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漢中是曹操的雞肋?​

2021-03-05 艾星維

雞肋的本意是指雞的肋骨,吃過雞肉的人都知道,雞的肋骨有肉,但上面的肉少得可憐,能吃但吃的不盡興,丟了又可惜,因此把雞肋引申為「丟了又可惜、吃了又沒味」的意思,雞肋的這個意思來自:

《三國志 魏書 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而漢中就是曹操的雞肋,至少從兩件事就能看出:

曹操

第一件事是曹操第一次攻打漢中張魯。那是公元215年,曹操在平定關中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後,開始對漢中用兵,從關中穿越八百裡秦川才是漢中,曹操攻打張魯時帶了十萬大軍,從陳倉出散關,沿著故道進入漢中,一直打到陽平關,張魯派出他的弟弟張衛和部將楊昂鎮守陽平關。

陽平關是一座險關,易守難攻,是漢中的屏障,如果陽平關一失,那漢中就等於拱手讓人,曹操打仗雖然厲害,但是曹操想要攻下漢中,有兩個難題:

一是陽平關很難攻下來,曹操率領10萬人攻打僅1萬人據守的陽平關,打了很久都沒有攻下來。

二是曹操的軍糧得從關中運過來,要穿過八百裡秦川,這個路非常難走,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就是指這裡,糧食運輸跟不上曹操徵戰的步伐。

如果不是一件機緣巧合的事,曹操可能根本攻不下陽平關,早就選擇退兵了,事實上,曹操已經下達了退兵任務,因為沒有攻下陽平關,再加曹軍死傷較多,糧食短缺,又有瘟疫發生,曹操在某一天下達了撤退的軍令,要知道10萬大軍出徵,可不是說退就退的,顯然曹操不想在這裡耗下去。

就是曹操撤軍的當天晚上,曹操手下有一個叫高祚的部將因為撤軍,不知道怎麼就撤到了張魯弟弟張衛的軍營中,因為當天是晚上,再加上曹軍迷了路,誤打誤撞就走到了張衛的軍營,張衛當時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以為軍營被曹軍攻破了,第一個念頭就是逃,曹將高祚臨機應變,一舉擊敗了張魯軍,還殺了張魯部將張任,稀裡糊塗地就攻破了陽平關。

所以,曹操攻打漢中張魯屬於誤打誤撞,無意攻下的,曹操發動一場戰爭是相當不容易的,原本都要退兵了,除了有客觀原因讓曹操退兵,另外就是曹操主觀上對漢中並沒有相當重視,並沒有在攻打漢中張魯時盡到全力,說得直白點,就是曹操認為漢中是雞肋。

第二件事就是曹操與劉備持續兩年多時間的漢中之戰,劉備是發動方,從公元217年開始,劉備就發動了漢中之戰,直到公元219年5月曹操退出漢中才結束,在兩年多的戰爭中,曹操只在漢中待了2個月就徹底放棄了漢中,其他時間都是夏侯淵在漢中與劉備對峙,即使曹操在長安待了半年,也沒有南下支援漢中,而是在長安坐鎮,等到最後曹操放棄漢中前,還將漢中大部分人口遷走了,畢竟當時人口才是第一生產力。

換句話說,漢中的人口也比漢中這塊地對曹操來說更重要,按裴松之的說法,曹操就是一直視漢中為雞肋之地,守著又沒有太大的作用,放棄又覺得可惜,那麼原因是什麼?

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原因是漢中獨特的地理位置。

漢中在地理位置上更接近於益州,算是益州的北大門,想奪取益州一定要佔有漢中,曹操的勢力範圍當時延伸到了關中,關中與漢中隔著八百裡秦川,是非常難走的,曹操很難及時地將物資、兵員、糧食從關中運到漢中,從某種意義上說,漢中對於曹操來說是一個孤島,而且漢中的戰略意義僅僅在於取益州。

從曹操的全局來看,曹操實力最強的敵人不是劉備而是孫權,曹操不能把絕大多數的資源,比如兵員,全部投送到漢中,不是沒那個能力,是沒那個必要,如果曹操把大部分資源投入到漢中之戰,那麼在荊州一直到淮南上千公裡與孫權對峙的前線,就會陷入空虛,傳統意義上的戰爭,都是柿子先拿軟的捏,先對付弱的,再對付強的,秦滅六國也是這樣。

劉備

曹操即使想要滅亡劉備,那也是先要解決孫權的威脅,在沒有解決孫權之前,曹操不太可能盡全力對付劉備,那麼漢中之地就是一塊可要可不要的地,就是雞肋。

第二個原因是曹操已經放棄統一天下的軍事戰爭,取而代之的是加緊了權力的世襲和篡位。

曹操從赤壁之戰後就開始變更了戰略,不再以統一天下為最高戰略,而是以權力的世襲和篡位為最高戰略,同時輔以戰爭,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曹操在赤壁之戰後進行的戰爭已經不是統一戰爭,而是穩定政權的戰爭了。

赤壁之戰後,曹操開始稱公封王,邁出了篡位的實質性步伐,既然已經決定了最高政治戰略,曹操就不可能把心思放在徵服遙遠的巴蜀之地,那裡對曹操來說只是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有沒有漢中和益州,曹操都能稱霸天下並世襲權力。

曹操

同時,曹操不能長時間離開政治和權力中心,因為曹操的篡位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候,漢獻帝以及忠於漢室的勢力也在這個時候的反抗最強烈,比如魏諷謀反、太醫令吉本等人的謀反就是證明,都是曹操不在家的時候發動的,曹操也明白,雙方矛盾正在激烈對抗,曹操不能遠離太久,所以曹操即使坐鎮長安,也沒有南下救援夏侯淵。

既然攻打劉備不是必須的,那麼佔據漢中就沒有現實意義,漢中在地理上脫離關中而與益州更為接近,曹操如果要保漢中付出的代價很大,曹操認為沒有必要,於是把漢中當成雞肋放棄了。

參考資料:《後漢書》《三國志》

相關焦點

  • 從「天獄」、「雞肋」兩個稱謂淺析曹操對漢中戰略地位的認識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中寫到:《九州春秋》記載:「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脩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後漢書·楊震傳》中也有記載:「及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為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於是出教,唯曰:『雞肋』而已,操於此回師。」
  • 被曹操視為「雞肋」的漢中:漢中之戰中曹操真正的損失是什麼
    不過,劉備接過的是一個空虛的漢中,既不能當做進攻中原的穩固基地,還因為養軍增加了沉重的負擔。再加上曹操把漢中當成「雞肋」,似乎曹操所失並不是很大。那麼,曹操在漢中之戰中真正的損失是什麼呢?漢中之戰可追溯於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進攻張魯,在偶然失去陽平關以後,張魯南撤進入巴中。
  • 曹操是愛才之人,為何非殺楊修不可,因為雞肋?真當曹操是傻子啊
    楊修,也是三國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筆,曹操身邊屢出奇策的謀士數不勝數,楊修卻是那個畫風最出眾的,沒了楊修,不知會少了多少軼事!而把曹操和楊修放在一起看,那典故就多了,什麼「一人一口酪」,「門上加活」「絕妙好辭」,最出名的就是「雞肋說」,公認這是楊修惹怒曹操自取其禍的直接原因。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 曹操軍力遠勝劉備,卻為何放棄漢中,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此時,魏王曹操想撤出漢中,便下達給全軍的口令是「雞肋」,下屬的官吏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主簿楊修聽到這個口令後,回到自己的大帳內開始獨自整理行裝。不少人感到非常奇怪,便問楊修這麼做的原因。楊修回答道:「雞肋這東西,扔了可惜,吃起來又沒什麼味道。
  • 漢中之戰,曹操並未明顯落敗,為何主動退出,將漢中讓給劉備呢?
    「雞肋」事件,曹操撤出漢中從三月曹操進駐陽平關開始,兩軍僵持兩個月後,同年五月,曹操下令從漢中撤軍。在決定撤軍之前,曹操在一次吃雞的時候,將漢中比作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其實從漢中整個的地形圖來看,漢中的腹地南鄭等平原地區,依然在曹操的控制中,也就是說漢中的大部分地區都在曹操的掌握中,那為什麼曹操會選擇撤退呢?第一個原因,曹操當初佔領漢中,就是司馬懿的建議,奪取漢中進而佔領川蜀。但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漢中是拿下了,但是川蜀卻被劉備佔領了,曹操已經失去了從漢中佔領蜀中的戰略機會。
  • 劉備漢中勝利後,曹操為何不繼續進佔長安,繼而進佔整個關中?
    劉備大勝曹操後在忙著對幾個空城遷移百姓,搞內政、促發展。哪有精力繼續想長安發兵。漢中之戰漢中之戰有很多人說是曹操一生中唯一輸給劉備的一次戰役。我覺得這要看怎麼說了,如果以蜀漢和曹魏的大格局講,確實是劉備贏了;但是論戰役而言只是劉備率軍戰勝了曹操留守的曹仁、夏侯淵等人。
  • 三國演義 | 詳解定軍山之戰,曹操為何撤出漢中?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在漢中之戰中,曹操和劉備兩方都是名將雲集。就劉備來說,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就曹操來說,參戰將領主要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
  • 作為曹操的連襟和心腹,此人魂斷漢中,曹操為何不派兵去救援?
    而作為漢中之戰的精華,定軍山之戰,劉備手下黃忠更是斬殺了曹魏主將夏侯淵,打得曹軍軍心動蕩。那麼問題來了,夏侯淵魂斷定軍山,曹操為何不派兵救援呢?其實關於曹操為何不去救援夏侯淵,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曹操認為劉備不足為懼曹操對劉備的感情,其實是偏向于欣賞劉備這個人的才能,但是對於劉備的實力,曹操還是不怎麼看得上的。
  • 曹操漢中之戰最大的損失是什麼
    曹操漢中之戰最大的損失是什麼漢中之戰,劉備取得了勝利,緊接著就稱王了。看起來,曹操不僅丟掉了大片的土地,還成全了一個強大的對手,似乎這損失無法衡量的。不過,劉備接過的是一個空虛的漢中,既不能當做進攻中原的穩固基地,還因為養軍增加了沉重的負擔。再加上曹操把漢中當成「雞肋」,似乎曹操所失並不是很大。
  • 劉備為何自封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一統中國北方,可謂是一頭獨大。公元216年,曹操凌駕百官之上,稱魏王,離皇位只一步之遙。劉備作為曹操的頭號敵人,自然不甘示弱,於公元219年在群臣的勸進下自立漢中王。而此時孫權尚未稱王,所以天下只有曹操的魏王,與劉備的漢中王。既然劉備已經是坐擁荊益二州的強大諸侯,為何不順勢做「蜀王」而自封為漢中王呢?
  • 【國學故事】「雞肋」的故事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雞肋」的故事《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操兵退斜谷中
  • 漢中之戰曹操因這三點,和劉備相持兩個月就撤了,法正預判準確
    ,這是為何呢?歷史上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大多沒有詳細記載雙方的戰術布置,尤其是曹操的突然撤軍,顯然曹操率部親徵前是沒打算放棄漢中的,不然他就可以在長安從容布置,自己沒必要深入漢中,和劉備展開對峙。首先要說的是,劉備和曹操對於漢中的依賴度不同。劉備集團剛剛拿下益州,人心不定,可以說劉備集團任何一次軍事失敗都可能導致益州易主,所以說漢中必須在自己手裡。
  • 今日典故 | 如嚼雞肋
    曹操的「主簿」楊修,字德祖,聰明有才。相傳有一些關於他的有趣的故事。例如有一次,曹操新建的一座花園落成了。曹操去巡視了一遍,沒提出什麼意見便走了,臨走的時候,在園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人們都不明白他是什麼意思。楊修說:「丞相嫌園門太闊。門中一個『活』字,不是『闊』嗎?」
  • 漢中之戰,為何實力強大的曹操,卻敗給了立足未穩的劉備?
    夏侯淵戰死後,漢中曹軍驚慌失措,郭淮、杜襲等推舉張郃暫時統領漢中諸軍,以安眾心。張郃率軍駐守陽平關。同年三月,曹操帶領大軍抵達漢中地界,進駐陽平關。劉備派人到成都讓諸葛亮調兵來支援,楊洪以漢中是益州咽喉,家門之禍、存亡之機,勸諫諸葛亮在這種時分應該竭盡全力,支持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終究,到了公元219年五月,曹操挑選了撤出漢中。劉備佔領漢中全境後,差遣劉封、孟達乘勝攻取了東三郡。
  • 楊修的死並不是因為雞肋,你們太不懂曹操了
    楊修而楊修確實聰明絕頂,時常在人前賣弄,特別是在曹操面前,曹操早就看出他想升官發財的心思,所以多次都只是付之一笑,誰知道楊修卻以此為樂,以此變本加厲。一次,曹操知道自己沒辦法南下江南了,就修了一座和江南庭院一樣的庭院,他看見門太寬了,就在門上寫了一個活字,結果楊修命人拆了這個門,等曹操知道的時候,他說丞相覺得門太闊了,於是命人拆了,門上加一個活字就是一個闊字了 。
  • 曹操:卑鄙的聖人
    其實人有多面,英雄和姦雄,其中任一形象,恐怕都不是對曹操最好的概括,因為曹操這個人頗為複雜,不同常人那般非好即壞、非黑即白,可以說,他是二者的結合體——卑鄙的聖人。倘若論及曹操,私以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便是對曹操的形象的最好詮釋。他善用謀略,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他作為陰謀政治家的高明之處;而後他以天子之名,徵討四方,結束了北方多方勢力割據的混亂局面,為三國鼎立打下了基礎,這就說明他不單是個擅使奸計的謀才,更是個有治世之才的將王。曹操在歷史上可謂留下了千古罵名,為何?他幹了諸多讓人憤恨不已的惡事。
  • 第五十二戰:漢中會戰(4)曹操拔諸將,劉備下漢川
    「今月」是指曹操非常及時的就發表了這樣的通報,剩下的就是狠狠的罵了夏侯淵!夏侯淵可並非不能用兵,水平是很不錯的,雖說有賭的成分,但前面一輩子戰功卓著,曹操要是不放心不可能把整個關西都交給他的。但曹操為啥這麼說呢?
  • 《三國》裡殺死楊修的「雞肋」與企業定位的自我催眠
    說回我自己,「喜食雞肋」沒什麼不好,列位看,《三國》裡,曹操那麼牛叉的人,不也「愛」雞肋嗎?只不過,我認為自己還是喜歡吃肉的,所以應該是「喜食雞肋之肉」,這是我的自我認知與丁老師對我評價的不同,拽個詞,叫定位差異。
  • 劉備在漢中之戰擊敗曹操,含金量如何?用兵能力是否超越了曹操?
    從漢中之戰來看,劉備的用兵能力確實是不如曹操的,但是這並不能說劉備擊敗曹操沒啥含金量
  • 曹操臨死前為何不除掉司馬懿?這其實是曹操一石三鳥之計,真高明
    這樣的話,曹操就有了順其自然,順其所欲,逆其所欲,取其所欲,除其所欲,可是曹操,生平卻並不如他所說的那樣,「只要有人傷害了他,或傷害了他的基業,就拔他的根!」而曹操對此人卻改變了主意,此人便是司馬懿。在219年末,剛剛結束了漢中之戰,經歷了襄樊之戰的曹操,已經是筋疲力盡了。公元220年的正月,曹操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