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鋒八刀」的創始人是滄州武術名家馬鳳圖, 「破鋒八刀」 是典型的雙手刀法,融會了明代戚繼光《辛酉刀法》、程宗猷《單刀法選》和清代吳殳《單刀圖說》等古典刀法的技法精華,包括埋頭刀、攔腰刀、斜削刀、漫頭硬舞等技法,動作簡捷精煉,大劈大砍,迅猛剽悍,具有明顯的軍旅實用特色,與現在以花法為主的表演武術有質的區別。
馬鳳圖曾為西北軍編寫《破鋒八刀》和《白刃戰術教程》,並有 「破鋒八刀」歌訣 , 一句一刀,句句精華,刀刀致命!正應了那句練家子的老話「真傳一張紙,假傳萬卷經」! 全歌共八句:「迎面大劈破鋒刀,掉手橫揮使攔腰。順風勢成掃秋葉,橫掃千鈞敵難逃。跨步挑撩似雷奔,連環提柳下斜削。左右防護憑快取,移步換型突刺刀。」
所謂破鋒八刀,就是使用大刀的八套刀法,其每招每式都乾淨利落,刀刀可中敵之要害,是專門針對日本鬼子擅刺的特點編制的。雖然現在就西北軍及二十九軍的大刀隊的一些戰例有一定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西北軍訓練出的大刀隊在抗擊日寇的戰鬥中確實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八式16個動作分解如下:
西北軍大刀有它的獨特,西北軍大刀的刀身較寬,刀頭前銳後方,近似宋代《武經總要》中的手刀,但刀柄加長,而且似漢環首刀的刀環。所以,西北軍大刀是環首刀、手刀、雙手長刀等傳統刀的綜合。在使用時,西北軍的大刀是雙手握持的,這是一個十分顯著的特點。西北軍大刀的技術來源,是傳統的雙手長刀法。所以,刀身重、刀柄長的形制特點本身就是為雙手運刀所設計的。其次,西北軍大刀一般在4斤左右,在重量上講究「快馬輕刀」。「明代雙手長刀重1475克,腰刀為960克,而解放軍騎兵所用馬刀重1850克,但騎兵用刀,可以藉助馬飛馳的衝力攻擊敵人,所以馬刀偏重並不妨礙其殺傷力。由此可見,西北軍4斤重的大刀,是既能保證有效地砍殺敵人、又不致於過分消耗官兵體力的合適重量。」
駕馭這種大刀,需要非常好的身體素質。西北軍嚴格的選兵和訓練,保證了其官兵健壯的體格,而精悍的手槍隊官兵,更是身手不凡。而有了方便使用的大刀和優秀的士兵,還需要進行長期的刻苦訓練,才能使大刀最終成為戰陣制勝的有力武器。在民國將領中,馮玉祥是以善於練兵著稱的,西北軍每天下午4點半到6點訓練劈刀、刺槍和打拳。西北軍第二號人物張之江(1882-1966)的主持下,馬鳳圖、馬英圖等人編創成簡便易學的「破鋒八刀」,取代了舊有的刀術教材。1926年初,張之江代替馮玉祥主持西北軍全局,這一易學而實用的刀法迅速推廣到西北軍各部,形成了西北軍自成風格的著名大刀術。
西北軍之所以能以大刀術聞名,是因為一批優秀的武術家進入西北軍,參與軍隊的肉搏訓練,也是西北軍大刀片名揚天下的原因之一。馬鳳圖受命創立白刃戰術研究室,擔任室主任兼任會長。研究會中有不少滄州籍武術名家,如馬英圖、王子平、洪立厚、劉鴻慶、王桂林等人,分別來自八極,形意,八卦,劈掛等門派。這些武術家集思廣益,創編教材,將武術中格殺效果突出的技術用於軍事格鬥訓練,對於提高西北軍的戰鬥水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與此同時,在國術氛圍濃厚的西北軍中,有數量眾多的精通武術優秀官兵,是大刀片發揮威力的重要基礎:老資格的張之江、張樹聲、李鳴鐘等都是武術愛好者,佟麟閣、張自忠、趙登禹、吉鴻昌,董振堂、馮治安、劉汝明等高級將領,都是武林高手。
在1933年3月的長城抗戰中,西北軍系二十九軍在趙登禹指揮下,浴血奮戰於喜峰口,殲敵5000餘人,是「九一八」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勝利,大刀隊因此名聲大噪,其威名隨著一曲激昂雄壯的《大刀進行曲》而迅速風靡全軍、全國,成為中華民族抗暴禦侮的光輝典範。1937年,日寇挑起「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愛國軍民奮起抗戰,原西北軍系各部英勇善戰,幾乎參與了抗戰的每一場惡戰;在戰鬥中,大刀隊多次發揮著重要作用,為抗戰勝利立下了卓越功勳。
視頻教學演示
關注武者禪心,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關注後點擊「防身資料」,免費贈送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