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茶顏悅色武漢店開業排隊8小時,一杯500元的」盛況」更是一度爬上微博熱搜,在社交媒體引發激烈討論,驚掉了不少人的下巴。
而喜茶、海底撈、星巴克等品牌,門店前則永遠有人在排隊。「排隊文化」實際上也是一種營銷手段,排隊不只是一種潮流,它更是一門營銷玄學,蘊藏著眾多不為人知的底層邏輯。
①「排隊文化」利用人類的從眾心理
人都有從眾心理,而從眾最能夠滿足的需求就是一種歸屬感——跟大家整齊劃一地做一樣的行為,讓我感覺自己是屬於這個群體的,因此對排隊幾小時買到一樣東西還樂此不疲。
也有品牌人為的刻意引發排隊,利用人類追逐流行之勢和從眾心理,營造出一種供不應求的假象。
②「排隊文化」增強消費者對產品的信心
當我們看到烏泱泱的人群聚集在同一個地方購買東西時,潛意識會覺得這件商品的質量還不錯。這就跟去餐廳吃飯是一個道理。
去餐廳吃飯實際上是一種社交行為,換句話說,吃什麼很重要,和誰一起吃,在什麼樣的環境氛圍裡吃,也很重要。產品的味道好不好,情調也是影響因素之一。
各類飲品所謂的「好喝」,兩分來自飲品本身的質量,八分靠各種標籤和環境渲染,這種情況下,排隊的火爆反而會助長消費者對飲品質量口味的信心,並且真實反映到自己主觀的味覺感受上。
③「排隊文化」令消費者獲得了一種稀缺資源
排了好幾個小時,付出了時間成本,終於心滿意足地買到了這件商品,內心不自覺地認為這是稀缺產品。
一旦這個產品品質還不錯,不至於打破你內心的心理下限,你會不斷強化自我認知,這是好產品,你就會有很強的動力去擴散。
所以,有時候排隊會給用戶造成一種心理上的幻覺,會自我營造出某種優越感——「我得到了別人沒有得到的東西」。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④「排隊文化」直擊消費者對時間成本不敏感的痛點
有的人為了買一杯奶茶、一斤點心,排隊一兩小時的現象並不鮮見。譬如,鮑師傅最高排隊7小時,喜茶平均排隊2到3小時。
這些人往往是學生,沒有意識到時間成本的重要性。他們是真正的「有閒階級」,而不是組團薅羊毛的社畜。
品牌們正是直擊此類消費者對時間成本不敏感的痛點,有助於幫他們篩選出真正的回頭客。
時間於每個人而言都是寶貴的,品牌們只是把「顧客排長隊」當成營銷商品的秘訣,我們切不可掉入消費主義陷阱。
*素材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