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輕坦:裝備的105毫米炮能夠擊穿印度T-72M1

2021-01-17 中華網軍事

近日,網上一張數輛新輕坦在火車上的照片,從照片上坦克塗裝和三位數編號判斷,有很大可能這批新輕坦已經正式裝備部隊。



另一個角度,從塗裝和三位數編號來看,應該是已經正式裝備部隊


二戰後,雖然輕型坦克逐漸退出了主戰場,但是也算發展的不錯,產生了諸如CV-90系列蠍式,M551和魟式等著名輕型坦克,在局部戰爭中也有上佳表現。坦克冷戰後,世界主要國家輕型坦克發展趨於停滯,已經很久沒有出先新產品,曾經風靡一時的美國XM8裝甲火炮系統近乎不了了之,很多國家傾向於用輪式突擊炮來取代輕型坦克。


解放軍也裝備了105mm輪式突擊炮


但是裝備之後,不管是美軍在阿富汗還是伊拉克,亦或是解放軍在訓練中,輪式突擊炮都暴露出來問題,部隊普遍反應輪式突擊炮雖然機動迅速,但是在複雜山地的通過能力較差,防護力不足,無法承擔主要突擊任務。


最後回過頭來發現,還是需要坦克打頭陣。中國主要輕型坦克62式輕型坦克定型時間早,各方面早已落後,裝備薄,火力弱,甚至還不如輪式突擊炮。在對越反擊戰的時候就暴露了很多問題,雖然提出改進方案,並且製造了幾輛樣車(換裝了63A炮塔),但是最後還是沒有大批量裝備。


62改坦克,沒有大規模裝備


發現這個問題的不只有解放軍,但是只有解放軍開發出了新輕坦,這是21世紀到目前為止唯一一款輕型坦克,原因在於我國周邊雖然大體和平,但卻面臨著切實威脅。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複雜多變,屬於多山國家,既有高寒高原,也有溼熱叢林。幾乎包羅萬象。


西北的「三股勢力」一直威脅著中國西北邊陲,中國需要一種比輪式裝甲車更有威懾力的武器。


南方自古以來水網稻田密布,加之綿延的丘陵和紅色酸性黏土地,特別是廣西西南某些邊境地區,山地丘陵地高達90%以上,曾經讓解放軍吃足了苦頭,部隊反映迫擊炮射擊之後炮座都拔不出來,99和96系列主戰坦克很難在這種丘陵地區使用,輪式車輛使用也要大打折扣。


尤其是越南和緬甸一帶的地形複雜,多為叢林山地,在對越自衛反擊戰的時候我軍裝甲部隊就曾經因為59式坦克過於沉重,壓垮了橋梁而吃虧,輪式車輛的通過性則受到很大限制,畢竟無法壓過樹木,兩國基建也遠不如我國,無法沿道路快速機動。


目前南方部隊在輕型坦克方面處在青黃不接的時段,62式大多不再堪用,主要使用05式兩棲突擊炮/步戰車,雖然火力和機動力都沒問題,但是體積過大,防禦不足。


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的59坦克


在青藏高原上壓力則更大,首先是環境更近惡劣,高原高寒使得平時在平原地帶使用的裝備難免水土不服,尤其是功率不足,維護頻率增大,十分影響部隊作戰。尤其是解放軍作戰是要翻山的,這更加大了後勤補給的困難,1962年的時候就因為後勤問題不得不撤出部隊。


其次目前中國運-20還未成軍,很長一段時間裡投送能力還是不足,難以投送成編制的裝甲部隊,而印度方面卻在不停的升級自己的裝備,有大量的T-72M1和新銳的T-90S,目前我軍在高原上的主力車型,比如59D,96A,62式難以應付。

印度的T-72坦克是解放軍高原裝甲部隊勁敵


海峽方向經過多年準備,解放軍的對海投送能力有了長足進步,野牛氣墊船能夠讓解放軍在第一波就投送96A乃至99A坦克,但是如果能有性能優良新式輕型坦克,一次可以多投送幾輛,何樂而不為?

下面就從坦克三大要素火力機動防禦和信息化來分析一下新輕坦。

由於解放軍自用版資料不足,故使用珠海航展上出現的VT-5類比。

珠海航展上的VT-5輕型坦克,用於出口,據傳是輕型坦克的另一款樣車衍生而來


火力方面,新輕坦的設計目標很明確:正常交戰距離上能夠擊毀印度的T-72M1坦克(算上反應裝甲,這種威力自然對付周邊二代改坦克沒什麼壓力,包括臺灣的一票M48),因此新輕坦選擇了加長型105炮,目前資料不多,姑且認為是我軍目前59D與88A普遍裝備的94式105mm坦克炮。這款坦克炮原型是一代名炮英國L7線膛炮,經過中國改進,威力十分強大,能夠擊穿T-72M1乃至T-90S,畢竟,最初94式105mm坦克炮就是為此而生。


國內105線膛坦克炮的技術已相當成熟,圖為配裝ZPL94式加長身管105炮的59D型坦克的炮塔


如無意外的話,會採用自動裝彈機,但是自動裝彈機的模式不清楚,由於105炮是定裝彈,可能是尾艙裝彈機,如果是,射速估計相當驚人,火控方面瞄準99A上反穩像,獵殲火控毫無問題,綜合起來,新輕坦的火力能夠抗衡早期三代坦克。對付周邊各種潛在威脅毫無問題。


勒克萊爾的倉裝彈機,我國的99和96系列都是轉盤裝彈機


機動:嚴格來說,新輕坦應該算「輕量化主戰坦克」,重量和59式差不多,都是39噸級別的,參考VT-5的883馬力發動機(實際能更高一些,自用版上1000馬力不是不可能),正常戰鬥全重33噸,相應的單位功率是26.8馬力/噸;最高防護級別戰鬥全重36噸,相應的單位功率是24.5馬力/噸,單位功率已經非常可以了,加上先進的全可調液氣懸掛,機動性非常強,而且新輕坦是我國少見的首下迎彈,明顯為了山地戰做足了準備。


這張圖片顯示新輕坦採用了全液氣懸掛。


防護方面,與火力相對,要求全裝狀態下正常距交戰離內能夠抵抗2A46M火炮的鋼芯穿甲彈,或者在稍遠距離上防禦RH120L44+DM33彈,反坦克飛彈方面,同樣全裝條件下能夠抵抗RPG火箭筒和一代反坦克飛彈,對於輕型坦克,這些已經十分足夠了。周邊大多數坦克新輕坦毫無辦法,首下迎彈也很適合山地戰,配合全液氣懸掛能夠得到很好的防護面積,西方主戰坦克大多為這種設計,目的是挖個坑,在蘇聯的鋼鐵洪流面前多撐一會……



T-72和M1A1進行防禦模式達到同樣下射角度暴露的正面。


T-72作為典型首上迎彈,如果轉入防禦,那麼就會暴露脆弱的首下(80mm/30度鋼板)而M1隻需要露出炮塔就可以進行射擊。


網上流傳的全裝的新輕坦圖


信息化是武器的倍增器,新輕坦這方面尤其強大,甚至會比99A更高級一些,但是具體資料缺乏,只能說,新輕坦是我國作戰體系中的一個關鍵節點。

新輕坦很快就會獲得一個解放軍的正式編號,或許還是ZTZ?就看什麼時候官方正式曝光,我們拭目以待。



另外,最近美軍又把XM8拉出來了,或許是感受到了新的威脅?



微信上看不到的,中華軍事App上都有!如何獲得?點擊閱讀原文,打開APP

↓↓

相關焦點

  • 我國15式輕坦為啥只用105mm「小炮」?
    比如對面的印度,為了對付中國的新輕坦,也想在國際上海淘一把,但目前能找到的型號並不多,最後被小兵兵奶中(幹啥都買買買的印度,被中國的15式輕坦刺激過後,又要買點啥呢?),到手的就是俄羅斯的2S25「章魚」。
  • 15輕坦為何裝備的是105線膛炮而不是滑膛炮?
    15式輕坦裝備國產最新型的105毫米線膛炮,主要是為了保證15式輕坦在整體性能上的平衡,當然這也是因為我國認可105毫米線膛炮的綜合性能。那麼105線膛炮究竟有何特點?為何滑膛炮沒有成為15式輕坦的火炮呢?
  • 印度一反常態稱讚中國裝備,到底是什麼居心?
    圖為15式坦克最近印度突然一反常態稱讚中國裝備,對國產15式坦克大加讚賞,那麼印度為何突然拍起了馬屁呢?它到底安的是什麼居心?對此俄羅斯方面表示:印度這次肯定沒有安好心,印度之所以一反常態狂誇15式坦克,很可能是藉此來展示中印兩國坦克的差距,從而為印度國產坦克爭取更多的經費,同時,讓印度高層開始認清楚現實,這場邊境衝突印度毫無勝算,印度還是撤軍為妙。
  • 奇葩印度坦克史:指揮官坐沙髮帶涼棚,坦克秒變大象,咖喱味十足
    印度戰後的第一種坦克是美國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這種裝有76毫米火炮和400馬力發動機的坦克一直在印度軍隊中服役到了1964年。總的來說,這種在二戰中也不是非常先進的坦克主要解決了印度坦克的有無問題!圖片:印度陸軍裝備過美制M4「謝爾曼」中型坦克。
  • 1942年蘇聯分析T-34戰損:擋不住德88炮,卻能彈開105炮炮彈
    第二,37毫米和75毫米的炮彈命中數都只佔總數的10%左右,但37毫米炮有2/3的命中是無效的,而75毫米炮只有不到1/3發生跳彈。事實上,當時德軍75毫米炮還包括了短管坦克炮和步兵炮,長管75毫米坦克炮數量很少,所以75毫米炮(特別是長管炮)對T-34的威脅很大。
  • 印度要買的「章魚SD」完成海上測試,還能空降
    俄羅斯從蘇聯時代開始,就非常重視大規模空降作戰,因此俄軍裝備的一系列專用的傘兵戰車,就是用於加強傘兵部隊的火力和機動能力。雖然15式輕型坦克使用的是105毫米主炮,火炮威力確實小於125毫米的2A75型火炮,不過,考慮到國產最新型105毫米穿甲彈的威力,以及2S25M可憐的鋁合金裝甲,一發105穿甲彈擊穿並列的2輛2S25M也毫無壓力。(空投下來的"章魚SD"自行反坦克炮)同時,2S25M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它沒有考慮過高原作戰的特殊性!
  • 我軍這型100毫米反坦克炮威力遠超國外105炮,為何最終命運悽慘
    【軍武次位面】作者:皮島總兵中國當今的坦克炮和輪式突擊車的火炮無非就是125毫米滑膛炮和105毫米線膛炮兩種,但是事實上在這兩門裝甲兵的主力火炮之前,中國還研製了一種120毫米的高膛壓滑膛炮和一中100毫米口徑滑膛炮,前者使用在被譽為東方費迪南的89式自行反坦克炮上面,後者被使用在
  • 奈及利亞軍行動:全是國產裝備,VT4主戰坦克,輪式105毫米炮登場
    奈及利亞軍行動:全是國產裝備,VT4主戰坦克,輪式105毫米炮登場 在奈及利亞官方消息的畫面中,可以看到VT4主戰坦克、ST1輪式105毫米坦克殲擊車、SH5自行火炮系統等裝備的身影,在非洲國家的軍隊中,這樣的裝備水平是很高的了,而在奈及利亞官方報導中,主持人還特意的介紹了VT4,並祝賀該型坦克的第一次實戰部署。
  • 曾對抗蘇聯鋼鐵洪流,中東戰場擊敗過T-72,美第二代M60強悍依舊
    在視頻中,M60坦克的105毫米炮彈一發就將一輛路虎越野車炸了個粉碎,這個場面確實十分震撼。M60主戰坦克(綽號:巴頓),是美國陸軍第四代也是最後一代的"巴頓"系列坦克。在冷戰時期,美軍曾經有4種坦克都以"巴頓"作為綽號,它們分別是M46、M47、M48和M60。M60主戰坦克在冷戰時期主要當作主戰坦克使用,服役期間大概從1960年至1990年代早期。
  • 印度機械化部隊真是笑話,來盤點一下印度此次列裝的廢銅爛鐵
    在拉達克地區,印軍高調展示了部署的T-90坦克、T-72坦克和BMP-2步兵戰車。  回想多年以前,印度造航母,至今仍然問題重重,未能下水。我們不禁感到疑惑,印度軍工產業除了輕武器、摩託車之外,到底還能造些什麼大件的軍事裝備?
  • 《72小時,永不磨滅的英雄》印度的「抗日神劇」
    印度就出了一部可稱為「抗戰神劇」的戰爭題材電影,名字叫做《72小時,永不磨滅的英雄》,這部影片主要描寫印度與中國的戰爭中,一位普通的印度士兵憑一己之力,一個人阻止中國軍隊72小時,擊斃我軍300人的傳奇事跡。
  • 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長盛不衰的老兵,志願軍手中的利器
    其中,105毫米炮既可以彌補團級火力(採用75毫米炮)的不足,也可以作為師級火力(採用155毫米炮)的補充。一美軍步兵師內,通常有3個105毫米榴彈炮營,負責為3個步兵團直接提供火力支援。每個炮兵營有3個火力連和1個炮兵勤務連,每個火力連有4門M2A1火炮。與之相比,75毫米榴彈炮營(通常裝備M1A1式75毫米榴彈炮)只有2個火力連。
  • 二戰中,日軍105毫米榴彈炮火力強大,為何僅僅生產了1000門
    二戰中,日本陸軍裝備的91式105毫米榴彈炮大約1100門,隨著日軍的侵略的步伐,這種榴彈炮的身影遍布中國和東南亞的戰場,但是對於91式榴彈炮的記錄卻不多,通過對全網的搜索,本文對日軍91式榴彈炮的情況進行整理。
  • 中國15式輕坦服役:2千米外擊穿第三代坦克 重量僅有30多噸
    而我國陸軍在裝備了99A、96A等多個型號的主戰坦克後,依舊選擇發展15式這類輕型坦克,主要是因為我國國土廣袤,地形複雜的客觀條件提出的需求。無論是水網密布的南方,還是高原多山的西部,輕型坦克的表現都要明顯優於傳統的主戰坦克。
  • 為什麼M60大戰T-72,被專家稱為菜雞互啄,三點原因決定
    土耳其使用的是美國M60主戰坦克,而敘利亞使用的則是T-72主戰坦克。M60主戰坦克是美國M48主戰坦克的升級型號,也是美國巴頓系列坦克的最後一款型號,這款坦克1960年在美軍中服役,一直到1985年才退役,25年間共生產15000輛。M60主戰坦克裝備一門105毫米線膛炮,可發射穿甲彈、碎甲彈和殺傷榴彈。
  • 印度軍工出馬,為印軍開發裝備!藉此對抗中國,想清楚了?
    據悉,印度軍工為了全力支持印軍對抗解放軍,苦心開發多種裝備! 據印媒報導,近日,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開發了多種產品,以幫助印度軍隊應付極端寒冷的天氣,對付中國,例如Him-Taapak加熱裝置和融雪機,來幫助印度士兵應付極低的溫度。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提到印度軍工似乎就想調侃幾句。印度軍工自身的確存在著問題。
  • 二戰日軍10釐米野炮,真實口徑105毫米,日軍最好的野戰炮系列
    二戰以及侵華戰爭中,日軍裝備較為廣泛的重型野炮是10釐米野戰炮,這種火炮在當時日軍中發展較為全面,擁有多個型號,是日軍重要的重火力武器。三八式在一戰時期還是很不錯的,但是到二戰時已經比較落後,除了射程還勉強跟得上,其他方面都不太行,因此二戰中主要裝備在中國戰場和本土。
  • 志願軍的武器:用美國炮打美國兵②——美制105毫米榴彈炮
    為紀念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抗美援朝戰爭,我們不定期推出系列文章,介紹有關於志願軍和抗美援朝的方方面面。說到美制105毫米榴彈炮(以下簡稱美制105榴),很多朋友並不陌生。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是二戰期間美軍裝備最多的火炮,為美軍師屬火炮。
  •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冬季戰爭中的父子大戰,芬蘭維克斯6噸坦克大戰蘇聯T—26坦克 蘇聯的t-26坦克是從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延伸而來的山寨貨,而芬蘭的6噸坦克也是購買自英國的維克斯坦克。可以說,它們幾乎是父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