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開箱成功,為何嫦娥五號返回時會燃燒,升空時卻不會?

2020-12-27 網易

2020-12-21 20:22:47 來源: 韜鈐視界講堂

舉報

  2020年12月19日,我們期待已久的嫦娥五號返回艙終於迎來了「開箱」,測量稱重後初步測算此次任務共採集月球樣品大約為1731克,自此月球樣品開始轉入科學研究階段,我國也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成功挖取月壤並且帶回地球的國家,這也讓我國掌握了月地返回的關鍵技術,為將來更加複雜的載人登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月球樣品稱重

  嫦娥五號在等待返回地面前,由於窗口期間隔時間較長,因此軌返組合體在太空停留了數日,嫦娥五號返回器返回地球過程中攜帶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大氣層,這個過程會使返回器表面溫度驟升至數千度,如果控制不好很有可能會使返回器燃燒殆盡,致使珍貴的月壤樣品燒毀。

  

  返回器再入大氣層

  有人會因此提出質疑,為何太空飛行器伴隨火箭升空時不會與大氣摩擦產生超高溫度,外表安然無恙,反而返回器在返回地球再入大氣層時會形成「火球」現象呢?

  其實人類將太空飛行器送入太空是從火箭誕生才慢慢開始的,隨著空間技術的不斷發展,大推力火箭和更大重量的太空飛行器深空試驗也正按計劃進行,由於嫦娥五號總重量達到了8.2噸,因此負責此次發射任務的重任就落到了長徵五號身上,這也是長徵五號自投入運營以來的第二次應用性發射。

  

  嫦娥五號登月

  當大推力火箭點火升空時需要克服地球引力,加上濃密大氣層的摩擦作用,火箭上升時的最大速度一般不會超過3公裡每秒,這個速度並不會引起強烈的氣動加熱效應,而大氣層內絕大多數氣體都集中在兩萬米高空以下,越往上空氣越稀薄,到了100公裡「卡門線」高度時,也就是太空分界線,想要擺脫地球引力火箭就會加速到第一宇宙速度,此時火箭也已經基本飛出了大氣層,因此並不會發生燃燒效果。

  

  長徵五號上升

  反觀月球探測器返回地球時,由於地月間距離太遠,返回器會近乎自由落體一樣飛向地球,最終會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大氣層,也就是接近11.2公裡每秒,這個速度下返回器與大氣層不僅僅是摩擦生熱,更多的是氣動加熱效應。

  

  返回器再入大氣層

  返回器在大氣層內加速的過程中,高速飛行的返回器底端會與空氣產生強烈壓縮,與返回器底端接觸的空氣會形成一個傘狀的激波錐,激波錐會將太空飛行器與前端空氣分隔開一定距離,由於氣體的壓強、體積、密度之間的物理特性,激波錐會與前端空氣壓縮、摩擦產生氣動加熱效應,這個溫度會伴隨著速度的增加而急速升高,溫度甚至會達到數千度,因此就會燃燒,產生「火球」效果

  

  氣動加熱產生高溫

  為了讓激波錐鋒面遠離返回器,因此返回器一般設計成鈍形,這樣即使返回器大底前端溫度達到了五六千度,而返回器的溫度也基本不會超過三千度,即使這樣為了保護太空飛行器安全也必須採用超強的耐熱材料,儘量增加散熱時間,因此我國科研人員採用了全新的第二宇宙速度半彈道跳躍式載入返回技術。

  

  嫦娥五號返回艙著陸

  在地球上空100公裡「卡門線」以下,隨著高度的降低,大氣層密度也會隨之升高,如果返回器經過特殊設計就會產生一定升力,比如太空梭機翼。但是嫦娥五號返回艙是錐形的,想要獲得升力就必須讓返回艙重心偏移一些,讓返回艙與氣流間形成一個攻角,讓更多的氣流向下推,這樣返回艙就會獲得一個向上的升力。

  

  返回艙與氣流產生攻擊形成升力

  返回艙採用倒錐體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升阻比較高,倒錐體受力面積較大,這樣能夠將更多的氣流向下推,獲得的升力也就越多,當返回艙距離地面60公裡高度時,此時的升力就會超過返回艙自身重力,這樣返回艙會基於升力的作用被再次抬起至亞軌道空間,滑行一段距離後會再次返回稠密大氣層,就像「打水漂」一樣。值得一提的是當返回艙第一次再入大氣層時必須控制好攻角,否則將會失控墜毀。

  

  返回艙再入大氣層軌跡

  其實在嫦娥五號之前,我國早在2014年就研製了嫦娥五號的「探路者」—嫦娥五號T1試驗器,並且成功進行了跳躍式再入試驗。T1試驗器也採用了一種全新的「迎風面」設計,在返回艙的「迎風面」和「背風面」分別採用了7種不同的材料,由於迎風面經受的氣動加熱效應較強,材料耐熱性和厚度也會相應提高,反之背風面就會隨之減弱,這樣做的目的不但提升了返回艙的耐熱性,而且還減輕了返回艙的重量,我國此次前往月球「挖土」的嫦娥五號幾乎繼承了T1試驗器的全部特徵,因此也為嫦娥五號攜帶珍貴的月壤樣品成功返回地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嫦娥五號T1試驗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什麼時候返回地球?降落在哪裡?
    11月24日凌晨4時30分,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又一次「重量級」發射舉世矚目。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點火升空,託舉嫦娥五號探測器至地月轉移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這次發射,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中的收官之作。
  • 嫦娥五號返回艙回來時經歷了什麼,兒時的打水漂,現在的國之大器
    現在國內的新聞基本都有一篇報導,那就是嫦娥五號遠在38萬公裡的月球收集樣本,並且經歷23天成功返回地球的懷抱。十二月十七號凌晨一點左右,嫦娥五號身後拖著長長的紅色降落傘,精準,安全,穩定的降落在中國境內。
  • 嫦娥五號返回時,遭遇風雪怎麼辦?
    ◎常豔玲 李昀錫 王瑞林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最近,在嫦娥五號探測器預定著陸的四子王旗著陸場,一場大雪飄然而至。 嫦娥五號任務著陸場系統對此早有準備。記者從嫦娥五號任務著陸場區指揮部獲悉,關於這場降雪,氣象分隊幾天前就已經預報到了。
  • 嫦娥五號 月球之旅
    此次組合體成功分離前,在飛行控制團隊的精確控制下,經兩次軌道修正、兩次近月制動「剎車」,嫦娥五號得以成功進入近圓形環月軌道。 本次嫦娥五號任務,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為止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嫦娥五號探測器不僅要成功落月,還要實現月面採樣、月面上升、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再入返回地球等多個首創性任務環節。
  • 嫦娥五號背後的國家大計
    據悉,2020年12月13日9時51分,嫦娥五號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實施第二次月地轉移入射,在距月面約230公裡處成功實施四臺150牛發動機點火,約22分鐘後,發動機正常關機。根據實時遙測數據監視判斷,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成功進入月地轉移軌道。
  • 兩次穿過大氣層,為什麼嫦娥五號發射時沒事,返回卻出現燃燒呢?
    兩次穿過大氣層,為什麼嫦娥五號發射時沒事,返回卻出現燃燒呢?在今天凌晨嫦娥5號返回器成功著陸,根據紅外影像顯示,第1個找到嫦娥5號返回器的,不是日思夜想的科學家,而是一隻小動物。這一場面看起來有些溫馨,還有網友調侃到嫦娥5號返回地球玉兔都已經帶下來了,吳剛還會遠嗎?細心的網友還發現了,在返回的過程當中竟然和大氣摩擦產生了一定的燃燒,可是在發射的時候,嫦娥5號卻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問題,同樣都是需要穿過大氣層,為什麼在發射和返回的時候會造成如此大的差距呢?
  •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採樣返回時間 嫦娥五號自述如何月球取土
    據央視新聞報導,從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成為我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成功著陸後,著陸器在地面控制下,將正式開始持續約 2 天的月面工作。
  • 嫦娥五號返回地面需要多少天
    38萬公裡光只需要2秒就可以返回,那嫦娥五號需要多長時間呢?嫦娥五號探月之旅我們先了解下嫦娥五號的探月之旅階段,整個探月之旅需要11個階段,目前已經到了第10個地轉移階段。就在北京時間12月14日11時13分嫦娥五號完成第一次地轉移軌道修正。在這一階段,在距離地球5000公裡高度處,實現軌道器和返回器的分離,返回器重新回到地球。
  • 揭秘嫦娥五號探月十三大步驟
    目前,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正在奔火的徵程;嫦娥六號、七號、八號,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木星系探測等工程任務也將按計劃陸續實施。7aOednc嫦娥五號探月之旅全程11月24日,「出發」——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並進入地月轉移軌道。
  • 嫦娥五號,安全到家
    嫦娥五號任務實現了我國首次月面採樣與封裝、月面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攜帶樣品再入返回等多項重大突破,其成功實施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來源國家航天局12月17日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電,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向探月工程任務指揮部並參加嫦娥五號任務的全體同志致以熱烈的祝賀和誠摯的問候。
  • 嫦娥五號成功落月!(附視頻
    國家航天局消息,12月1日23時11分,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預選著陸區成功著陸。落在哪?相較於嫦娥三號、四號,嫦娥五號對於著陸點的位置精度和平整度方面的高要求是空前的,這需要著陸區域內無太高的凸起、無太深的凹坑,坡度要符合任務要求。為實現「選址正確、落得準確」,嫦娥五號採用了五院502所在嫦娥三號和四號上應用的「粗精接力避障」方式。著陸上升組合體在飛到距離月面100米時會懸停一下,通過對選定區域拍照,精確識別選好落點。
  • 嫦娥五號軌道器或變軌探索金星,「嫦娥」與「維納斯」的約會
    嫦娥五號返回艙已返回地球,並攜帶1731克月球土壤。 嫦娥五號的月球採樣計劃取得了圓滿成功,但是當嫦娥五號升空時,它的重量為8.2噸。最後,只有返回艙返回地面。 它僅重幾百公斤。剩下的7噸負載去哪兒了?
  • 太乙神數釋疑:嫦娥五號凱旋歸來
    歷經23天,嫦娥五號闖過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月面著陸、自動採樣、月面起飛、月軌交會對接、再入返回等多個難關,成功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完成了這次意義非凡的探月之旅。
  • 新民快評|「嫦娥五號」升空,仰望夜空中最亮的星
    圖說:「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新華社不曾停歇的2020年,常常在直播裡追遠方的星。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收官之星」,「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夜色中,在晨曦裡,我國自主研製的太空飛行器不斷出發,奔赴不同的遠方,去追尋,去探索。也不斷為地球上的我們賦能,帶來驚喜,帶來感動。
  • 南航專家解讀「嫦娥五號」:探測器「怎樣返回」比「怎麼挖」更有難度
    不少讀者興許已經開始「腦補」一隻機器手從「嫦娥五號」中伸出,進行挖掘的「科幻畫面」。能把「挖掘機」開到月球上去,這是多麼神奇的一件事!但聞新教授告訴記者,相比「怎麼挖」,怎麼返回才是「嫦娥五號」要面臨的最大難題。「返回是『嫦娥五號』要面臨的最大難題,月球的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
  • 嫦娥一號到五號的歷史成果
    月球車在遇到難以攀爬的障礙時會選擇繞行,這樣很少會翻車,還可以預知斜坡、臺階、壕溝、鬆軟路面等障礙。 測控系統 嫦娥三號測控系統首次使用了三向測量技術和同波束幹涉測量技術,確保位置測量的精準定位。
  •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在月球著陸 「挖土機」開工大吉!
    圖說:嫦娥五號探測器軟著陸後降落相機拍攝的圖像選址有講究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歷經一周的旅行,嫦娥「五妹」來到了「姐姐」們曾經或正在奮鬥的地方——月球。
  •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44年後人類再去月球挖土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44年後人類再去月球挖土時間:2020-11-24 12:3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嫦娥五號發射成功 44年後人類再去月球挖土 智東西11月24日消息,剛剛,北京時間凌晨4時30分21秒806,我國搭載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在我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
  • 合肥智慧助力嫦娥五號成功升空
    合肥在線訊(趙明玉 記者 王旭)2020年11月24日,我國探月工程第三步收官之戰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發射成功。來自合肥高新區的科研機構提供相關設備為「嫦娥五號」成功發射助力。
  • 嫦娥五號成功返回,背後13所高校助力,看看有沒有你的高校
    前幾日嫦娥五號成功著陸,圓滿完成月球採土任務。人們親切地稱嫦娥五號為「五姑娘」,此次月球採土行動稱為「月球來的快遞」,但是這次嫦娥五號成功返回行動背後助力的高校有哪些你知道嗎?喜愛航天事業的同學們不要錯過今天的推送,這些學校將有可能成為你將來會選擇的高校哦!打起精神來跟著我進入到今天的主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