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藥業六百億營收疑雲:排名前三的中國藥企上市為何屢戰屢敗?

2021-01-12 藍鯨財經

隨著吉藥控股和修正藥業雙雙否定的表態,一場「蛇吞象」式的收購風波終於暫告一段落,人們期待中的創業板首例借殼上市也宣告無果而終。不管吉藥控股的信批「反轉」大戲出自何種目的,常年盤踞中國藥企前三名的修正藥業的上市夢碎卻是不容質疑的現實。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業內人士對藍鯨產經記者表示,近年來,修正藥業用各種方式頻頻衝擊上市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融資,通過擴大資金規模在藥企競爭中搶佔市場。同時他還認為2012年曝光的「毒膠囊「事件成為修正藥業上市路上一塊無法抹去的「汙點」,資本市場對於產品質量不合格的藥企是異常警惕的,這也為修正藥業的上市加大了難度。

巨額營收 魅影重重

7月24日,吉藥控股的一紙公告宣告了修正藥業的上市夢再次破碎。據媒體公開報導,從2004年開始,修正藥業曾多次傳出借殼上市、港股IPO的消息,但最終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樓」。

公司官網顯示,修正藥業集團是集中成藥、化學製藥、生物製藥的科研生產營銷、藥品連鎖經營、中藥材標準栽培於一體的大型現代化民營製藥企業。修正藥業的目標是,要在10年內力爭實現銷售收入千億元目標,到2030年達到萬億元目標,成為世界百強制藥企業。

1999年,董事長修淶貴為新藥斯達舒砸下重金買下了中央電視臺的廣告,效果立竿見影,斯達舒銷量呈爆炸式增長,修正藥業也因此為大眾所熟知。

營銷的成功讓修正藥業食髓知味,之後的數年間,修正相繼請來了孫紅雷、徐崢等明星,代言肺寧顆粒、六味地黃膠囊等產品。

自2010年以來,修正藥業連續多年穩居「中國製藥工業百強榜」前十強,近三年來更是因為其營收超600億而登頂中國藥企排名前三甲。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修正藥業以507億元的收入獲得民營企業第50位排名,在民營醫藥業中位列第一;2015年,修正實現產值588億元,銷售收入575億元,達成了16%的增速,在民營500強中位列53名,依然保持醫藥行業第一名的龍頭位置;但在2016年,修正藥業下滑至醫藥行業第二名,銷售收入實現約636億元,增速下降至8.16%。2017年更是加速下滑,修正總體營業收入僅上漲不到2億元,約為638億元,增速僅為0.31%。

但修正藥業作為一家非上市公司,市場對其高額營收下的實際淨利潤和產業規模一直是霧裡看花。

根據藍鯨產經記者查詢,修正藥業曾於2014年7月發行過一筆3億元的債券,並因此披露了2010年-2014年的年度報告。

年度報告顯示,修正藥業在2010-2014年的營收分別為17.59億元、19.89億元、18.77億元、27.22億元、35.95億元;淨利潤分別為2.26億元、1.14億元、1.06億元、4.52億元、7.55億元。在發行該債券時,修正藥業還提供了2015年第一季度的財務數據,其中顯示營收6.94億元,淨利潤1.55億元。

從2014年的35.95億元到2015年的575億元,為何修正藥業在一年的時間內營收可以實現百倍的暴漲,修正藥業從未給出過官方答覆。藍鯨產經就此事採訪多位業內人士,大多以「修正藥業不是上市公司,因此不知情」的理由回絕。上述業內人士對藍鯨產經表示,這一「跨越式」的大增長的確有些可疑,是否存在數據造假的情況,還有待修正藥業的具體披露。

但在高額營收和飛速的業績下,卻是修正藥業屢次上市屢次失敗的現狀。反觀A股市場,廣藥集團2018年營收約400億元,市值近3000億的恆瑞製藥2018年營收也不過只有174.17億元。但連年營收超600億元的修正集團是為何要謀求借殼上市呢?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借殼上市成本巨大,但對於多次陷入挪用資金、產品不合格風波的修正藥業來說,這或許是登陸資本市場的最佳途徑。

「黑料纏身」 上市難行

一面是暴漲百倍的營收,另一面卻是其投資的P2P相繼「爆雷」引發的「缺錢說」,修正藥業身上矛盾重重。

藍鯨產經記者注意到,2018年多家修正系投資的P2P平臺出現了「爆雷」事件。該年9月,「永利寶」「火理財」平臺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6名主要犯罪嫌疑人被抓捕歸案,修淶貴此前曾注資這兩家公司;9月4日,錢莊網通過官網宣布清盤;12月,宜湃網發布良性退出公告。這兩家公司同樣被指出與修淶貴有關聯。儘管在出事之前,修正藥業都已全身而退,但一家營收超百億的藥企接連與「爆雷」P2P平臺產生關聯,也引發了市場諸多討論。其中,「缺錢說」受到多方共鳴。

而真正引爆公眾信任危機的是曾經轟動全國的「毒膠囊」事件。2012年,修正藥業被央視揭露鉻含量超標,涉嫌非法添加工業明膠,羚羊感冒藥膠囊、斯達舒等陷入「毒膠囊」事件旋渦。

2014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在飛行檢查(事先不通知被檢查部門實施的現場檢查)中發現,修正藥業用於生產肺寧顆粒的藥材返魂草部分發生黴變變質,還存在故意編造虛假檢驗報告等行為。事件曝光後,吉林省藥監局依法回收藥品GMP證書,修正藥業因此丟掉了相關藥品的生產資格。而肺寧顆粒作為修正藥業的主打產品,年營收在5億元以上。

除了常年登上藥品質量黑榜,年收入超600億元的修正藥業在研發上的投入卻相當吝嗇,據其官網顯示,修正藥業每年的研發投入僅10億元。而且自斯達舒之後,修正再沒推出過具有同樣市場影響力的拳頭產品。沒有新興產品的修正藥業雖然當下營收仍然可觀,但卻面臨著後繼無力的困境。

此外,修正藥業近年來還深陷法律訴訟。天眼查數據顯示,涉及修正藥業的法律訴訟高達109件、開庭公告為34起,自身風險及周邊風險分別為80例、146例。通過檢索裁判文書網發現,與修正藥業有關的案件超3000個結果。除公司銷售人員多次非法挪用公款外,修正藥業董事長也曾陷入行賄風波。

頻繁的經濟案件反映出修正藥業這個「龐然大物」內部的資金管理極其混亂。不僅如此,修正藥業在銷售成本上也居高不下。據其披露的2012-2014年的年度報告顯示,修正藥業2012年、2013年、2014年銷售成本分別為的4.84億元、6.61億元、9.25億元,短短三年翻了近一倍。

除了廣告營銷,修正在銷售團隊建設上也「快人一步」。據媒體報導,2003年修正就設立了由30家省級分公司、350個地級辦事處、7900多位一線員工組成的三級渠道。修淶貴長子,修正藥業集團原總經理修遠曾表示,修正10萬員工,8萬從事銷售。

財務部的《從藥企銷售費用分析藥價虛高現象》研究指出,高昂的銷售費用既是藥品價格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也會吞噬企業正當利潤,更易滋生出大量灰色地帶,甚至賄賂已成為行業普遍現象。

隨著「兩票制」的全面推廣,修正藥業這種層層代理的銷售模式也將面臨危機。「兩票制」 是指在藥品流通過程中,藥品從生產企業到流通企業開一次發票,流通企業到醫療機構開一次發票。這項始於2016年4月的醫藥行業的變革,意在壓縮藥品流通層級,減少藥品層層加價情況,從而擠掉藥價虛高成分。

當龐大的銷售團隊的優勢不再,這對常年依賴銷售網絡的修正藥業而言,絕對不是什麼好消息。特別是在六百億營收疑雲之下,以「銷售為王」的修正藥業的上市路或許將更加坎坷。(藍鯨產經 餘詩琪)

相關焦點

  • 悅康藥業於偉仕:仿創結合 老牌藥企踏上科創新路
    悅康藥業董事長於偉仕認為,仿創結合是悅康藥業這家老牌藥企迎接醫藥行業創新生態的路徑。  老牌藥企的科創新路  從成立時間看,悅康藥業是一家老牌藥企。  儘管產品管線覆蓋心腦血管、消化系統、抗感染、內分泌、抗腫瘤等用藥領域,但此前鮮有人將其與「創新藥企」關聯起來。直到公司申報科創板IPO並成功過會,市場開始關注到悅康藥業的「科創屬性」。  悅康藥業招股書披露,2019年公司實現營收42.88億元,淨利潤2.88億元。
  • 最新全球藥企排名TOP1000出爐 中國佔208家
    在這1000家企業中,中國獨佔208家。恆瑞全球排名第21,也是國內唯一進入全球TOP25的企業。中國已然佔據全球製藥領域重要位置。  恆瑞、豪森、石藥集團突圍  恆瑞估值從2003年的2.79億美元增至如今的690億美元,漲幅250倍,使得其全球排名從去年的30位提升至21位,它也是唯一一家闖入全球前25名的中國藥企。  豪森藥業估值260億美元,排名全球37位。在腫瘤細分領域,豪森藥業排名第14,次於恆瑞和齊魯。
  • 33家上市藥企進軍化妝品行業 大多鎩羽而歸
    據新京報記者不完全統計,至少有33家上市藥企涉足化妝品行業。不過,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進軍化妝品的藥企大多鎩羽而歸,僅有兩家在去年的年報或今年的半年報中提及相關業績。其中,單從「生產企業」的維度來看,共有33家A股上市藥企的經營範圍中包含「化妝品」,如片仔癀、同仁堂、白雲山、華潤三九、馬應龍、雲南白藥、德展健康、益盛藥業、貴州百靈、康美藥業、九芝堂、仁和藥業等。手握「排毒養顏膠囊」的盤龍雲海,早在1995年就跨界創立化妝品牌詩莉薇。
  • 上市藥企排行榜出爐 十強內中藥藥企佔五成
    近年來,國家大力扶持中醫藥產業,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法規新政,在重視中醫藥行業的同時,也保障了中醫藥藥企與消費者的利益,正是基於這些努力,已經上市的中藥藥企首享紅利,在上市的醫藥企業之中,中成藥行業位居醫藥上市公司前10強,並佔比50%。
  • 賽隆藥業:ROE逐年降低 四大新品能否支撐未來業績?
    事實上,受監控用藥的影響,公司前三季度營收和淨利潤就已大幅下滑。公司自2017年上市以來,淨資產收益率逐年下降,2019年前三季度ROE已從2017年的14.78%降至2.88%,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經過分析發現,2019前三季度淨資產收益率較去年大幅下降主要是因為總資產淨利率由6.52%下降到2.43%,這主要系公司淨利潤和營收的下滑所致。2019年前三季度,淨利潤暴跌六成致使銷售淨利率減少近6個百分點,營收減少33.94%的同時總資產小幅增長8.84%,使得資產周轉率減少。
  • 奧司他韋藥物競爭格局將迎新挑戰,多家藥企申報上市
    資料顯示,奧司他韋的原研廠家是羅氏,商品名為達菲,2001 年奧司他韋膠囊在國內獲批;羅氏的另一劑型幹混懸劑在 2005 年 11 月國內申報上市,但是並未獲批。2005 年和 2006 年羅氏將奧司他韋先後授權給上海中西三維藥業、東陽光藥(01558)業生產,分別以商品名 「奧爾菲」和「可威」上市銷售。
  • 海吉亞、康基醫療、甘李藥業三家醫藥股同時上市
    中國基金報 吳羽 泰勒今天,張磊的「朋友們」在二級市場集體火了!投資的三家醫藥股今天集體上市,其中兩家港股,一家A股。康基醫療此前曾兩度試圖衝擊A股上市未果。2017年3月27日,康基醫療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上市申請,並於同年12月27日撤回該申請,彼時的理由為「尋求機會優化公司結構」;2019年6月18日,康基醫療再次提交上市申請,後於8 月26日自願撤回,這一次的考量為「上市時間表漫長且不確定,為了獲得全球性的認可故考慮赴港上市」。
  • 新宇藥業三衝IPO,上市道路命途多舛
    今日財富FortuneToday(ID:FortuneToday-)文 | 郭 文 編 | 尹佳琴從滬市主板到深市中小板,三度衝刺A股IPO的微生物藥物生產商新宇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宇藥業」)的招股書目前正處於被受理的狀態,其上市道路可謂命途多舛
  • 江中藥業、仁和藥業登產品黑榜,轉型受阻,究竟丟失了什麼?
    曾經無限輝煌的江中藥業、仁和藥業兩大老牌藥企,就是鮮活案例。無論是產品登上黑榜、還是業績出現波動,兩者似乎都陷入了重營銷的後遺症中。穿過層層迷霧,老牌藥企究竟丟失了什麼?轉型之路又究竟該怎麼走呢?伴隨醫改腳步的不斷深入,行業正在面臨重新洗牌。變革大潮之下,一些企業的價值凸顯,另一些企業則露出了問題底褲。
  • 中國製藥企業100強排名榜
    在全國工商聯支持下,全國工商聯醫藥業商會發布了2019中國醫藥行業影響力榜單,2019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中國醫藥商業百強、中國連鎖藥店百強及2019中國醫藥行業10大新領軍人物等多個榜單先後推出,吸引了醫藥行業乃至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2019中國醫藥企業排名吧。
  • 跨國藥企上半年收入曝光,強生輝瑞滑坡,前三排名又變了
    近期,跨國藥企上半年財報陸續發布。強生、羅氏、輝瑞暫居前三。從金額上看,與2019年同期相比,多數企業營收下滑或增長乏力。 可以看到,第一季度營收排名中,多年穩居第一把交椅的輝瑞跌倒了第五名,而諾華則挺進前三。 事實上,上述營收和排名變化,最大衝擊還是非專利藥收入跳水。如:輝瑞成熟藥業務營收同比下降37%,直接將輝瑞落下了霸主寶座。 從近年來,跨國藥企的年報情況看,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其市場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
  • 最新| 國內藥企排行公布:恆瑞、豪森、揚子江…
    他們發現,中國製藥業的快速增長,生物技術領域的爆炸式增長和動物保健領域的重要性提升,這些促進了製藥業的民主化進程。如今,「大型製藥企業」的重要性相比五年前有所減弱,2003年,排名前18位的藥企佔行業77%的份額,到2015年,大型製藥公司佔行業價值的54%,而如今它們的價值份額不到50%。
  • 德展健康:子公司嘉林藥業連續8年位列IQVIA國內百強
    摘要:近日,IQVIA發布《IQVIA2019國內前200位企業》的藥企榜單,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嘉林藥業)作為優質藥企已連續8年位列IQVIA國內百強。近日,IQVIA發布《IQVIA 2019國內前200位企業》的藥企榜單,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嘉林藥業)作為優質藥企已連續8年位列IQVIA國內百強。IQVIA是全球領先的整合信息技術與醫療研究服務公司,其發布的《IQVIA 2019國內前200位企業》的藥企榜單是目前國內最受關注、最具權威的藥企排行榜之一。
  • 2020年全球市值千強醫藥企業公布,21家中國藥企躋身百強
    【製藥網 行業動態】據了解,過去8年來,全球投行Torreya通過對全球30000家製藥企業進行追蹤研究,於近期發布了《全球千強藥企報告》。榜單中,中國藥企佔了208家,並且有21家中國藥企躋身百強。   報告按估值對全球前1000家藥企進行了排名。
  • 全球製藥50強最新榜單:輝瑞跌落榜首,4家中國藥企上榜
    有企業在名次中上升,就有其他企業在名次中下滑,此次榜單名次下滑的除了輝瑞,還有強生、賽諾菲、艾伯維和葛蘭素史克,至於下滑的具體原因,均是各家旗下有重磅產品遭遇市場競品的威脅,以強生為例,其重磅產品Remicade(英夫利昔單抗)目前已經有來自Hospira、默沙東/三星Bioepis、輝瑞的生物類似藥獲得FDA批准,並且前兩款藥物已經上市銷售,使得Remicade面臨激烈競爭,只能通過降價和更大的報銷補償維持市場
  • 4個月市值蒸發537億,高瓴資本持股的甘李藥業為何不香了?
    回顧K線走勢,甘李藥業自7月15日衝至204.06元(前復權)高點後,股價便一路回調,至今累計跌幅達46.91%,總市值蒸發近537.5億元。甘李藥業上市後K線走勢甘李藥業上市時披戴光環,除了被媒體稱為「胰島素中茅臺」外,還被高瓴資本加持。
  • 43家藥企違法行為大曝光!一正藥業、健峰藥業、紐蘭藥業……
    重慶:39家藥企被處理!12月10日,重慶市藥監局連發3則行政執法案件信息公開表。執法信息公開表中公示了近期對40家企業的檢查結果以及處罰,涉及醫藥行業的企業包括17家藥品生產經營企業,21家醫療器械企業。
  • 2020年全球製藥企業50強 4家中國藥企上榜
    北京青年報記者6月24日了解到,四家中國製藥企業進入了全球藥企50強榜單,排名最高的是雲南白藥。其他上榜的企業包括中國生物製藥,以及江蘇恆瑞醫藥,上海醫藥也首次上榜。在2020年全球製藥企業50強名單中,羅氏以482.47億美元的銷售額排名頭位,打破輝瑞連續四年排名頭位的局面。
  • 2019年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發布:65家中資上市公司上榜
    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2019年中國醫藥百強榜在珠海發布,65家中資上市公司上榜。8月30日,2020年(第37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在廣東珠海舉辦,會上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醫藥工業百強榜單,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廣州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位列前三,遠大集團和江蘇恆瑞首次進入十強,分別位列第九名和第十名。
  • 3年猛砸40億 新藥「燒錢」愈演愈烈 科倫藥業增長拐點何時現?
    值得一提的是,科倫藥業自2019年以來各報告期,淨利潤的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2.68%、-93.48%、-72.15%和-45.15%,這在同為化學製藥板塊且業務性質趨同的幾家上市公司對比中排名墊底。帶量集採模式下誰能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