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軍力遠勝劉備,卻為何放棄漢中,這則成語故事答疑解惑

2021-01-07 燦爛海灘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武帝紀》注引《九州春秋》,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主人公是曹操和楊修。原文如下:

時王欲還,出令曰「雞肋」,官屬不知所謂。主簿楊修便自嚴裝,人驚問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此時,魏王曹操想撤出漢中,便下達給全軍的口令是「雞肋」,下屬的官吏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主簿楊修聽到這個口令後,回到自己的大帳內開始獨自整理行裝。不少人感到非常奇怪,便問楊修這麼做的原因。楊修回答道:「雞肋這東西,扔了可惜,吃起來又沒什麼味道。魏王以此同目前漢中的形勢相比較,以此我斷定魏王是想撤出漢中了。」

本文要說的三國成語,便是根據這個故事演變出來的一句成語,叫做「味如雞肋」,比喻對事情興趣不大或實惠很少。

曹操擊敗張魯並奪取漢中地區,時間是在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當時,劉備也佔領益州不久。謀士劉曄建議曹操乘勝追擊,向益州發動進攻,但曹操卻拒絕了劉曄的建議,只留下大將夏侯淵、張郃等人鎮守漢中,大軍主力撤回中原。曹操的這一失誤,給了劉備可乘之機。

到了獻帝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親自率部進攻漢中,與夏侯淵部展開激戰。得知漢中形勢吃緊,曹操連忙率軍趕到漢中增援。到了第二年,夏侯淵在定軍山一役中被黃忠斬殺,曹軍遭遇慘敗。經過幾個月的對壘,最終曹操下令全軍撤出漢中,將這塊戰略要地拱手相讓。至此,劉備集團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

曹操為什麼撤出漢中?大致上有兩大原因。首先是曹軍在漢中的主將夏侯淵被殺,重挫了曹軍的士氣;二是劉備採取了依險固守的戰術,使得曹軍久攻不下;三是在戰事陷入僵局的局面下,曹軍無論是在兵力增援還是糧草供應上都出現了巨大困難。故此,曹操不得不下令放棄漢中。

這裡附帶說一句,在真實的歷史上中,楊修並沒有因為猜到了曹操的意圖而被殺,而是平平安安地隨曹操一起撤回中原。雖然楊修被殺的時間同樣是在曹操撤出漢中的這一年,但他被殺的原因是深度參與了曹操的立嗣之爭,引起曹操的猜忌和不滿,並因此掉了腦袋,與雞肋事件一點關係都沒有。

參考書籍:《三國志》

相關焦點

  • 漢中之戰,為何實力強大的曹操,卻敗給了立足未穩的劉備?
    終究,到了公元219年五月,曹操挑選了撤出漢中。劉備佔領漢中全境後,差遣劉封、孟達乘勝攻取了東三郡。在此基礎上,劉備得以進位漢中王,這意味著蜀漢一方的全體實力來到了巔峰。對此,在筆者看來,漢中之戰迸發時,儘管曹魏的全體實力愈加強壯,而且劉備一方還存在立足未穩的問題,不過,由於以下幾點原因,微小的劉備仍是打敗了強壯的曹操。
  • 劉備為何自封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曹操挾天子令諸侯,一統中國北方,可謂是一頭獨大。公元216年,曹操凌駕百官之上,稱魏王,離皇位只一步之遙。劉備作為曹操的頭號敵人,自然不甘示弱,於公元219年在群臣的勸進下自立漢中王。而此時孫權尚未稱王,所以天下只有曹操的魏王,與劉備的漢中王。既然劉備已經是坐擁荊益二州的強大諸侯,為何不順勢做「蜀王」而自封為漢中王呢?
  • 漢中之戰,曹操並未明顯落敗,為何主動退出,將漢中讓給劉備呢?
    參戰雙方都是名將盡出,劉備方領兵大將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等將領,曹操一方的將領有夏侯淵、曹休、曹真、張郃、徐晃、郭淮等將,堪稱歷史的全明星陣容啊!一般認為漢中之戰發生的時間為公元217年,劉備率軍進入漢中,張飛、馬超等將率軍攻打武都開始。但是其實漢中之戰的序幕,應該是公元215年,張郃率軍進行巴西郡,張飛率軍反擊張郃,在瓦口關大破張郃開始的,這算是漢中之戰的前奏了。
  • 劉備和曹操為什麼拼命爭奪漢中?
    不過,還沒等劉備喘口氣,接連又發生了兩場令其措不及防的戰役。東吳孫權得知劉備佔據益州後,向劉備索要荊州。在遭到劉備的拒絕後,孫權命魯肅、呂蒙等人率部進軍荊州,蜀吳之間的第一次荊州之戰就此爆發。    雖然雙方在這一次戰役劍拔弩張,劉備還親自率領五萬大軍進駐公安,但雙方的實際戰鬥規模並不大,雙方很快便達成了協議。
  • 為何說漢中是曹操的雞肋?​
    第二件事就是曹操與劉備持續兩年多時間的漢中之戰,劉備是發動方,從公元217年開始,劉備就發動了漢中之戰,直到公元219年5月曹操退出漢中才結束,在兩年多的戰爭中,曹操只在漢中待了2個月就徹底放棄了漢中,其他時間都是夏侯淵在漢中與劉備對峙
  • 三國演義 | 詳解定軍山之戰,曹操為何撤出漢中?
    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在漢中之戰中,曹操和劉備兩方都是名將雲集。就劉備來說,參戰將領主要有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就曹操來說,參戰將領主要有夏侯淵、曹休、曹真、曹洪、張郃、徐晃、郭淮等。
  • 作為曹操的連襟和心腹,此人魂斷漢中,曹操為何不派兵去救援?
    而作為漢中之戰的精華,定軍山之戰,劉備手下黃忠更是斬殺了曹魏主將夏侯淵,打得曹軍軍心動蕩。那麼問題來了,夏侯淵魂斷定軍山,曹操為何不派兵救援呢?其實關於曹操為何不去救援夏侯淵,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曹操認為劉備不足為懼曹操對劉備的感情,其實是偏向于欣賞劉備這個人的才能,但是對於劉備的實力,曹操還是不怎麼看得上的。
  • 漢中之戰曹操因這三點,和劉備相持兩個月就撤了,法正預判準確
    ,這是為何呢?歷史上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大多沒有詳細記載雙方的戰術布置,尤其是曹操的突然撤軍,顯然曹操率部親徵前是沒打算放棄漢中的,不然他就可以在長安從容布置,自己沒必要深入漢中,和劉備展開對峙。首先要說的是,劉備和曹操對於漢中的依賴度不同。劉備集團剛剛拿下益州,人心不定,可以說劉備集團任何一次軍事失敗都可能導致益州易主,所以說漢中必須在自己手裡。
  • 劉備漢中勝利後,曹操為何不繼續進佔長安,繼而進佔整個關中?
    劉備大勝曹操後在忙著對幾個空城遷移百姓,搞內政、促發展。哪有精力繼續想長安發兵。漢中之戰漢中之戰有很多人說是曹操一生中唯一輸給劉備的一次戰役。我覺得這要看怎麼說了,如果以蜀漢和曹魏的大格局講,確實是劉備贏了;但是論戰役而言只是劉備率軍戰勝了曹操留守的曹仁、夏侯淵等人。
  • 劉備在漢中之戰擊敗曹操,含金量如何?用兵能力是否超越了曹操?
    劉備作為主公,最重要的其實並不是親自指揮作戰,而是如何更好好地使用部下,而在漢中之戰中,正是因為劉備用好了這四個人,才使得他成功的擊敗了曹操!劉備用兵能力不如曹操其實說劉備的用兵能力不如曹操,這一點應該還是有很多人贊成的,畢竟劉備之前有那麼多戰績擺在那裡。
  • 第五十二戰:漢中會戰(4)曹操拔諸將,劉備下漢川
    他其實已經不想要漢中了,他此時已經在布置拆遷專家張既去拆遷武都的氐族人了,不能將來讓劉備利用到這股少數民族力量。(太祖將拔漢中守,恐劉備北取武都氐以逼關中,問既。既曰:「可勸使北出就谷以避賊,前至者厚其寵賞,則先者知利,後必慕之。
  • 曹操調集重兵,運送數千萬袋糧食去漢中打劉備,為何沒打就撤了
    曹操說這個話,一副要與劉備決一死戰的樣子。但實際上,正當曹彰星夜兼程往漢中趕來的時候,曹操卻提前撤了。結果這兩大諸侯的兒子之間有趣的大戰,最終並沒有打成。很顯然,曹操這是一個障眼法。曹彰星夜兼程趕來,其目的是要轉移劉備的視線,掩護曹操撤退。
  • 曹操為何不殺司馬懿,反而除掉楊修?3年後,劉備發現曹操的高明
    孫權不得已向曹操投降,《三國志》: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脩好,誓結婚。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劉備卻突然進攻漢中,劉備這一招,可以說是搞得曹操措手不及。這個時候,曹操終於明白,呂布為什麼要罵劉備是叵信之輩,狡猾之徒。曹操不得已親自帶兵進入長安,以防止劉備攻佔漢中。
  • 漢中之戰中,曹操一方夏侯淵陣亡,那麼劉備損失了多少武將?
    在三國時期,漢中之戰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戰役一樣,都對漢末三國的歷史走向起到了重要影響。漢中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戰爭。此戰由劉備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發起,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因為戰爭持續時間相對較久,加上爭奪的是漢中這一戰略要地,所以,劉備和曹操都投入了眾多名將。
  • 從「天獄」、「雞肋」兩個稱謂淺析曹操對漢中戰略地位的認識
    不論是「天獄」還是「雞肋」,這兩個稱謂對漢中都不是什麼褒獎之詞,而是明顯帶有貶義。曹操為何會對漢中有這樣的認識和評價呢?《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記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三月,魏公操親率大軍擊張魯,張魯入蜀奔南山入巴中。十二月,曹操自南鄭還,留夏侯淵屯漢中。」「(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春正月,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
  • 三國時,劉備的政權被稱為蜀國,為何他自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
    公元219年,持續了兩年的「漢中之戰」告一段落,三分天下的劉備自稱為「漢中王」。對於劉備的這個稱號,駱駝一直有一個疑問,我們熟知的三國,一般都被叫做魏國、吳國、和蜀國,那麼為何劉備不自稱「蜀王」,而要自稱為「漢中王」呢?
  • 漢中之戰,黃忠殺了夏侯淵,劉備為何一臉不高興?原因很簡單
    劉備的軍事實力雖然比不上曹操雄厚,但是劉備善於結交人才,在他臨死時還交待兒子劉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在軍師諸葛亮的幫助下,為了完成統一天下的願望,劉備和曹操之間為爭奪漢中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漢中之戰從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開始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結束。
  • 被曹操視為「雞肋」的漢中:漢中之戰中曹操真正的損失是什麼
    漢中之戰,劉備取得了勝利,緊接著就稱王了。看起來,曹操不僅丟掉了大片的土地,還成全了一個強大的對手,似乎這損失無法衡量的。
  • 為何三國霸主是曹操?光從氣度上看,曹操就遠勝劉備、孫權!
    三國時期,劉備多次因為戰敗投奔到各路諸侯帳,又都突然離去。可以說,劉備是一個反覆無常的人,有一次被呂布戰敗後,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士主張殺掉劉備,荀彧曾向曹操建議說,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必為患。曹操不答,荀彧出,郭嘉入,曹操說:「荀彧勸我殺玄德,當如何?」
  • 劉備稱漢中王之後,為什麼沒有替諸葛亮加官進爵,原因很簡單
    今天,我繼續來講述蜀漢王朝劉備和諸葛亮這對君臣的故事。劉備能夠奪取漢末三分之一的天下,一切的轉機,都要從南陽隆中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