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作家是如何還原中國古代江湖的

2020-12-23 陝西法制網

層累地造成中國古代社會的隱秘一角

在80、90後心中,武俠文化似乎早已是中國傳統文化血脈中與生俱來的一部分。江湖、「俠之大者」這些詞彙和話語也有著愈發濃厚的歷史感。

然而,與這種感覺相反,武俠文化甚至是「武俠」一詞,都是相當近代的產物。嚴格來說,武俠、江湖,這些概念直到中華民國時期才成體系的出現,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不過,就和同樣出現於近現代的「民族主義」一詞一樣,一個詞出現很晚,不代表這個詞背後的東西也出現得很晚。古人們沒有近現代的社會科學,無法總結出現象背後的規律,但他們卻可以用史書、文集等等手段記載下這些現象本身——古代人不知道民族主義,華夷之辯卻一直存在於各類歷史文獻之中。

武俠也是如此,中國古代實際上存在著一個隱秘的武俠江湖世界,卻因為種種因素(比如底層話語權不足、重文輕武的傳統)一直沒有被廣泛記載,直到民國時期,關於江湖的歷史才被發掘出來——發掘者們不是史學家,而是一群通俗小說家。

是武俠作家們讓中國擁有了江湖。

源流

武俠史學者新垣平在自己的武俠史巨著《劍橋簡明金庸武俠史》的第一章《早期中華帝國的形成與武術世界的軍事起源(上古—公元前100年)》中指出,最早關於中國武俠的記載是公元前485年,從南方森林中走出的綠衣女士傳授給越王的劍術。

熟悉武俠的研究者都很容易看出這種說法的來源是著名武俠學者金庸的一本史學著作Sword of the Yue Maiden(《越女劍》)。這部著作是金庸武俠作品中最短的一部,更像是一篇獨立論文,這種情況在史學研究中是相當常見的——當一個題材很有價值,卻沒有足夠的史料支持大規模研究時,學者們往往就寫一篇簡單的論文,大致闡述一下自己的發現。

《越女劍》講述了一位劍術高手阿青的故事。阿青憑藉高超的劍術,訓練越國的士兵,幫助越王勾踐擊敗了吳王闔閭。這部記述早期武俠歷史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帶有遠古歷史特有的神化和誇大現象,金庸在結尾寫道:「一千名甲士和一千名劍士也阻擋不了阿青」。這種以一敵千層次的武力在之後的研究中被證明是誇大其詞,就像正史中能呼風喚雨的炎黃、蚩尤等神話人物。

不過,為什麼直到近代,才由金庸發掘出了這麼久遠的武俠歷史呢。實際上,中國古代也有很多關於武俠的文字記載,只是記載者大都是文人,並不知道他們記載的就是武俠,也無從得知在風塵中存在一個不為人知的江湖世界。

《史記》在刺客列傳和遊俠列傳中記載了不少明顯是江湖人士的俠客,提出了俠客的行事準則:「救人於厄,振人不贍」。但卻停在個人的層面,沒有挖掘出幾個俠客人物背後的整個社會體系。到了《漢書遊俠傳》,更是將信陵、平原等戰國士大夫定義為「遊俠」,直接把俠和底層文化剝離開來。

被認為是現代武俠重要來源的唐傳奇也有同樣的問題。裴鉶所寫《傳奇》中的聶隱娘已經有了很多現代武俠的要素,像「專逐二女攀緣,漸覺身輕如風」就是對輕功的精確描寫,「一年後,刺猿百無一失……三年後能飛,使刺鷹隼,無不中」這樣的說法更是和不少經典武俠作品的練功描寫如出一轍。然而受限於才子佳人的英雄史觀,這些記錄者還是把武俠當做一種偶發的個人現象。

直到民國,大眾文學、底層文字才真正出現。識字率逐漸提高、紙張價格的降低,最終導致了報紙這種大眾傳媒的出現,文字的消費者不再只有少數統治階級文人,行走江湖的底層人士有了方便的發聲渠道,還能獲得不小的共鳴。

中國近代的史學研究來源於日本,直到今天,關於漢唐史,日本史家的著作還是不得不讀的經典。武俠研究也是如此,1900年後,日本作家押川春浪寫了多本標題中帶有「武俠」二字的小說,1903年,梁啓超借用武俠一詞稱讚《水滸傳》。願意刊登武俠、甚至是以武俠為主體的報紙雜誌也漸漸出現,真正嚴肅的學術研究也隨之而來——向愷然,也就是著名的平江不肖生,本人就是一位武術理論家,寫下過《拳術傳薪錄》等理論著作,成為了當代武俠研究的奠基人。

平江不肖生的《拳術見聞錄》一書

平江不肖生澄清了諸多在過往記載中模糊不清的說法,比如他第一次提出了體系化的內力概念。在此之前,人們提到一個人有武力,大都只限於其技巧高超或者力氣大,沒有誰會說李逵內力深厚,或者張飛內力雄渾。而內力這個看不見摸不著卻充滿魅力的概念一提出,一下就給本來有些草莽色彩的武術增添了新的深度。

後來,港臺研究者們接過了武俠研究的火炬,將古代構成江湖社會的諸多要件一一梳理清楚:民間有自己的武學傳承,然而真正的高強武功在各大門派之中,各大門派從民間尋找有天分的弟子,也向民間輸送人才(比如鏢師)。再加上溫瑞安和金庸等研究者在朝廷(也就是官方)與武術門派關係上的諸多研究,一個完整、多層次的武俠江湖才被還原於世。

武俠史學史

在武俠研究中,有幾座高山。除了奠基者平江不肖生,為大眾所知的主要是金庸、古龍、溫瑞安這麼幾位。

這一方面與他們作品的文學性有關,另一方面,這幾位研究者確實也都在武俠史學研究中做出過範式性質的突破貢獻。

首先是金庸。從研究角度來看,金庸研究武俠歷史的廣度和深度都是無人可及的——從春秋戰國到宋元明清,都有涉獵。更可貴的是,在這麼廣的研究歷程中,他還保留了作品的連貫性。射鵰三部曲從《射鵰英雄傳》的南宋中期一直寫到《倚天屠龍記》的元末,金庸一直緊緊追溯著這一長段歷史中的幾個關鍵史料——九陰九陽真經、武穆遺書——給後來的研究者呈現了一個動態變化又穩定傳承著的江湖圖景。

金庸還在門派研究上做出了很多貢獻。前面已經提到,武林門派是構成江湖世界的重要因素,《七俠五義》等俠義、公案小說粗略地提到了門派的地理位置,而金庸將這些門派的武學特色、傳承歷史乃至門派內的設施狀況都詳細描寫了出來。現在我們腦海中對各大武林門派的印象幾乎都是從金庸的研究中得來:少林寺有館藏豐富的藏經閣,全真派兼具道觀和大型體育館的建築風格,峨眉派只收女子——考慮到金庸當時身在香港,這就更顯出其不可思議的田野考察能力。

在深度方面,金庸發掘出了古代俠客在「以武犯禁」之外的另一面。他提出,在民族矛盾尖銳的古代社會,江湖也不可避免地捲入到民族矛盾中,這也是之前武俠研究的一大弊病:把江湖當做孤立的存在,仿佛俠客們不用與世俗發生任何關係,這就走到了正史「俠客依附於世俗勢力」的反面。最後金庸把俠客在捲入世俗後的行為準則總結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一概念也深入到國人心中,成為定義真俠客的最重要原則。

金庸的武俠研究就像史學研究發展中的年鑑學派,專注於漫長時間段裡的宏大武俠敘事。這些敘事還原出了一個大致的武俠江湖圖景,然而宏大敘事難免少些細節,少些個體,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由古龍所做。

古龍的研究風格明顯受到了日本戰國武士研究的影響,一般認為,古龍常用的「漫長對峙——瞬間分出勝負」的描寫就來源於日本劍戟片。他更多專注於江湖中的個體本身,寫出了俠客不只有為國為民的光明面,也有沉淪、放蕩這些負面的情緒,有時候甚至會被這些負面感情支配——如果只看到俠客豪情萬丈的一面,難免就會把江湖看得太過簡單和黑白分明。

雖然古龍在門派傳承、江湖與官方的關係等問題上幾乎沒有建樹,卻補足了金庸構建江湖圖景缺失的不少側面——小人物是怎麼在江湖中生存的,被認為是反派的人物有哪些動機。有一些觀察入微的細節,比如百曉生和兵器譜,就比金庸在武林記錄上所持的「華山之巔」觀點,要更具說服力,畢竟山不會記錄、排名,只有人會。

溫瑞安則另闢蹊徑,對金庸古龍研究中都缺失的官方視角做了諸多研究工作。其《四大名捕》系列開闢了武俠研究的廟堂領域,更加深入地解釋了官方與江湖世界的互動關係。另外,他綜合了金庸和古龍的江湖構建,創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世家門派」理論,用火器的霹靂堂雷家、用毒的老字號溫家都被納入到江湖之中,也給後來的研究者一個新的角度:門派不一定通過師承流傳,也可能通過血緣乃至經濟要素流傳,大大豐富了武俠江湖的層次。

《四大名捕》經常被打上公案、推理小說的名頭

結語

這麼多年來,武俠研究還有不少名家,像是梁羽生在武俠反帝制方面的表述、滄月在武學招式源流表現上的考據、默默猴在武俠研究中引入了後現代方法。然而21世紀之後,武俠研究逐漸走低,一方面是相關的史料逐漸被研究完了,另一方面,研究方法似乎也走入了死胡同,難怪有武俠研究者哀嘆「20世紀是武俠研究的黃金時代,我們現在只能吃些殘渣剩飯罷了」。

關於武俠的研究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基於武俠研究的娛樂產品其實也是不斷發展的。最開始是純文字的武俠MUD,後來有了畫質越來越好的各種武俠回合制遊戲、戰棋、動作乃至MMO遊戲。

發展歷程中的諸多武俠遊戲,就像從平江不肖生到金庸,都在為武俠遊戲這個題材添磚加瓦。而到了今天,一些玩家似乎也感受到了武俠研究者們一樣的困擾,玩的武俠遊戲越來越多,卻再也找不到最初的江湖體驗。

之前我們報導過一款武俠手遊《我的俠客》,就希望能改變這種狀況,用質樸的手法把玩家們帶回最初接觸武俠遊戲的那些日子。這款遊戲的內核是MUD式的,畫面和戰鬥卻都很現代。遊戲基於已有的武俠研究,構建了一個遊戲中的江湖世界,這個江湖裡的所有NPC都會根據固定的邏輯做自己的事,整個世界處於不斷演化變動之中。

在遊戲後期,玩家還可以自由選擇NPC進行扮演,在遊戲中享受一場江湖田野調查,得出的研究成果——或者說自己譜寫出的故事。這款遊戲對玩家的選擇有著很高的包容性,你可以像金庸筆下的俠客,胸懷天下,拯救蒼生,也可以像古龍筆下的人物,重在江湖遊歷,穿梭於世間人情。

其他玩家的故事也會部分呈現在遊戲的記錄中

就像過去武俠範式的套路被反覆突破一樣,《我的俠客》也在正統的行走江湖玩法之外,上線了一個完全不同的模式——名為「掌門對決」的自走棋模式,玩家可以從隨機出的諸多俠客中組出一套陣容,與NPC組出的陣容進行對決。

這種玩法突破不一定能滿足所有玩家的需求,很多人來玩武俠遊戲就是想體驗自己心中的江湖,對自走棋或者對戰玩法並不一定感興趣。但是武俠遊戲已經有幾十年歷史,試圖打造一個真實江湖的嘗試也有幾十年歷史了,身為武俠愛好者,如果只關注這一個方向,多少也有點單調。

20多年前的《北大俠客行》就開始嘗試打造一個真實的江湖

能有一些基於武俠題材的其他玩法,對於題材本身也是件好事,沒準就能在「構建江湖」這條角色扮演的大路之外,開闢出幾條小路——讀慣了金庸的家國情懷,偶爾試試古龍的浪蕩詩意也別有一番滋味。

這種對原有模式的不斷突破,才是武俠乃至任何文化體系保持永恒生命力的秘訣。

作者/來源:遊研社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江湖兒女武俠夢
    我在老同學家的客廳裡面,看到牆壁上懸掛著、桌子上擺放著一把又一把的寶劍,便知道他心中始終沒有放下「拔長劍、跨神鵰、心系佳人路迢迢」的江湖兒女武俠夢;聽到他循環播放著的一首又一首幾十年前的武俠影視連續劇的經典老歌,我突然發覺他坐在輪椅上的樣子,其實很像一位真正的武林英雄:《射鵰英雄傳》裡面的「歸雲莊主」陸乘風。
  • 玉琪的「武俠世界」,鑄就了怎樣的江湖?
    但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是我們本土的一位新人作家。他的新書,或許將為您打開一個別開生面的新派武俠世界。 6月13日上午,我市青年作家玉琪的新派武俠小說《倚樓曌·火蓮聖女》舉行了首場公開籤售會。 黃山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胡建斌:「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俠客夢,都想行走江湖,這一次玉琪的力作是我們黃山市文學藝術界的一件大事、喜事和好事,也是我們文學的後浪,一浪一浪超過前浪.」 眼前,這個梳著高高髮髻,頗有仙風道骨、俠客風範的小夥子就是作家玉琪。
  • 武俠宗師古龍的江湖往事:小李飛刀成絕響,人間不見楚留香!
    即使你不曾看過這兩位作家筆下的小說,也一定看過根據他們小說改編的武俠劇。金庸與古龍,正如白晝與黑夜,共同構成了武俠世界的完整元素,缺了哪一個,都不算完整。如今兩位武俠泰鬥都已駕鶴西去,屬於那個鮮衣怒馬、快意恩仇的武林俠客江湖,也終究消弭於時光的縫隙當中,而武俠小說的影響力也日漸凋零。今天是9月21日,35年前的今天,絕世怪俠古龍因病逝世,年僅48歲。
  • 小說寫作:金庸、古龍、梁羽生等武俠作家是如何取筆名的?
    》臺灣武俠作家習慣於取複姓,大約是由諸葛青雲帶起來的風潮。李逾求認為,宋徽宗這幅《瑞鶴圖》較能表徵「宋納思地」的精神內涵「東宋」創立者李逾求在大學就讀時,曾寫出不少武俠小說,成為《今古傳奇·武俠版》的專欄寫手,畢業後進入該雜誌擔任編輯,日常與武俠作家們交道,不但接受「今古傳奇體」等創作體系影響,也受益於武俠作家和熱愛武俠的編輯同事的切磋,同時仍堅持寫作,以工科思維漸漸形成自己的武俠體系。
  • 中國最為經典的十大武俠電影 每一部都代表了江湖!_遊俠網 Ali213...
    有人曾說過「武俠的世界處處都是江湖」,其實武俠的江湖裡除了打打殺殺和各種恩仇俠義,還有逍遙自在、雲遊四方!雖然我們沒有身在古代的武俠世界裡,可是現在的江湖世界似乎比之有過之而無不足啊!各種的陰險狡詐、虛情假意。  所以來說,小編還是比較嚮往古代的武俠江湖。
  • 武俠遊戲,江湖告急
    在虛擬世界構建的江湖,也有一套公義標準,當平臺選擇拿武俠情懷出來消費,卻連江湖基本的規矩都不肯遵守時,江湖就不再是江湖,俠客也只能「以武犯禁」。4月29日,PDD直播逆水寒刪號,第一神相三清山告別,全服喊話:從今往後,再無信手斬龍,願大家各自安好,江湖再見。
  • 細說武俠美學:金庸,帶走了整個江湖
    很早之前,就曾考慮過對「武俠」的作品和作者進行一次整理,在我認為能和西方魔幻史劇抗衡的中國武俠是不可缺席的。50歲是武俠作家的一個魔咒:「過了50歲,不適宜寫愛情小說,不適宜寫武俠小說。」梁羽生曾為武俠創作立下一個魔咒。50歲對武俠小說作家來說,是一個坎兒,過了50歲,幾乎沒有作家能繼續創作出更好的武俠。
  • 國風武俠手遊《新笑傲江湖》12月19日燃情公測
    完美世界遊戲自研的新生代國風武俠手遊《新笑傲江湖》12月19日燃情公測。
  • 《畫江湖之不良人》:人物造型神還原的武俠網劇,已鑑定可看
    再來提前做個說明,此看點稿分別針對兩類不同觀看人群,為節省閱讀時間,動漫粉可跳過第二部分,對武俠並不反感的觀眾可跳過第一部分。動畫粉看此,三大看點:高度還原的真人版動漫形象+動漫原聲配音+動漫人物情節關係實話實說,看全集?剛開始,並沒有,畢竟那可是愛奇藝會員的專有福利,非會員只能看前兩集。我屬於非會員級別。
  • 《煙雨江湖》連續登頂付費榜:已自成一派的「純武俠」遊戲
    作為一款以「還原真實江湖」為賣點的遊戲,《煙雨江湖》採用得是非常標準的「純武俠」遊戲設計框架。玩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創建主角,然後體驗從初入江湖到成為大俠的江湖歷程。這一套系統,準確地還原了武俠小說中的武學構成,具有很強的探索空間。在貼吧和論壇上,玩家們對《煙雨江湖》的討論點基本都集中在武功性能以及人物的養成思路上,足見這套系統設計的成功。
  • 柳殘陽武俠《小魔女》,離奇曲折新穎,魔女一身陰陽神功攪亂江湖
    在我們小時候看的那些武俠小說中,不止有金庸古龍梁羽生的傳統武俠,還有柳殘陽的鐵血俠情派武俠,更有一些人見人愛的臥龍生和黃易大師那些言情武俠。今天,青莓和大家說一部掛名柳殘陽大師的武俠小說偽作《小魔女》,也是一部非常精彩的言情武俠,情節離奇曲折新穎,天倫魔女憑藉一身陰陽魔功攪亂了整個江湖!
  • 50,60,70後作家香江縱論武俠夢
    第27屆香港書展首設年度主題「香港閱讀世界——閱讀江湖·亦狂亦俠亦溫文」,對香港武俠作家進行重點推廣介紹,包括金庸、梁羽生、古龍、倪匡、溫瑞安、黃易、喬靖夫及鄭豐共八位不同年代的香港武俠文學名家。武俠小說作家,也是「新武俠五大宗師」(金、古、梁、溫、黃)之一,筆名有溫涼玉、舒俠舞、王山而、項飛夢、溫晚、柳眉色、風玲草等。臺灣大學中文系肄業。1973年赴臺灣留學,1976年其創立的社團遭檢舉「為匪宣傳」,被拘留3個月後,被驅逐。1981年抵香港發展,1990年轉至中國大陸。溫瑞安目前有小說、詩、散文、評論各類著作100多種。其代表作《神州奇俠》系列、《四大名捕》系列等被多家電視公司多次改編。
  • 潘家園的武俠世界,哪個武俠作家的小說都有機會撿漏
    這裡的藏書比圖書館館藏還要豐富多彩,許多書商在這裡買書,不論作家,不管出版社,只數麻袋,稱重量;不少小販在這裡出書,不問價格,不看新舊,只裝三輪車。潘家園的武俠世界,哪個武俠作家的小說都有機會撿漏。金庸古龍臥龍生黃易梁羽生溫瑞安自然不用講,許多冷門作家的武俠小說也有可能會遇到,當然,要看運氣。
  • 武俠之道豈有盡 江湖資訊
    中國的武俠小說,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且看看我們《武俠版》的讀者、作者是怎樣來看待這個問題的吧—— 武俠小說的沒落已是不爭的事實,傳統武俠發展至今天已經是沒有出路了——也就是沒有市場。數數自黃易以後讀者普遍承認的武俠作家,有幾個?有人一直在拔高武俠小說的地位,如何如何,可算經典著作之類的話,當然這也是因為出了一個金庸,給武俠界帶來希望的緣故。其實何必呢?
  • 快意江湖俠客行!十大巔峰武俠動漫
    1.秦時明月上榜理由:中國第一部大型武俠CG/3D動畫連續劇布袋戲的傳統演繹方式,天馬行空的武俠劇情贏得了廣大戲迷的喜愛。本劇講述了東瀛大軍動作不斷,素還真跟神鶴佐木、問天譴三人聯手,抗衡地獄島大軍、鬼夜母獠娜以及東瀛犬若丸大軍,在女媧娘娘與六禍蒼龍的支援下,全面開戰……究竟神州支柱是什麼?素還真又要如何應對接踵而來的強敵?
  • 日本動漫中4大武俠神作,神鵰俠侶完美還原,第4不愧動漫打鬥巔峰
    日本動漫中4大武俠神作,神鵰俠侶完美還原,第4不愧動漫打鬥巔峰諸位漫友們大家好,這裡是動漫小編阿明,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動漫裡的那些武俠情懷,不過不是中國的武俠而是日本動漫中的那些武俠。雖然武俠的概念出自中國,但在其他國家的作品裡也有著很好的體現,比如說波蘭遊戲《巫師》裡的傑洛特就展現了屬於武俠的一面(女術士打樁機不算),而在日本的很多動漫裡我們也看到了武俠的精神,這一點值得國漫的學習。就目前來看,雖然國產漫畫裡的武俠神作也有不少,很多都能夠讓人驚嘆不已,但動畫還是顯得薄弱,曾經名震江湖的《虹貓藍兔》《中華小子》和《秦時明月》等現在都有點後繼無人。
  • 武俠電影:「徐老怪」的江湖敘事手法
    武俠電影作為中國獨有的電影類型,自上世紀中國電影誕生之初,便成為運作較為成熟的電影類型。其中傳統武俠片的故事背景往往都是設置在古代,在俠客賴以生存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環境中,注重對人性中的「情」和「義」的展現和江湖爾虞我詐的透視。
  • 如何評價獨立武俠遊戲《江湖X》? 手遊矩陣
    做武俠遊戲難,做獨立遊戲更難。自《江湖X》在iOS上架以來,不少熱愛武俠和關注獨立遊戲的人都對這款產品抱以十足的好感。
  • 現象級古裝武俠風格超級網絡電影《唐門,美人江湖》開機
    《唐門,美人江湖》開機儀式現場 影片改編自縱橫文學籤約作家東傾公子同名小說作品《唐門,美人江湖》,延續了唐門IP的古裝武俠動作風格,情節跌宕曲折
  • 【中國作家】武俠小說的突破與回歸
    元代,關於武俠的創作缺少突破,俠客形象也沒有亮點。明清是中國武俠小說的繁榮階段,盛行的類型有俠義公案小說、兒女英雄小說、忠義俠盜小說、幻想仙俠小說等。在此之前,有一本英雄傳奇堪稱古代武俠小說中的裡程碑,它就是《水滸傳》。因為《水滸傳》的家喻戶曉和巨大成功,一批忠義俠盜後繼之作應運而生,如《水滸後傳》、《後水滸傳》、《綠牡丹全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