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唱片社,準備將我解放前、後所錄製的唱片,以選集的形式重新編輯出版。因此,該社的二位同志,特意攜帶唱機、唱片前來,請我先審聽我在解放前所錄製的四十四張唱片,以便加以選擇。這部分唱片,其中錄製最早的,是在一九二三年,當時我用的還是「白牡丹」的藝名,而自一九二五年以後,所錄製的唱片就改用我的原名荀慧生了。
16歲時之荀慧生
一九二五年,我一共錄製了四張唱片。聽這個時期的唱片,在發音、用氣上,還能聽到一些老唱法的特點——每句唱中,開頭和中間換氣,最後一個字音發出來很「衝」。這是受了當時老先生的影響。那個時候,老先生講究勾著底氣唱,一洩無餘,對於氣的控制不太講究;而學他的人,又都必須照他的唱法唱,否則就為不對。另外,當時教戲的先生,不外就是那麼幾個人,這些先生雖然也上臺,但主要的是教戲,學戲的人,只要花錢就可以學。所以,大家所學得的技藝,都不相上下。只要聽一聽各位老演員的唱片就可以發現,除了每個人的嗓音不同之外,唱腔、唱法都大同小異,沒有多大的區別,尤其是一些大家普遍都演唱的老戲,這個特點就更為明顯了。到了後來,每個演員才在各自的唱腔、唱法上有了變化,這樣,演員之間在唱腔、唱法上,才有了明顯的區別。
一九三一年,「高亭公司」為我錄製的唱片共三張。其中有一張錄的是《還珠吟》,一面為「南梆子」,一面為「四平調」。「四平調」一段的唱詞,是採用《還珠吟》之原詞入曲演唱的。我在其它一些戲中,如:《釵頭鳳》《紅娘》裡面,也是選用較有名的詩詞入唱的。這就要求在唱法上,最好不要破壞原來的詞章、詞意,也就是說,不能亂加虛字、墊字。往往有的時候,由於隨便加上一個字,那怕只是一個虛字,便打亂了原詞的章法,失去了文詞的美。另外,還要求以字找腔,即以字為主去選擇適當的唱腔,而又不完全被字所限制,要求唱腔不僅能把詞意唱出來,還要把這段唱的感情表達出來,才算達到了目的。但是這種字斟句酌的選腔方法所選出來的唱腔,並不是一開始就能成功的。有時最初選出的腔,聽著不是味兒,但只要合乎上面的要求,經過再三的琢磨、研究,比較理想的唱腔最終一定會創製出來。由難求易才是真功夫;如果從易中找易,專抄近路,不動腦筋,最後,也不會有多大的提高。
荀慧生之《紅娘》
一九二八年,「蓓開公司」共為我錄製了七張唱片。其中一張,錄的是《釵頭鳳》中的一段唱。這段唱的是崑曲,是由當時的名曲家曹沁泉先生代為譜曲的。在我所常演的本戲中,唱崑曲的戲不多。我感覺,舊崑曲在唱上拖腔過長,字音、韻味雖然有了,但戲情卻失去了,往往有時候,人物的思想感情表達不出來。再加上舊崑曲的詞句文詞深奧,終因曲高和寡,不為觀眾所愛看。但我又認為,崑曲豐富多彩的表演藝術,對於演員在臺上的表演,還是頗有益處的。初學戲的演員,先由學崑曲入手,以一些崑曲戲來打基礎,我以為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尤其是現在的青年演員同志們,更可以多學一些崑曲。當然,學是學,但不一定是怎麼學的就怎麼演,可以有所變化,也必須有所變化。比如,我演唱《春香鬧學》這類的戲,就不刻版的為老套子、老唱法所拘泥,而在節拍,速度上有所變化。
另一張錄的是《玉堂春》,一面為「梳妝」,一面為「會審」的散板。「會審」出老傳統戲,我感覺,老先生們在這裡所安排的一些唱腔,是完全符合蘇三當時的身份和思想感情的。所以,一些唱腔、唱法,多少年來都是按老的唱,沒有多大的改動。而這些唱腔,正是表達人物思想感情比較突出的地方。老戲中的唱腔、表演,多是老先生們用過一番心血而逐漸豐富、提高,成熟起來的。我們在學的時候,也要多用一番腦筋,細加體會,慎重選擇,不要動不動就隨意改變。
第三張,兩面錄的都是《丹青引》劇中的「西皮慢板」,是在當場作畫時唱的。這幾句「慢板」,基本上是按老的唱腔演唱的,可謂規規矩矩。老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對藝術的改革,只有在「規矩」中去創新,才能站得住腳,才能為廣大觀眾所承認、所歡迎。
荀慧生之《丹青引》
第四張為《柳如是》,一面是反串小生,一面是「二六」。「二六」之後,由馬富祿接唱了幾句,唱的是什麼,可就聽不清楚了。這裡面還有一段小插曲。原來在這段「二六」之後,應當有老生的幾句唱,但在研究的時候,沒預備錄老生的唱,所以,唱老生的演員就沒有去。可是,這段唱時間不夠,所以,臨時抓了瞎。我唱完這段以後,錄音室表示停止的信號燈並沒有亮,這怎麼辦呢?當時馬富祿正站在我旁邊,我就把他拉了過來,他感到莫名其妙。我示意讓他唱,他才知道是要他用唱去湊時間。可是,唱什麼詞呀?好在他是唱小花臉的,過去演戲又都講究「活蓋口」,於是他就現編現唱了起來。每唱一句他都要看我一眼,意思是問我「時間到了沒有」,我向他搖搖頭,他就接著往下編著唱。唱到第三句的時候,他向我伸出一個指頭,我明白他的意思,他是說「只有一句了。」我看信號燈還沒亮,就又朝他搖了搖頭。他一看還不能完,就來了個「哭頭」拖時間,直到第四句唱完了,停止的信號燈才亮,而這張唱片,就這麼錄製下來了。通過這個小故事可以看出,一個演員必須有隨機應變的本領,否則,當場上出現意料不到的變故時,你就要驚慌萬狀,手足無措。
唱片選集似乎應該能代表一個演員的演唱特點,或能看出這個演員唱腔、唱法的發展和變化的過程。所以,審慎的選擇,還是非常必要的。
(根據1963年2月6日藝事日記,張偉君、侯新整理)
(《荀慧生演劇散論》)
- 歷史推薦 -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