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劍,載譽歸來!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
過去的23個日夜,嫦娥五號完成了1次對接、6次分離,兩種方式採樣、5次樣品轉移,經歷了11個重大階段和關鍵步驟,環環相連、絲絲入扣。
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對我國航天事業發展具有怎樣的意義?嫦娥五號帶回的月球樣品將怎樣儲存、研究?17日下午舉行的國新辦發布會上,權威專家第一時間作出解讀。
「繞、落、回」規劃完美收官
11月24日,長徵五號準時並成功發射,之後探測器地月轉移、近月制動、兩兩分離、平穩落月、鑽表取樣、月面起飛、交會對接及樣品轉移、環月等待、月地轉移,今天再入返回、安全著陸,整個工程任務現在轉入科學研究的新階段。
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說,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裡程碑式的新跨越。」吳豔華說,標誌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的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我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求索寰宇開新篇。據介紹,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目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徵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
帶動航天科技整體發展
「五個『中國首次』都是嫦娥五號任務所面臨的新挑戰。實際上,對整個工程來講,恐怕還不止這五個方面。」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說,作為探月工程三期的嫦娥五號任務,和前期任務比,技術跨度是比較大的。
新研製的3000牛的發動機在到達月球制動和從月面起飛時表現良好;基於視覺的月面採樣區快速分析,以及採樣、放樣、裝罐、放罐過程的快速定位,為機械臂快速調整提供支持;對飛行軌道、飛行程序等進行快速設計,支撐任務中可能遇到的天上或者地面的應急情況……
「作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自主創新是我們的目標,也是我們的主旨。」胡浩說,我們設計了整個一套工程體系,建立了深空測控網,使我們深空測控能夠達到全球布局,支撐整個任務的完成。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探月工程系統地帶動了我國航天科技的整體發展。
吳豔華說,探月工程建設提升了我國深空探測核心能力,培養造就了一支專業化、年輕化、能打硬仗的人才隊伍,完善形成了組織實施複雜航天工程的系統方法。
44年來再獲月球樣品
伴隨著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人類44年以來再次獲得月球樣品,此次月球樣品的研究備受關注。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李春來介紹,嫦娥五號的採樣點選擇了風暴洋東北角的玄武巖區域,這是全新的採樣區域,全新的樣品研究,對月球表面的風化作用、火山作用和區域地質背景、區域地質演化方面應該能作出很多科研貢獻。
「絕大部分樣品會用於科學研究,我們會在實驗室進行長期的、系統的對月球樣品的研究工作,包括它的結構構造、物理特性、化學成分、同位素組成、礦物特點和地質演化方面,希望能夠深化我們對月球的起源、演化方面的認識。」李春來說。
「除了位於北京的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作為主要存儲地點以外,還將在湖南韶山毛主席的故鄉進行異地災備,他提出的『可上九天攬月』的夙願實現了。」吳豔華說。
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