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創作權益屬於誰,上海迪士尼陷入衍生品版權風波

2021-02-11 北京商報

仍未走出「翻包風波」的上海迪士尼,又因銷售衍生品的版權問題受到質疑。北京商報記者發現,有網友發出截圖顯示,某日本創作者公開聲稱,自己以迪士尼卡通形象奇奇和蒂蒂二次創作的漫畫作品,在未經告知的情況下,被上海迪士尼開發成了衍生品進行銷售。

作為業界維護版權意識十分強烈的企業代表,迪士尼此次出現這一情況,讓不少網友大呼意外。對此,8月26日,本報展開了在線民意調查,截至記者發稿時,近三成網友認為上海迪士尼涉嫌侵權,更有38%投票者表示迪士尼上述版權規定屬於「霸王條款」,但同時也有26%的人認為迪士尼「沒毛病」。在業內看來,近期,上海迪士尼所經歷的輿論風波,都與其看似「不近人情」的規定密切相關,如果不儘快尋找到維護企業利益和讓更多中國消費者接受之間的平衡點,長此以往可能會流失更多的本土客群。

一向積極維護自身版權迪士尼,卻也陷入了涉嫌侵犯版權的漩渦之中。根據微博網友發布消息,近期有位來自日本的創作者公開表示,自己於2014年,以迪士尼卡通形象「奇奇與蒂蒂」為基礎創作並公開發布的漫畫作品,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就被製作成實體衍生品在上海迪士尼銷售。其中,有一款衍生品是在2016年開園時被上海迪士尼公開銷售的,另一款則是目前仍在售的商品。就此,國內知名漫畫家Buddy提出,根據迪士尼的規定,公開使用迪士尼的形象進行二次創作,就等於默認版權歸屬於迪士尼,這是著作權方提出允許二次創作的前提條件。

上述疑似侵權事件以及迪士尼的「版權維護規定」相關內容微博發出後,引發了又一場關於上海迪士尼的輿論風波。一方面,有不少網友認為迪士尼作為一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企業,如此規定是為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另一方面,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表示,迪士尼此舉過於「霸道」,即使是二次創作作品,進行商業開發前也應取得作者許可。

對於這次的觀點爭鋒,北京商報特在官方微博、微信分別就此事進行了民意調查。根據微博投票結果,有超過半數參與調查的網友認為,迪士尼上述版權規定就是「霸王條款」,涉嫌侵權,但也有44%的人明確表示支持上海迪士尼。而在微信端,對於迪士尼此次做法的反對聲音更為強烈,有26%的網友認為上海迪士尼不打招呼就用二次創作作品的行為屬於侵權;更有38%的參與調查者認為迪士尼「默認版權歸屬」的做法屬於「霸王條款」。整體來看,此次選擇不支持迪士尼一方的投票人數佔總投票人數比例達65%,而僅有33%的網友表示迪士尼的做法「沒毛病」。

實際上,對於本次事件爭議的核心之一——迪士尼對於給予其擁有版權形象的二次創作默認擁有版權,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官方網站公示的「使用條款」中也有所規定。有接近上海迪士尼的知情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包括迪士尼的IP等相關版權都屬於美國迪士尼,上海迪士尼並不擁有相關權益,因此,該規定可能還是由美國總部來制定的。

一方面根據該「使用條款」,迪士尼表示:「我們不會主張對您的用戶生成內容享有所有權」,然而,迪士尼同時稱:「如果我們授權您創作、公布、上傳、分發、公開展示或公開表演需要使用我方版權作品的用戶生成內容,則我們向您授予一項非排他性的許可,以使用創作有關資料所需的我方版權作品創作衍生作品,但授予該項許可的前提條件是,您將您創作的作品的所有權利都轉讓給我們。如該等權利未轉讓給我們,則您使用我們的版權作品創作衍生作品的許可應屬無效。」

「基於中國現行的《著作權法》,迪士尼上述對於二次創作作品默認擁有版權的規定,是無法受到法律支持的。」北京滳慧律所事務所合伙人朱立新分析稱,迪士尼擁有旗下卡通形象著作權就意味著,任何第三人用這些形象進行創作、對原作品進行改變,都是需要獲得迪士尼的許可的,在未經許可情況下改編就是侵犯著作權,迪士尼可以起訴作者進行維權。

然而,朱立新也表示,這並不意味著迪士尼就可以直接利用二次創作作品開發衍生品,「迪士尼單方面進行的說明,並不具有合同法律關係,因為迪士尼並非政府部門,它所指定的相關規定也不是法律法規,不能理所當然地推定所有人都知曉。」

朱立新還提出,在目前的情況下,二次創作作者可以主張自己對基於迪士尼形象二度創作作品中的獨創部分享有著作權,任何第三方未經許可均不能使用,即使是迪士尼也不行。

「近期,上海迪士尼遇到的一系列輿論風波,確實對於迪士尼以往的品牌形象有所損傷。」

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雲看來,此前,人們一直認為迪士尼是全面以消費者為中心的,不論是場景的設置還是服務,都將消費者當作第一位來看待,在樹立了這樣一個「人設」後,在近期的風波中,上海迪士尼所顯示出的高調且高冷的態度,確實讓人形成了一定的落差。吳麗雲直言,從上海迪士尼近期的表態可以看出,園方並沒有按照一貫的形象耐心地聽取、適當地接受各界的建議,起碼沒有像很多人想像地那樣在意消費者的感受。

舉例來說,在輿論圍繞上海迪士尼的翻包做法產生了強烈的質疑後,業界卻有消息稱,上海迪士尼對上海市浦東新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表示,不接受調解,不會就禁帶食物、翻包檢查等規定做更改。雖然隨後上海迪士尼也發布說明對此進行了否認,但在表態中,上海迪士尼仍然將「翻包」等同於入園安檢的說法,卻再次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就此,在本次調查中,有接近五成的網友都明確表示反對迪士尼翻包安檢的做法,還有三成的受訪者認為上海迪士尼限制自帶飲食沒問題,但是翻包做法不尊重隱私。

究其根本,調查結果顯示,有超過一半的參與調查人士認為上海迪士尼在中國「本土化」程度並不足,而出現水土不服的根本原因中,感覺「規定設置不符合中國國情」,以及「各種限制不符合中國消費習慣的」網友數量佔比最高。

在吳麗雲看來,現階段,上海迪士尼可以探索一些更加適合中國遊客消費習慣的做法,比如引入一些知名連鎖快餐品牌到園區內,或者將自營餐飲的價格分級調整的更為明顯等。

精彩回顧

房貸巨變丨10月8日起個人房貸利率換錨,打折時代恐一去不返

「藥神」轉正、網售處方藥「解禁」,藥品管理法18年大修改了什麼

劉鶴:有充足政策工具確保經濟發展基本面的良好態勢


相關焦點

  • 【票·資訊】二次創作權益屬於誰?迪士尼陷入衍生品版權風波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有網友發出截圖顯示,某日本創作者公開聲稱,自己以迪士尼卡通形象奇奇和蒂蒂二次創作的漫畫作品,在未經告知的情況下,被上海迪士尼開發成了衍生品進行銷售。作為業界維護版權意識十分強烈的企業代表,迪士尼此次出現這一情況,讓不少網友大呼意外。
  • 二次創作權益屬於誰 上海迪士尼陷入衍生品版權風波
    一方面,有不少網友認為迪士尼作為一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企業,如此規定是為了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但另一方面,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表示,迪士尼此舉過於「霸道」,即使是二次創作作品,進行商業開發前也應取得作者許可。對於這次的觀點爭鋒,北京商報特在官方微博、微信分別就此事進行了民意調查。
  • 風波不斷,上海迪士尼「二次創作」版權問題引爭議
    正在風口浪尖上的上海迪士尼近日又陷入「版權」風波。據北京商報報導,某日本創作者公開聲稱,自己以迪士尼卡通形象奇奇和蒂蒂二次創作的漫畫作品,在未經告知的情況下,被上海迪士尼開發成了衍生品進行銷售,這名創作者日前在網上發出了截圖。
  • 迪士尼版權歸屬爭議 IP形象二次創作權該歸誰
    仍未走出「翻包風波」的上海迪士尼,又因銷售衍生品的版權問題受到質疑。北京商報記者發現,有網友發出截圖顯示,某日本創作者公開聲稱,自己以迪士尼卡通形象奇奇和蒂蒂二次創作的漫畫作品,在未經告知的情況下,被上海迪士尼開發成了衍生品進行銷售。作為業界維護版權意識十分強烈的企業代表,迪士尼此次出現這一情況,讓不少網友大呼意外。
  • 迪士尼再卷版權爭議,IP形象二次創作權該歸誰?
    近期,有位來自日本的創作者公開表示,自己於2014年以迪士尼卡通形象「奇奇與蒂蒂」為基礎創作並公開發布的漫畫作品,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就被製作成實體衍生品在上海迪士尼銷售
  • 迪士尼卡通形象奇奇和蒂蒂 未經告知的情況下被上海迪士尼開發成了...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有網友發出截圖顯示,某日本創作者公開聲稱,自己以迪士尼卡通形象奇奇和蒂蒂二次創作的漫畫作品,在未經告知的情況下,被上海迪士尼開發成了衍生品進行銷售。作為業界維護版權意識十分強烈的企業代表,迪士尼此次出現這一情況,讓不少網友大呼意外。
  • 翻包、抄襲、財務造假......守護童話的迪士尼能不能先堅守好自己?
    二問:憑什麼強制翻包,遊客隱私如何保障?三問:禁帶食物是為園區衛生?園區賣的飲食沒氣味?四問:誰來糾正迪士尼的「雙標」行為?誰來保障消費者權益?文章裡直擊心靈的四連問將輿論風暴推上高潮。重壓之下,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團隊發布相關說明,對於給遊客帶來的不便道歉。©上海迪士尼度假區官方微博可以看到,《說明》中迪士尼團隊的態度仍很強硬。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翻包風波」尚未結束之時,迪士尼又被質疑其銷售的周邊衍生品的版權問題。
  • 今言金語 | 影視作品二次創作的版權問題誰來負責?
    不得不說,這種觀點無疑助長了影視劇二次創作侵權的不良風氣。作者|金亞琴近日,B站一用戶在網站上傳了《我不是藥神》電影的純音頻,對此行為優酷公司以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將上海寬娛數碼科技有限公司訴至法院。北京網際網路法院一審認定寬娛公司構成幫助侵權,判令其賠償優酷公司經濟損失60000元和合理開支5000元。
  • AI創作再陷紛爭:作品版權,到底歸誰?
    這是國內首例AI創作版權引發的糾紛案,AI創作內容被判不具備著作權。但是如今,騰訊訴網貸之家侵權一案,最後法院卻判定騰訊勝訴,其AI生成作品屬於著作權法保護範圍。這也屬於國內首次以法律判決形式認定AI生成的作品具有著作權,依據主要是AI軟體生成的作品符合文字作品的形式要求,並且具有一定的獨創性。
  • 短視頻二次創作屬於侵權嗎?
    國家版權局網絡版權產業研究基地發布的《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發展報告(2018)》顯示,我國網絡版權產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趨勢,2017年中國網絡版權產業的市場規模為6365億元。其中短視頻領域異軍突起,用戶規模突破4.1億人,同比增長115%。根據易觀發布的報告,今年短視頻市場增速依然強勁。
  • 版權狂魔再出手,迪士尼告谷阿莫侵權!
    那麼谷阿莫剪輯影片並進行解說的做法,是真的沒有侵權嗎?目前,網上對於迪士尼等公司起訴谷阿莫一案各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網友表示支持迪士尼維權,認為谷阿莫將剪輯好的視頻上傳網絡,賺取流量用於商業,的確是侵權行為。也有其他網友表示,喜歡谷阿莫搞笑幽默的解說風格,認為他的視頻屬於二次創作,而且是免費給影片方「打廣告」。
  • 權.動態丨安徽一算命公司要求保護著作權被駁回;光線影業發版權聲明函,抵制《哪吒》盜版衍生品
    >據新京報報導, 7 月 31 日,「X分鐘帶你看完電影」視頻作者谷阿莫因遭迪士尼等 5 家公司控告侵權再度到臺北地方法院出庭調解會。兩年前,迪士尼等 5 家影視公司狀告谷阿莫侵權,稱其《X分鐘看完XX電影》系列短片擅自取用電影片段違反《著作權法》。雖然谷阿莫辯稱自己創作的《 4 分半看完 5 集暮光之城》、《 5 分鐘看完魔戒三部曲》等影評短片屬於二次創作並未侵權,但檢方對比原片認為其視頻只是利用他人視頻配上自己的旁白,非單純「引用」,而是「改作」。
  • 從陰陽師電影《侍神令》和《晴雅集》談IP二次創作
    現在中國的二次創作還是以直接使用IP為主,主角就是孫悟空哪吒這些原IP的角色,其實對於版權保護和IP商業價值來說不是最優解,美國日本則是使用和原IP相關的原創角色較多。所以,完全遵從原著沒什麼問題,但所有經受時間考驗的故事IP,都是在持續的二次創作中不斷詮釋下適應著社會,「原著至高無上論」可以休矣。前面談二次創作要借力打力,但現實中IP理論比較成熟的國家,IP所有者都會對IP使用進行嚴格限制,防止自家IP替人抬花轎,結果就是大部分借力打力的IP都是公共IP。但是有一個商業IP的二次創作卻實現了和原作近乎於平起平坐的地位,這就是《寶可夢》。
  • 「二次創作」背後的創意、侵權與金礦
    官方推出的預告片自然沒有版權問題,但更多來自民間的「二次創作」或許也不會成為被告。 「二次創作」與「二度創作」不是一回事         此處必須分清楚兩個概念,「二度創作」與「二次創作」。        在文藝界,二度創作是一個非常正常的行為。
  • 《怪奇物語3》開播,Netflix轉向迪士尼「劇集+衍生品」老路?
    加大商業授權與衍生品開發,則與當下Netflix版權內容受限、美國本土會員增長遭遇天花板有著密切關聯,在近幾年不斷大手筆投入原創內容的背景下,Netflix 也有了更多可以完全自主的IP內容用以衍生品開發,如今作為娛樂行業領頭羊的迪士尼每年都在以財報數字向業界展示衍生品市場的廣闊空間,因此想要打破營收增長的瓶頸,衍生品無疑是Netflix目前重要的方向之一。
  • 戚薇開放新歌版權?鼓勵二次創作,戚薇為此設立了7萬元的獎金
    二次創作,即在本身作品之上進行創新開發,而這種創作,有一個難題,那就是版權,在沒有版權的情況下,二次創作很容易造成侵權,而一般版權又是需要花錢買的,很多創作者本來就是憑興趣去進行二次創作的,如果讓他們花錢,他們自然是不願意的,而這樣一來,二次創作有的時候就會遇到瓶頸。
  • 8分鐘分清二次創作與二度創作,背後有個億級內容創業金礦
    正在成為內容創業主要戰力之一的「二次創作」,開始面臨版權、創意和創業的三重難題,谷阿莫不會是第一個,甚至不會是最有名的一個。未來,「谷阿莫們」還能愉快地改編嗎毀了作品還是宣傳作品?對被「二次創作」的平臺來說,「谷阿莫們」的存在,關鍵並不在於侵權,而在於是否帶來了「流量」。
  • 「版權狂魔」迪士尼與它的六脈神劍
    當時迪士尼與還是自己客戶的環球影視的發生利益上的衝突,當時環球影視就把幸運兔奧斯華這隻當時風靡一時的角色版權直接收回,而且這一收就是近八十年,直到2006年才被迪士尼重新把版權買回來。這也就是迪士尼這樣的老壽星擱一般的短命鬼估計兒子還沒找回來老爸就先掛了,標標準的黑髮送白髮,你說迪士尼氣不氣!
  • 起底迪士尼:100年公司歷史,上萬IP的娛樂王國
    迪士尼從創作IP內容,再到製作IP相關衍生品,這一商業模式成為了後續所有電影公司爭相學習和模仿的對象。如星爺推出的《長江七號》公仔,《捉妖記》裡小妖的玩偶和手辦,《火影忍者》的手辦、服裝、3A遊戲、電影等。迪士尼創始人華特·迪士尼是一個極具創造性思維的人,而且商業嗅覺敏感。
  • 同人作品引發版權問題 日本或將禁二次創作
    最近,日本一份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引起了日本網友的注意,因為協議中提到了有關限制二次創作相關的內容。在日本,版權保護非常完善,不過「同人創作」應該算是例外,它屬於日本「宅文化」的一部分,很多網站以及線下活動都是以同人作品為支撐在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