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澄邁:手工陶藝課程進校園

2021-01-08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孫慧 通訊員 李健

  盤坐打盹的外星人、活靈活現的大哥大、裝在菜筐裡的桃金孃……前不久,記者在澄邁中學的手工課堂,被陳列的各種學生陶藝作品所吸引,孩子們發揮想像力製作的各種陶藝作品讓人忍俊不禁。

  從去年9月份開學以來,澄邁中學邀請縣內的陶藝傳承人陳文每周定期來給初三的學生上手工美術課,因為陶土的柔軟無害,可讓學生自由發揮創造,隨意DIY屬於自己的藝術品,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

  「你們先不要刻意地想去創作什麼題材,想到怎麼捏就怎麼捏,先要熟悉泥土的黏性。」那天,隨著講臺上陳文的一聲令下,學生們捲起袖子,用力揉捏陶泥,根據自己的構思做成預想的形狀。

  初三(3)班的陳明東想做一個陶壺,他把陶泥放在轉盤上,一邊手捏陶泥,另一邊手快速轉動轉盤,很快就轉出了一個陶壺的雛形來,他高興地舉起沾著泥巴的雙手,大聲「耶」了一聲。

  「我們非常喜歡上陶藝課,捏捏泥巴玩,好像又重新回到了童年一樣」,陳明東高興地說。

  陳文告訴記者,陶藝學習門檻比較低,只要掌握揉、捏、拍、刮等技巧,無論年齡大小都可學會。去年9月份以來,他連續在澄邁縣中學、白蓮小學等多個學校免費傳授手工陶藝課程,受到了學生和家長們的喜愛和歡迎。

  澄邁中學注重藝術教育,為不同年級的學生開設了剪紙、貼畫、書法、陶藝等多門手工美術課程。澄邁中學美術老師林明覺說,陶藝能激發和提升孩子的創造力。陶藝製作對內容和形象沒有具體限制,孩子們可以發揮想像力去完成自己的作品。陶藝也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提高藝術鑑賞力。

  「除了發散思維外,一個陶藝作品要真正製作成功,還要經過定型、烘烤、上色等多道工序,非常鍛鍊耐性。」陳文說,陶泥粗製作品需經過1000多度高溫烘烤24小時,待燒制定型後,進行第二次胚胎上色,一件陶藝作品才算完成。一個星期後,學生們就可以把他們的陶藝作品帶回家了。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福橙福牛白蓮鵝,都是品牌貨
    2013年澄邁實現工業增加值75億元,對全縣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4.8%;「長壽、富硒、綠色」已成澄邁熱帶特色農業的整體形象;澄邁旅遊持續升溫,全年接待人數和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  ■ 本報記者 劉貢  產業興縣、產業強縣,用產業支撐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和綠色崛起。
  • 海南日報數字報-陳文:捏泥巴捏出一個創業品牌
    創業故事  ■ 本報記者 鄧鈺 特約記者 陳超  在澄邁縣福山鎮,有一家古樸典雅的「守藝人」陶藝館,走入其中,茶盞、塑像、面具等各類造型考究的陶藝品便映入眼帘,這是澄邁  做陶藝這行,陳文算得上半路出家。2005年,21歲的陳文從海南省對外貿易學校(現海南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多媒體專業畢業,從事過服裝銷售、個性列印等多份工作。隨後,在橋頭紅坎嶺的制陶廠負責名片、宣傳冊設計等工作。  「以前只在書本上見過制陶,在現場一見到這技藝便被驚豔了。」陳文說,看著陶藝師傅在彈指間便制出流暢優美的陶瓷製品,他萌生了學做陶的想法。
  • 海南日報數字報-爭分奪秒,只為墨香進萬家
    ■ 本報記者 李佳飛  新年的鐘聲敲響,也許你正陪伴在家人身旁為新年祈福,也許你已經進入夢鄉……然而,海南日報報業集團的發行人員卻正在忙碌
  • 海南日報數字報-捏泥巴的萬寧姑娘
    文\ 海南日報記者 蘇慶明  「我不算藝術家,我只是喜歡捏泥巴,捏出點小名堂而已。」面對外界的疑問,在廣東佛山市陶藝界做出了「小名堂」的萬寧姑娘任夢香總是如此回答。
  • 海南日報數字報-千方百計復工 爭分奪秒趕工
    據悉,該工程是海南省域智能電網重點項目之一,於去年5月開工建設,總投資2.5億元,全長112公裡,線路途經儋州、臨高、澄邁及海口4市縣,預計2020年迎峰度夏前建成投產。  在三亞市海棠區龍江風情小鎮新莊村,另一批施工人員正忙著鋪設10千伏電纜,嶄新的400千伏安變壓器正在安裝,該項目是疫情期間三亞供電局首批報備開工建設的智能電網項目之一。
  • 海南日報數字報-花樣年符祈祥福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佳飛 實習生 黃敏茗 通訊員 王家專  進入臘月,海南「做年」
  • 澄邁最強吃喝玩樂攻略,澄邁人都不一定知道
    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澄邁置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是海南三個歷史古邑之一,因老城有「澄江」、「邁山」,故取山水名之首定縣名為「澄邁」。(建於明代的位于澄邁老城的廣德橋,相傳此橋為北宋文豪蘇軾來海南與離開海南時所經官道的必經之橋,當時為木橋。
  • 澄邁最強吃喝玩樂攻略,連澄邁人都不一定知道
    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澄邁置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是海南三個歷史古邑之一,因老城有「澄江」、「邁山」,故取山水名之首定縣名為「澄邁」。(建於明代的位于澄邁老城的廣德橋,相傳此橋為北宋文豪蘇軾來海南與離開海南時所經官道的必經之橋,當時為木橋。
  • 澄邁最強旅遊攻略
    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澄邁置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是海南三個歷史古邑之一,因老城有「澄江」、「邁山」,故取山水名之首定縣名為「澄邁」。(建於明代的位于澄邁老城的廣德橋,相傳此橋為北宋文豪蘇軾來海南與離開海南時所經官道的必經之橋,當時為木橋。
  • 海南日報數字報-廿載芳華 紮根守土
    伴隨著新世紀曙光一起誕生的我省第一所獨立設置的公辦高職院校——海南職業技術學院已經走過了20個年頭。回首20年前,一批以「興瓊富島、育人惠民」為己任的創業者,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投身海南高等職業教育事業,開創了政、校、企共同創辦的混合所有制辦學體制院校。  辦學以來,海職院以「專業精強、隊伍精幹、校園精美」為管理目標。
  • 澄邁田頭垃圾變有機肥 一顆檸檬成海南生態建設縮影
    澄邁聚焦生態循環農業,田頭垃圾變有機肥還田一顆檸檬的「綠色旅行」海南日報記者陳卓斌本報記者程範淦特約記者陳超6月6日,海南生物天然氣(車用沼氣)示範項目澄邁工廠餐廚廢棄物處理車間控制中心。本報記者李幸璜攝「哐啷!」
  • 海南日報數字報-唐鑑真大師流寓海南始末
    據《唐大和上東徵傳》載,六十多歲的鑑真第五次東渡失敗時漂泊到今海南三亞地區,流寓海島一年多,「所經州縣,立壇授戒,無空過者」。這段因緣,既讓海南受佛法沾溉,又使得唐代海南人物中添了個熠熠生輝的人物。  江淮地區的首席法師  鑑真,生於則天朝垂拱四年(688年),卒於代宗廣德元年(763年),俗姓淳于,廣陵江陽縣(在今江蘇揚州)人,據說是戰國時齊國辯士淳于髠之後裔。
  • 「為海南自貿港建設貢獻澄邁力量」尋找代言人
    為廣泛宣傳澄邁的美食美景優秀文化,提高澄邁特色品牌影響力,以全年持續推動為原則,打造「集民意聚民力」,澄邁為海南自貿港建設作貢獻網上平臺,由澄邁縣委貢獻辦主辦的「為海南自貿港建設貢獻澄邁力量」代言人活動正式拉開帷幕。
  • 澄邁最強吃喝玩樂攻略,超實用,一鍵收藏!
    轉載自:海南心發現「額,我確實不是很了解澄邁哎!」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澄邁置縣,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是海南三個歷史古邑之一,因老城有「澄江」、「邁山」,故取山水名之首定縣名為「澄邁」。金山寺中有「海南最高塔」之稱的金山寺萬福長壽藥師塔,是澄邁的地標之一,登塔可以眺望澄邁縣城景象呢。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戶一犬」?你怎麼看
    海南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一戶一犬」有爭議  根據《草案》,居民在重點管理區內養犬,每戶限養一隻。重點管理區是指街道辦事處管轄的區域,以及由海口公安部門根據城鎮建設現狀和人口密度等情況劃定,並報海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的其他區域。  對此,不少市民表示不應「一刀切」。
  • 瓊山區舉辦古詩詞 瓊劇戲歌進校園匯演 - 海口日報數字報·海口網
    近日,瓊山區舉辦「小學古詩詞瓊劇戲歌與課程」進校園活動階段性成果匯報演出。龍塘鎮中心小學等八所鄉鎮學校作為海口市「小學古詩詞瓊劇戲歌與課程」項目的第一批試點學校和本次參演單位輪番登臺亮相,為現場500餘名師生代表奉上一場精彩的文藝大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魯濱遜」怒海求生
    能夠做到這一切的,是一個來自海南的青年人——潘廉。  1943年,中國正處於艱難的抗戰時期,潘廉的事跡傳來,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南華報》《陝北日報》等報刊爭相報導,1943年11月5日的《民國日報》更將其譽為「海國英雄」。
  • 打架鬥毆不可取 校園霸凌更不行 ——澄邁法院赴兩中學開展主題...
    打架鬥毆不可取 校園霸凌更不行 ——澄邁法院赴兩中學開展主題法治宣講活動 2020-07-22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南日報數字報-殷殷情意獻良策 拳拳之心謀發展
    二是講數字多、講理論少。報告切合實際、注重民生,多用數字說話,既深入又具體,不說空泛的理論,顯得實實在在,針對性更強。三是講方法多、講口號少。面對當前與今後複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要保持穩中求進的發展局面,必須要有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報告中圍繞任務與要求,在深化改革、促進發展、普惠民生、創新管理等方面重點突出,具體方法讓人充滿信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僑批」匯回思鄉情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怡  每一年的春節都很相似,每一年的春節又不相同。  很多華僑雖然沒有辦法回海南老家過春節,但是很多傳統的習俗都在國外得到傳承和延續,如祭祖、吃團圓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