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花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選自《大乘妙法蓮華經》草藥喻品第五
這段話很好的說明了芸芸眾生,雖然同一地球所居,同一天地滋潤,可是由於各自的種性不同,所得到的千差萬別。很好地解釋了人們關於佛法分布不均,貧富福報不齊,壽命長短不一,各自見解不同的疑問。
其中的「稱」字,是衡量工具,由誰衡量?自然是因果來衡量。因果由何而來?自然是自己種下的。別以為種性是天生的,比如有些人生而為富貴,這也是自己前世種下的因。生而富貴而不知珍惜,同樣是今世種下的因,來生要結果。
因果決定了衡量種性的不同。種性不同又決定了自己生長花果敷實的不同。如同坐井觀天,他認為天就只有井口那麼大。如同一顆小草,它認為下一點雨溼了地皮就夠了。如同大樹必須足夠的雨量才能生長。這就是人心各異。
可是不管怎樣,一切眾生,俱得佛法滋潤,都要有感恩之心。
天雨雖寬難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度無緣之人。一個人若與佛無緣,連佛都難以度他,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有佛緣呢?通常具備這兩個特徵,就是佛緣深厚的人。
一、初次去寺院,見佛就分外親切,莫名的就有歡喜心,再小都知道跪拜佛。
佛經中記載,佛陀住世時,一次外出乞食之際,恰巧有位老者來到精舍,要求剃度出家,皈依佛陀。因為佛陀不在精舍,所以「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接待了他,舍利弗先以宿命通查看他八萬劫以內,都沒有與佛或比丘結緣的經歷,於是拒絕了他。可是老者出家的信心堅定,苦苦哀求不肯離去。直到佛陀回到精舍,知道事情緣由後,開示舍利佛說,這位老者八萬劫以前,曾因被老虎追趕,情急之下念誦了一聲佛號,因為這聲佛號,他與佛有緣,於是佛陀答應為他剃度。
妙色蓮花自己的兒子因是觀世音菩薩所賜,所以很小不用讓人教,見佛即知道磕頭。這一點真是讓人驚嘆!
《佛說三世因果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同樣的道理,喜歡去寺院禮佛的善信,在過去就種下了親近佛的善因,今生與佛緣深厚,是過去善因的結果。佛經中記載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寺院的佛像都是照此塑造,佛像即佛的化身,因為與佛有緣,所以見佛則心生歡喜。
而與佛無緣或者因緣尚未成熟的人,無論如何都不會去禮佛,即使被生拉硬扯拽進寺院,他也不會有任何歡喜的感受。當然,佛普度一切眾生,但是難度無緣之人,非要等到緣分具足了,他內心生起對佛的恭敬,才會主動地親近三寶。所謂「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善報惡報如影隨形,都是要自己來承受的。
第二。喜歡讀經書,喜歡聽經甚至喜歡講經說法,一聽就開悟快,覺得契合自己的內心,法喜充滿。
我們時常會有這種感覺,心中有,可是說不清楚,表達不出來。直到一聽到佛經所說,豁然開朗,這正是我心中所想啊!或者心中有事困擾於心,久久不能開解明白,一日聽佛一言一句,茅塞頓開,恍然大悟。不由心生感激,崇敬,喜悅,甚至哈哈大笑,痛哭流涕,自扇耳光,誠心懺悔!
這就是前世修行過的人,此生雖然有隔陰之謎,可是一點就破,一聽就明,這種現象,在佛經中的解釋為:「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也就是說,我們明白過的道理,怎麼也不會忘記。這是與佛常說的「得不退轉」,互為因果的關係。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先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段話就是在說,即使口中誦念一聲佛號,也是與佛結下了甚深緣分,種下了見佛的善因,也具備了成佛的道種!所以說與佛有緣的人,是喜歡禮佛之人,見佛菩薩像則心生歡喜;也是喜歡誦經念佛之人,悟佛理則法喜充滿。
妙色蓮花更是說過,善緣惡緣都是緣分,只要與佛結下緣分,就像聽聞一句《法華經》,必得彌勒菩薩龍華三會得度成佛一樣,這是小編的良苦用心。謹以此功德,回向諸位,祈願六時吉祥,福慧雙增。
更多佛經解讀、佛門典故,請關注妙色蓮花。
佛經中「如是我聞」怎麼樣解釋,至關重要!弄明白怎麼修能都成就
破解聽經聞法的誤區:什麼人能聽懂?沒有太高的文化能不能聽懂?
《大乘妙法蓮華經》關於經題的淺釋,讓你明白這部經到底在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