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了解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藝術性

2021-02-14 每晚一張音樂CD

小澤徵爾指揮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試論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藝術性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紀俄羅斯音樂代表的頂尖人物,他幾乎涉列了音樂的所有領域,他的作品《1812年》序曲更是令人無比崇拜,甚至被視為其最優秀的代表作,然而筆者對此卻有不同的觀點,筆者將通過三個部分對柴可夫斯基和《1812年》序曲進行分析,通過第一部分對柴可夫斯基的生平及作品介紹,以及第二部分對作品《1812年》序曲的創作背景及曲式分析,從而引出第三部分,也就是本文的主旨部分。本部分將對柴可夫斯基和作品《1812年》序曲做詳細的分析,並闡明筆者的觀點,得出《1812年》序曲的作品價值。 

柴可夫斯基是19世紀浪漫主義俄國作曲家,他一生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優秀的音樂作品,其中《1812年》序曲一經上演就被視為柴可夫斯基最優秀的作品之一,而且在今天也有不少人為之傾倒。那麼,《1812年》序曲能受到如此歡迎的原因何在呢? 

一、作者簡介 

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p.tchaikovsky 1840-1893),19世紀浪漫主義俄國作曲家,也是第一位獲得國際聲譽的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幾乎涉列了音樂的所有領域,作品數量十分可觀,11部歌劇、3部舞劇、6部交響曲、一系列標題性單樂章管弦樂曲、上百首聲樂浪漫曲及大量的鋼琴曲、器樂協奏曲、重奏曲等。他善於將極其豐富的內容與完美的藝術技巧結合在一起。在他的音樂中融合了義大利歌劇、法國芭蕾舞、德國交響樂和俄羅斯民間旋律於一體,曲調抒情優美,配器色彩豐富,情感奔放熱情,具有俄羅斯音樂思維,包羅萬象的氣質,被譽為「俄羅斯的音樂巨匠」。 

二、《1812年》序曲分析 

1、作品背景 

《1812年》序曲是柴可夫斯基應約為重建的救主大教堂落成典禮而作的,因這座教堂毀於1812年拿破崙侵俄的戰火中,所以這部作品是根據上述史實寫成的一部以1812年的抗法戰爭為題材的管弦樂作品。柴可夫斯基在這首序曲中層次分明的敘述了1812年的這一歷史事件,包括俄羅斯人民原來的和平生活和隨後發生的不安和騷亂、俄法兩軍會戰以及最後俄國擊潰法軍,俄羅斯人民慶祝勝利的狂歡情景等。 

2、樂曲分析 

序曲原是指歌劇、芭蕾舞劇或清唱劇等的開場音樂,19世紀以來,作曲家常採用這種體裁寫成獨立的管弦樂曲,其結構大多為奏鳴曲式,並加有標題。《1812年》序曲即屬於獨立的、有內容的管弦樂曲。 

樂曲結構為奏鳴曲式,樂曲從一段遼闊的慢引子開始。引子是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分成六個聲部的方式奏出的一首宗教歌曲《眾讚歌》,這一祈求上蒼保佑的開頭緩慢,莊重而悲哀。接著音樂逐漸加快,力度漸增,弦樂器和木管樂器交錯著想起號角聲和吶喊聲,讓人聯想到戰火的蔓延和人民抗敵保家的形象。齊奏的大管和低音弦樂器發出了莊嚴的號召。引子的第二主題是以木管和法國號奏出的騎兵主題,它是對響應號召、同仇敵愾的戰士形象的一個強調。 

呈示部,樂曲變得富於戲劇性,結構為三部曲式,樂曲為降e小調。柴可夫斯基慣於將其作品的主部主題細分為呈示、發展、再現三個部分。主部主題旋風似的旋律和急促的節奏描繪出激烈而殘酷的戰鬥場面;主部主題的發展段落中出現了《馬賽曲》的曲調片段,它的反覆呈現用以作為強暴的拿破崙軍隊入侵俄國國境的象徵,《馬賽曲》經過變化引申以及與主部音樂因素的交織和發展及音樂中上行下行音階的相互對抗,則正像是俄法兩支軍隊的對峙和搏殺;發展段落達到高潮,一聲鼓和鈸主部再現,音樂逐漸舒緩下來。副部主題出現。副部主題是與《馬賽曲》主題相異的兩個俄羅斯風格的主題。 

展開部,以主部主題為基礎,主部的兩個主題與《馬賽曲》的旋律片段進行著較量,戰鬥再一次打響,鼓聲和鈸聲匯成了驚心動魄的大炮轟擊,浩大的聲勢一直延續到再現部。 

再現部中仍以主部主題為主,副部主題沒有充分的再現。以《馬賽曲》片段為代表的敵軍主題時斷時續,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愛國軍隊節節勝利,聲嘶力竭的《馬賽曲》和急促下落的樂句相連接,象徵著法軍的潰逃。 

尾聲是由引子中的第一主題《眾讚歌》開始的,所有樂器、鐘聲、禮炮聲匯成了輝煌的一片,騎兵主題再次響起,舉國歡慶勝利的盛大場面在音樂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雷鳴般的音響響徹雲霄。最後,以格林卡的歌劇《伊萬•蘇撒寧》中莊嚴而雄壯的終場合唱《光榮頌》作為全曲的結束(柴可夫斯基原採用的是俄國國歌《上帝保佑沙皇》,「十月革命」後由格拉祖諾夫改為《光榮頌》),人們在愉快的節日氣氛中縱情高歌,慶祝勝利。 

三、綜述柴可夫斯基與《1812年》序曲的關係 

根據我們上述分析,《1812年》序曲在藝術價值方面的確差勁人意,但大多數人仍舊對《1812年》序曲無比的崇拜,很坦誠的說《1812年》序曲也給予了我強大的震撼,但筆者認為《1812年》序曲一方面好比一個建築,確切的說像中國的長城,當我們深入去分析欣賞長城的一塊磚、一層臺階時,你會發現它十分普通,甚至普通到沒有任何藝術欣賞價值,但當你總覽這一由普通構建而成的世界遺產時,你定會被他的龐大、險峻所徵服!《1812年》序曲正是用它的龐大和它在音樂中對禮炮和鐘聲這一前所未有的音響效果的運用以及它所承載的歷史史實,使得人們不得不為之傾倒。所以筆者認為《1812年》序曲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的空前性和歷史性,而在藝術價值方面則是十分粗略的。總的來說,從《1812年》序曲來講,他將作曲家的生活閱歷、背景及作曲風格毫無雕飾的融合在一起,為我們了解柴可夫斯基及柴可夫斯基的音樂起著相當直接的影響,另外對於了解俄國的歷史更是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而從作曲家本身來說,他通過自己的勞動以及從勞動中體現出來的對作品的把握能力和對作品風格的處理能力,都無不說明《1812年》序曲是值得驕傲的作品,並且也正是有了柴可夫斯基那不同尋常的生活閱歷及個性特徵,才有了直到今天仍令我們嘆為觀止的《1812年》序曲,所以,不管今天的柴可夫斯基與《1812年》序曲的藝術價值與評定如何,我們說《1812年》序曲的確為柴可夫斯基的創作生涯添上了濃重且光輝的一筆。 

【音樂編譯小組原創翻譯】:1、八十歲時論阿勞丨論阿勞的演奏藝術;2、八十五歲論阿勞丨他的演奏何以偉大?3、鋼琴家特裡福諾夫專訪丨「我在遊泳池裡練琴」;4、十五問王羽佳丨「演出」對你意味著什麼?5、王羽佳訪談丨「穿長裙?待我四十歲!」6、王羽佳專訪丨她贏得了沒有參加的「比賽」!7、採訪阿格裡奇丨「音樂必須是自然流露的事情!」 8、帕爾曼追憶海菲茲丨「這麼多小提琴家都試圖模仿他,但他們的演奏卻成了活生生的諷刺。」;9、蕭邦大賽訪傅聰丨「這個比賽沒有完美的瑪祖卡。」 10、韓國鋼琴家趙成珍訪談丨「如果我遇見蕭邦……」;11、憨豆先生採訪郎朗丨談蕭邦以及古典音樂普及;12、古稀之年克萊默訪談丨談《克萊默版貝多芬協奏曲》(亨勒出版社);13、「奧伊斯特拉赫經常鼓勵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聲音」丨「當代怪傑」吉頓·克萊默訪談;14、「指揮家」李雲迪訪談丨「音樂源自內心,這就是為什麼即便我們一遍遍地彈奏相同的曲子,表演依然不是機械化的原因。」 15、郎朗弟子馬克西姆·朗多訪談丨「郎朗對所有事物的熱情深深感染著我,當我們在一起演奏時,可以感受到創造出的音樂竟然如此歡樂!」 16、蕭邦「迷妹」阿格裡奇論蕭邦《第一鋼琴協奏曲》丨「我多麼渴望去親眼看到蕭邦怎樣彈琴!」;17、紐愛新總監梵志登訪談丨「我並不想被公眾看作對某位作曲家有特殊癖好,演的最多或最為喜歡。」 18、埃格納鋼琴三重奏訪談丨你有父親、母親和孩子,等我們長大了,孩子就會成為父親和母親,這就是室內樂想要闡明的觀點!19、華裔小提琴家侯以嘉訪談丨「沒有技巧就沒有表達的自由;但只關注技術,很快會變得無聊或疲勞,並失去練習專注度。」 【古典音樂譯文公眾號】1、作曲家拉威爾1928年演講丨「真正的藝術作品是不可能靠分析鑑定的」;2、你怎麼看音樂家找工作越來越難丨大提琴家斯塔克訪談(上篇);3、他曾聲明永遠不在器樂演奏比賽中擔任評委丨大提琴家斯塔克訪談(下篇);4、布倫德爾談莫扎特丨到底什麼讓他的音樂如此奇妙? 5、被遺忘的克萊門第丨他的鍵盤音樂文獻如何影響海頓、莫扎特、貝多芬以及浪漫時期?

相關焦點

  • 【今日名曲】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
  •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無比輝煌的慶典序曲:一點一點啃古典007
    享玩音樂,帶你簡簡單單聽古典音樂享玩音樂:一點一點啃古典《1812序曲》,也稱為《1812慶典序曲》,作品第49號,降E大調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了《1812序曲》,這部作品是為了紀念1812年俄國擊敗法軍,贏得俄法戰爭勝利的歷史事件
  • 門外漢聽古典樂 | 30-4 柴可夫斯基作品導賞-《1812年序曲》Op.49
    以下為文字稿整理:小v老師柴可夫斯基寫於1880年的作品《1812年序曲》,是他交響音樂作品中最形象鮮明、通俗易懂和備受歡迎的作品之一。《1812年序曲》採用俄羅斯人民在1812年英勇抗擊拿破崙侵略的歷史性勝利為其主題。
  • 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永恆的經典!
    小澤徵爾指揮《1812序曲》        《1812序曲》是柴科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全名《用於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落成典禮,為大樂隊而作的1812年莊嚴序曲》。
  • 1812序曲-日本高中管樂團演奏
    序曲,是俄羅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指揮俄國軍隊擊退拿破崙大軍入侵而創作的著名作品,該作品也是改變為管樂作品最多的柴可夫斯基作品之一。1812序曲    《1812序曲》(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是柴科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  (百度)  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演出,曾啟用真的大炮。
  • 他們都指揮過老柴的《1812序曲》,西本智實的版本你聽過嗎
    11月6日是柴可夫斯基忌日老柴一生為世人留下了無數寶貴的音樂財富而《1812序曲》的恢弘與細膩更是讓人驚嘆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1812 Festival Overture,Op.49 )——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是柴科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
  • 新民藝評|從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的旋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有這樣一部交響樂作品,在沒有現場音樂會的這段日子裡一直縈繞在我的耳畔,那就是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1812序曲》是老柴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大型交響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作品以曲中的炮火聲聞名世界,在一些戶外演出中,曾多次啟用真的大炮作為樂器使用。
  • 1812序曲,一部音樂大電影
    柴可夫斯基為此寫了一部曲子,未曾想這部多少有些應景的作品,成了他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就是「1812序曲」。沒過幾年,這首曲子就風靡歐美,成為一部刷屏級別的作品,其原因無外乎三點。好聽,直白,帶勁。這第一點「好聽」,自不必我多做講解。老柴「旋律大師」的名頭可不是白給。
  • 《1812序曲》和《列寧格勒交響曲》
    管弦樂《1812序曲》同交響樂《列寧格勒交響曲》,柴可夫斯基與蕭士塔高維奇,俄羅斯抗擊拿破崙入侵和蘇聯反擊希特勒進攻。艱苦卓絕的兩場戰爭,震撼人心的兩大作品。《1812序曲》,音樂中的刀光劍影,悠長寬廣的樂曲開場,東歐平原上的俄羅斯音樂風格,《馬賽曲》由遠及近,預示著拿破崙的入侵,尤其是結尾部分,槍林彈雨,「炮聲隆隆」,樂團指揮猶如戰場上千軍萬馬的統帥,指揮著交響樂團「陸海空三軍」(弦樂、管樂、銅管樂)的大合奏,氣勢恢宏,鐘聲宣示抗擊侵略的最後勝利。
  • 1812序曲的尾聲如約而至,炮聲隆隆的歡慶:一點一點啃古典006
    享玩音樂,帶你簡簡單單聽古典音樂享玩音樂:一點一點啃古典書接上回,繼續啃古典音樂,與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約下去。尾聲聽過再現部狂風般的弦樂下行之後,我們自然而然的會感覺到,會有大事發生,一副「前方高能」的架勢。
  • 1812序曲呈示部,雙方士兵的逐一亮相:一點一點啃古典003
    享玩音樂,帶你簡簡單單聽古典音樂享玩音樂:一點一點啃古典書接上回,繼續啃古典音樂,與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約下去。序奏部分在結尾處,短暫的進行了戰前動員後,敵對雙方很快就進入戰場,來到了呈示部分。
  • 如此發燒友|最具殺傷力的1812序曲
    ,想了解什麼叫犀利無比的大動態音效,試試看就知道。Telarc大概是最懂得玩錄音噱頭的公司,1978年他們用美國Sound stream特別製造的PCM數碼錄音設備,錄下了老柴《1812序曲》,開創了數碼錄音商業化的風氣之先,當時發行的黑膠唱片重達240克(常規的LP唱片每張重120克),編號10041,本身就是一張劃時代的超級黑膠。
  • 音樂藝術中心線上課堂|音樂裡的春天之三十五《1812序曲》
    今天繼續聽俄國作曲家柴科夫斯基——《1812序曲》(降E大調序曲「1812」,作品第49號)。這是柴科夫斯基於1880年創作的一部管弦樂作品,為了紀念1812年庫圖佐夫帶領俄國人民擊退拿破崙大軍的入侵,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序曲於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 柴可夫斯基,就是俄羅斯本身
    他的音樂優美多情、多愁善感、富有戲劇性、表現力卓越,你很容易從他的跳進中感受到「哦,這就是老柴」。如果您不是那種坐在一堆音響前,「今天我要聽一個結構嚴謹的交響樂」、「今天我想感受一下純音樂王國的美」,而是在陽臺上看著冬日陽光,「我想聽一段讓我悲欣交集的旋律」,那老柴大概是最好的選擇。這樣的一個人,怎麼煉成的呢?
  • 序曲奏響,新春幕啟 | 最動聽的開年音樂祝福你
    你能明白維根斯坦對這首序曲令人毫無頭緒的評論嗎?莫扎特的音樂生來既有戲劇性,特別適合歌劇這種音樂題材。海頓和貝多芬都沒有莫扎特那種快速轉變情緒和色彩的傾向,也沒有莫扎特那種平等地快速交換音樂對話的能力,就像我們在他的鋼琴協奏曲中看到的那樣。作為莫扎特義大利喜歌劇三傑最早作品,莫扎特詼諧個性展顯其中,他採用輕鬆的筆調把貴族老爺和聰明僕人之間形象的對比和激烈的鬥爭作為音樂描寫的基礎。
  •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馬祖耶夫
    而今天為大家推送的是由俄羅斯著名鋼琴家丹尼斯.馬祖耶夫所演奏的版本,我第一次現場聽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就是在聖彼得堡愛樂大廳由馬祖耶夫演奏的,非常的震撼,他也被認為是當今樂壇第一協奏的最佳詮釋者之一,下面就請大家欣賞!柴可夫斯基一生共譜寫了三首鋼琴協奏曲,其中以第一鋼琴協奏曲最為出色,最常演奏,是眾多同類作品中最受世人喜愛的名曲之一。此曲具有西歐風格,以及豪放的斯拉夫特性。
  • 柴可夫斯基和他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丨鄭石生講解視頻
    在本文中筆者主要對他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進行研究分析,希望能為喜歡柴可夫斯基作品的人們帶來一些可取之處。 曾宇謙演奏《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一、著名音樂家柴可夫斯基探析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在俄羅斯維亞特卡省的一個礦山工程師兼官辦冶金工廠廠長家庭。
  • 古典發燒必備,10首世界著名音樂會序曲
    回顧序曲的歷史,最初的序曲僅僅是作為歌劇或者音樂會開場前的暖場曲,會主要作用提醒觀眾們音樂會即將開場,並且調動觀眾情緒。在後續的發展中,作曲家們慢慢注意到序曲的魅力,慢慢在歌劇序曲上花更多的時間創作,而序曲也從暖場變成帶有預示劇情的作用。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一些世界著名的序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