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薰香與燻爐

2021-03-01 鐵力滕

                              

微信訂閱號又改版啦,

不少粉絲反映時常找不到「鐵力滕」,

為了能夠閱讀鐵力滕的推送內容,

請大家動手設置「星標」吧。

點擊上方 「鐵力滕 」  ②點擊右上角...」 ③點選設為星標 ★ 」

香,在中國古代有著廣泛的用途,人們用它燻燃、懸佩、塗敷甚至飲用。尤其是歷代王公貴族、文人墨客對薰香更是推崇有加,認為它是頤養性情、啟迪才思的妙物,在日常生活中無不以薰香為伴,並進而將其作為「禮」的一種表述,成為古代宮廷和貴族居室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


燭避窗中影,香回爐上煙。

——南朝梁·劉孝威《怨》


古人對香的認識和利用,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宋代丁謂所著《天香傳》中云:「香之為用從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達蠲(juān)潔。」可見,上古時期,人們焚香主要是為供奉神明,其次才是為闢穢清潔的目的。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將薰草、古蘭、鬱金、茅香等香草用於香身、薰香、闢穢、祛蟲、醫療養生等許多領域,並有佩帶、燻燒、燻浴、飲服等多種用法,插戴香草、佩帶香囊、沐浴香湯等做法漸次興起。隨著薰香風氣的逐漸流行,專門用以薰香的燻爐也應運而生。考古發現證實,至遲在戰國時期,一些燻爐的製作已達到了相當精湛的程度。


戰國鳳鳥銜環銅燻爐   1997年陝西鳳翔雍城遺址出土


1997年陝西鳳翔雍城遺址出土了一件戰國鳳鳥銜環銅燻爐,通高35.5釐米,重約4公斤。燻爐頂端有一鳳鳥,其下為圓形的爐體。爐體分內外兩層,外層為一鏤空的蟠螭紋外罩,從中腰分為上下相等的兩個半球,中腰上有4個銜環獸首,附著於上半球的下沿。爐體下有空心八角形立柱和覆鬥形底座支撐。底座紋飾鏤空,有虎紋和人物等形象。這件銅燻爐造型奇特,在當時的同類器物中堪稱傑作。


當然,在春秋戰國時代,薰香並不是人人都可以享用的,它是貴族的專利。像這樣精緻的銅燻爐也不是一般貴族所能擁有,應屬於當時高等貴族所用之物。其出土地點又在雍城遺址,而雍城為東周時代秦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座都城,秦自德公元年(前677年)建都於此,作為都城歷時近300年,也就是從春秋中期一直到戰國中期。這件銅燻爐發現於秦都雍城的一處宮殿遺址,說明它應是秦國王宮內的遺物,可以說代表了當時銅燻爐的最高工藝水平。


到了漢代,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對外交流日漸頻繁,香料的種類亦更為豐富,除前述固有的國產薰香外,還從域外的如蘇門答臘、馬來半島、小亞細亞(亞洲南部的一個半島)和敘利亞等地輸入龍腦和蘇合香等香料。除了祭祀、典儀等活動中有焚香外,薰香在貴族日常生活中更為普遍。尤其是後宮中的嬪妃們,為保持自身在皇帝面前的吸引力,無不使用香料,彼此攀比,追逐香的馥鬱度和持久性。漢成帝的第二任皇后趙飛燕曾「雜燻諸香,坐處則餘香百日不歇」;婕妤(妃嬪的稱號)也曾「沐以九回香,膏發,為薄眉,號遠山黛。施小朱,號慵來妝」。宮廷如此,官員們也上行下效,普遍用香。《漢官儀》記載「尚書郎懷香握蘭,趨走丹墀」。


西漢彩繪陶燻爐   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


漢代墓葬多隨葬有陶燻爐,形制似豆,有的還施以彩繪。如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彩繪陶燻爐,高13.5釐米,子母口,蓋頂微拱,上立一鳥。通體先塗黑,再刷黃色,然後施加彩繪和鏤孔。蓋壁和盤壁刻劃有捲雲紋、三角紋、方格紋、篦紋和弦紋。出土時這件燻爐爐盤內盛有茅香、高粱姜、辛夷等香草,可以看出漢代薰香的情況。


自西漢中期開始,燻爐出現了代表時代風尚的特殊形制——博山爐。《西京雜記》載,漢「長安巧工丁緩者……又作九層博山香爐。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之所以稱為博山,是因其仿照海上仙山「博山」而制。其基本形制多是在一圓盤中央豎立承接爐身的直柄,爐身呈半圓形,上有蓋,爐蓋作圓錐狀,以鏤空的手法雕刻出山巒、人物、鳥獸、草木、雲氣之狀。漢代劉向《燻爐銘》:「嘉此正器,嶄巖若山。上貫太華,承以銅盤。中有蘭綺,朱火青煙。」描繪的就是銅博山爐使用之時,香料置於爐內燒灼,輕煙透過蓋上鏤孔徐徐溢出、嫋嫋上升,如雲霧繚繞,有入仙境之感。博山爐的出現,是漢代神仙思想崇拜的一種反映。


出土的實物資料表明,博山爐於西漢中期興起後,其流布範圍甚廣,在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湖北、湖南、廣州等地的漢代墓葬中多有博山爐隨葬,以陶質的為多。銅博山爐見於皇室、諸侯王以及其他地位較高的上層貴族墓中。1968年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銅錯金博山爐、劉勝之妻竇綰墓出土的銅騎獸人物博山爐堪稱其中的典範。


西漢錯金博山爐   1968年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銅錯金博山爐,高26釐米,器形似豆形,蓋肖博山,通體錯金。爐柄呈透雕的三龍出水狀,龍首頂託爐盤,爐盤裝飾以錯金流雲紋。盤上部和爐蓋鑄出峻峭起伏的山巒,依山勢鏤孔,山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高層峰巒或騎在獸身上,獵人肩扛弓弩巡獵於山石間,二三株小樹點綴其間,刻劃出了一幅秀麗山景和生動的狩獵場面。在細部又加錯金雲氣紋勾勒渲染,使塑造的景色更加生機盎然。


西漢騎獸人物博山爐   1968年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


銅騎獸人物博山爐最特別之處在於它的爐柄造型。此爐高32.4釐米,通體鎏銀。爐柄為一裸身的力士屈膝騎一俯臥神獸之上的造型。神獸昂首,張口欲噬,頸前伸作掙扎狀。力士左手撐獸頸,右手託爐身,抬首側望。爐蓋亦鑄出山間人獸搏鬥場景,並加以鏤空。這兩件銅博山爐均為實用器,應是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生前所用之物。


中山靖王劉勝為漢景帝劉啟之庶子,武帝劉徹的庶兄,於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被封為中山國王,他也是第一代中山國的國王。河北滿城縣為漢代諸侯王國中山國之所在,劉勝及其妻死後即葬於此。劉勝一生奢靡荒淫,據《漢書·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載:「勝為人樂酒好內,有子百二十餘人。」從出土的這兩件博山爐之精緻和華美,即可窺見其生前驕奢淫逸生活之一斑。


鎏金銀竹節銅燻爐   1981年漢武帝茂陵1號無名冢陪葬坑出土


1981年漢武帝茂陵1號無名冢陪葬坑出土的鎏金銀竹節銅燻爐形制較為特殊,通高達58釐米,底座透雕昂首張口的蟠龍,龍口中銜五節竹竿狀的長柄,柄上端向外伸出三曲體昂首之龍,穩穩地將爐身託起。爐身為博山形,下部雕飾蟠龍紋,底色鎏銀,龍身鎏金。爐蓋口外側刻銘文一周:「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燻爐一具,並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官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底座圈足外側亦刻有銘文,內容大同小異。但二者的編號與製作機構均不一致,或系當時誤配。據銘文得知,此燻爐原來放置在西漢未央宮,本是皇帝的御用之物,其與「陽信家」其他器物同時出土,推測應是漢武帝給其姐姐陽信長公主的賞賜。


魏晉南北朝時期,薰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更為普遍,因而曹操在取得政權之前曾「禁家內不得薰香」,以示簡樸;臨終時遺命:「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這一時期,薰香風氣已從王公貴族擴展到士大夫文人中間,出現了許多描寫薰香的詩文,如曹丕《迷迭香賦》、劉繪《博山香爐》等。同時,西漢中期流行的山巒起伏、叢林蔽障、野獸神人出沒其間的博山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裝飾代之以蓮花、寶珠之類。顯然,這與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盛行息息相關。


唐綠釉龍柄博山爐   西安市長安區北塬出土


博山爐至隋唐尚未絕跡。西安市長安區北塬出土的唐代綠釉龍柄博山爐,甚為精美,爐蓋塑出層層疊疊的花瓣,中間花蕊突出,爐身一周花葉欲展,整體似一含苞待放的花朵。爐柄有一龍蟠曲承託,下有圓盤底座。整器造型優美,綠釉晶瑩。


隋唐時期,隨著對外貿易的繁榮和物質文明的發展進步,人們對薰香的研究和利用更加精細化、系統化。宮廷中用焚香來顯示莊嚴和禮遇,並寫進位度。《新唐書·儀衛志》記載:「朝日,殿上設黼扆(yǐ)、躡席、燻爐、香案。」這一情景在唐詩中也可窺見,如賈至《早朝大明宮》:「衣冠身惹御爐香」,杜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朝罷香菸攜滿袖」等詩句,均反映了朝廷朝會時薰香的濃烈。 


喜愛香燻的權貴們將奇香作為炫耀的資本,相互比試,興起了「鬥香」活動。唐中宗時就舉辦過一次高雅的鬥香大聚會,宗楚客兄弟、武三思以及皇后韋氏等諸皇親權臣在會上各攜名香,比試優劣。而文人騷客則將薰香視作優雅生活和文化品位的標誌,似乎非有薰香則不能賦詩作文。於是,「紅袖添香夜讀書」就成為文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風雅。據唐代馮贄《雲仙雜記》記載,柳宗元得韓愈所寄詩,「先以薔薇露灌手,焚玉蕤(ruí)香後發讀,曰:大雅之文,正當如是。」白居易詩云「閒吟四句偈,靜對一爐香」,李商隱詩云「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等,反映了唐代文人薰香之雅事。


唐代皇宮及達官顯貴還非常講究用燻爐焚香燻衣。皇帝的御衣每天都由宮女熨燙、香燻。燻衣時,於燻爐上再套放一個鏤空的籠子即燻籠,然後將衣物放上面燻之。王建《宮詞》「每夜停燈熨御衣,銀燻籠底火霏霏」即描寫此事。為此,宮女「斜倚燻籠坐到明」(白居易《後宮詞》)。燻爐與宮廷生活的密切關係由此也可見一斑。唐人蘇鶚在《杜陽雜編》中說,宰相元載家晾曬羅紉綺繡,下面放置20個金銀爐薰香,且「皆焚異香」,豪華奢侈不亞於皇宮。


唐代燻爐的造型趨向多元化,製作更加考究,外觀更加華美。


唐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銀燻爐   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唐塔基地宮出土


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唐塔基地宮出土的鎏金臥龜蓮花紋五足銀燻爐,通高50.3釐米,爐蓋面隆起,頂部有蓮蕾狀蓋鈕,蓋面飾一周蓮瓣紋,上有5朵蓮花,花蔓相互纏繞,每朵蓮花上有一隻口銜瑞草、回首而望的烏龜,憨態可掬。蓋沿寬平下折,與爐身口沿相扣合。爐身直口、深腹、平底,腹壁飾以流雲紋。爐身與爐臺均鉚接5個獨角獸足,足間懸接花結形朵帶,流光溢彩,雍容華貴。爐臺底面鏨文「鹹通十季,文思院造八寸銀金花香爐一具,並盤及朵帶環子全共重三百八十兩。臣陳景夫,判官高品臣吳弘愨,使臣能順」,據此考證,這件燻爐應為唐懿宗敬奉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供養器。其器形之碩大,工藝之精湛,裝飾之豪華,無不顯示著皇家氣派。


唐忍冬紋鏤空五足銀燻爐   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


唐虎腿獸面銜環鎏銀燻爐   西安市臨潼區慶山寺遺址出土


同類燻爐還有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忍冬紋鏤空五足銀燻爐,和西安市臨潼區慶山寺遺址出土的虎腿獸面銜環鎏金銀燻爐,爐足前者為蹄足狀,後者為虎腿狀,足間置鏈條或銜環,使燻爐既可平放,也可懸掛。


唐代的薰香,除燻爐以外,還有一種可以置放於被褥之中的薰香器亦大為盛行。此器具被稱為「臥褥香爐」「被中香爐」「香囊」「香球」「金砸」等,用於祛除汙穢之氣,芳香被褥。其形制通常為金屬製作的鏤空圓球,上半球體為器蓋,下半球體為器身,兩者之間以合頁相連,子母口扣合。下半球體內有兩個同心持平環和一枚焚香盂。兩持平環之間以及持平環與香盂之間均以垂直的活軸相連,並將外環與球壁鉚接在一起,持平環和香盂都可隨重力作用保持盂面與地面呈平行狀態,因此,無論球體如何轉動,盂面始終朝上,香盂盛裝的香料點燃時火星不會外漏,燒盡的香灰也不至於撒落散出而將被褥燙壞,是一種設計及其精巧的微型燻爐。唐代詩人元稹曾作詩讚曰:「 順俗唯團轉,居中莫動搖。愛君心不測,猶訝火長燒。」


唐鎏金鴻雁紋鏤空銀燻囊和鎏金雙蜂紋鏤空銀香囊   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


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金銀器中就有一大一小兩個鎏金銀香囊,大的直徑12.8釐米,鏈長24.5釐米,重547克。小的直徑5.85釐米,鏈長17.7釐米,分別飾以鴻雁紋和雙蜂紋,紋飾鎏金,均鏤空。此外,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窖藏亦出土了一件銀香囊,直徑4.7釐米,鏈長7.4釐米,外壁鏤空飛鳥葡萄紋。此類香囊設計巧妙,製作精工,充分反映了當時工匠們的聰明才智。


唐鏤空飛鳥葡萄紋銀香囊   西安南郊何家村唐代窯藏出土


唐鏤空飛鳥葡萄紋銀香囊內部結構


及至宋代,薰香文化已從皇家貴族、文人士大夫以及佛家、道家擴展到普通百姓,遍及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在居室廳堂薰香祛汙,宴會慶典上焚香助興,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香囊、香袋用以佩掛。一些文人雅士還親手制香,蘇洵即有詩云:「搗麝篩檀入範模,潤分薇露合雞蘇。」黃庭堅也常自製薰香,還曾以他人所贈「江南帳中香」為題作詩贈蘇軾。詩中有「百鍊香螺沉水,寶燻近出江南」之句,蘇軾和之有「四句燒香偈子,隨風遍滿東南」詩句,黃庭堅復答又有「一炷煙中得意,九衢塵裡偷閒」詩句。


宋代的薰香器具在繼承前朝的基礎上更加豐富多彩,屢有創新。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瓷燻爐,南北方窯系以及為朝廷燒造貢瓷的汝窯、哥窯、官窯等均大量燒造。


宋代花式燻爐   宋代耀州窯址出土


宋代耀州窯址出土的花式青瓷燻爐,爐蓋缺失,爐身腹底有矮榫與輪式中腰座口部套接。爐身外壁貼飾3層仰蓮瓣,輪式中腰座上斜面繞座口塑貼6隻爬伏的海獸,下斜面劃飾仰蓮瓣。釉色青綠泛灰,有玻璃質感。此外還出現了玉質燻爐。在宋代文人崇尚清幽淡雅的品性影響下,宋代燻爐也形成了平淡古樸、雅致細膩的美學風格。


宋代還比較流行鴨、獸造型的燻爐,多以金屬製作,稱為「獸爐」,亦稱「香獸」。宋代《香譜》中記載:「香獸,以塗金為狻猊、麒麟、鳧鴨之狀,空中以燃香,使煙自口出,以為玩好。」宋詞中歐陽修《越溪春》「沈麝不燒金鴨冷,籠月照梨花」,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周紫芝《鷓鴣天》「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等狀物詠懷的句子,說的就是這種鴨、獸形的燻爐。


明成化素三彩鴨燻   1988年景德鎮出土


鴨形燻爐實際上出現得很早,據考古資料,在漢代就已經有了。直至明代,依然可見它的身影。1988年景德鎮出土了一件明成化年間的素三彩鴨燻,鴨作昂首張口鳴叫狀,佇立於四面開光鏤空的方形底座上,造型很生動。鴨子由上下兩部分組成,從腹部分開。通身施黃、綠、褐三色釉,是一種典型的素三彩瓷器。


明朝「宣德爐」的出現,是古代燻爐發展史上一個新的亮點。明宣宗皇帝曾親自督辦,差遣技藝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臘 (今柬埔寨)進貢的幾萬斤黃銅製造了一批銅製香爐,成為後世傳奇的「宣德爐」,被收藏界所看重。


中國古代薰香習俗隨著晚清的戰亂動蕩以及香水的引進而逐漸消歇,但留存下來的歷代各種各樣的燻爐卻彰顯著古人的審美觀念、文化品位、生活情趣,引人萬端遐思。

Source:Internet

〈本篇內容編輯整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立即刪除,或對此進行說明〉

相關焦點

  • 《紅樓夢》裡的人都愛薰香嗎?什麼人愛薰香?
    和今天的香水一樣,薰香是化妝品的一種。《紅樓夢》裡,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愛薰香。賈母、王夫人、邢夫人,並沒有薰香的描寫,雖然元春曾以「福壽香」作為禮物賜給賈母。那麼,誰薰香?可見她不僅薰香,天熱的時候,還會隨身帶著香囊香袋;探春:「像你上回買的那柳枝兒編的小籃子,整竹子根摳的香盒兒,膠泥垛的風爐兒」。看來薰香的是小姐少奶奶了。而大丫鬟們,生活待遇與小姐們類似,被稱為「副小姐」「二層主子」,想必也有薰香、帶香的習慣。
  • 古人聞香雅趣:荀彧好薰香 身上香氣百步可聞
    (「蕭」、「艾」都是菊科蒿屬植物,是古代較常用的香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這樣的生活,聽上去豈不很美?古代人沒有現在這麼多急功近利的事迫著去做,生活節奏也比較緩慢,有閒情的人就會藉助身邊美好的香花香草享受一下生活。而且古代許多事都是圍繞著一個「禮」字來的—中國人這個「禮」的文化可不簡單,「香」也跟它息息相關。
  • 帝王降真香怎麼燻?
    要是上爐一燻,甜香潤喉,唇齒生津,帝王香薰香也完全不同於普通的降真香薰香。帝王香能和其他降真香混燻嗎?帝王降真香薰香時要合理控制用量,因為帝王香降真香所散發出來的香韻濃鬱,香味的濃度和廣度都能保持在較好的範圍,所以不用過於增加帝王香香粉的用量。
  • 90%的人未曾試過的薰香方式
    「香與生活」不再遠遠觀望,回歸當下,重拾生活美學閒暇之餘,喜歡與朋友一起探討沉香的各種燻燃方式,聊到「明火薰香」這一新燃法,倆人都十分感興趣,但是苦於這一方式十分耗料,燻燒方式過於前段時間出差的時候,餘出一些的碎料,又想起了之前和朋友聊起的「明火薰香」,想這批料子的品質著實不錯,於是開始著手嘗試一下,結果還真沒讓我失望。這種薰香方式,還要從中東地區的薰香習慣聊起........
  • 一爐燻就渺渺香,在悠悠芬芳中,尋覓令人心醉的「香」火傳承
    東漢之前,有燻爐與香爐的區別,燻爐既可以用來薰香也可以用來取暖,而香爐的功能則很單一,只是用來燃香的器具。東漢以後,爐具的分工更加細緻,用於香薰的爐具不再有取暖的功能,因而爐體也就越發小巧精緻,燻爐與香爐便慢慢融為一體,被統一成為香爐了。
  • 古人有三招:月色、賦詩、薰香
    李白睡不著了,所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商隱寫了睡前要「舞鸞鏡匣收殘黛,睡鴨香爐換夕燻」;劉楨失眠時,索性寫起詩來,「終夜不遑寐,敘意於濡翰。」月色,賦詩,薰香,是古人治癒失眠的三劑良藥。賞月「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 孫悟空的火眼金睛是在煉丹爐裡燻出來的?火眼金睛到底有多厲害?
    是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裡燻出來的!按原著中所說,孫悟空剛好躲在了八卦爐中「巽」的方位上,而巽屬風,又風則無火,估計巽就是八卦爐的通氣口了。孫悟空在巽方位上被八卦爐的煙燻了足足四十九天!才燻出了火眼金睛。在原著裡這樣寫道:「只是風攪得煙來,把一雙眼炒紅了,弄做個老害病眼,故換做火眼金睛」。
  • 請說銅爐器,爐耳知氣韻
    「朝冠」是古代官員上朝時所戴的官帽,故而又被稱為「官帽耳爐」,後人把它引申為「加官晉爵、事業亨通」的吉兆。該爐一直是中國香爐的經典款型,於宣德年間重製之後被賞賜給了,翰林院、國子監和附屬機構詹事府的臣下們。
  • 唐代女性的時尚標誌:薰香、調香為何能風靡盛唐?有何文化內涵?
    翻閱古代典籍與「香」有關的記載,無不充斥著溢美之詞。桂子飄香、香草美人、國色天香,仿佛透過文字就可以,聞到沁人心脾的香氣。唐代有一位屢試不第的文人,在心灰意冷之際,寫下了一首霸氣十足的《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 不同沉香薰香上爐溫度多少最佳呢?
    沉香的收藏者也越來越多,沉香除了可以製成手飾,掛件,擺件等,還有一個主要用途那就是薰香。沉香薰香的話題也多次被提到,但是也有不少香友們會問,沉香薰香的最佳溫度是多少呢?今天就來聊一下沉香薰香那點事。沉香薰香有兩種方式,分為明火和隔火,明火是最直接的一種辦法,直接用火點燃,它的煙氣會很大,適用於紅土。
  • 我國薰香歷史久遠,可是今天的香沒有古代的好,知道為什麼嗎
    我國用薰香的歷史是非常久遠的,使用薰香主要是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在秦朝和漢朝發展更快,到了隋唐五代時期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用香方法,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已經成為一種優雅的生活需求。這時期的龍泉窯的瓷器大量出口,其中龍泉窯的香爐和各種香料形成了宋代的薰香文化。我國古代用香在先秦兩漢時期主要採用自然原料,例如香木片,香草等用木炭等燃料進行燻燃或助燃。
  • 燻衣、會友,古代的用香高手,超乎你的想像
    每日以香燻衣、燻屋已是稀鬆平常,帝王將相出行伴香、是貴族彰顯身份地位的方式,文人墨客聚會撫琴焚香乃雅事,甚至以香覓知己。焚香在古代不僅是一種社交禮儀,還是一種修習身心的方法,更是一種文化。常見的兩種方法是佩戴香囊、香球和用燻籠,陸遊在詩《四月晦日小雨》中就描繪了燻籠這一方法:風生團扇清無暑,衣覆燻籠潤有香。以下這一幅明代畫家陳洪綬所繪《斜倚燻籠圖》的局部圖,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 用電薰香爐使用沉香粉時需要注意什麼
    沉香 沉香薰香 薰香用具 薰香養生雖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薰香,但是為了方便,大多數人還是選擇以電子香爐來進行日常薰香,主要是因為電子香爐使用起來沒有難度,容易上手,不需要太多技巧。不過電子香爐在燻不同類型的香材使,香料的用量以及香爐的溫度都是要控制好才能夠得到最佳的薰香效果,雲起香堂今天就來介紹一下沉香香粉應該怎樣用電子香爐薰香。國內雲起香堂有各種香道用品、沉香、檀香、線香、盤香、香品、工藝品、收藏品,小把件木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中國香道養生首選品牌沉香粉一般來說可以大致分為高油脂類和低油脂類,這兩類在燻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也有所不同。
  • 一爐香事 萬般風雅
    自宣德爐創立起,來自蘇州的手工藝人就是古代制爐的主力,蘇州手工藝人以精湛的技藝,在中國銅爐文化的歷史上留下了足跡,直到今天,蘇州都是傳統銅爐的製作基地,並以精湛的技藝和卓越的質量馳名中國。蘇作銅爐之美,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來感受:文化之美。銅爐文化源自商周時期,作為一種祭祀禮器,銅爐在古代一直是重要的禮器,是中國祭祀文化和祭祀禮儀的有形體現。形製造型之美。
  • 長安雅士:十二年瘦金體《千字文》,《廣陵散》,煎茶道,隔火薰香研習
    此時亦出現了一種精緻流麗的薰香方法:隔火薰香。隔火薰香不直接點燃香品,是以專門製作的香炭塊為燃料,通過「隔片」灸烤香品,可免於煙氣薰染,使香氣釋放更為舒緩、溫潤,香韻悠長。此等薰香在唐代出現後,宋之後較為流行,日本香道所指的亦是隔火薰香。隔火薰香對香灰質量要求較高,以潔淨、鬆軟、通氣性好為佳。
  • 不同類型的薰香與擴香器優缺點
    你可以在水晶旁點燻精油,更可以直接將數滴精油滴於水晶擴香石內,精油所散發的香氣與水晶振動結合,產生立體性的漩渦,能量的加乘使精油的分子擴散範圍更廣,留香持久,香氣也變得特別清激甜美。喜馬拉雅鹽燈相對小眾化的薰香工具,但其實非常好用。主要是利用喜馬拉雅礦物鹽的淨化功能,以微加溫的方法薰香精油,兩者融合,令香氣別有一番意境。尤其適合經常使用電腦的人,可以在電腦旁放一盞這樣的鹽燈,降低電磁輻射帶來的汙染,增加氣血運行,提振精神,創造自然平衡的離子環境。
  • 《甄嬛傳》裡的中國香文化02:古代女子怎樣讓身上香香的?
    但古代最為精緻的步步生香是將鞋底做一些花形的鏤空,每走一步,都會在地上留下一個香料花印。《甄嬛傳》第22集:淳兒給甄嬛和安陵容看新得的美白香粉,為了讓身上白白的,每天嬤嬤都會給淳兒身上抹個遍,這些香粉不僅可以美白,還能夠香身。
  • 《口袋妖怪日月》金幣增加道具獲得方法 護身金幣與幸運薰香獲得
    導 讀 《口袋妖怪日月》中增加金幣獲得的道具有護身金幣與幸運薰香兩種,其入手方法大家可能還不知道,不用著急,今天小編帶來《口袋妖怪日月》金幣增加道具獲得方法
  • 山海經之中古老的薰香,巧用它作為香料,可以讓麻辣口味增強後香
    山海經之中的薰香,它指的是報春花科珍珠菜屬植物,在後來的不少古籍之中也有不少關於它的記載,只是後來因為歷史的原因,它的名字演變成為了零陵香,直到最後演變成為了我們今天的靈草。在香料之中,被冠以靈草的種類並不少,常見的如甘草、羅勒等都有著靈草的別名,而零陵香所指的靈草並非這二者,而是報春花植物靈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