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 如果有人告訴你他的全部生命都是電影,那你快跑吧

2021-02-08 WeLens
導演賈樟柯曾說,自己從拍第一部電影開始就過著一種雙重的生活。「一方面,我的每一部電影都紮根山西大地,一直在講述山西的故事;另一方面,我又帶著這些作品,往來於世界各地各種各樣的電影節。」 

他在三年前創辦了平遙國際電影展。

與往屆一樣,第四屆排片單中有許多影片是亞洲首映,這些影片中,不乏新人導演的作品。今年的主題是「電影,從來不是孤城(Only Film……)」,關於這個主題,賈樟柯是這樣解釋的:它內在的動力,就是我們的熱情和對它的愛,讓電影沒有變成一座孤立無援的孤城。

在平遙電影展之前,賈樟柯在上海榮宅舉辦了首個藝術個展,展覽開始之前,我們通過視頻連線了賈樟柯。

在場 X 賈樟柯

正式連線之前,導演賈樟柯向身邊的工作人員提出請求:「我可以抽菸嗎?」

 

賈樟柯的菸癮很重。他曾經戒了一段時間,當時為了對抗菸癮,他嗑起了花生瓜子,也就此發胖了。在電影剪輯時,被工作人員嫌棄吃東西聲音太大。於是,他開始抽起了雪茄,他解釋是,雪茄不過肺。

 

似乎對於著裝還有一些不安,賈樟柯小聲地詢問旁人的意見,「很上鏡?」

 

視頻終於接通了,賈樟柯戴著墨鏡,穿著一件黑襯衫,開始慢悠悠地介紹著他的個展,這是與Prada Mode合作的特定場域創作,主題叫「面MIAN」。

連線的幾天之後,我們在上海榮宅再次見到了賈樟柯。他依然穿著一身黑,卻摘下了墨鏡。

 

上海榮宅是「麵粉大王」榮宗敬的故居。賈樟柯自己也說過,「面」讓他安心,因為他知道面的生產工序,也知道吃了一碗麵就可以讓他活下去。而為了讓觀者吃上一碗麵,他特地帶著山河故人·家廚的廚師一起來了上海,這也是個展的第一章節「吃麵」。

 

「面」有許多個意思。在第三章節「會面」中,賈樟柯將10年前拍攝的《海上傳奇》重新剪輯,以多屏的方式展示在各個房間裡。

《海上傳奇》劇照

其中,杜美如女士提起父親杜月笙的一句話:人生要吃好「三碗面」:體面、場面、情面。賈樟柯一直對這句話念念不忘,這次也以此為契機,邀請了四組嘉賓進行對談:也像是在介紹著賈樟柯的不同身份:電影院老闆、文學中年、作家。直到最後一場對談,賈樟柯才回歸了導演的身份。

 

前三場對談,賈樟柯一直穿著黑夾克,腳上是一雙休閒鞋。最後一場對談,他換下了夾克,穿上了西裝。那場對談的嘉賓是廖凡、齊溪和文淇,在觀眾席上,還坐著《山河故人》裡扮演母子的趙濤和榮梓杉和作家梁鴻。

 

對談結束之後,賈樟柯走到觀眾席裡與梁鴻打了個招呼。「我先去抽支煙了。」說完,他轉身離場。

「過去不要說跳舞了,

在人前說話大家都很害羞」

 

很多年前,賈樟柯就有過開攝影個展的念頭,當時他就想,可以把「紋身人」作為一個系列展出。儘管紋身在現在已經是一件很普通的裝飾物了,但在以前,紋身幾乎是反叛的象徵。賈樟柯的電影裡有很多性格反叛的人物,卻很少出現紋身。

 

 

他開始拍攝紋身也是出於偶然。十幾年前,有一年夏天拍攝的時候,劇組裡有一個軌道員,是個年輕的小夥子,因為天氣很熱,他脫掉了上衣,背後是一整個關公紋身。這個發現讓賈樟柯很震驚,於是他拍下了這個紋身。

 

那些照片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但賈樟柯卻也以此為契機,開始拍攝起別人的紋身。最開始是年輕人,後來他也把鏡頭對準了中年人,「我覺得很有趣,他們的青春發生過怎樣千奇百怪的事情?」

 

 

賈樟柯一直記得有一個做棺材的木匠,此人看上去十分老實木訥,但在手臂上卻紋了一個「恨」字,這和他小時候那個在手臂上寫上「忍」的同學一樣,這樣的紋身都自帶著一種故事感,不是為了美,而是紋身主人生活遭遇的投射。但他幾乎不讓自己的拍攝對象對他講故事,他更喜歡自己去想像那些紋身背後的故事。

 

與紋身相似,迪斯科也是一種自我的釋放。「過去不要說跳舞了,在人前說話大家都很害羞,」賈樟柯回憶,而迪斯科則通過肢體的舞動讓跳舞的人把內心的情緒外放到表面。

 

 

迪斯科常常出現在賈樟柯的電影中,迪廳也是男女主角發展感情的地方。

 

《山河故人》

 

年輕時的賈樟柯喜歡蹦迪,喜歡搖滾,還沉迷過霹靂舞。在電影學院讀書時,他常去電影學院附近的NASA的迪廳跳舞。為了在《山河故人》中用使用當時的流行曲Go West,他不惜用重金買下了版權。

有一年夏天他還跟著一個叫做「東北虎霹靂舞太空柔姿舞團」去走穴,他騙父親自己是去同學家學英語,跟著舞團一路從山西汾陽跨過黃河去了陝西榆林演出。在那個舞團裡,他還給自己起了個藝名,叫「阿偉」。

 

就像那個夏天的走穴一樣,為了接觸到更多的文化資源,賈樟柯和他的同齡人們只能移動,從縣城到省會,再從省會到首都。

 

這些年,賈樟柯不斷在家鄉與城市之間來回遷徙,有人說賈樟柯是一個候鳥型的人,但也正是因為城市的生活經歷,讓賈樟柯對「故鄉」有了更多的理解。

 

 

「我沒有辦法不講故鄉,

因為它是我的思維方法」

 

賈樟柯在21歲的時候離開了汾陽,到太原學美術,後又到了北京,將近30年,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城市裡度過的。

 

但「故鄉」依然在賈樟柯的作品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記。汾陽人看《小武》,第一件事就是對號入座。賈樟柯很苦惱,只好不斷澄清,這些都是虛構的,都是虛構的。

 

《小武》

 

「我沒有辦法不講故鄉,因為它是我的思維方法,」賈樟柯說,「我覺得我自己的語言模式,我自己的情感方法,這個對於人對於事情的理解,都是山西人。」

 

故鄉的生活又像一座圍城一樣,他一直有離開的衝動,但在離開之後,又有強烈的回去的衝動。故鄉早已融入了賈樟柯的生活秩序裡,而城市也給了賈樟柯另一個角度去理解自己的故鄉,這個全新的角度正是距離感所帶來的。

 

與賈樟柯不同,許知遠一直都有一種無根感,在他年輕的時候,他一直都想逃離北京的生活,與他相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成了無根的人,甚至是世界人,賈樟柯覺得這也挺好。

 

我們要做一個真實的人,如果你是一個真實意義上的無根的人,那麼不要強行給自己安一個家。但如果你是一個有家的人,有牽絆,有故鄉,那你要忠於自己的故鄉。其實忠於自己就好。」

 

賈樟柯也不只拍攝自己的故鄉。10年前,他走訪了50幾位與上海相關的人士,製作了《海上傳奇》,通過那些後人的口述,描繪了另一個上海。10年之後,他跟著4位文學家回到了他們各自的家鄉去。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兩款海報,左邊的海報正著看山,倒著看海,有某種中國社會的辯證哲學。右邊的海報則是一片幽黯的大海,筆是一座燈塔,翻譯過來就是文學的力量。

 

從40年代到70年代,中國社會經歷了巨變,而同時,人們在農村都經歷了什麼?很多作家的作品都與鄉村有密切關聯,這也是這部紀錄片最初被命名為《一個村莊的文學》的原因。

直到後來作家餘華講了他的故事,小時候他看見的大海是黃色的,但課本上都說是藍色的,他的夢想就是能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地方。於是《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便成了紀錄片的新名字。作為一部紀錄片的名字,《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似乎更有詩意,又有點愚公移山的意思,這些人忙忙活活這幾十年在做些什麼?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賈樟柯曾經在書中「到訪」過這些作者們的故鄉。他記得梁鴻故鄉裡的夜晚,那些夜晚與他在汾陽、在北京的夜晚都不一樣。但當賈樟柯真正到了梁莊以後,卻無法融入那樣的夜晚。但正如賈樟柯所說,這也正是文學的魅力。

 

文學總是給讀者更多的東西,這些更多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是存在的,只是我們捕捉不到而已,文學家用文字去呈現出來,存在於一種意會裡,文學家對於故鄉的意會也是最美妙的。」

 

這部紀錄片原定於今年4月份上映,被新冠疫情打亂了腳步。

 

 

「在疫情之後,

世界的導演會被重新劃分」

 

疫情打斷的不止是《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上映計劃,線下電影行業都在疫情期間停擺了。電影不能拍了,劇組都解散回了家,電影院也關門了。為了生存,一些電影院被迫變成超市和大排檔,有些還被改成了影樓。

 

但賈樟柯說,生活裡只有電影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如果有人告訴你他的全部生命都是電影,那你快跑吧。」疫情的前半段,他被困在北京,後半段,他又滯留在家鄉。他也沒閒著,開始在微博自稱起老漢,回歸田園,搞起了副業,當起了網課教師,偶爾也會與網友們分享種地的日常。

 

 

與電影相關的工作也沒有停下。他修改了十幾年前創作的《在清朝》劇本,創作了一個與年輕人相關的新劇本。他也終於找到時間,把一直想做的電影基礎知識課程講稿完成了,做成了音頻課。

 

他也為媒體寫了一些文章。在為荷蘭電影雜誌的撰稿中,賈樟柯寫到,這個世界的導演會被重新劃分。「過去電影史劃分導演史按二戰來分的,經歷過二戰的和沒有經歷過的。在疫情之後,電影導演又會劃分為經歷過疫情的和沒有經歷過的。」

 

賈樟柯給荷蘭的電影雜誌寫的文章

 

這次席捲全世界的新冠疫情一邊逼迫著所有人做出改變,一邊也讓大眾對現有的生活進行新的思考與反思。所有人都是疫情的經歷者,每個人都希望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電影也可以成為一個這樣的媒介和渠道。」

 

新冠疫情也總是讓人想到17年前的非典。但也有些不同,在非典的時候,沒有人有經驗,不知道如何應對,現在回想起來,似乎只剩下了一種氛圍,記憶都變得不可靠了。

 

賈樟柯已經不記得非典的時候他在做什麼了。他只記得北京成了空城,喝過許多板藍根,還有當時緊張的氣氛,卻忘了是怎樣一種緊張。他只記得這麼一個場景:在安華橋邊的一個小區門口停著一輛救護車,醫務人員穿著白色的防護服,像外星人一樣,正在運送一個病人。

 

所有細節都被遺忘了,也正因為在非典時吃了虧,賈樟柯在這次疫情來臨的時候才能夠做出及時的反應。他接受了希臘塞薩洛尼基電影節的創作邀請,與建築師廉毅銳和電影人梁嘉豔一起,花了一天時間,用一臺手機拍攝了短片《來訪》。賈樟柯說,這種記錄是「感受到的最直接疼痛」。

 

「為什麼銀幕世界要缺少記錄和直接的疼痛?」

 

《來訪》

 

電影發明之初,創作者可以拿著攝影機進入到事件現場,用影像記錄和表現即時的感受。它不需要經過漫長的工業製作流程,可以與社會現實產生互動,當瞬息萬變的世界發生影響人類的事件的時候,攝影機總在場。

當《來訪》在《紐約時報》上首發,賈樟柯在文中說道:「這組短片的完成,標誌著生命的勝利。」

 

但同時,賈樟柯也在警惕著疫情可能給電影工業帶來的威脅。

 

 

「分眾會讓我們失去

各種各樣的可能性」

 

這場疫情讓賈樟柯突然發現,電影工業已然是如此全球化了。

 

從98年開始拍電影到現在,賈樟柯的主要班底都是他的大學同學,總覺得都是自己人在一起做的事情。但當疫情一來,所有的連接都被迫中斷,國境線封閉,航班取消,所有的聯絡也都搬到了線上,很多電影已經是跨國製作了。

 

非典的時候,賈樟柯創作了《世界》。當時全球化浪潮席捲而來,正是對於全球化出於焦慮的狀態之中。而到了今年疫情,社會上多了許多的衝突,人們的焦慮也轉變成了對全球化被中斷的焦慮。

 

《世界》

 

十七年間,每個人都已經與這個世界深刻地發生過聯繫,這種聯繫真的能夠被切斷嗎?「在這場聯繫被中斷的疫情中,如何通過各種方法努力建立我們與世界的外部世界的接觸,很可能是現在以及將來一段時間內的文化思考。」

 

他在疫情中重新學習到的另一個知識,是電影是集體的觀看,是一門聚眾的藝術。這其實是他剛進電影學院的時候就學過的定義,但直到這次新冠疫情讓所有電影院都關門之後,他才真正理解了這個定義。

 

電影從業者在這場疫情中都感到恐慌,讓他們恐慌的不是沒有辦法拍電影這件事,而是電影院中的電影不要就此消失。在疫情期間,人人都可以拿著手機和電腦,在家裡看電影。

 

 

這次經歷又讓賈樟柯重新回味羅蘭巴特爾在《走出電影院》裡的一句話:電影是因為電影院存在而存在的。並不是拍攝完成之後,電影就是一部電影。

 

相對於現在新興崛起的其他媒介,電影已經是一種十分古老的藝術。「對於從事電影工作的人來說,怎麼樣延緩它衰落的速度,已經變成了我們的一項工作。」

 

《來訪》

 

最近幾年,賈樟柯不斷跨界,也上了綜藝。他也開始擔任製片人,挖掘年輕的電影人。但賈樟柯承認,自己是一個非常不成功的製片人。

 

「我自己做製片人主要是喜歡那些東西,是幫助那些年輕人把電影拍出來,在電影的經營管理上確實非常一般。

 

賈樟柯稱他投資的電影也許商業價值不大,但「都在藝術上取得了成功」。他需要做的就是用他現有的資源幫助那些年輕人克服困難,讓影片面世,與觀眾見面。

 

賈樟柯監製的新片《不止不休》,他在裡面飾演一個村霸。

 

導演依然是賈樟柯最為人熟知的身份。但在他最近的電影中,似乎只剩下自我重複了。有人說,「賈樟柯的電影就是『現實主義』加一點『趙濤』。」最初作品中,他作為導演的衝突還在嗎?他回答,衝突無處不在。

 

如果沒有衝突就不會有限制,它是一些極端的感受,可能會觸動了你的良知、尊嚴,它可能是關於平等、公正,或者是給你壓迫感,甚至還可能是優越的生活,這些都有可能最終轉化成創作的熱情。

好書推薦

《賈想1》+《賈想2》

「我所處的時代,滿是無法阻擋的變化。拿起攝影機拍攝這顛覆坍塌的變化,或許是我的天命。」電影導演賈樟柯回顧其1996年到2016年的電影創作,梳理總結了電影內外的思索,將多年的活動蹤跡記錄成《賈想1》+《賈想2》。

相關焦點

  • 賈樟柯用這部新電影告訴你:時間都去哪兒了
    【文藝星青年按】由中國導演賈樟柯參與導演並擔任監製的「金磚國家」合拍電影——《時間去哪兒了》將於10月19日與大家見面。  無論是摘得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的《三峽好人》,還是榮獲第66屆坎城電影節最佳編劇獎的《天註定》,或是國內外好評不斷的《山河故人》,還是如今這部《時間去哪兒了》,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代表性人物之一的賈樟柯,始終堅持用他細膩而又極富穿透力的鏡頭表達著對現實生活的深切關注。今天,文藝星青年帶你走近賈樟柯,與他來一場有關「光影」的對話。
  • 20年前,那部叫《羅拉快跑》的電影上映了.
    那就是:快速的剪輯、非線性敘事、真人動畫結合、靈動的配樂,還有兩位討人喜歡的主角。34歲的導演湯姆-提克威(Tom-Tykwer)憑藉這部《羅拉快跑》一夜成名。大多數人在聽到《羅拉快跑》時的第一反應都是羅拉滿頭火焰般的紅髮。幾乎在電影的每一幕裡羅拉都在奔跑,不停地奔跑,為了拯救男友曼尼,為了生命,為了愛情。
  • 蘿拉快跑——及時把握生命的可能性
    德國導演湯姆蒂奎伊通過電影和電視向我們解釋了命運、人生的方向和可能性。在短短81分鐘的時間裡,蒂克維帶領我們重新體驗了生命與命運的神奇碰撞。蒂克維自己曾經說過《蘿拉快跑》是一部關於世界可能性、生命可能性和電影可能性的電影。這部電影沒有好萊塢科幻大片的硬核,甚至讓人看得頭暈目眩,但他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心理震撼和生活體驗。
  • 賈樟柯與他的「縣城」電影
    或許是縣城地緣的閉塞,那個時候99.9%的人都不知道電影是什麼東西。賈樟柯也不知道。你要是認識80年代的賈樟柯,你經常能夠在汾陽的迪廳碰見他,即便沒遇見也能隨便找個服務員問詢便能知道賈樟柯的去處。他踢踏舞跳的好,是個名人。
  • 賈樟柯:告訴自己不要被邊緣化
    很多人覺得這些音樂和聲音過於接地氣,和賈樟柯的電影格格不入,但事實恰恰相反。「我生活中還真不愛聽這種音樂,」賈樟柯笑著說道,他喜歡搖滾,「但是流行音樂構成了中國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支撐起了中小城市最真實的聲音空間。」賈樟柯解釋說,滿街交響樂,那不是中國。
  • 賈樟柯:告訴自己不要被邊緣化
    在賈樟柯看來,迪斯科和文身的屬性相同,在上世紀80年代,人是含蓄害羞的,而迪斯科和文身都解放了身體,「在這背後,是情感自由表達的一個體現」。賈樟柯經常聚焦於「表面」,就和他電影中那些俗氣的音樂一樣。他的電影被戲稱為「可以一覽流行音樂簡史」。
  • 編導|電影《羅拉快跑》影評範例
    然而導演所要闡述的思想、表達的情感都在這微乎其微的「三次」上面體現的淋漓盡致。電影的主題從題目便可看出——「跑」。整部電影都在羅拉的奔跑節奏當中進行一點點勾描、誇大。染著紅髮的羅拉像一位追風少女跑出房門,跑下樓梯,跑過大街小巷,跑過人群車輛。
  • 金句小王子賈樟柯
    這個長期缺席大銀幕卻聲名赫赫的導演捧出一部一面關照時代現實,一面關懷人性情感,同時充分發揮自己電影美學優勢的「集大成之作」。目前《山河故人》這部電影在包括豆瓣和各個票務平臺網站上的評分都算得上是高。我覺得多數觀眾如果有心願意去看一看賈樟柯的電影,也會從中感受到山河鬥轉,故人易逝的悲涼,畢竟「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這樣放諸四海皆準的人生憾事很容易引起共鳴。
  • 那一年,張藝謀票房3億,賈樟柯30萬,還有一部402元
    成立「青年實驗電影小組」,立志要拍出大師級作品。 為了籌集拍電影資金,他替別人寫不署名的劇本。曾幫一個熟人寫了一個二十集的劇本。那人說:你寫吧,錢不是問題。 等到劇本寫完了,那個抱著兩箱子東西來,說這是劇本的稿費。
  • 汾陽小子賈樟柯,註定不平凡的電影人生
    《小武》、《站臺》、《任逍遙》被稱為賈樟柯「故鄉三部曲」的電影,為賈樟柯開啟了國際電影節的大門。董卿曾經在《朗讀者》中問過賈樟柯,如果沒有做導演現在的他會是在做什麼?賈樟柯回答說,如果沒有做導演,也一定是做與文學有關的事情。他從小就有文化天賦,甚至我曾經將他的文學天賦理解為:悲天憫人。
  • 電影 | 喜歡,輕吻,快跑
    Numéro:《喜歡,輕吻,快跑》(Plaire, aimer et courir vite)與你先前的電影或多或少都有類似之處,那這部電影的想法從何而來對我來說,《喜歡,輕吻,快跑》的主題應該是一個人將時代的接力棒交給了另一個人,他們之間傳遞的是先輩們留下的重要思想,尤其體現在文學層面上。在影片的尾聲,我們可以看到Arthur這一角色找到了自信,展開了他的獨白。說到底,我覺得《喜歡,輕吻,快跑》其實刻畫的是一個男人在兩個不同人生階段的狀態。只有跨越了一個階段之後,才會明白自己終將被下一代所取代。可能這也是電影的悲劇色彩和戲劇張力所在吧。
  • 喜歡,輕吻,快跑
    巴黎中年作家雅克(上圖右)在電影院初次邂逅亞瑟(上圖左),告訴他正在放映的電影《鋼琴課》(The Piano, 1993)是值得一看的電影,為他們之間的愛情需要經歷磨難和死亡,做著鋪墊。他們在對話中,旁邊有人「噓」了他們一聲,恐怕就在責怪他們對獲金棕櫚獎電影的不夠尊重和崇拜而氣憤。真是「人生比電影更蠢」還是「電影在愚蠢中搖擺不定」,全看情境。
  • 賈樟柯這部電影,你看過嗎
    男人粗喘著氣:「這都什麼年代了,你還裝純裝處女」。倒也不是非要從專業角度來聊被禁經歷對他的作品產生了什麼影響,畢竟對一個普通影迷來說,最現實的問題是——找到觀影渠道太難。國內的導演,名氣到了賈樟柯這份兒上的,視頻網站上很容易都能找到資源。但是,賈樟柯是個例外。
  • 賈樟柯,你憑什麼被稱為「坎城親兒子」?
    所以有媒體直接稱呼他為「坎城親兒子」。賈樟柯生於中國山西汾陽,考大學的時候,由於數學太差,父母把他送到太原去上山西大學的一個美術班,好準備考美術院校。在美術班的時候,賈樟柯常去學校附近的一個「公路局電影院」看電影。從此奠定了賈樟柯的導演夢。
  • 我的第一次平遙電影展:賈樟柯留下的,不止電影-虎嗅網
    傍晚,工作人員突然通知,賈樟柯將在晚上7點半接受媒體群訪。事發突然,媒體會上,賈樟柯宣布的消息更令人措手不及——這將是他的團隊最後一次做平遙國際電影展。他說:「我們沒有花政府一分錢,全部是社會的資本,我們已經把這個品牌打造好了。」從明年起,電影節公司、設施將被捐贈給平遙政府。賈樟柯調侃,希望平遙國際電影展擺脫賈樟柯「陰影」。
  • 賈樟柯,中國電影最後一位遊俠
    慘澹的電影行業催生了網友無窮的幽默感:「有人說疫情讓中國電影業倒退三十年,我心想還有這等好事。」這是最近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則笑話。 但比起影迷們在觀影體驗上的長時間空檔,全世界的名導們可都沒有閒著。 儘管彼時的他,還不明白張藝謀在柏林電影節上的那句話對他意味著什麼,但那首《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還是隨著鞏俐晃動的花轎和姜文高大的身軀,唱進了小鎮青年賈樟柯的心裡。
  • 重磅消息 | 沒有賈樟柯的平遙,你還會去嗎?
    但是它的弱點就是沒時間上票臺,因為如果上貓眼、淘票票需要很長時間的提前量,我們的選片周期跟片方談判討論的周期就會縮短,可能如果按照現在的操作步驟,如果這樣的話,可能我們八月底就得定節目單了,九月份新鮮的電影就全部進來了。這樣我們方便換取影片的新鮮度。現在有些人看到,覺得被人關注到的電影現象介紹給觀眾。
  • 「地下導演」賈樟柯:他的電影為什麼屢屢被禁?
    在這幾年中,他以「地下工作者」的身份接連導演了《站臺》《任逍遙》,但都沒拿到公映許可證。2013年的《天註定》也成為被禁影片。2004年1月8日,賈樟柯被恢復導演身份,他的幾部電影終於解禁,重見天日,但這個從汾陽走出來的小個子導演仍屬於「邊緣群體」。
  • 賈樟柯:電影人也是吹哨人,肩負著告訴世界發生什麼的使命
    作為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的院長,他懷著百感交集的心情。回溯過去幾個月給大家上網課的經歷,和在疫情中與同學們交流全新認識世界的角度,賈樟柯說,「過去沒有意識到,因為生活在上海,你輕而易舉可以見到國際友人,而世界因為疫情中斷,才意識到了電影在一切產業中,是最具全球化的產業之一。」
  • 從《江湖兒女》解讀什麼是「賈樟柯式」電影
    賈樟柯的電影沒有絢爛奪目的場景,他展示的都是生活。《小武》裡馬路邊等車的路人,打呵欠的打呵欠,蹲著的蹲著,太陽曬得人睜不開眼。賈樟柯的電影給人的感覺就是雖然你沒有在那個年代生存過,甚至都沒去過那些地方,但是你看了電影就會覺得,沒錯了,那個年代那個地方的日常生活就是電影中的樣子,真實得就像人們在忙碌著自己的生活,旁邊隱藏著一架攝像機,將這些畫面一一記錄下來,然後攝像機穿越時空在我們面前呈現,明明很普通,卻端端被觀眾看出了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