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都做品牌授權,只有南極人最成功?

2020-11-19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進擊波財經」(ID:jinbubo),作者:進擊波大商業組,36氪經授權發布。

1

最近南極人特別火。

關於南極人的探討中,好像大家有一些關鍵點沒有仔細深度思考過。在拋出問題前,簡單說下我的態度:「南極人並沒有你以為的那麼簡單」。

至於你喜歡不喜歡,認可不認可這個企業,我根本不想參與,也不想改變,也不想爭論。

我們只是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再思考一下:

一、單純看「品牌授權」,他切中了什麼中國的市場痛點嗎?

二、如果品牌授權很容易賺到錢,那就供給側會有無數類似模式,然後惡性競爭,然後就不賺錢了。

三、如果說這個模式有人賺錢,有人不賺錢。那麼賺錢的人裡,為什麼南極人是最成功的?這個是不是除了高度簡化的「授權」兩個字背後,還有一些東西呢?

四、那麼如果背後的東西,也很好學,是不是競爭又拉平了,所以是不是有什麼很難學,無論是因為時間窗口還是資源或能力。

五、四的bug是只要利潤足夠高,就有更多勤勞智慧的人想辦法來突破,所以南極人的隱憂到底是什麼?

2

如果我們站在靜止市場看,在南極人還是老一代保暖內衣的認知裡你會好奇「他怎麼什麼都做?」;

如果是用輕奢、美妝、時尚的邏輯去看,你會二度拍案「這叫品牌」;

如果用傳統經銷商邏輯去看定倍率,在你拿到終端價格49的電動牙刷你會三度拍案而起「這不會電死我吧?」

你哭著對我說,教科書都是騙人的。

教科書沒有騙你啊。是宏觀的環境發生了變化。且看03

3

基於01的更宏觀視角的五點和02的三點更具體的疑惑。

我們一步步展開論述。同時,我們走訪了諸多供應鏈單位,產業帶,扒了大量的淘寶數據,試圖找到一個合理的邏輯鏈條。力爭不吹不黑。

何為市場?

我認為是:人口的一切特徵的總和叫作市場。

我國處在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期、結構調整的陣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的三期相疊時刻,這對所有經營者而言,都是巨大的考驗。

我一直打一個比方:中國市場就像一列穿越山洞的火車,最靠前的車廂早已穿過黑暗看到了風景,較靠前的隱隱約約看到了風景,中間的還在穿越山洞,後面的還不知道前面是什麼。

故而,你會發現,臥槽?這樣幹也行?竟然還有這樣的玩法?

存在即合理。合理是因為市場的多樣性。而我們大多數人之所以覺得不合理,是因為我們都是盲人摸象。

4

其實在中國,存在大量的品類,有大量的消費者是無所謂品牌的。(注意,是在考量了金錢這一要素之後)

我們拉了2020年7月淘寶大盤的數據。女裝品類,前十品牌的交易額佔總交易的4%,男裝11%,童裝/嬰兒裝/親子裝 10%女士內衣/男士內衣/家居服 18% 床上用品 20%。

當然,品牌集中度的數據不能100%完美證明:該品類沒啥品牌。因為還和該品類的產能結構,自身屬性有關。但是,如果不抬槓的話,這個關係大致是成立的,即品牌集中度越低,該品類就越接近沒啥品牌。

舉個例子,高集中度的就是手機。2020年Q2 華為+vivo+OPPO+小米+Apple=97.1%的市場份額。

直白的說,不太會有手機製造商想要拿到南極人的「品牌授權」。

所以,這裡解釋了南極人的第一個核心邏輯,他只做行業品牌集中度低,該品類離散度高,存在大量用戶對品牌不那麼關心的品類。他在該品類,主要搶的是純雜牌和白牌的市場。

我們再拉一下【女士內衣/男士內衣/家居服 】這一品類七月前20單品都是什麼牌子。其中6款南極人。

剩下的除了Ubras,蕉內是專做內衣的新消費品牌,其他七匹狼,北極絨,浪莎等也是跨品類授權的,還有就是沒咋聽過的牌子了(有商標不等是品牌吧,也可能是我孤陋寡聞)

我們再看看拼多多服飾類的七月TOP20單品數據。

動輒幾萬件,就是一眼望去,沒看到品牌。只有花花公子,和南極人算品牌。當然他們都是同一個模式。 所以,這個邏輯是不是已經很清晰了。

再次重複:他只做行業品牌集中度低,該品類離散度高,存在大量用戶對品牌不那麼關心的品類。他在該品類,主要搶的是純雜牌和白牌的市場。

而在這個區間裡, 品牌的核心價值不是「身份認同和價值主張」是對品質的基本保障。注意,是基本保障。

典型的降維打擊思路。

南極人所要做的不僅僅是授權給「製造商」,而是挑選「效率+相對品質」的製造商進行合作及服務,這一點是他們能夠達到「極致性價比「的同時還能滿足對應人群的需求。

所以沒有簡單的降維打擊,這裡面是有奧秘的,奧秘在於【效率提升】——【極致性價比】——【對應人群的品質需求】

5

正如我們現在已經都知道的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有很多很多人收入並不高,可支配收入並不多。對此還有疑惑的,可以點擊《中國人到底有多少錢?》

基於此,一個基本的判斷:不同收入組的人,對好商品的理解與期待是不一樣的。

以內褲為例:

比如超高收入及超高要求組,好=國際大牌,身份認同。高收入及高要求組,好=潮牌,價值主張。

中等收入組,好=有基本的品牌,舒適,剛性改善。

低收入組,好=不掉色,基本需求。打開天貓,南極人的店鋪,以下的評論印入眼帘。【不掉色】出現的頻次極高。

預期和願意支付的價格,這兩個決定了你對一個商品好不好的核心理解。如果你花了CK的錢,買了一條南極人。你破口大罵:垃圾!我理解你。

但是你花了2塊錢買的一雙的襪子,你還指望飛一般的感覺嗎?還指望2塊錢穿一年嗎?不起球,不抽絲就是好襪子。

我們再看, 2019年女裝的平均客單價在70-80元左右,南極人也是行業TOP10裡面唯一一個客單價低於100元的品牌。

根據拉取南極人覆蓋類目每個行業前三的競品店鋪平均dsr得出,行業top3店鋪平均dsr在4.80。

據最新業績數據,按銷量排名南極人TOP100店鋪,93%評分在4.8分以上(含4.8)。這100家店鋪總業績在整體營業額中佔比超50%。

這說明南極人在「品牌授權」模式的背後不僅洞察到了價格因素對於特定消費者的決定作用,也匹配了特定消費者對於現階段「品質」的需求,

又一次降維打擊的思路。【極致性價比】+【對應人群所理解的高品質】

截至這裡,南極人在上一階段的成功本質已經闡述清晰。抓住了品牌窪地的品類,和價格敏感的用戶,在十年前就進入了淘寶體系,(那時候還是一片蠻荒)用錯位競爭的方式,用電商運營的打法,拿下了市場。

6

以上我們稱為品牌授權1.0。

其實今天花花公子等等都是這麼幹的。電器裡松下,飛利浦也是這麼授權出去的。所以你會看到松下的晾衣架也出來了。

南極人在某些層面上有1.0的影子,這是他們成功的基礎,但在我研究發現後他們在這個1.0上其實重新定義了「品牌授權」,我更願意稱之為「品牌授權」2.0 。

在不具備網絡化的馬太效應的行業裡,模式的創新,只能控住一個階段的利潤。大家很快就會後來居上。所以品牌授權需要2.0。並且漏洞和缺陷也日漸浮出水面。比如我們所周知的迪士尼就是品牌授權的代表,但因為全世界範圍內的快速擴張,其實很難延伸到授權之外的服務部分,當然迪士尼的IP夠多、更有影響且體量更大,所以依然活的很好,但這是不可模仿和複製的。

品牌授權2.0 就不僅僅是做到性價比和品質了。而是需要一套綜合的服務能力。

A、品控因為品牌授權,就像一個餐廳是加盟的,總部其實是很難控制菜的出品的。比如你並不能保證每一條短褲都不褪色。

B、品類不可無限擴張 哪怕說低勢能的品類,確實解決信任基礎,就打敗了大多數雜牌,但是南極人應該是承載不住所有品類的。這個擴張是否有邊界?

C、供應鏈南極人這麼多年構建的供應鏈是否具備的獨特的優勢。無論是響應速度,還是周轉速度,還是規模。D、第二曲線南極人是在某個時間點上的偶然,還是能夠複製下去。所以品牌矩陣能否成行。以及在非領先品類能否突出表現都值得關注。

7

以上痛點,是所有品牌授權類型企業將面對,能夠對應做到優化的就實現了2.0。

我們對比餐飲行業可以發現,品控的本質並不在於你是否有意願管理,而是只要總部有能力幫我多賺錢,不聽他的不划算,才能管理好。在電商行業,依然如此。故而拋開書本上那一套,品控的本質還是在於【訂單量】,你規模大,廠商就聽你的,沒規模,瞎扯淡。當然更嚴格的管理體系也是一部分。

經數據比對,與推測相符,隨著時間的推移,規模向頭部廠商集中,這更容易實現品控。

「2019年,南極人品牌家居服相關類目產品銷售額超11億元,其中,16家核心工廠生產貢獻出了1500多萬套睡衣。」

「2019年,南極人品牌成人襪子相關類目產品銷售額達12.9億元,其中,10家核心工廠貢獻了六成的貨量。」

另外,品控包括了一整套從原材料到研發,到生產的東西。內衣現在南極人做到全渠道年90億元的規模,家紡50億元的規模。這個因過去的時間窗口而形成的優勢,短期無法攻破。那麼對於新品類,進行區分管理,做到從合作前就進行嚴選供應商。

南極人從前年開始,將潮汕地區100多家的工廠整合到一起,由幾個大的產業鏈服務商收集貨品,通過幾個大的工廠倉庫作為周轉,以匹配200多個店鋪的分銷,提高了家居服產業鏈的效率。

同時或許他們已經意識到南極人不能吃掉所有品類,故而收購了卡帝樂鱷魚,與精典泰迪,分別用於男性和母嬰品類。

8

有時候,我覺得很多事情吧。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看到南極人這個洗衣機(哪怕是迷你的)只要99元的時候,我已經有點懷疑人生了,並望了望我的西門子。只能嘆服中國的供應鏈能力了。在洗衣機這種高度品牌化的品類中,找到一個場景:就是宿舍和出租房。做白電企業不太想做的產品。

然後你可以去搜一下電動牙刷,再去看下暖寶寶。

我仔細研究了一下這個邏輯,其實這是一種遊牧民族式的打法,就是我先通過數據分析,發現市場缺什麼,什麼東西缺,且價格高,我來攪局。然後我迅速組織產業帶生產,再通過電商運營的方式衝上去。

9

故而,綜合來看,我們認為品牌授權不再是單純的授權,對於授權方來說,必須在品質、服務、體驗上與品牌授權的共同體保持一致,這樣才能讓消費者對品牌保持持續的信賴,這不容易。

它可以理解為接近於現代化的餐飲加盟的模式,是一種供應鏈,運營,品牌,的綜合性。

所以當我們說到品牌授權時,都以為是極其簡單容易的,這是一種誤解。其實他還有點像C2M模式的變種。大多數M(工廠)無法完成直接對C,這是由他的基因和能力限制決定的。他需要一個中間商,這個中間商具有品牌,獲客,整合,賦能的能力。有點像C2B2M。

比如大量的工廠還處在製造業的初級水平,雖然生產工具一直在進步,但消費端的洞察和分析基本沒有,如何迎合消費者消費習慣和趨勢喜好成為產品生產的關鍵,南極人組建數據分析團隊,利用大數據和和自身在電商領域的經驗來幫助工廠獲取爆款產品,迅速規模化生產搶佔市場;

比如品控問題,面對部分工廠「短視」缺乏品控意識的情況,作為品牌方的南極人評估選擇業內優質工廠作為合作夥伴,對生產過程配置專業人員指導、巡檢,籤約權威質檢機構對工廠進行專業培訓、並加強抽檢頻次,幫助其規範品控體系的同時提升產品質量;

再比如在銷售端的展示上,很多工廠缺乏市場變化的洞察,負擔不起設計團隊費用、無法滿足消費喜好,南極人與洛可可等設計公司達成合作,利用專業設計團隊為工廠打造爆款產品款式,並提供產品外包裝設計、統一圖片資源庫等,提升廠家產品在銷售端的吸引力;

最後在售後的服務體驗上,很多工廠沒有完善的售後體系和售後方案、服務效率低,在品牌授權的共同體下,南極人還能幫助他們改造售後服務流程,提升效率的同時讓消費體驗更好。

所以,在消費者端、產品端、銷售端、售後端的各個環節上的改造都是南極人在賦能工廠,同時也是在保證「南極人」這個品牌在消費者心理中的「品牌」和「品質」印象,從而持久和跨領域選擇南極人。

10

在文章最後,我想說,本文的創作基於的核心理念是:

1【存在即合理】

2【每一個人都在盲人摸象】

3【知道自己不知道很重要】

而不是說基於:你喜歡,你在用,也不是基於我想改變你而展開的。

中國市場就像一列穿越山洞的火車,最靠前的車廂早已穿過黑暗看到了風景,較靠前的隱隱約約看到了風景,中間的還在穿越山洞,後面的還不知道前面是什麼。

撫州東站,一個特別小的高鐵站裡,有人席地而睡,有人在廁所邊打著牌。

杭州城站,擁擠的過道兩側,全是小商鋪賣著全中國每個地方都是特產的梨膏糖,和老酸奶。如果要說特色大概就是假的叫花雞。

深圳北站,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一隻腳裹著石膏,然後用另一隻腳跳著獨自坐高鐵,一隻手還拎著一個桶。跳得非常快,像一隻兔子,當時場面特別搞笑,事後覺得心情有一點沉重。

東莞站,黑車司機閒散得問著路人去哪裡。一個黝黑皮膚的中年人在美宜佳(廣東最大的連鎖便利店)門口吃老壇酸菜面。只有太陽,火辣辣的。

浦東機場新的航站樓衛星樓裡,開出了很多新品牌,但是人氣還沒有聚起來。

這一切,都是每一分每一秒同時在發生的。

換個角度想,這便是時代賜予我們的機會。

相關焦點

  • 靠品牌授權發家的「南極人」為何屢被監管點名
    南極人品牌主體南極電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南極電商」)2019年度報告顯示,公司在各電商渠道可統計的含未付款成交總額(GMV)達305.59億元,同比增長48.92%;品牌綜合服務業務毛利率93.96%;品牌授權相關營收合計約為13億元。漂亮的數據得益於2008年「南極人」開啟品牌授權的商業模式。
  • 宇宙最牛中間商南極人的貼牌帝國
    南極人賣吊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品牌授權,允許其他產品以「南極人」的名號進行生產售賣,廠商只需繳納一定費用的授權費;另一種叫品牌綜合服務,就是品牌授權+運營輔助,包括轉化、推廣、資源連結、協助開店等,這樣一來,南極人不僅能拿到授權費,還能從店鋪的GMV抽成,比例在3%-6%不等。品牌授權費具體是多少,我沒找到數據。
  • 像南極人學習,用拼多多的模式做花木蘭IP授權
    國內影視公司就沒有把衍生品做得好的,一則是不重視,二則沒有強大的供應鏈,三則沒有很好的銷售渠道。畢竟,從事影視行業的人,都太高大上,或者太文化人,哪有心思做非常俗的商業變現?而且都是「辛苦的小錢」,人家大多數都寧可代言、出席活動賺快錢,也未必願意日復一日地「做生意賺小錢」。其實,這是一個機會。
  • 萬物皆可「南極人」!竭澤而漁 能挺多久?
    大家發現,「南極人」這個品牌,早已跳出內衣的「舒適圈」,開始「大殺四方」了。 一般來說,一個品牌在一個電商平臺上僅有一家官方店鋪。但是,如果你在淘寶天貓上搜索「南極人」,各種旗艦店、官方店、專賣店、直營店、工廠店簡直是拉都拉不到底;至於經營範圍,更是吃的、穿的、用的一應俱全,堪稱最讓人「眼花繚亂」的電商品牌。 那麼這些店鋪,哪些是李逵哪些是李鬼?
  • 回力鞋問題頻出,南極人冒牌不斷,紅火的老品牌到底生了什麼病?
    據公開資料顯示,南極人成立於1998年,總部位於上海,旗下擁有「南極人」「南極人home」「卡帝樂」等品牌。據南方周末報導,早在2008年,南極人關閉其線下自營工廠的生產線,開啟品牌授權商業模式。不過,不斷授權品牌給各種供應商,「南極人」相關產品因質量問題屢屢被消費者投訴。有不少網友也反映遇到了類似的質量問題。
  • 「賣吊牌」年掙13億 南極人「神話」危險?
    來源:無冕財經作者:胡慧茵「萬物皆可『南極人』,可能只有吊牌是真的。」屢遭網友調侃,但南極人創出了一門一本萬利的生意。南極電商(002127.SZ,前身為南極人)此前發布的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收為39.07億元,淨利潤12.06億元,其中,與品牌授權相關的營收為13.05億。
  • 「賣吊牌」年掙13億,南極人「神話」危險?
    南極電商(002127.SZ,前身為南極人)此前發布的2019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收為39.07億元,淨利潤12.06億元,其中,與品牌授權相關的營收為13.05億。引人注意的是,其品牌綜合服務業務毛利率高達93.36%,這意味著南極人的利潤幾乎都來自「貼牌」。持續增長的業績,也帶動股價飄紅。
  • 南極人:一家專賣吊牌的服裝產業「投資公司」
    為什麼這樣的增長模式仍然能推動南極人持續增長呢?2、南極人持續增長的原因小勝靠計謀,大勝靠趨勢。南極人的崛起剛好是洞察趨勢來培育能力的結果。與其說南極人是在經營服裝生意或品牌授權服務,不如說南極人在做產業投資。大規模品牌授權,相當於投資產業內多家服裝生產企業,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只要中國服裝市場整體上是波動上升的,南極人在未來就是大概率增長和盈利的。近年,隨著網際網路流量紅利消失,企業大多患有流量焦慮症。其實,相比於流量這種容易感知、備受矚目的媒體資源紅利,南極人抓住的時代紅利更加隱秘、深厚。
  • 南極人的貼牌之路,是否顛覆了你的想像
    其實共同體商業模式早在南極人轉型之前就存在了,最早的開創者正是當年國民四大保暖內衣品牌之一的——恆源祥。也就從2008年開始,南極人陸續關閉工廠,轉向品牌授權模式。根據2019年財報,南極人合作供應商達1113家,合作經銷商達4513家,授權店鋪達5800家。
  • 改名字賣吊牌 「中國版ZARA」要做下一個南極人?
    據了解,除拉夏貝爾之外,以「品牌授權+經營服務」為運營模式的知名品牌包括南極人、恆源祥等。業內分析稱,在超高毛利率背後,品牌授權還存在產品質量難以把控、品牌聲譽易受損的風險。「賣吊牌」的生意真的好做嗎?
  • 10元一大把的南極人襪子背後,隱藏著幾百億的財富之路
    本文試圖回答以下幾個問題:1、放著好好的保暖內衣不賣,南極人為何開始「變賣」自己的商標?2、做貼牌生意的公司千千萬,為什麼南極人是最賺錢的公司之一?3、南極人現階段面臨的問題有哪些?高毛利的貼牌生意(南極人2019年品牌綜合服務業務毛利高達93.36%)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玩家進場,在激烈競爭下,這門生意越來越不好做了。從財報數據中不難看出,無論是營收還是淨利潤,南極人都在走下坡路。2018年以來,南極人的營收增速持續下滑。疫情影響下,南極人的營收更在今年一季度出現了負增長。
  • 繼南極人後,這一品牌「轉行」賣吊牌,以後買衣服也要小心了
    很多人在買東西的時候,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感受:買的明明是同一個品牌,但是產品的質量卻和之前相比有著很大的差距,究竟什麼地方出了問題?就好比我國最早的內衣企業品牌——南極人。南極人成立於1997年,在國內市場中已然擁有很多的粉絲,也是不少70、80後的記憶中的一個國民大品牌,其品牌影響力還是頗大的。
  • 只有「吊牌」是正品!這個服裝品牌,靠賣吊牌賺5個億!
    轉做電商的南極人,更加風生水起,如魚得水,從2014年開始,已經連續多年在天貓雙11成為品類第一、銷量第一。到2017年,「南極人」的銷售額突破120億元。這個階段,南極人做的是平臺化運營了。從賣商品,到賣品牌+服務,這是南極人至今發展的兩個階段,也證明了它的經營能力確實很強。
  • 拉夏貝爾改名字賣吊牌 「中國版ZARA」要做下一個南極人?
    據了解,除拉夏貝爾之外,以「品牌授權+經營服務」為運營模式的知名品牌包括南極人、恆源祥等。業內分析稱,在超高毛利率背後,品牌授權還存在產品質量難以把控、品牌聲譽易受損的風險。「賣吊牌」的生意真的好做嗎?
  • 南極人的貼牌帝國:不生產,只掛牌,年賺13億
    不生產商品,只做吊牌的搬運工提及南極人,80後們大都印象頗深。南極人創立於1997年,以「更薄、更暖、更舒適」為噱頭,從保暖內衣市場出道。隨後幾年,它憑藉葛優的廣告詞「南極人,不怕冷」火遍全國,靠在各大衛視砸下巨額廣告而家喻戶曉,與恆源祥、北極絨、俞兆林並稱國民四大保暖內衣品牌。
  • 南極人、迪士尼寶寶等品牌兒童服裝抽查不合格
    近日,據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網站消息顯示,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對北京市場上銷售的兒童服裝進行了抽檢,發現市場上部分兒童服裝產品質量存在問題,涉及南極人、迪士尼寶寶等品牌。其中,商標為「南極人」的彩棉和服三件套、嬰幼兒內衣 (南極人新生兒衣服0至3個月嬰兒寶寶套裝)存在繩帶不合格的問題,商標授權人為南極人(上海)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製造商為丹陽市昊琪服飾有限公司。
  • 南極人牛逼啊...
    之前在購物平臺搜各種各樣的衣服的時候,總能看到南極人這個品牌,而且價格還很便宜。當時我就想,這個品牌不是還挺高大上的嗎?小時候買保暖衣的時候覺得南極人就是最好的衣服了,穿上南極人就是這條街上最靚的仔。那麼這個價格怎麼這個樣子了呢?難道現在開始走低端路線了,或者是一些假冒偽劣產品。
  • 你的「南極人」襪子隱藏著通往幾...
    原來,全面停產後,南極人做起了品牌授權的買賣,也就是賣商標——給別人的商品貼上自家的商標,甚至還做起了電商服務。 梳理南極人二十多年的公司史不難發現,南極人堪稱「節奏大師」,在每一個時代賦予的機遇面前,都從未缺席或踏空。 不論是早期對「炒作」的把控,還是後來借殼上市的操作,在南極人創始人張玉祥手中,生意已經變成了一場「資本的遊戲」。
  • 曾是全國知名品牌,卻靠賣吊牌一年淨賺13億,很多消費者中招!
    好的品牌都擁有一批忠實的消費者,當公司要延伸到其他產品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耐克、蘋果等,每年它們發售新品時,總是引起很大的轟動,這就是品牌的作用。中國很多公司產品在國外售價不高,就是因為品牌知名度不夠。在國內,我們熟知的手機品牌有華為、小米等;空調有海爾、格力等;運動有李寧、安踏等。他們都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想打造出全世界聞名的中國名牌。
  • 「躺著賺錢」遭質疑,南極人開年「難難難」?
    1月12日晚間,南極電商針對此前「體外循環造假疑雲」發布了澄清公告,稱公司所有數據都截取自電商平臺官方數據,真實、可靠、可溯源。同時還發布回購進展公告,稱公司累計回購公司部分股份3560.1萬股,佔公司目前總股本1.45%,成交金額約3.48億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