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人生》是由法國TFM Distribution發行的140分鐘傳記影片。該片由奧利維埃·達昂編劇、導演,瑪麗昂·歌迪亞、施維泰·絲特、艾瑪紐爾·塞尼耶、傑拉爾·德帕迪約等主演,於2007年2月14日在法國上映。該片講述了法國香頌女歌手--艾迪絲·皮雅芙跌宕起伏的傳奇四十七年人生 。
1915年12月19日,皮雅芙(瑪麗昂·歌迪亞飾)生於法國巴黎郊區的衛星城市--美麗城(Belleville)。卑微的出身遮蓋不了皮雅芙與生俱來的優雅氣質以及天籟般的曼妙嗓音,經夜總會老闆路易斯·勒普利(傑拉爾·德帕迪約飾)慧眼識中,皮雅芙在成長中漸漸脫去鄉下女孩子的土氣和在市井階層沾染上的俗氣,最終化身為紐約鎂光燈下最耀眼的一顆明星,她舞臺內外的故事數十年來被人傳唱不休。
除了音樂方面天資過人外,艾迪絲·皮雅芙的人格魅力與個人生活多年來也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她與法國歌手伊夫·蒙當、藝術全才讓·考克託、法國歌壇長青樹查爾斯·阿茲納烏爾、好萊塢女星瑪琳·黛德麗以及拳擊手麥可·希丹等藝術名流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感情故事,更增添了這位香頌天后的傳奇色彩。但是太過光芒奪目的人生以及非同尋常的情感經歷,讓皮雅芙在享受輝煌的同時也經受著常人所難想像的疲憊,這位綽號為"小雲雀"的一代天后,終以悲劇的方式結束了傳奇的四十七年人生 。
玫瑰人生,是怎樣的人生?是一個悲傷卻又不悔的人生,電影基調雖為悲劇但始始終終都伴隨著愛的幸福,年幼被父母拋棄,但卻有一群心靈善良的妓女以愛來關懷呵護;因角膜炎而失去光明卻因有了一次朝聖,奇蹟般恢復了視力;父親再是嚴厲還是會記住女兒喜歡的娃娃一聲不吭的從兜裡遞給她,面無表情,心裡卻是對女兒滿滿的愛;流落於街頭日日靠歌聲來維持生活的她終是等到了她的伯仲,他給她機會在香榭麗舍旁日日笙歌的酒吧裡盡情的歌唱,受到了眾人的愛戴與追捧;面對拳王的魅力她毫不猶豫的陷入了愛情,每一天都像一隻活潑的小麻雀,神採奕奕,那雙眼睛從未如此明亮過...可是,可是,如果人生就是這麼美好,那該多好。
傳記類影片通常都會選取具有傳奇色彩的人。而小麻雀,更是十分傳奇。實際上,Edith Piaf還有很多的故事是並不為人所知——比如她「當年這隻楚楚可憐的小鳥逐漸羽翼豐滿了,二戰期間,Piaf已經可以勇敢地以自己的方式反抗佔領者:她不顧德國人的警告,堅持與猶太音樂家合作並演出。此時的她已經變得成熟,不單指其性格,也指她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及她與社會方方面面協調的能力。她巧妙周旋在各種勢力之間,利用自己的經驗和成就,實現自己的意願。」 而這一條,卻是在影片中所沒有展示的。
這是一部人物傳記電影,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成功的女性傳記電影,它巧妙的將時間順序擊碎,用散文似的形散神聚的敘事方法,娓娓道來了法國國寶級女歌手艾迪特皮雅芙傳奇的一生。作為一部人物傳記電影,它在情節結構上受人物真實事跡本身的制約,即必須根據真人真事描繪典型環境,塑造典型人物。但在藝術創作性上,有要求其在歷史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想像、推理、假設,並作合情合理的潤飾,已達到藝術化的效果。然而這兩者之間的度往往難以把握,過分注重歷史,使影片冗長無味,成為一部人物生平紀錄片;過分誇張藝術,則使影片脫離真實,失去了人物傳記片的根本意義。
影片是用時空交錯的方法來展示伊迪絲·琵雅芙玫瑰般的一生的,這對於習慣了平鋪直敘的中國式思維來說可能會顯得有點亂,可是我倒是蠻喜歡這種虛實相生的敘事手法的,在是空的交替中,伊迪絲·琵雅芙少年時的孤獨無助,青年時的天真叛逆,成名後的從容自信,被病痛折磨和失去所愛時的歇斯底裡都一一展示在我們面前,尤其是在她堅持要唱,要在歌唱中找到自信時,會讓人有落淚的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