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簡稱「新冠肺炎」)病例呈大量傳播的趨勢,已經成為威脅群眾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當前疫情治理和防控進入新階段。自 2020 年 1月 23日武漢採取「封城」措施後,截至 1月26日24 時,湖北省共有黃岡、荊門、孝感、鄂州等 13 個地級市逐步實施「封城」策略;河南省也實施封閉部分城市、隔斷部分交通道路等措施。
然而,在武漢「封城」之前,已有 500 多萬武漢居住或停留人員流出武漢,成為潛在的病毒傳播者。基於現有的人口流動大數據和有限疫情實時資料的分析表明,遷移人群數量與發病數呈顯著相關,而如何實施有效的空間防控措施成為當前疫情防控的重點之一。
推進湖北城鄉一體化的疫情防控
為清楚春節前武漢流出人員的具體流向,基於開源的時空大數據和歷史區際人口流動數據等,初步推算了春節期間從武漢流出到各地以及節後各地可能返回武漢的人員數量。結果顯示,2020 年 1月 23日「封城」前一周,武漢人口流出量約為 515.4 萬,接近整個城市人口的 40%;其中,近 70% 的人口流入湖北省內各地級市,包括城鎮和農村。因此,湖北省疫情防控既要狠抓城市,也要狠抓農村。
春節期間湖北省各地級市人口增加量中,農村人口增加量比例平均達47%,這表明從武漢流入湖北省其他地區的人口已大量進入農村地區。地級市中,從武漢流入農村人口數量最多的分別為黃岡(49.24 萬人)、孝感(25.84 萬人)、荊州(18.55 萬人),故這 3 個地級市在疫情防控中應為特別關注農村地區,並增加區域醫療設施和設備,以提高防疫能力。
湖北省內各區縣春節期間人口變化總量空間分布呈 3 個圈層。第一圈層為武漢及其周邊區縣,以人口流出為主。第二圈層為黃岡、黃石、仙桃、天門、潛江、隨州、孝感、襄陽、荊門和荊州部分地區。4 天內(1 月 23—26 日),該圈層中的黃岡、孝感確診病例均已超過 100 人,荊門、鹹寧、隨州、荊州、十堰、黃石、襄陽、宜昌確診病例均已超過 30 人,並均呈快速增長趨勢。這再次證明各市縣疫情嚴重程度與武漢市流入人口量高度正相關,處於疫情快速蔓延階段。第三圈層為湖北西部宜昌、恩施、神農架林區和荊門部分地區,以人口小幅流入為主,程度要弱於第二圈層。總體來看,在縣級尺度上,春節期間農村人口變化量也呈現出與總人口變化量高度相似空間結構。因此,建議加大對武漢周邊第二圈層的疫情防控,尤其應高度關注第二圈層中農村地區人口管控(黃岡、黃石、仙桃、天門、潛江、隨州、孝感、襄陽、荊門和荊州部分地區)。
進一步適當延長農村務工人員返城時間。1 月 27 日凌晨,國務院發布通知,延長 2020 年春節假期到 2月2 日,但綜合新冠肺炎潛伏周期(1—14 天)、以往農村務工人員節後返城的時間節點及當前各地級市疫情數據分析結果,建議在當前春節假期延長的基礎上再進一步適當延長農村務工人員返城時間,尤其是目前湖北省重點防控的疫情區域。
切實加強可能成為疫情擴散次級中心源地的防控
武漢作為一個交通發達的中心城市,在採取「封城」措施之前,已有數百萬量級曾在此居住、停留的人群分散到其他城市和鄉村,其中不乏病毒攜帶者。由此,確診病例較多且從武漢返鄉人數較多的城市,可能成為疫情擴散的次級中心源地,亟待加強疫情防控。
各省病例數與武漢流入人口數量呈較強正相關性。從目前的病例和離開武漢的人流數據看,截至 1月23日24 時,各省發現的病例數與節前從武漢出發返鄉的人口數呈較強正相關性,即從武漢出發的人數越多、本地發病數也越多。由此可以推斷,短期內未來各省份的發病數也可能遵循此規律,即除武漢外,武漢周邊的湖北省內城市,北京、廣東、浙江、上海,以及京廣線上主要城市應高度重視,並對發病者做好有效跟蹤分析。特別是武漢周邊中小城市衛生防疫條件有限,更應予以足夠重視。
部分城市應啟動重大公共突發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綜合考慮各城市病例數、節後流動人口估計量、交通區位等因素,除武漢外,近期可能成為新冠肺炎疫情傳播次級中心的城市包括北京、深圳、廣州、上海及武漢周邊的湖北省內城市(除恩施、神農架外),並且杭州、長沙、鄭州等城市也具有一定可能性。這些城市應高度重視,應啟動重大公共突發衛生事件一級響應。
可運用移動通信運營商數據及社交媒體數據實時分析區域間人口流動。建議在北京、深圳、廣州、上海、杭州、長沙、鄭州、重慶、南京、西安、成都等大城市,甚至在全國範圍的疫情防控中,將移動通信運營商數據和社交媒體定位數據等大數據納入防控體系:實時分析區域間人口流動,特別是主要疫區的人口遷移,精準恢復病例歷史活動的時空軌跡,確定潛在感染區和感染人群;以單位、社區、村落為基本單元,利用微信等社交媒體統計疫情期間經停武漢地區的人數,推進疫情擴散的精準空間管制。(周成虎,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裴韜、杜雲豔、陳潔、許珺、王姣娥、張國義、蘇奮振、宋辭、易嘉偉、馬廷、葛詠、張岸、姜莉莉,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院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