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坐打盹的外星人、活靈活現的大哥大、裝在菜筐裡的桃金孃……前不久,記者在澄邁中學的手工課堂,被陳列的各種學生陶藝作品所吸引,孩子們發揮想像力製作的各種陶藝作品讓人忍俊不禁。
從去年9月份開學以來,澄邁中學邀請縣內的陶藝傳承人陳文每周定期來給初三的學生上手工美術課,因為陶土的柔軟無害,可讓學生自由發揮創造,隨意DIY屬於自己的藝術品,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
「你們先不要刻意地想去創作什麼題材,想到怎麼捏就怎麼捏,先要熟悉泥土的黏性。」那天,隨著講臺上陳文的一聲令下,學生們捲起袖子,用力揉捏陶泥,根據自己的構思做成預想的形狀。
初三(3)班的陳明東想做一個陶壺,他把陶泥放在轉盤上,一邊手捏陶泥,另一邊手快速轉動轉盤,很快就轉出了一個陶壺的雛形來,他高興地舉起沾著泥巴的雙手,大聲「耶」了一聲。
「我們非常喜歡上陶藝課,捏捏泥巴玩,好像又重新回到了童年一樣」,陳明東高興地說。
陳文告訴記者,陶藝學習門檻比較低,只要掌握揉、捏、拍、刮等技巧,無論年齡大小都可學會。去年9月份以來,他連續在澄邁縣中學、白蓮小學等多個學校免費傳授手工陶藝課程,受到了學生和家長們的喜愛和歡迎。
澄邁中學注重藝術教育,為不同年級的學生開設了剪紙、貼畫、書法、陶藝等多門手工美術課程。澄邁中學美術老師林明覺說,陶藝能激發和提升孩子的創造力。陶藝製作對內容和形象沒有具體限制,孩子們可以發揮想像力去完成自己的作品。陶藝也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提高藝術鑑賞力。
「除了發散思維外,一個陶藝作品要真正製作成功,還要經過定型、烘烤、上色等多道工序,非常鍛鍊耐性。」陳文說,陶泥粗製作品需經過1000多度高溫烘烤24小時,待燒制定型後,進行第二次胚胎上色,一件陶藝作品才算完成。一個星期後,學生們就可以把他們的陶藝作品帶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