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疫情期間,中國電影實際上孕育著另一個創作高峰

2020-11-24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知名導演們看電影市場走出「寒冬」後:廣東能拍出票房「黑馬」

  電影是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產品,但自從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的電影產業停擺大半年,市民也無法進入電影院看大片。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人們紛紛湧入影院,釋放觀影的快感。在電影創作者眼中,中國的電影市場恢復得怎樣了?未來一段時間中國的電影市場行情會怎樣?電影市場的恢復與中國經濟的恢復之間有著怎樣的關聯?對於這些問題,一批業內資深導演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本土知名導演張全欣:

  電影業將助力廣東經濟復甦

  張全欣是中國電影家協會理事、廣東省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電影行業協會副會長,在廣東乃至中國電影行業深耕多年。這些年來,他參與策劃出品了電影《西遊記之大鬧天宮》《杜拉拉升職記》《李小龍我的兄弟》等高票房的商業電影,也大力扶持了《中學時代》《夢想之戰:踢球吧阿妹》等廣東電影。張全欣表示,廣東作為全國最大的票倉,在剛過去的國慶長假,僅廣州的票房就超過1億元,隨著疫情形勢的好轉,電影行業將在廣東經濟復甦中發揮重要作用。「這個票房超出我的預期,廣州的很多電影院都達到上座率最高值,這顯示了廣州經濟復甦的活力。」

  張全欣表示,今年以來的疫情讓整個電影產業都受到衝擊,影院更是首當其衝。他表示,疫情期間,大量電影院、院線關閉,而電影的產業鏈很長,涉及金融、投資、宣發等方方面面,往影視行業的前端推,疫情對正在拍或已完成的片子都有不小的影響。

  但在張全欣看來,疫情的衝擊對電影行業同樣意味著機遇。首先,對於創作者而言,他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潛心創作、打磨劇本,這對創作者來說是個「黃金時期」。「我相信對很多電影人也是這樣,疫情帶來的停擺可以讓他們靜心思考、創作,未必是壞事。」其次,疫情對行業寡頭的影響較大,這也讓廣東的小微影視公司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

  影院有助盤活商場配套

  作為一名電影人,張全欣也為抗疫拼盡出力。今年5月,廣東省電影家協會導演委員會出品了抗疫紀錄片《粵影印記》,這是張全欣與全省50多位電影人合作的抗疫作品;從2月起,張全欣還執導了抗疫主題歌曲MV《向死而生》和《全民抗疫必勝》等五個作品,並為講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片《隔離·愛》擔任總策劃和監製。

  張全欣說,電影院通常是一個地區拉動人流、提升人氣的重要「基礎設施」,對於疫情後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具有重要意義。國家當前提出「雙循環」發展戰略,要擴大內需,影院的拉動作用不可小覷。而影院的活躍程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個地區的經濟活躍程度。

  在張全欣看來,廣東作為全國最大的票倉,隨著人們的觀影需求持續釋放,第四季度廣東的電影市場票房將非常可觀。廣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隨著經濟從疫情中逐步復甦,第四季度電影行業將在拉動廣東經濟復甦中發揮重要作用。「我一直在想,政府能不能發一些電影券,邀請老百姓進入影院看電影,因為他們去了那裡不只看一場電影,可能還要吃飯、喝飲料,買其他東西,這樣有助於把商場裡的其他配套都盤活,整個商場一下子就有人氣了。」

  廣東有條件拍出票房「黑馬」

  作為行業資深人士,張全欣看問題比較長遠。他表示,疫情對電影行業的影響可能會有一個延後效應。「其實我覺得疫情的影響現在還沒有完全呈現出來。明年的上半年會不會沒有好片子?這是我擔心的。因為生產停擺了,一個電影的最快拍攝周期也需要一年,從籌備到拍攝、剪輯,再到宣發,一年是很正常的一個狀態。」 張全欣說,到了明年上半年,大家突然發現,就算疫情好轉了,也可能沒有足夠的好片子讓大家看。因為中國這麼大的票房市場,如果電影的成色不夠,是支撐不起這麼大市場的。

  此外張全欣也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對於廣東很多電影製作方來說,其實也面臨著巨大的機遇, 「比如我們廣東的很多電影公司製作的電影,如果好好打磨一下出精品,是有可能成為『黑馬』的。」張全欣舉例,前年廣東上線了一部本土電影《爸爸我一定行》,這是一部用潮汕話演繹的電影,也成了廣東電影打「翻身仗」的勵志案例。當時這部電影的拍攝成本只花了幾百萬元,也沒有請知名演員,但最後卻有4000多萬元的票房,已經是相當了不起的成績。「他的創新之處在於提出了之前很少聽到一個電影流派,叫潮汕電影,在後期宣發時,成功地發動了潮汕人來觀看。」張全欣說,這樣的案例讓人振奮。

  而作為廣東本地導演,這些年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拍攝出具有廣東特色的高票房電影。在他看來,廣東電影行業不缺人才。「我覺得目前的短板在於廣東這裡沒有對於電影大資金投入的公司和電影行業的專業融資渠道,還需要全方位地制定政策和發動民間力量加大對本地電影人的扶持和投入,這樣才能讓創作、製作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知名導演賈樟柯:

  「非常時期更要為行業發聲」

  在近日開幕的第4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上,來自全球24個國家的53部影片陸續亮相。關於中國電影行業在疫情後的前景,知名導演賈樟柯在回復記者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電影產業的各個鏈條都產生了很大衝擊。但疫情也讓他對這個行業對電影有了更新的理解、更堅定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為電影行業發聲。「現在世界風雲變化,處在一個不確定、不穩定期,我們中國電影人仍然用我們的電影,保持著跟世界的交流、對話,傳達著我們的聲音。」

  賈樟柯表示,疫情在給電影業帶來衝擊的同時,也會給電影行業帶來機遇。雖然因為疫情,大家出去拍片的量少了,但是電影工作者坐在家裡寫劇本、寫方案的時間多了,可以產出更多精品劇本。賈樟柯認為,疫情期間,中國電影實際上孕育著另一個創作高峰,因此他對於中國電影行業的前景還是充滿樂觀。

  本土知名兒童電影導演周勇:

  「國慶檔還是少了學生群體」

  「疫情的影響依然不能忽視,就以今年國慶檔為例,還是少了學生群體對院線票房的貢獻。」廣東省影視行業協會會長,本土知名兒童電影導演周勇認為,在火爆的國慶檔票房背後,疫情帶來的影響依然沒有完全消除,行業依然處於「低谷期」。

  他解釋,在往年國慶檔,學生群體對於院線票房是不小的「助力」,但是今年國慶檔由於受疫情影響,學生群體在國慶期間卻較少光顧院線,因此少了這部分的票房。

  周勇以同樣是在去年國慶檔上映的影片《我和我的祖國》與今年國慶檔上映的影片《我和我的家鄉》進行了對比:《我和我的祖國》成為同檔期的最大贏家,最終總票房高達31.7億人民幣;而《我和我的家鄉》作為《我和我的祖國》的姊妹篇,儘管如今票房已經突破24億元,但是距離30億元的目標依然有差距,不得不說也是受到了疫情的影響。

  但周勇表示,同樣需要看到的是,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進一步推進,人們對於院線觀影的信心也在不斷增強。「相信未來用不了多久,院線的上座率限制也會完全放開。」

  青年導演白志強:

  「對作品明年上映有信心」

  在近日開幕的第七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上,來自全世界的3500部作品裡有17部電影入選特別推薦名單,其中青年導演白志強的作品《撥浪鼓咚咚響》是其中唯一一部國產劇情片。

  白志強告訴記者,自己這部作品未來還是要進入院線的,由於疫情的影響,造成了國慶檔、春節檔的影片扎堆,作為體量較小的一部作品,他計劃於明年再進入院線上映自己的作品。

  對於未來疫情是否會繼續大範圍影響電影產業,白志強認為「肯定不會了」。他解釋,秋冬季來臨,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有所反覆,但應該不會再出現疫情初期那樣大範圍院線停映的情況,「我對明年電影上映很有信心。」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李江濤 )

相關焦點

  • 賈樟柯:中國電影產業正從疫情中復甦,前景不可限量
    關於中國電影行業在疫情後的前景,著名導演賈樟柯在回復記者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性的公共衛生的事件,對整個電影產業的各個鏈條都產生了很大衝擊。比如說,2020年是電影誕生的第125年,卻因新冠疫情被迫停工178天。但疫情也讓自己對這個行業對電影有了更新的理解、更堅定的信心。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為整個電影行業發聲。
  • 賈樟柯:對電影的愛能徵服一切
    7月25日,上影節開幕首日,賈樟柯的行程排得滿滿當當:他在上午出席了創作者論壇,下午作為「電影學堂」首位嘉賓,與業內人士及影迷分享在疫情期間的生活以及電影創作的收穫。   「我在老家的村裡住了三個多月,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已經變成一個農人了。來到上海,感覺既熟悉又陌生。」賈樟柯說。
  • 賈樟柯擔任上影節「電影學堂」首位嘉賓
    7月25日,上影節開幕首日,賈樟柯的行程排得滿滿當當:他在上午出席了創作者論壇,下午作為「電影學堂」首位嘉賓,與業內人士及影迷分享在疫情期間的生活以及電影創作的收穫。賈樟柯說。喜歡「電影工作者」這個稱呼,因為有「勞作的感覺」疫情期間,賈樟柯並沒有停止工作。他從1月開始待在北京,每天寫作。除了雜誌約稿之外,他還寫了共12講、70000多字的電影有聲讀物以及兩個劇本。疫情穩定下來之後,他回到老家,一邊過著鋤草、種菜的農家生活,一邊不忘為行業的復工復產吆喝。
  • 賈樟柯說:100多天的等待,讓我們重新理解了電影
    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首日,這位知名導演、製片人專程從家鄉山西省汾陽市賈家莊來到上海,參加完中國電影產業高峰論壇,又亮相首場「電影學堂」賈樟柯導演大師班,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和創作。在老家的村裡住了三個多月,賈樟柯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作息時間都變成農業社會的了,借著電影節來到上海,感覺既熟悉又陌生。」
  • 賈樟柯,中國電影最後一位遊俠
    慘澹的電影行業催生了網友無窮的幽默感:「有人說疫情讓中國電影業倒退三十年,我心想還有這等好事。」這是最近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則笑話。 但比起影迷們在觀影體驗上的長時間空檔,全世界的名導們可都沒有閒著。 3月初從柏林電影節歸來的賈科長,隔離在家期間,搞起直播、開設音頻節目,講述自己的電影經驗。 上周,賈樟柯導演以「疫情」為背景創作的短片《來訪》上線,短片用一次到訪,描繪疫情之下,人人自危的各種生活日常,又表明在危機之下,人類彼此聯結的強大生命力。
  • 在山西老家「務農」的三個月,賈樟柯悟出了什麼?
    7月25日,上影節開幕首日,賈樟柯的行程排得滿滿當當:他在上午出席了創作者論壇,下午作為「電影學堂」首位嘉賓,與業內人士及影迷分享在疫情期間的生活以及電影創作的收穫。賈樟柯說。喜歡「電影工作者」這個稱呼,因為有「勞作的感覺」疫情期間,賈樟柯並沒有停止工作。他從1月開始待在北京,每天寫作。除了雜誌約稿之外,他還寫了共12講、70000多字的電影有聲讀物以及兩個劇本。疫情穩定下來之後,他回到老家,一邊過著鋤草、種菜的農家生活,一邊不忘為行業的復工復產吆喝。
  • 疫情期間 賈樟柯用手機在家拍了一部短片
    疫情期間,導演們也沒閒著,很多導演都宅在家裡寫劇本。著名導演賈樟柯近日在微博透露:一隻手機、一臺電腦,短片製作完成。紅星新聞記者獲悉,賈樟柯導演和希臘塞薩洛尼基國際電影節合作的這部短片名為《訪客》,目前已經完成了製作。
  • SIFF金爵論壇|黃渤、賈樟柯、文牧野對談電影創作的復工復產
    開幕論壇的下半場,三位具有代表性的知名電影導演,就疫情期間的創作以及復工計劃展開對談。從中也展現了一個「疫情期間的電影」的鏡像。這也徵得了另外一部監製日本的河瀨直美導演的同意,對於鵬飛導演這樣年輕導演的作品來說,把這樣一個年輕人在疫情期間經歷很多製作上的困難完成的一部影片放到上海電影節來,既是對上海電影節的支持也是對中國電影的支持,我們自己首先要把最好的東西拿到電影節來。
  • 賈樟柯:拍一部電影就是體驗一種人生
    原標題:上海電影節「電影學堂」請賈樟柯開講拍一部電影就是體驗一種人生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首日,「電影學堂」迎來中國電影名家——導演、製片人、作家賈樟柯。賈樟柯此次專程從家鄉山西省汾陽市賈家莊來到上海,與業內人士及影迷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和創作,以及電影創作的收穫。
  • 「上海電影節」賈樟柯:疫情後會有更適合大銀幕的電影出現
    記者 | 劉燕秋 戴天文編輯 | 7月25日,在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論壇上,導演賈樟柯表示,中國電影和世界電影被疫情中斷了半年,上海電影節是恢復後的第一個電影節,作為電影人有義務支持,最好的支持手段就是帶來製作的優秀電影。「我自己還有兩家電影院,100多天不營業,70多個員工沒有裁員。
  • 賈樟柯:拍一部電影,就是與觀眾過一段生活
    賈樟柯此次專程從家鄉山西省汾陽市賈家莊來到上海,與業內人士及影迷分享自己在疫情期間的生活和創作,以及電影創作的收穫。通過社交網絡,賈樟柯在疫情期間爆爆米花、鋤草、種田的田園生活,被不少影迷津津樂道。談及這段田園生活,賈樟柯說,這既是寫作工作的調劑,也讓他對中國社會有了新的理解。「中國為什麼這麼有韌勁,跟我們有廣闊的農村有關。大多數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有個老家,我們還有這樣一個穩定的後方。
  • 在疫情期間,賈樟柯用4分鐘短片撼動人心的反思
    其中,中國導演賈樟柯也參與此次計劃,完成名為《來訪》(Visit)的作品。 花不到五分鐘,看完這支以黑白為底蘊的短片,第一個想法是非常非常好看。賈樟柯第一場戲便巧妙運用聲音抓人心,開場,友人到訪,敲門數秒,迎面而來的是探身而出的額溫槍,賈樟柯在此配上「槍枝」音效,"額溫槍「喻為「槍枝」,肅殺氛圍秒瞬建立,疫情底下人心惶惶,戒慎恐懼,額溫槍具備防身效果,口罩轉化成防毒面具,此情此景,戰爭可比擬。
  • 上海電影節|賈樟柯:疫情之後會有更加具有電影感的作品出來
    最大的收穫就是幫『理想國』做了一個電影方面的普及性有聲讀物(《電影,我只略知一二》),疫情期間寫了12講。這段時間,一共寫了70000多字的文章,也包括兩個劇本。」「對我來說,疫情的前半段基本沒有什麼影響,只是你不能外出了,產生更多的封閉感。」「後來,我就從北京回了老家。疫情得到控制之後,那時就比較多的是為行業的復工復產做一些呼籲和努力。
  • 賈樟柯:拍一部電影,讓觀眾過一段生活|直擊上影節電影學堂
    「電影院的美感在哪,美學在哪,我相信經過疫情之後,電影工作者能夠拍出更有電影感的電影,更適合在電影院大銀幕觀看的電影。」 影院復工後的首次影人盛會上,在賈家莊從事農忙的賈樟柯趕回上海。疫情期間,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業生活將近三個月,賈樟柯逐漸從緊張的電影工作中慢下來。不過,作為從業數十年的影人,三個月改變的是生活習慣,不變的是對電影的思考和探索。
  • 賈樟柯疫情短片《來訪》上線!茶變洗手液,這是你的日常嗎
    導演賈樟柯以新冠肺炎疫情為背景創作的短片《來訪》,在今天下午上線了!這是希臘塞薩洛尼基電影節策劃的以「空間」為主題,以疫情為背景,聚焦隔離生活的短片拍攝計劃。該計劃邀請來自全球多位導演同題創作,每部片長3分鐘左右,要求必須全部在室內空間完成。賈樟柯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這組短片的完成,標誌著生命的勝利。在此危難時刻,我們需要彼此的言語和信念,通過電影突顯我們彼此的聯結。」
  • Feature 專欄 | 賈樟柯SIFF大師班隨堂筆記
    疫情期間,賈樟柯導演前後完成了7萬字的文字創作,同時還完成了兩部劇本的創作。他在大師班上說,文學創作本身就是處理信息的過程。在信息被碎片化的當下,文學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因為文學創作其本身就是對碎片化信息與感受的整合。作為身處於資訊時代的我們,都需要一種處理信息、處理生活,並加以思考的能力。或許大師班的意義,並不僅在於聽。或在於記筆記,更多地是在於記錄後的整理與思考,故而有了以下的文字。
  • 「小城又逢春」——傾聽田壯壯與賈樟柯的對話
    「小城之春」劇場,以費穆導演1984年名作《小城之春》命名,它是中國電影美學史上的一個高峰。2002年,田壯壯導演將《小城之春》重新翻拍,並獲得當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大獎,可以說在中國電影史上有兩次《小城之春》這樣的美學高峰。
  • 賈樟柯: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的全部生命都是電影,那你快跑吧
    「在疫情之後,世界的導演會被重新劃分」 疫情打斷的不止是《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上映計劃,線下電影行業都在疫情期間停擺了。電影不能拍了,劇組都解散回了家,電影院也關門了。為了生存,一些電影院被迫變成超市和大排檔,有些還被改成了影樓。
  • 佛山文藝精品創作勇攀高峰
    現場畫家梁建華正在介紹自己的作品《眾志成城》。   4.剪紙藝術家饒寶蓮展示她的作品《武漢加油》,該作品反映了疫情期間佛山馳援武漢的醫務人員的光輝形象。   粵劇《紅頭巾》由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主演,將20世紀初期的三水置於下南洋這個中國歷史上三次人口大遷徙之一的大背景中,凸顯三水地理環境的得天獨厚和廣東人民的勤勞勇敢,串連起三水的人文傳說和民情風俗。這部劇也被列入2018~2021年廣東省文藝創作生產(戲劇)重點選題。記者獲悉,該劇原定於今年年中首演,受疫情影響首演計劃推遲至下半年,目前主創團隊已完成劇本撰寫,計劃7月初正式開排。
  • 賈樟柯:梁鴻的小說讓我有拍成電影的衝動
    而2020年年初,賈樟柯最新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國際電影節首映,電影詩意而坦誠的鏡頭對準的是我們熟悉又陌生的廣袤鄉村和書寫我們鄉村的作家們(梁鴻是其中的講述者之一),他們的口述與回望,呈現了一幅色彩明麗的中國社會變遷圖景。賈樟柯和梁鴻,都是對時代情緒和現實生活具有敏感捕捉力的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