人。但是因為曲風和他之前的音樂風格差距過大,所以他對籌備發行歌曲這件事有點猶豫。
  • 《巧克力戰爭》:生命中可以照見黑暗的光從哪裡來?
    當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會發現自己頭腦中好像已經出現了每個人物的具體形象,懸念迭起、結構緊張、快速推進的情節如同電影的片段在腦海中播放。作者科米爾是一位精心布局的導演,讓我們看書的人,被他不知不覺地帶入情節中,仿佛我們也站在了最後一幕的拳擊看臺上。「勇敢做自己,即使全世界都與你為敵」。
  • 影評:《中國城》城裡的月光,照見醜惡與貪婪,但也照見人性光環
    【影評:《中國城》城裡的月光,照見醜惡與貪婪,但也照見人性光環】導語:膽敢經營高利貸放款公司,哪是省油的燈,永遠有的是法子對付躲債人,逃債者經營地下錢莊,穩賺不賠的關鍵在,借款端通常以一期一月、轉帳繳交高昂的利息,已經壓得喘不過氣來,本金歸還?痴人說夢吧?
  • 檀香紫檀家具,復刻宋徽宗聽琴圖,香幾
    檀香紫檀·香幾復刻宋徽宗·聽琴圖規格:33*33*93.5cm香幾,顧名思義,是焚香用的幾。此件長方香幾參考宋《聽琴圖》中的香幾設計製作而成,用料極為精細,四足修長而高挑。製作工藝考究,選用檀香紫檀拆房去芯老料製作,一木一器,面框攢框鑲嵌天然山水紋雲石,雲石如山峰亦如雲海,大氣磅礴。抹冰盤沿自中上部向下內縮至底壓窄平線。抹頭可見明榫。夾頭榫結構,下部起陽線卷草牙板。圓材腿足,於高腰處四腿之間加橫棖,亦加卷草牙板。
  • 照見五蘊皆空
    我們住的地方,還有一些情慾較重的、天人住的地方都叫「欲界」,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具足的;再精緻一點的地方叫「色界」,這一界的天人和環境,佛經說是「殊妙精好」,是很細緻清淨的地方,但還是有五蘊。到了「無色界」,是物質和形體都沒有了,只剩下「識」。我們把「孫悟空」的名字與形相打破,他是五蘊的象徵,五蘊是不能自制的,因此橫衝直撞、無所顧忌。
  • 《照見》活佛喬美仁波切
    《照見》預告片,請在有WiFi的環境下觀看這是喬美仁波切今生第一次看到舞臺劇,他小小的心靈受到強烈的衝擊:「這些神是從哪裡來的?」他後來發現僧人們在製作面具,原來那跳舞的不是「神」,而是人們戴著面具表演。在他8歲時,他跟著僧人們學習泥塑面具,並學會畫圖、上色。他被藝術所創造的世界深深吸引。就在同一時期,他第一次看到了電影。政府的電影放映隊用馬車拉著放映機,來草原給牧民放映。那是一部戰爭片《地雷戰》。
  • 趙照是一面明燈般的鏡子,照見了每一個跌跌撞撞的自己
    其中,最火的一篇來自南方周末,標題直接叩問起大眾來:《當你老了》的趙照,為何歌火人不紅? 趙照在稿子裡,終於向世人揭開了那些「慘過」的日子。比如說,趙照給圈裡的大咖們寫了無數的歌,卻沒有一首署名。 再比如說,就在幾年前,趙照發了新專輯,跑到南京唱專場,演出開始時,就來了一個觀眾。
  • 《遇見你之前》是一部浪漫愛情電影,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在這裡小編帶你走進電影藝術的天堂!文/娣妹說娛【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遇見你之前》是一部浪漫愛情電影,我們來了解一下吧第一次看到男女主角顏值這麼高,但是奇怪的是,男主最後為什麼選擇了安樂死,於是馬上找了本小說,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了一遍,這本書在一些重點上與電影不同。
  • 一人之下536:無根生把吳曼推上了「照見五蘊皆空」的涅槃死路!
    【前言】《一人之下》536(505)話信息量還是很足,這裡漫遊君想用兩個字來形容這一話的內容那就是:高級。本話原本講了一件很普通的故事,那就是在闡述無根生如何「坑」死的全性大佬吳曼,然而作者卻把這很普通的故事掛上了佛教的涅槃羽化之道。
  • 遇見你,時光驚豔,歲月溫柔
    仿佛這一個字,就是一扇任意門,你推開,便有無盡的美好盈滿懷。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這一個「遇」,便是一盞紅燈籠,提著一場花事,照見往事如煙,也照亮前路漫漫。最美妙的遇,是在月移山影到窗前的夜晚,提一支瘦筆與墨相遇。月色圍屏,三十功名闖不進來,一顆素心與一方素帛朗朗相見。
  • 遇見你之前,遇見你之後,我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親愛的威爾:遇見你之前,我很平凡但很快樂,遇見你之後,我很優秀但很想你,親愛的,我變成了另一個自己,但我依然愛你,我想我可能,一輩子都忘不了你。——露親愛的露:當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可能是很久以後了,親愛的露,我希望你好好活著,不要經常想我,我不想讓你傷心,我會陪在你身邊伴你前行。
  • 影片《遇見你之前》:遇見你之後,我才遇見了我自己
    也是呼籲我們要尊重殘疾人,影片名字雖然叫做「遇見你之前」,實際上它真正想要表達的是「遇見你之後」。女主很有感染力,會有種感覺讓自己也想成為一個善良單純可愛的人,待人真誠,尊老敬老,做事認真負責,是這個社會所需要的對象。男主是一個外冷內熱的人,有錢有顏。即使遭遇車禍,依舊有過掙扎想過積極治療。但實在是太殘酷,無法改變。其次,這部電影最偉大的地方在於,它探討的是愛和尊重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