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由在鄂央企中交二航局投資建設的漢江首座、世界第四座三塔式懸索橋——襄陽鳳雛大橋(原名龐公大橋)建成通車,襄城與樊城間再添一條過江新通道,大橋獨特的外觀造型也使其成為古城襄陽新地標。
鳳雛大橋位於襄陽市內環線以內,北起樊城區長徵路與大慶西路交匯處,南至襄城區龐公路與鳳雛大道(原名星光大道)交叉口,線路全長2.6公裡。跨江主橋為三塔鋼混結合梁懸索橋,長756米,主跨378米,主塔為鋼混結合門型架結構,其中1號、3號邊主塔位於漢江兩岸,塔高61.9米,2號中主塔位於漢江江心,塔高69.8米,橋面設計為雙向六車道,行車時速60公裡。
鳳雛大橋項目是襄陽市第一個落地實施的PPP項目, 也是湖北省首批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項目,還是入選國家財政部第三批PPP示範項目之一,由中交二航局採用「PPP+政府採購」模式建設,該模式實現了襄陽市政基礎設施領域投融資、運營主體的多元化,同時也充分體現了中交二航局作為大型建築業綜合服務商的全產業鏈一體化服務優勢,項目的規範性、可操作性具有很好的示範效應。
本項目於2016年10月正式開工建設。在大橋深水基礎施工中,二航建設者積極應對漢江流域複雜的卵石層地質給水中施工帶來的巨大挑戰,在樁徑2.5米、長105米的中塔大直徑超長鑽孔灌注樁施工中,靈活採用大直徑液壓迴旋鑽成孔工藝,突破了含較大碎石的卵石層阻礙,成功將全部鋼護筒施打至設計深度;在雙壁鋼圍堰下沉施工中,採用水淼配合空氣吸泥,輔以增加圍堰自重的方式有效加快了圍堰在進入礫石層後的下沉速率,為項目縮短了半個月工期。
在臨江城區錨碇施工中,二航建設者準確把握工程地質特點,實現了國內首次將液壓抓斗與衝擊鑽相結合的成槽施工工藝應用於國內最小直徑(35米)圓形地連牆施工中,不僅解決了強透水地層易塌孔的技術難題,保證了地連牆成槽精度、質量與工效,還節約了設備使用維護成本,提升了現場文明施工水平,取得了明顯的經濟與社會效應。
在鋼混結合型主塔施工中,二航建設者將自主研發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應用於鋼塔柱與混凝土塔柱結合段大體積混凝土澆築中,有效解決了索塔鋼混結合段混凝土易開裂的技術難題,大幅提升了橋塔結構的安全性與耐久性,這也是世界上首例大體積UHPC材料在索塔鋼混結合段的成功應用,依託該應用編制的科技成果《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關鍵製備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示範》獲評2019年度「中國水運協會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在上部結構施工中,二航建設者針對鋼混結合梁混凝土橋面板安裝,特製了一款自重輕、起重能力大、施工工效快的橋面板桁車,並設計了結合梁節段間橋面板安裝方法,實現了梁段間橋面板的高效便捷安裝,大大提升了施工效率。
此外,二航建設者在施工過程中還充分貫徹「文明、綠色、環保」理念。大橋所在漢江水域是襄陽市重要水源地,為國家一級水源地保護區,為避免影響此處生態環境,項目部制定了完善的泥漿處理方案,設計出一款環保型泥漿輸送系統,使水上作業區與陸上廢棄泥漿池相連,因勢利導將水上樁基施工產生的廢棄泥漿引流至陸上廢棄泥漿池中進行集中處理,切實履行了綠色文明施工,該系統獲得實用新型專利。
大橋建設期間,項目部先後榮獲湖北省建築工程安全文明施工現場,湖北省建築結構優質工程獎,湖北省工人先鋒號,全國工人先鋒號等諸多榮譽,並取得專利6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發表核心論文5篇,獲得質量成果8項。今年5月,以此橋為依託的「三塔鋼混結合梁懸索橋施工關鍵技術研究」被中國公路學會評價委員會認定為「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該橋建成通車後,作為連接襄城與樊城的新過江通道將有效緩解新老城區間的交通壓力,有力提升襄城龐公片區和樊城人民廣場片區的交通通行能力,同時與鳳雛大道發揮整體效用,帶動龐公新區經濟發展,助力襄陽實現新跨越。
(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