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傳》裡的中國香文化02:古代女子怎樣讓身上香香的?

2020-12-20 一支燭香薰香氛

《甄嬛傳》第34集:為重得皇上恩寵,甄嬛用水仙和小蒼蘭燻鬥篷,讓兩種鮮花的香味在溫暖炭火燻烤下加速釋放,並附著在鬥篷之上,讓這自然花香令蝴蝶留戀、皇上動容。

《甄嬛傳》第20集:皇上賜甄嬛一雙蜀錦玉鞋,鞋底用名種藍田玉製成,做鏤空狀,裡面盛裝著各種香料,每走一步都自帶香氣,謂之「步步生香」。

但古代最為精緻的步步生香是將鞋底做一些花形的鏤空,每走一步,都會在地上留下一個香料花印。

《甄嬛傳》第22集:淳兒給甄嬛和安陵容看新得的美白香粉,為了讓身上白白的,每天嬤嬤都會給淳兒身上抹個遍,這些香粉不僅可以美白,還能夠香身。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除了以上方法,《甄嬛傳》裡還出現了諸如用玫瑰花浸泡溫水沐浴、洗手,臥室中薰香等方法,今天一支燭小編就為大家匯總在沒有香水、洗衣留香珠……的情況下,古人如何讓身上香香的方法。

1、插戴香草,佩戴香囊

早在我國先秦時期,古人就有插戴香草香木,隨身佩戴香包的習慣,當時使用的香料基本都是我國本土的澤蘭、蕙草等,一方面可以香身,另一方面還有美飾、避穢防病的功效。而文獻中有清晰記載且被我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離騷》中的「扈江離與闢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甄嬛傳》中皇帝王爺衣飾上幾乎隨時都佩戴有香囊,安陵容也曾送過皇后一個裝有牡丹、蘭花、沉水香、松針的香囊。

2、香湯沐浴

香料的運用起源於祭祀,《楚辭》中有記載:巫女在祭祀之前都要用浸泡過香草的香湯進行沐浴淨身。古人認為香料的香氣可以通達神靈、消災避疾,用香湯沐浴是對對神靈的一種敬畏。

而後出現的諸如用玫瑰花瓣浸泡溫水洗手、沐浴等方法,都是對香湯沐浴的一種傳承與發展,這其中還包括我國至今沿用的端午習俗——艾草浴,艾草是我國本土香草,具有提升人體陽氣、殺菌避疾的功效,時至今日很多地方都遵循在端午用艾草熬湯給小孩沐浴的傳統。

3、燻衣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燻罩」,表明在我國在西漢初期就有用香料燻衣燻被的習慣,人們晚上會將明日要穿的衣服放置在燻籠上,燃上自己喜愛的香料,利用這些散發的香氣使衣物增香。像《甄嬛傳》中用鮮花燻衣的方式其實極少出現,這樣的方式更多是影視劇集需要。

4、燻被

除了燻衣,古人們還將燻球放置在被褥中燻被,有人會疑惑這東西放在被褥中不怕灑出來麼?其實這種燻球的製作利用了陀螺儀原理,無論是放在被褥中、懸掛在室內、還是隨身佩戴著走路,香料都不會灑出來。

最有名的燻球當屬楊玉環的那顆「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舊唐書》有載:「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

燻球
燻球

5、香料築房、制桌

我國古人對天然香料的喜愛和運用可謂是登峰造極,例如花椒、胡椒,在古代,它不僅可以調味,古人們還深知它可以暖身、驅蟲、防腐,而將它用來和泥塗牆,從而誕生「椒房」,只要一進入椒房,便會芳香四溢,久在其中,身上自然而然會帶有些香氣。

到了大唐盛世,皇宮貴胄們得到的進貢香料越來越多,經濟實力也更加強盛,貴族階層則會用檀香木等製成睡床、桌几,用龍腦香鋪在路上,沉檀龍麝塗在樓間殿柱,也就是說古人們吃飯、飲茶、走路、賞花……無時無刻不香滿周身。

6、香膏(固體香水)

雖然沒有香水,但有錢有閒又愛美的古人也有用來塗抹的「香水」——固體香膏,香膏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取自香料植物由於生理或病理的原因而滲出帶有香氣成分的樹脂樣物質,另一種是用動物或植物油脂加入天然香料製成的香膏,兩者均可直接塗抹以香身,但前者由於香味不好散發且留香久,現在一般被用作香精配方中的定香劑,後者則一直被傳承發展,現在不少品牌仍然在生產各式香膏,選擇面十分廣泛。

7、口含香料

古人雖然沒有牙膏、口香糖,但是生活的精緻可以說是遠超現代,據文獻記載隋唐時期,進貢香料十分繁多,大臣們上朝都要口含雞舌香,不得不再次佩服下古代男人們的精緻。

8、臥室薰香

我們知道古人喜愛日常生活中薰香,現在也有很多用香愛好者在家裡薰香,但據記載宋朝時,我國來到用香的又一次盛世,文人、士大夫每一天都要在大廳和臥室點上一爐香。《甄嬛傳》中的華妃便是日日夜夜都在寢殿內點歡宜香,不料歡宜香中卻有天然麝香,最終致其不孕不育,而其中還有一種十分珍貴的香料——龍涎香,這也是最終寧貴人謀害皇上時用的香料。

更多香薰資訊請關注 一支燭 ,分享專業全面的香薰知識,甄選國內外高品質香薰產品。

本文由一支燭小編傾情撰寫、整理,版權歸一支燭作者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

相關焦點

  • 《甄嬛傳》裡的中國香文化01:椒房之寵是什麼意思?椒指花椒?
    《甄嬛傳》第8集:甄嬛湯泉宮首次侍寢,回宮後被賜「椒房之喜」,黃規全說這是「上上榮寵」,槿汐說這是大婚才有的規矩,宮裡只有皇后和華妃才有過。《甄嬛傳》第56集:甄嬛有孕,以熹妃鈕祜祿氏身份再度回宮被賜「椒房」,皇上說「昔日椒房貴寵,今又在矣」,蘇培盛說自娘娘走後任誰再得皇上恩寵也沒有賜過椒房恩典。
  • 沒有電話、沒有微信,古人是怎樣抒情達意?淺談古代香包文化
    在古代時期,有時候想要向心愛的女子表達心意時,只能通過快馬加鞭或者是飛鴿傳書來傳遞自己心中的一份感情,但是即使這樣也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和代價。我們現如今的定情信物,它有可能是一枚戒指,一個項鍊,一個首飾來表達自己的一份心意,那麼在古代時期,人們想要表達互相的仰慕之意,是通過什麼來表達的呢?
  • 中國文化寶物.銀香球,它是香閨必備的寶貝
    銀香球銀香球,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智慧結晶,是物質文化寶物。銀香球設計巧妙,價值昂貴,是皇室和達官顯貴之家的奢華物品,是嬪妃貴婦,公主,大小姐們的標配,它也是香閨必備的寶貝。中國銀香球是世界最有名的文化藝術品之一。這種設計巧妙,造型精美的小球是古代閨房裡使用的迷你小香爐。考古發掘最早的是唐朝鎏金鏤空花鳥球形銀香球。
  • 假如你穿越成古代秀女,怎樣的標準才能被選上?看過甄嬛傳的都懂
    那麼很多人心中可能會冒出這麼一個疑問:古代有沒有選秀?古代皇帝如何選秀?什麼樣的秀女才能在眾多少女中脫穎而出,佔取優勢?今天小編就來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古代的選秀。看過甄嬛傳的人應該有一定了解,看中誰留牌子。未看中,撂牌子。古代留牌子的還會定期複選。複選再度被選中的秀女,有的會賜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而有的就有機會留在宮中了。
  • 香文化(767)古代「口香糖」雞舌香
    「香」也跟它息息相關。上溯到黃帝時期,中國就有了燔香祭祀的禮,以表對天地人神的謙卑和敬意。個人修養中的乾淨整潔更離不開「香」,居家生活也要常常焚香,讀書前,彈琴前,心中懷著恭敬,淨手,整理衣冠,焚香。    自先秦時,從士大夫到普通百姓,無論男女,都有隨身佩戴香物的風氣。《禮記》說:「男女未冠笄者,雞初鳴,鹹盥漱,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
  • 古代女子頭飾文化,什麼是步搖髮飾、髮簪輕搖、鳳冠?
    首先我們得了解古代女子的頭飾文化,據說古時候的女子除了較為注重身材樣貌之外,還會特別重視頭髮上的飾品,如文獻《戰國策》描述過一句話:「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此話已深度刻畫出古代女人愛美之心。還有這麼一些故事,相傳漢朝的漢武帝初次會見美女衛子夫的時候,瞬間被她那柔順烏黑的長髮給深深吸引住,於是就情不自禁的把衛子夫納為妃子收入後宮,可見那時的女人憑藉頭髮能被封成妃。
  • 導圖秀《中國香文化》
    導圖秀-原創分享《中國香文化》中國有酒文化、茶文化、美食文化、玉石文化、陶文化、瓷器文化等等,其中的香文化雖然有很多史料和小說記載,但在當今的生活中,還遠不如茶文化普及。香文化裡面有兩個特徵導致了傳播受阻,一個是香料想相對比較貴重,古代往往是達官貴人才會作為日常用品去使用,算是一種輕奢品。還一個就是用香場景往往和祭祀與宗教信仰有關,道教佛教在民間的受眾其實不多,插香結義和宗祠祭祀的出現頻度和廣度都不高。也許檀香手串、民間香囊都會比線香、香粉更常見。隨著國學與傳統文化的激活,香文化的生命力逐漸顯露出來,「行香師」這個職業也慢慢被人所認知。
  • 《甄嬛傳》裡的一句詩,寫盡了女子的無奈心酸
    喜歡看《甄嬛傳》的朋友一定還記得這樣一個場景。皇帝登基第一次選秀,也是皇帝和甄嬛的初次見面。皇帝問甄嬛的嬛是哪個字,甄嬛回答說是「嬛嬛一嫋楚宮腰」,皇帝接了下半句,「那更春來,玉減香消」,又說紫禁城的風水養人,必定不會讓她玉減香消。
  • 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演變史
    一部人類服飾演化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類文化發展史。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從三皇五帝到清朝的幾千年間,中華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中華民族自己博大精深的獨特的完備的服裝體系,其中又以女子服飾也最為多變。
  • 妃子承寵十餘年竟靠一粒小香丸,《甄嬛傳》中也有運用
    《甄嬛傳》第62集講述到:安陵容為重拾皇恩,不惜以無法生育為代價使用「息肌丸」,這種小香丸放入女子肚臍,可使女子面色水潤嫩滑,下體盈實,身輕如燕,柔弱無骨,其香味可激起男性慾望。中國對香料的生活運用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代,皇宮更是成了多數朝代香料種類和數量最多的地方,無論是文武大臣,還是後宮妃嬪,香,成了他們的必備之物,而其中便不乏用香高手,趙合德佔其一,她不但用香,還自製香品,其每日用香數量和方式之多,非常人能及。
  • 中國古代有哪些有趣的文化習俗?原來染指甲在唐宋兩代就十分流行
    如果用現代觀點去看待古代風俗習慣,其實就是今人所說的地域文化差異性。由於古代社會地廣人稀交通和文化都比較閉塞,所以就很容易在一個限定區域內,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風俗、習慣亦或文化。這其實就是古代習俗文化產生的原始契機。筆者認為如果將這種極具地域限特色的習俗文化,推廣至古代社會中的「天下九州」。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古代女子如何穿衣時尚搭配?種類滿目琳琅
    在暢銷書《粉黛羅綺:中國古代女子服飾時尚》裡也介紹了很多中國古代女子服飾的特徵。一個民族的服飾史,也同樣是民族的文化歷史變遷的證明。服飾的起源在《鑑略.三皇紀》有記載:有巢氏以出,襲葉為衣裳。」也就是說是巢氏人教大家用樹葉編織衣服。也有人認為,這就是中國服飾誕生的由來。
  • 《花木蘭》不止「妖魔化」了中國人,還將中國文化踩得稀爛
    02、「弱小」的天朝皇帝與將軍講真,這部中華女英雄電影,在我看來,真的就是一部徹頭徹尾打著「中國英雄」旗號,然後大肆抹黑中國的影片!03、碎落一地的中國文化拋開「妖魔化」的中國皇帝與女巫,拋開被無限「弱化」的將軍與士兵,最後再來說一說,這部電影的「中國文化」畢竟,迪士尼當初可是號稱
  • 燻衣、會友,古代的用香高手,超乎你的想像
    每日以香燻衣、燻屋已是稀鬆平常,帝王將相出行伴香、是貴族彰顯身份地位的方式,文人墨客聚會撫琴焚香乃雅事,甚至以香覓知己。焚香在古代不僅是一種社交禮儀,還是一種修習身心的方法,更是一種文化。在《甄嬛傳》中有提及過的江南李主帳中香,據說由南唐李後主所發明,也叫鵝梨帳中香,特別之處是要把香料和梨汁或薔薇水混合,藉助梨汁或薔薇水使香氣發甜,所以極其甜美芳香。
  • 《甄嬛傳》中的浣碧悲劇十足,歷史上的她又是一名怎樣的女子呢?
    前些年一部《甄嬛傳》可以說紅遍大江南北,從那時候很多人都成了甄嬛迷,在甄嬛傳中甄嬛有很多姐妹,有的好有的壞,我們今天說的這位是《甄嬛傳》中的浣碧,雖然她是個悲劇十足的人物,好不容易追求到自己喜歡的果親王了,最後還是隨果親王允禮死了。這說的都是電視劇,我們來談談歷史上的她又是一名怎樣的女子?
  • 女部漢字與中國古代婚姻文化
    本文就從女部漢字入手,一窺中國古代婚姻文化的發展。這與現代隨父姓是截然不同的,子女的血統之所以維繫在母系一方,是母系社會文化的遺存和表現,與當時的群婚制有很大關係。所謂群婚制,就是指原始社會中一定範圍的一群男子與一群女子互為夫妻的婚姻形式,其本質特徵在於兩性關係受到一定範圍的血緣關係的限制或排斥。
  • 度夏如果不吃香香的東西,在古代是要被雌蚊子強姦的.
    但古代中國,香是用來和神明溝通的媒介。事無巨細,不管溝通話題是驅蚊,或是驅魔。更不論魔是雌是雄。 有個笑話一樣的歷史,說有種香料叫葛縷子,茴香酒的主要成分,配酒精有致幻作用。就像翠花進城變Lucy一樣,葛縷子本名其實叫:孜然。
  • 古代男人為啥都喜歡「三寸金蓮」?甄嬛傳一句歌詞唱出了答案
    現代的女子以白為美,所以有了一百遮百醜的說法。但是在古代,男人的欣賞水平並不是如此,古代有一種說法叫做「腳小能遮三分醜」,雖然不是腳小就一定是美女,但古代男子對於腳小的女子非常偏愛,這一點我們從很多古裝劇中都能看到,比如西門慶就是因為潘金蓮的三寸金蓮早在潘金蓮十幾歲給人家家裡做丫鬟的時候就喜歡上了她。
  • 《花木蘭》不止「妖魔化」了中國人,還將中國文化踩的稀爛
    簡直呵呵了分明是一段女子從軍抗擊外敵的「英雄事跡」,而這部花木蘭呈現的,竟然是......柔然為復仇而來,女巫想建立「共存世界」,皇帝只會顧及自己人!如果中國的歷史真的如此「獨立霸行」,那今時今日,何來「五十六朵花」呢?
  • 【創E代】杭州三宜軒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匠心獨具 致力於傳播中國香...
    【關於杭州三宜軒文化創意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坐落於杭州市濱江區白馬湖文創園;以漢方本草,天然香品的研製為核心,致力於中國香文化的推廣與傳播;主營天然香燻與漢方本草生活化產品的加工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