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典故 | 如嚼雞肋

2021-03-05 學成語 知典故

曹操的「主簿」楊修,字德祖,聰明有才。相傳有一些關於他的有趣的故事。

例如有一次,曹操新建的一座花園落成了。曹操去巡視了一遍,沒提出什麼意見便走了,臨走的時候,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人們都不明白他是什麼意思。楊修說:「丞相嫌園門太闊。門中一個『活』字,不是『闊』嗎?」

 

又有一次,有人送盒酥給曹操,曹操提筆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字(「一合」即「一盒」)。楊修見了,當即拿來和大家分吃。曹操故意問他為什麼分吃。他說︰「丞相親筆下令:「『一人一口酥』,我等豈敢違命?」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引《九州春秋》說:曹操出兵漢中的時候,本來是企圖進攻劉備,可是駐入漢中後,估計情勢,卻又發覺很多不利,進既不能,守也不便,想撤退,又怕於面子不好看。正在猶豫,恰巧廚子送進一盤燉雞來,他就一邊吃,一邊繼續盤算。這時,部將夏侯惇來請示夜間的口令,曹操便隨口說了兩個字:「雞肋」。楊修知道了,便叫勤務兵給他收拾行裝。別人問他,他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曹公把漢中當作雞肋,他覺得留在這裡沒有什麼味道,所以要回去了。」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師還朝。

 

後來,人們就借「雞肋」來比喻乏味而又捨不得丟棄的東西,引申為對所作之事沒有多大興趣或即使成功亦無甚益處,說是「如嚼雞肋」或「味如雞肋」 。

 

南宋楊萬裡《曉過皂口嶺》詩:「半世功名一雞肋,平生道路九羊腸。」

 

楊修後來被曹操藉故殺死,死時才三十四歲。楊修的父親楊彪,十分傷心。據《後漢書•楊彪傳》載,有一天,曹操看見楊彪的精神很不好,便問道:「你近來為什麼消瘦得這麼厲害啊?」楊彪滿眼含淚,悲哀地答道:「猶懷老牛舐〔shì〕犢之愛也。」

舐,就是用舌頭舔。「老牛舐犢」,形容老牛愛撫小牛,比喻父母愛撫子女。也可以說作「舐犢之愛」或「舐犢情深」。唐朝權德輿詩:「老牛還舐犢,凡鳥亦將雛。」

相關焦點

  • ​雞肋新說 || 殘墨
    關一品好像誤吃了臭蟲,越嚼越不是嗞味。他正想衝進去跟傅老五理論,一條大黃狗直奔他撲來。嚇得他拼命似地跑,可幹邁步跑不動,眼看大黃狗衝上來,嚇得他「媽呀」一聲,從炕上竄起來,原來是場噩夢。      其實, 傅老五想當屯長這事兒,並非空穴來風。之前,有好心人給他掏過耳朵,說傅老五已經開始活動了。關一品預感到江山不穩,他決定,明天去支書家「串門」。
  • 《三國》裡殺死楊修的「雞肋」與企業定位的自我催眠
    如果團隊一起去吃飯,點菜會以素為主,這當然不是因為中年男人愛養生,只不過是大家對肉類的偏好存在太大差異:以丁老師為例,他是精瘦肉愛好者,不喜肥肉與筋頭巴腦,同時相對更偏好水產;我們的三斤同學,則極度熱衷白肉,蘸蒜醬能吃下半斤;一百哥,熱愛有嚼勁的肉皮……至於我,我是重度貼骨肉愛好者,「雞架鴨架毀滅者」,丁老師對我的評價是「喜食雞肋」。
  • 這些食物簡直味同嚼蠟!吃了就是「自討苦吃」
    再美的食物,你不喜歡,或者你想要陪你一起吃的人不在身邊,吃下去就會味同嚼蠟。但下面這些食物,不管你喜歡的人在不在身邊,吃下去都會味同嚼蠟!簡直是自討苦吃啊!人參果其實這種水果並未像電視劇裡演的那麼好吃,也並非是人形狀,吃起來真的如同嚼蠟一般,毫無滋味可言。
  • 今日典故 | 阮囊羞澀
    後來,人們自稱窮困,形容口袋裡空空地,一個小錢也沒有,或僅有極少的錢,就引用這個典故,說是「阮囊羞澀」。 唐代詩人杜甫有一首《空襄》詩,共八句(五言律詩),後四句道:「不爨〔cuàn〕井晨凍,無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
  • 這個成語原來出自這個典故啊……
    7、人面桃花成語出自唐·崔護《題都城南莊》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遊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
  • 曹操是愛才之人,為何非殺楊修不可,因為雞肋?真當曹操是傻子啊
    曹操,是三國相關故事中濃墨重彩的一筆,蘇軾形容他是「一世之雄」,民間說他唯才是舉,所以有曹操身邊「謀臣如雲,武將如雨」的說法。
  • 三國成語 典故大全
    19、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20、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 2021年江蘇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50個常用典故匯總
    終軍傳》)後以「請纓」為投軍報國或要求給以重任的典故。如毛澤東詞:「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   20、染指   春秋時,鄭國大臣子公每逢食指動起來,就會吃到好東西。鄭靈公知道這件事,有一次賜大家吃黿肉,故意不給子公吃。
  • 《武帝紀》中的7個成語典故,你了解幾個呢?
    其實今人常用的成語,有的來源於神話傳說,有的來源於歷史典故,要麼約定俗成,要麼有教育意義。來看《三國志》中的典故吧,這次是《武帝紀》,主角是曹操,字孟德。贓汙狼藉「長吏多阿附貴戚,髒汙狼藉。」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夫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來自裴松之引注的《九州春秋》,夏侯淵在漢中被斬,曹操不得已在漢中與劉備對峙許久,曹操覺得簡直浪費時間,就給了道軍令「雞肋」。主簿楊修很機智,其他人不理解但是他明白曹操想幹啥,就開始收拾行裝,別人問他「你是咋理解的?」
  • 《原神》雞肋鋤大地路線介紹 雞肋鋤大地路線是什麼
    導 讀 在《原神》中刷怪是目前中後期積累手中資源的方法,被玩家戲稱為鋤大地,這一玩法有著很多的路線可供選擇,玩家「wjyoukai」帶來了《原神》雞肋鋤大地路線推薦
  • 詩詞典故·李白《枯魚過河泣》裡的典故故事
    歷代文人詩詞的名詩佳句也多引用他的典故,李白《枯魚過河泣》一詩也引用了這個典故。枯魚過河泣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白龍改常服,偶被豫且制。誰使爾為魚,徒勞訴天帝。海濤落下,終歸泥沙,翻遭螻蟻小蟲嚼噬。萬乘之尊出入宜謹慎,應該以柏人為皇帝行止戒備的典故而提高認識。《枯魚過河泣》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意在勸誡君王當慎於微服出行。全詩篇幅短小而多處用典,舉白龍化魚、鯨鯢失水為喻,言天子當慎出入;舉漢高祖劉邦於柏人警惕免禍為例,以正面告誡。此詩可能作於天寶後期。
  • 入口一片疑嚼雪 躲在家中花樣吃藕
    宋朝李流謙在《食藕》中有」君看入口處,一片疑嚼雪「的形容。宋代蘇轍《踏藕》也有「清泉浴泥滓,粲齒碎冰霜」的盛讚。輕拈愁欲碎,未嚼已先銷。」周作人先生在《藕的吃法》一文中說了不少對藕的喜好——報上說到玄武湖蓮花的用處,題曰《冬天吃藕》,有云:「藕可做丸子,炒藕絲,切了塊燒在粥飯中。」藕在果品中間的確是一種很特別的東西,巧對故事裡的「一彎西子臂,七竅比幹心」,雖似試帖詩的樣子,實在是很能說出它的特別地方來。當作水果吃時,即使是很嫩的花紅藕,我也不大佩服,還是熟吃覺得好。
  • 【國學故事】「雞肋」的故事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雞肋」的故事《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操兵退斜谷中
  • 《卡羅爾與星期二》頂級的雞肋長這樣
    閒來無事終於補完了這部作品,《卡羅爾與星期二》,從最初熟悉的驚喜到最後如同嚼蠟一般的收場,讓我有一種看當初罪惡王冠的感覺,而我在補完過程中不禁一次又一次打開演職員表看著渡邊信一郎的名字,居然有一種魔幻現實主義的錯覺。這種感覺就像看到寫出哥的胸肌給你靠的周杰倫一樣,當然作為不聽周杰倫的人,那會兒我並不懂這種感覺,直到看到這部作品,才有了感同身受的無奈。
  • 為何說漢中是曹操的雞肋?​
    雞肋的本意是指雞的肋骨,吃過雞肉的人都知道,雞的肋骨有肉,但上面的肉少得可憐,能吃但吃的不盡興,丟了又可惜,因此把雞肋引申為「丟了又可惜、吃了又沒味
  • 52個三國典故和成語,讓《三國演義》成了好聽的兒童廣播劇!
    為了把它做成適合孩子聽的故事版本,我們選了「成語」和「典故」這兩個切入點,以「廣播劇」的形式來呈現三國故事。這樣,孩子們聽完故事,不僅能掌握《三國演義》的內容梗概,還能學到52個耳熟能詳的成語,知曉三國英雄歷史。
  • 《燕雲臺》摳圖被嘲,味同嚼蠟味如雞肋?
  • 有關牛的成語及典故
    相關典故:宋·嶽飛《題青泥赤壁》詩:「雄氣堂堂貫牛鬥,誓將真節報君仇。」氣喘如牛:形容大聲喘氣的模樣。相關典故: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九回:「臉是喝了個漆紫,連樂帶忙,一頭說著,只張著嘴,氣喘如牛的拿了條大手巾擦那腦門子上的汗。」如牛負重:像牛負擔著沉重的東西。比喻生活負擔極重。
  • 猴年到了,有關猴的成語、典故和歇後語
    今年是猴年,關於猴的典故和民間俗語煞有趣味。  毛澤東生前對猴子頗有好感,他曾以猴自況「深山無老虎,猴子稱大王」,自稱「有點猴氣,也有點虎氣」。他對孫悟空更是讚賞有加,主張對敵鬥爭要有「孫猴子鑽進鐵扇公主肚子裡」策略,並多次以詩詞謳歌孫悟空的鬥爭精神,其中「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裡埃「、」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以猴為典入句或修辭,不自毛澤東始。有關猴子的成語典故、俗語諺語和歇後語源遠流長、舉不勝舉。
  • 清朝猛人海蘭察,殺人如切瓜砍菜,吃蛇如口嚼甘蔗
    《郎潛紀聞》記載:海蘭察在乾隆朝堪稱眾將之冠,每次出徵仿佛有天神幫助一樣,他常常不穿戴盔甲,率領數十騎兵衝入敵陣,如入無人之境,砍殺敵軍如同切瓜砍菜。 海蘭察能巧妙地繞到敵軍的背後,找到敵軍軟肋痛擊,「左右疾射」,致使敵軍陣腳大亂,頃刻間紛紛潰散。海蘭察還具有「望雲氣」的本領,可斷定敵軍的多寡、戰鬥的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