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英國電影《簡·愛》劇照。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這是知名度最高的《簡·愛》電影版本。
今年是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逝世165周年。夏洛蒂·勃朗特一生寫了四部長篇小說,她的代表作《簡·愛》(《Jane Eyre》)問世一百多年來,歷久不衰。
●《簡·愛》在中國
1847年,小說《Jane Eyre》第一次出版,出版後引起轟動,1848年再版兩次。1934年,《Jane Eyre》的第一個中文譯本問世,譯名《簡·愛》,譯者李霽野。迄今為止,小說《簡·愛》有近60個中文譯本。
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內評論界對《簡·愛》也和對其他外國文學遺產一樣,採取「外為中用」的方針,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接受。當時對《簡·愛》的評論,認為女主人公在蓋茨黑德府的不幸童年和在洛伍德學校的艱難歲月這兩部分是有社會意義和價值的,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大眾的苦難和資本主義的黑暗。」而小說的後兩部分桑菲爾德段落和荒原莊段落,宣揚了愛情至上和宗教迷信,是應該批判的。桑菲爾德段落和荒原莊段落是《簡·愛》最重要的部分,佔了全書五分之四的篇幅。
過去我們用「反映現實」來檢驗《簡·愛》,這本書沒有多少「合格」的內容。《簡·愛》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之所以沒有被列為禁書,筆者認為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肯定作者提出了男女平等的重大問題,肯定簡·愛敢於爭取自由、平等,並為實現這種理想而奮鬥的精神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二是夏洛蒂·勃朗特的創作得到過卡爾·馬克思的重視。卡爾·馬克思把夏洛蒂·勃朗特同狄更斯、薩克雷並列為光輝的一派英國小說家,認為他們「在真實而動人的描寫中向世界揭露了比所有政治家、理論家、和道德家所揭露的總和還要多的政治和社會真理。」
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對《簡·愛》的評論中,有一種傾向,就是將其神聖化。木心在《文學回憶錄》裡說:「我以為《簡·愛》還是好。一是情操崇高,二是適合年輕人讀,是愛情好的教科書。年輕時不愛看此書,完了——感情上看不懂《簡·愛》,是個大老粗。」
《簡·愛》在中國擁有大量的讀者。就是沒看過原著的人,也通過觀看根據《簡·愛》改編拍攝的電影,或者聽電影錄音剪輯等方式,十分熟悉簡·愛的身世和她與羅切斯特的愛情故事。1979年在國內上映的英國故事片《簡·愛》)(上海電影譯製廠1972年譯製——作者注)讓簡·愛的名字家喻戶曉。
●銀幕上的《簡·愛》
《簡·愛》被多次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有近三十個影視改編版本。1944年美國二十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出品的故事片《簡·愛》(主演奧遜·威爾斯、瓊·芳登)被公認為所有版本中最經典的。但對於中國觀眾,知名度最高的版本是1970年蘇珊娜·約克和喬治·斯科特主演的英國版《簡·愛》。這個版本在世界電影史上沒有什麼影響力,是上海電影譯製廠(以下簡稱「上譯廠」)的配音演員李梓和邱嶽峰用聲音豐富了人物的形象:
簡·愛:你以為我窮、不好看,就沒有感情嗎?我也會的,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一定使你難於離開我,就像現在我難於離開你。
這段臺詞是上譯廠廠長陳敘一翻譯的,他也是《簡·愛》的譯製導演。在陳敘一的嚴格要求下,《簡·愛》的配音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簡·愛》的缺陷
上譯廠譯製的電影版《簡·愛》和小說原著一樣,都以「團圓」結尾。不同的是,小說中的簡·愛是帶著5000英鎊遺產回到了羅切斯特身邊,兩人結了婚,羅切斯特得到著名眼科醫生的診治,結果終於恢復了視力,「因此,我的愛德華和我都很幸福,尤其是使我們感到幸福的是我們最親愛的那些人也同樣幸福。」而電影版《簡·愛》刪去了簡·愛獲得她的叔叔留下的5000英鎊遺產這個情節。電影是這樣結尾的:簡·愛又回到桑菲爾德,桑菲爾德已被燒成一堆廢墟。簡·愛和羅切斯特在芬丁的莊園重逢,兩人在長椅上低語著,羅切斯特對簡·愛說,她遲早是要結婚的:
羅切斯特:噢,那麼早晚有個傻瓜會找到你的。
簡·愛:但願這樣,有個……傻瓜早已找過我了。我回家了,愛德華,讓我留下吧。
電影的這個結尾抒情浪漫,給筆者留下深刻印象。因為愛情,簡·愛又回到了羅切斯特身邊。小說的結局是愛情與遺產讓有情人終成眷屬。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為何要讓女主人公得到一大筆遺產?沒有這筆遺產,簡·愛也會重返桑菲爾德,回到羅切斯特身邊。作者給了她的女主人公一大筆遺產,這樣的安排是畫蛇添足嗎?筆者認為,解答這個問題,不能脫離小說女主人公生活的年代和小說作者的生活環境。簡·愛生活的維多利亞時代,女性可選的職業屈指可數,除了做女教師,想要更好的東西是徒勞無益的。簡·愛做家庭女教師,做鄉村女教師,一年的薪水只有30英鎊,男女不平等首先表現在女性經濟上不能自立自主。小說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問題,但找不到解決問題的出路,只好給了她的女主人公一筆遺產,安排了一個「美好」的結局。小說「大團圓」的結尾,是作者的一個遐想。
夏洛蒂·勃朗特一生與貧病為伍,1855年,夏洛蒂·勃朗特離世,僅活了三十九歲,但是她的作品給後人留下的記憶是不可磨滅的。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楊慶華
流程編輯: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