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部漢字與中國古代婚姻文化

2020-12-22 婉琰琰琰

在過去,關於文字的知識是極受重視的,早在《漢書.藝文志》就記載:「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造字之本也。」而今,這種孩子應該掌握的分析漢字的基本知識在教材中卻不見蹤影,這難免是一大憾事。

漢字,對於中國人,對於整個中華民族,至關重要。雖然,漢字的形體在漫長悠久的中華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屢有變異,但它卻忠實地傳承了這一段光輝歷程,清晰地照亮了中華民族踟躕前行的漫漫夜路。每一個漢字中都蘊藏著一個古老的世界,研究漢字能幫助我們追溯那段歷史。本文就從女部漢字入手,一窺中國古代婚姻文化的發展。

從「姓」字看群婚制度

「姓」字甲骨文作(見上圖),左邊的構件為「生」,右邊的構件為「女」;西周金文中,有的「姓」字作(見上圖)」,像草木從土中生長出來,楷化寫作「生」,有的作(見上圖),由「人」和「生」兩個構件組成,也有的由「女」和 「生」兩個構件組成;小篆以後,「姓」字都由「女」和「生」兩個構件組成。《說文解字》中把「姓」字說解為:「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就是說:古代帝王們的母親無夫而孕,感應天意而生子,所以才叫「天子」。所謂「因生以為姓」,就是,誰生的你,你就姓誰的姓。《春秋傳》曰:「天子因生以賜姓。」說明當時第一代姓始祖(男性)出生後,根據他的母親生育時候周圍的地理或者自然環境來創造姓氏。可見姓是從母親那裡代代相傳下來,表明人血緣身份的標記。這與現代隨父姓是截然不同的,子女的血統之所以維繫在母系一方,是母系社會文化的遺存和表現,與當時的群婚制有很大關係。

所謂群婚制,就是指原始社會中一定範圍的一群男子與一群女子互為夫妻的婚姻形式,其本質特徵在於兩性關係受到一定範圍的血緣關係的限制或排斥。在母系氏族社會的前期,兩性關係是雜亂而沒有任何限制的,同一氏族部落內的男女, 在兄弟姐妹乃至父母子女的直系血親間都沒有任何禁忌。正如《呂氏春秋.恃君覽》云:「昔太古嘗無君矣,其生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無衣服履帶宮室畜之合,無器械舟車城郭險阻之備。」《管子.君臣下》云:「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別,未有夫婦妃匹之合,獸處群君。」《列子.湯問》云:「男女雜遊,不媒不聘。」這些都表明:在遠古的確曾存在過沒有任何限制的兩性關係,既不受血緣的約束,也不受輩分的顧忌。可把這一階段稱為「雜婚制」,這是一種徹底的性自由。

人類在自身的繁衍中,慢慢發現了血親婚配會影響後代的體質和智力的正常發育,於是開始逐漸排除兄弟姊妹間的通婚,從雜婚制演進為群婚制的兩性結合。這一時期也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排斥不同輩分婚姻關係,血緣集團內同輩男女之間「血緣群婚」階段。第二階段便是排斥了血親男女間的婚姻關係的「族外群婚」階段。不難發現,與「姓」相聯繫的應是排斥血親婚配的「族外群婚」習俗。「姓」一是可以加強氏族的血緣關係,二是避免同姓結婚以增強種族的生命力。

從「室「字看對偶婚制度

「室」字由「宀」和「至」兩個構件組成的會意兼形聲字。至的甲骨文字形作「(見上圖)。像箭射到地面之形,表示來到之義。《說文. 宀部》:「室,實也。從宀從至。至,所止也。」本義是指所安歇的堂內房間,後引申為房屋、家人、妻子等義。「室」反映了漢族歷史上又一個重要的婚姻制度——對偶婚制。在對偶婚制時代,「人所至」正是婚姻中的男性,而「室」正是提供給這位男性的歇息的處所。

對偶婚制是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婚姻形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開始由母系氏族社會逐漸向父系氏族社會演變。人們開始追求相對固定的婚配對象。對偶婚制是向文明的一夫一妻制過渡的一個重要階段。這種制度下,一個女子可以在一群男子中選擇一個作為主要的丈夫。同理,一個男子也可在一群女子中選擇一位作為主要的妻子。傳說中的舜、象共妻娥皇、女英,但舜和娥皇是主夫和主妻。《孟子.滕文公下》對這種婚姻形式也有所反映:「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所以,「室」後引申為「男子的配偶」之義。《左傳.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其中的「室」也是此意。

在對偶婚時期,男女之間的關係是自由鬆散的,沒有固定的佔有形式,納西族的走訪婚與對偶婚非常類似。辛立《男女.夫妻.家國》中記載:在納西族的住宅布局中,兩側設有客房,客房是已婚婦女同自己的男阿柱偶居的地方。成年男子白天在自己家族中工作,晚上到女阿柱家過夜,所生子女歸女。」這樣婚姻顯然與後來的一夫一妻制還是大不相同的,結合於離異都是較為隨意的。

從「媵」字看一夫一妻多妾制

「媵」,形聲字。《說文解字》無記載,今篆(見上圖),從女從朕會意,朕也兼表聲。《漢字源流字典》中記載:「媵」是「剩」(陪送財禮)的異體字,是「朕」的加旁分化字,是「送」的後起分化字。其本義為陪送出嫁,如「近因小女出閣,預置媵婢月香」。後引申泛指「相送」,如「彼滔滔兮來迎,魚隣隣兮媵予」。又引申指「承接」,如「若首唱榮華,而媵句憔悴,則遺勢鬱湮」。再後又泛指隨嫁的女子和男子以及成為了妾的特指。此外,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提到:「送為媵之本義。以侄娣送女乃其一端耳。」楊筠在也從文字學的角度,分析「媵」字本義為「將送」,引申為「送女」,再引申為「侄娣及二媵」通用的名稱,最後變成二媵的專稱。可見,「媵」一字由寬泛的「送」引申為「送女出嫁」再引申為「妾」。「媵」為我們展示了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媵婚制。

「媵」婚制可以看作遠古夥婚制的演變。《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於是妻之二女,觀其德於二女」,這個傳說說的是古代一個部落的首領,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同時嫁給了虞舜,這就可以看作是當時一種媵婚的習俗。後來,媵婚成了貴族階級普遍實施的一種婚姻形式。媵嫁制度規定,諸侯之女出嫁,要由她的妹妹、侄女隨嫁。此外,還要由兩個與女方同姓的諸侯國各送一女隨嫁,稱為「正媵」。《春秋公羊傳.莊公十九年》中就對此有一段介紹:「媵者何?諸侯娶一國,則二國往媵之,以侄娣從。」這就是所謂「諸侯一娶九女,諸侯不再娶。」

媵婚制,直至妻從夫居成為婚姻的穩固形式之後,仍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這種一夫一妻多妾制其實是奴隸主貴族借聯姻擴大政治勢力的手段。但是,這種制度本身存在名分、德行、婚姻的多重矛盾,婦女的地位越發低下,成為了男子的附庸,說到底,其本質就是一夫一妻制名下掩蓋的多妻制。

從「娶」字看掠奪婚制

「娶」《說文解字》說解為:「取婦也,從女從取。」「娶妻」在先秦文獻中,有時也作「取妻」。 「取」, 「會意字, 甲骨文從又 (手) , 從耳, 會抓捕到野獸或戰俘時割下左耳之意。《說文·又部》:『取, 捕取也, 從又, 從耳。』《周禮》:『獲者取左耳。』本義為割下左耳。」[2]「取」的甲骨文是「 」就是像一隻手和一個耳朵。在古代,戰爭中,要把自己殺的或俘虜的敵人的左耳朵割下來,作為自己所立戰功的依據。在古代捕獲野獸時,人們也採用相同的做法。可見,在過去「娶」就是「取」,只是後來意義改變,增加表意構件「女」,表示男子迎接女子過門成親。那麼在過去,為什麼現在人看起來如此喜慶的事情卻與戰場上或捕獸時所使用的血腥字眼聯繫在一起了呢?可以說,「娶」字裡反映的是上古的掠奪婚制。

掠奪婚制指的是父系社會初期,男子希望自己能處於主導地位,將女子帶到自己家裡,成為財產的一部分,完成婚姻居處關係和財產繼承制度的改變,於是對女人採取的強制性佔為己有的搶劫行為。有人說或許過去妻子就是戰爭中的俘虜,本來是要殺死取左耳,但因為各種原因留下來成為了自己的妻子。在古代的確有通過戰爭或武力方式獲得妻子的記載,如 《國語·晉語》 :周幽王伐有褒而取褒姒。又如《左傳·桓公六年》:鄭太子忽奉鄭伯之命率兵救齊 , 齊侯欲將女兒文姜嫁給他 。鄭太子推辭說:「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也,民其謂我何?」

這種搶婚之俗 , 當今有些少數民族中尚存遺風。如瑤族,也是昏夜迎娶,假搶新娘。即夜晚時分,男方結夥高舉火把衝向女方之家,半路上,女方也結集人馬衝殺出來,男方搶新娘,女方又搶回。最後新郎新娘雙雙溜出,於是雙方停止搶奪,一起喜享婚宴。又如,雲南壯族迎娶新娘,也多選擇在傍晚或黎明時分進行, 不到這個時辰,新娘不能進入男方家門。

從「娶」與「取」的比較中,我們不難發現於我們而言充滿浪漫與溫情的婚姻在原始社會是充滿暴力和女子的血淚的。隨著母權制過渡到父權制,婚姻中男女雙方的關係也顛倒過來了。原來是男子隨女子居住,現在女子要出嫁甚至被掠奪至外氏族,隨男方居住。這時的女子被要求委身於男子,履行生兒育女的義務,甚至死後還要殉葬。這說明「在歷史上出現的最初的階級對立, 是同個體婚制下的夫妻間的對抗的發展同時發生的, 而最初的階級壓迫是同男性對女性的奴役同時發生的。」

從「嫁」字看買賣婚姻

「嫁」《說文解字》解釋為:「嫁,女適人也,從女家聲。」[1]在漢字中,有一種「音近義通」現象,即有些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在字義上也相同或相近。這是由於在詞彙的發展中,人們常常用相同或相近的聲音來稱呼類似的事物。「嫁」字究竟從何得名?《白虎通義》:「嫁者,家也。婦人外成,以出適人為家。」這句話意思是女子只有出嫁才算有了自己的歸宿。可見「嫁」與「家」同源。但這裡的嫁並不同於現在的兩情相悅。古代女子婚嫁是建立在男女家庭地位極為不平等的基礎之上的。女子應該無條件服從丈夫。這在許多典籍中都有記載,如《穀梁傳》中記載:「夫者,妻之天也。」除此,我們還應該看到,「嫁」與「賈」上古音同。《說文》:「賈,市也。」「市」就是買賣,「嫁」也是有「賣」這一義項的,這表示著一種新的婚姻方式——買賣婚姻。

買賣婚是生產力得到發展後,與私有財產積累聯繫在一起的。由於有了私人財產,男子們搶親的情形已經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把女子當作貨品,用其他貨物換取她作為妻妾的一種婚姻成立方式。《戰國策.西周策》:「以嫁之齊也」,「嫁之齊」就是把她賣到齊國 。再如《韓非子.六反》:「今家人之治產也......相憐以衣食......天飢歲寒,嫁妻賣子者,必是家也。」這裡的「嫁妻賣子」就是賣掉妻子和孩子。當然,除了這樣的純粹把女子當作商品貨幣進行交換,還有以聘金、彩禮締結婚姻的形式。《儀禮.士昏禮》所載「六禮」中有「納徵」一項,即男方用束帛等物作為女方聘物 。不過「納徵「這一關 ,就不得 「請期 」 即迎親 。但從本質上,都具有了買賣的性質。女方得到了財物,把女子轉給男子,在這一過程中,女子沒有選擇的權利。

買賣婚姻從本質上說是父權制和私有制的產物,對於男子來說,妻妾是自己的傳宗接代的工具,與私有的財產並無區別。而對於女方家庭來說,女子是嫁出去,成為別的家庭的勞動力,自己會獲得一定的價值補償,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古代社會如此重男輕女。

從「媒」字看聘娶婚制

媒,篆(見上圖)《說文解字》:「媒,謀也,謀和二姓者也。從女某聲。」段玉裁注:「慮難曰謀。」《周禮.媒氏》注曰: 「媒之言謀也。謀合異類使成合者。」「謀」是考慮謀劃,側重商議出辦法或盤算出主意,與「媒」的意思在某種意義上是相通的。媒的作用是「司男女之無夫家者會而合之」,即代表男女雙方兩家去對方家裡謀劃婚姻,商量事宜,促進男女雙方的結合,以達到繼嗣的目的總結。媒的出現標誌著聘娶婚制這一綿延中國歷史達數千年的最重要的婚姻成立方式應運而生了。

聘娶婚,簡而言之,是男子以聘的程序娶妻,女子按聘的方式出嫁。《詩經》中有這方面的描述。《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意思是說,要砍伐樹枝怎麼辦,沒有斧子是不行的。要娶媳婦怎麼辦?沒有媒人是不行的。《禮記.昏義》中記載了我國古代的娶親程式,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男方看上了哪家姑娘,先請媒人到女方家提親,的到女方的允諾後,就派使者前去送上禮物。女方如果收下禮物就表示同意議婚,可見媒人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

聘娶婚制度的出現代替了過去掠奪婚、對偶婚等早期婚姻形態,跨進了一夫一妻制文明社會的門檻。

總結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經歷了雜婚制、群婚制、對偶婚制度、父權制下一夫多妻制的歷史變遷。在對偶婚制向一夫多妻制的過渡中,掠奪婚和買賣婚也相繼出現,而群婚制末期出現的媵婚制也為一夫多妻制度打下了基礎。在漫長的婚姻制度的變遷中,我們可以看出男女關係正從以女性為核心的母系氏族社會逐漸向以男子獨尊的父系氏族社會過渡。

張世祿在其《文字上之古代社會觀》中闡述道 :「世界言形象文字者, 必推吾國 ,則此文字者 , 誠有史以前,先民遺蹟之所留,曷借之以窺其政俗之梗概,以補史策所未及者乎。」通過對「姓」、「室」、「媵」、「娶」、「嫁」、「媒」這些女部漢字的分析,我們可以窺見那些曾經在歷史舞臺上流行,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婚姻形態 ,也見證著它們在歷史潮流中的不斷發展變化。中國的漢字見證並保留了這些歷史演變的真相和本質,讓我們得以了解古代社會婚姻家庭生活的風貌,這便是研究漢字文化的意義所在。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第五大發明一一漢字文化博物館序言1
    看到這個題目,有人可能會有疑問:不是說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嗎?你怎麼說是「五大發明」呢?我要十分鄭重地告訴你:我國古代不僅有「第五大發明」,而且「第五大發明」的價值,比四大發明的總和還大。那麼,這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是什麼呢?告訴你:是漢字。對此你可能並不理解,並不認同。不過沒關係,先看看下面的內容再說。
  • 一個「牛」字,藏著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和農耕崇拜
    《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說文解字》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字體來源。關於作品名稱的來源,許慎的解釋是:倉頡開始造文字時,大概是按照萬物的形狀臨摹,,所以這種圖畫似的符號叫「文」,從這以後,形與形,形與聲結合的符號便叫「字」。
  • 語言學|女部字30年研究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作為表意體系的文字,它記載和承傳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研究漢字必須放在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大的歷史背景中去考察,脫離了文化,漢字研究也就失去了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女部字是漢字文化研究領域裡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2]近年來隨著漢字文化學的發展,女部字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 50個最美的漢字,一起感受漢字背後的文化意義
    漢字之美,在於型、在於意、在於音。漢字博大精深,一字之間便滿載了厚重的中華歷史與深刻的人生思考。一起來看看50個最美的漢字,感受漢字背後的文化意義.
  •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 內核是傳統文化
    另一方面,國內的年度漢字評選還擴展到許多省市、行業和媒體,也開始關注不同群體乃至個體,如中國企業年度漢字、山東省年度漢字評選、全媒體年度漢字評選等。同時,年度漢字也已成為一個較為固定的詞或短語,成為一種自我總結的表達方式。以「我的年度漢字」為名的命題作文或徵文活動頻繁出現,引導青少年關注社會語言生活,學習自我反省、自我成長。多元發展,趨於泛化。
  • 漢字文化在韓國再起爭議,韓國為什麼禁不掉漢字?
    於是,到底要不要讓學生從小學習漢字,成為韓國歷經70多年都揮之不去的爭議問題。韓國人一、韓國和中國的歷史淵源歷史上,朝鮮半島一直都是中國的附屬國,也一直都是受中國保護,甚至他們的高麗國王都是由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君王冊封的。
  • 湖南衛視《神奇的漢字》:寓教於樂,展現漢字文化神奇魅力
    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宗旨,多維度展現漢字的神奇之處,《神奇的漢字》用「動畫演繹」的表達形式讓漢字活起來,在漢字知識傳播中傳遞中華文化底蘊,在寓教於樂中彰顯中華文化魅力
  • 同樣位於東南亞,古越南使用漢字,為何泰國卻不用中國漢字
    作為東亞文明的引領者,中華文明深度影響東亞各國,其中最大的一個表現是古代多個國家使用漢字,作為官方語言之一,最終逐漸形成了「漢字文化圈」,成員為中國、越南、朝鮮、韓國、日本。然而,作為東南亞一直「親中」的古泰國,為何不使用漢語,而一直使用泰語呢?原來,古代中南半島並非一片蠻荒,而是隱藏了三個文明程度很高的大帝國!
  • 隨意更改漢字讀音,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褻瀆以及文化多樣性的破壞
    ——徐志摩《致梁啓超》文化熱點近日,網上熱傳一篇《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文章,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第6版,不少字詞注釋的漢語拼音已經發生變化。
  • 美國發現巨石陣,其中包括刻有中國漢字的石碑,誰留下的漢字?
    地球上出現了眾多古代遺蹟,這些古代遺蹟根本不像是古人類所為,地球上的眾多古代遺蹟成為了人類旅遊勝地,比如埃及金字塔,金字塔的建造過於精細,根本不像是當年古埃及人所留下的建築,所以人類帶著好奇心,開啟了尋找古代遺蹟的道路。
  • 國鋒練字:漢字背後的文化意義
    漢字是幾千年來中國的官方用字,並對韓國、越南、日本等國的文字影響很大,尤其是日本,今天日語中還有部分漢字。作為迄今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漢字雖被簡化了許多,卻仍具有極其深刻的含義。今天,我們就選取其中的幾個說說它們蘊含的意義。
  • 用漢字講述中國故事
    國新網推薦:漢字從歷史走來,歷久彌新,充滿了活力。漢學家、漢字學者們從世界的角度理解、表達、傳播漢字,從而把漢字所承載的中國故事講好,進而把中國人的思維、價值觀等傳遞給世界。新時期,我們每個人都應以傳播漢字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為己任,將璀璨的中國漢字文化弘揚光大。
  • 王立軍:漢字起源的文化解讀
    東漢的許慎在講漢字產生前的情形時,也提到了結繩:「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為萌生。」近人朱宗萊更是肯定地說:「文字之作,肇始結繩。」這就是關於漢字起源的重要傳說之一——結繩說。其實,結繩只是一種原始的記事方法。這種方法在我國古代確曾使用過。《莊子·胠篋篇》說:「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
  • 《神奇的漢字》:以漢字為窗,打開傳統文化精魂
    通過生活化的語言,將當代社會的熱點與中華文化緊密結合,碰撞出妙趣橫生的故事,使節目趣味性與文化性相得益彰。據統計,開播三個月來,節目涉及了上百個漢字文化知識點的深度講解,在講解音、形、意的同時,還將日常生活融入其中,引申出漢字背後的意義。
  • 通過對漢字「義」的解讀,理解傳統道德文化的內涵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人類發展的見證。漢字的出現已有近8000年的歷史,從河南賈湖發現的一些刻在龜甲上的符號,到仰韶文化時期的文字圖形,到殷商時代轉化成成熟而系統的甲骨文,再經周代的金文、大篆,秦朝的小篆、籀文,漢代的隸書,唐代的楷書,草書,行書,以致形成今天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最富魅力和美感的語言溝通手段和信息交流工具。
  • 對漢字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從這本《說文解字注音版》讀起
    對漢字文化感興趣的朋友,指的是想要了解漢字文化或將將開始了解漢字文化的朋友,所以對漢字文化已經有深入了解的朋友請繞行。了解漢字文化,一定繞不開《說文解字》這本書。為了方便敘述,以下會有部分文字使用繁體。《說文解字》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字典。它初稿成於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安帝建光元年(121)由作者許慎的的兒子許衝獻給朝庭。
  • 雜談 | 中國古代的星空文化
    正因為這個方式,我們才能通過運用精確的邊界劃分天空,使天空每一顆恆星都屬於某一特定星座,不會出現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科學的隔閡。我們可以在Stellarium中了解不同地區和時代的星空文化今天向大家介紹的,是古代中國文化中的星空體系——三垣二十八宿。
  • 漢字裡的生命(漢字裡的故事(一))
    漢字記錄了中國的歷史、社會、民俗等,是記錄中華文明的「活化石」。同時,漢字也反映了中國人的思維認知和價值取向,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內容。從今日起,本版推出《漢字裡的故事》系列,對漢字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信息進行解碼。
  • 對話《漢字風雲會》總導演關正文:以漢字為載體,背後的深意是傳播中國文化
    實力文化創始人、《漢字風雲會》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廣電頭條專訪時表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是民族的基因。對基因工程的態度不能是做生意,不能總是廢舊立新,什麼時髦幹什麼,不時髦了就不做。《漢字風雲會》證明了:一個真正有益於社會、擁有觀眾的節目,同樣也會是擁有市場認同的節目。」
  • 古代酒桌文化的冷知識
    中國#古代酒桌文化# 與政治文化緊密相連中國的酒文化有著很久遠的歷史,遠在漢字還沒有成熟以前,人們就已經掌握了釀酒的技術。在最早期,酒被認為是一種聖液,並不是拿來飲用的,而是用於祭祀,與國家大事緊密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