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軍:漢字起源的文化解讀

2021-02-23 章黃國學
神奇而古老的漢字傳承久遠,它的起源眾說紛紜。哪種解釋比較合理呢?聽聽王立軍老師怎麼說~上古時期的一天,一位男子要外出參加一次大型的圍獵行動,臨行前,去跟自己心愛的女子告別,他拿出一根繩子對女子說:「我出去10天才能回來,這根繩子上有10個繩結,我走之後,你每天解開一個繩結,等繩結都解完了,我就回來了。」女子點頭應諾。男子走後,女子每天解開一個繩結,等到繩結解完的那一天,男子果然回來了,女子高興地對男子說:「這真是個好辦法啊!走,帶我看你們的戰利品去!」來到部落中間的那片平地上,只見大大小小的獵物堆得像個小山似的,女子興興奮地數啊數,可怎麼也數不清。男子笑著掏出一根打滿大小繩結的繩子,說:「數數這個就知道了,這上面的大結代表大的獵物,小結代表小的獵物。」女子仔細數了數,足有100多個繩結呢!女子說:「這辦法好是好,不過,打那麼多繩結,多麻煩啊!要是用大繩結表示10,用小繩結表示1,那不是更方便了麼?」男子一聽,狠勁拍了一下腦門:「對啊對啊,我真笨,怎麼就沒想到呢!我趕快告訴大家去!」於是,用大繩結表示10、小繩結表示1的辦法便在部落中通行開了。直到甲骨文中,還保留著這種結繩記事方法的痕跡。甲骨文的數目字「十」,像一個繩結的樣子;數目字「二十」,即廿,像兩個繩結的樣子;數目字「三十」,即卅,像三個繩結的樣子。正因為如此,人們很早就將漢字起源與結繩聯繫起來。《周易·繫辭下》即已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東漢的許慎在講漢字產生前的情形時,也提到了結繩:「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為萌生。」近人朱宗萊更是肯定地說:「文字之作,肇始結繩。」這就是關於漢字起源的重要傳說之一——結繩說。其實,結繩只是一種原始的記事方法。這種方法在我國古代確曾使用過。《莊子·胠篋篇》說:「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根據這個說法,上古曾有很長一段時間都用結繩記事,而神農氏則是使用結繩的最後時代。至於結繩這種記事方法如何施行,《周易正義》引《虞鄭九家易》說:「古者無文字,其有約誓之事,事大大其繩,事小小其繩,結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相考,亦足以相治也。」據說,我國怒族解放前仍使用結繩記事,其方法正與此相同。在大部分地區,結繩主要是用於記數。因為在原始社會時期,隨著生產的逐漸發展,人們對數量的記錄和計算產生了迫切的需求,收穫的穀物、獵取的禽獸需要計算,區域的大小、路途的遠近需要標記,甚至歲月時日、生活瑣事也都需要用數字來記錄。於是,他們逐漸探求能夠幫助記數的各種方式,結繩便是其中的一種,這樣,繩結便和數量建立了聯繫。至於有人根據甲骨文「十」、「廿」、「卅」3個數目字的形體很像打結的繩子,認為它們來源於原始的結繩記事法。在沒有充分的證據之前,我們不能斷然肯定此說純屬虛妄,畢竟在結繩記事中單結的確可以表示10。但即使這種推測能夠成立,極個別的漢字採用結繩形象作為構字符號,也只能說明結繩記事法對漢字的產生有一定影響,而不能由此得出漢字起源於結繩的結論。這正如「目」、「口」等字採用人體器官的形象作為構字符號,而我們卻不能說漢字起源於人體器官,其道理是一樣的。結繩僅僅是一種幫助記憶的實物性記號,不可能成為記錄語言的工具。人們之所以把結繩與文字聯繫在一起,是因為人類創造結繩記事的方法與發明文字的想法是很一致的。一件事情要想存儲在腦子裡,只有在記憶能力所能達到的時間和準確度之內,才是可能的。但人類記憶的延續時間和可負荷的容量都是有限的,只有依靠外部標誌的提示作用,才可能使這些限度有所提高。這種對記憶超越時間限止的需求,正是激發人類發明文字的動因。可以說,在原始人利用結繩來幫助延長記憶時間的時代,文字產生的主觀要求就已經具備了。原始社會的人群活動範圍還不很大,對記事符號的交際功能要求不高,突破語言的時間限制比突破空間限制更迫切一些,在這種特定的時代,結繩這種低級的記事符號確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雖然繩結的可區別性很低,其記事的數量和明確性都十分有限,但它畢竟是人類在使用符號方面的一次成功嘗試。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社會事務越來越繁雜,簡單的結繩再也滿足不了管理社會的需求了。於是,另一種全新的符號體系——文字,開始孕育而生。從結繩到文字,雖然不存在直接的淵源關係,但在用符號幫助記憶的思路上卻是相似的。因此,結繩說雖然不能揭示漢字的真正起源,但其中確實隱含著一些合理的成分。這種傳說戰國時即已流行,到秦漢時代更加盛行。說:倉頡「生而見鳥跡,知著書」(《淮南子》高誘注);甚至說:「倉頡四目」(《論衡》)、「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淮南子·本經訓》)倉頡四隻眼睛,生下來就會寫字;他造字時,驚天動地,天上下起了糧食,鬼在夜裡偷偷地哭泣。這些傳說,顯然把倉頡神化了,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不過,只要我們剔除了其中的封建糟粕,還是能夠從中了解到一些有關漢字創造的歷史真相的。據傳說,倉頡是皇黃帝的史官,雖然漢字不可能是某一個人創造的,但史官在漢字起源過程中擔當重要的角色,應該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文字是具有高度「約定俗成」性的符號體系,其應用範圍應該是相當廣的,所以,只有在大範圍社會交往的需求下,文字才可能產生。僅僅在單個氏族內部,由普通人出於某種個體需要而刻畫一些符號,是難以形成文字體系的。當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戰爭事務頻繁,迫切需要能夠為各聯盟所共用的交際符號,於是對民間刻畫符號進行搜集並從中整理出共用文字的工作成了當務之急。這項工作不可能由民間某個普通人來完成,而只能由上層「有知識」的人整理之後,再靠行政手段去推廣。傳說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他的史官倉頡來做這項工作,應該是合乎情理的。倉頡是史官,因集中使用原始文字,得以對群眾自發產生的字符加以規整,所以,《荀子·解蔽篇》說:「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這裡的「一」就是「統一」的意思,也就是說,當時喜歡文字的人很多,而倉頡的名字單獨流傳下來,正是因為他在整理文字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能夠掌握文字的正確規律,在民間「約定俗成」的基礎上,將零散的字符規整為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過去,對於倉頡造字說,歷史學家們總著眼於考證倉頡是否實有其人。我們認為,倉頡本人的有無,並不十分重要,即使當時沒有名叫「倉頡」的史官,也一定會有叫別的名字的史官來做這樣的工作。「倉頡」出現的時代,應在原始漢字有了一定數量的積累階段,也就是中華民族由蒙昧走向文明的初期。說他是在黃帝時代,是因為黃帝代表著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黃帝時代是中華文明的發源時代,而且也是大規模部落聯盟形成的時代,至於具體的時間,是不足為據的。傳說畢竟是傳說,漢字的起源還必需用科學的方法去證實。世界上文明的發生都在大河流域,因為,水源和動植物給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可能的生態條件。中國的文明在黃河流域誕生,它是獨立發展的。漢字──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也是獨立產生的,它和埃及聖書字、古代蘇美爾文字、原始埃蘭文字和克裡特文字等,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漢字和這些古老的文字一樣,都經過由圖畫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階段;而它與其它古老文字不同的是,那些古文字在演變中有的停止使用而喪失了生命力,有的變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識讀,被外來文字取代,唯有漢字,自始至終一直沒有中斷過,成為世界上唯一仍在繼續使用的有著嚴密體系的表意文字。既然漢字發展的歷史沒有中斷,那麼,我們沿著它踏出的足跡向上追溯它的起源,應當是可能的。但是,現存最早的漢字甲骨文產生在殷商時代,距今大約有三千四百年的歷史。它已是一種有著比較嚴密體系的文字。小屯的殷墟文化,僅從它相當發達的冶煉技術和銅器、陶器、玉器上的藝術紋飾看,便可以確定它已是高度發達的文明。所以有人說,如果把殷墟文化看作中國文明的誕生,那就未免有點像傳說中的老子,生下來就有了白鬍子。因此,我們完全可以推測,漢字在進入甲骨文之前,必定還有一段相當長的歷程。

但是,沿著甲骨文再向前追溯,可以證實漢字歷史面貌的文物與文獻還不夠系統和充分,這就使得我們對漢字的起源,只能以不連貫的歷史證據和依照發展邏輯的推測為基礎,去建立科學的假說。也正因為如此,關於漢字的一些傳說,才具有了非常寶貴的參考價值。

文章來源:《漢字的文化解讀》,商務印書館

王立軍,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師大文學院黨委書記。謝琰,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章黃國學主編。

公眾號主編:孟琢 謝琰 董京塵
責任編輯:蔡若葵 孫雯

美術編輯:張臻 孫雯

專欄畫家:黃亭穎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北京師範大學章太炎黃侃學術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古代漢語研究所

相關焦點

  • 解讀丨漢字載體的人文特質
    在漢字產生之前,人們只能通過一些出土的文物了解中國文化。但如果我們要真正詳盡地去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還是只能依靠文字。漢字作為中國文化歷史傳承的載體,跟其他文明的語言文字載體具有質的差異。 世界上的文字到目前為止可分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漢字這種文字被描述為構意文字,因為它的形體是按照它所表達的意義來構造的,漢字的形體跟漢字的意義密切相關,而拼音文字只是用不同符號去對應不同音節。
  • 饒有興味的漢字起源研究-光明日報-光明網
    作為漢字使用者,我認為《漢字起源新解》是一本非常值得閱讀的書。    全世界60多億人口當中,直接或間接使用漢語、漢字的人口有四分之一左右,但是對於這種語言和文字的起源有深入了解的人卻很少。作為中國人,不了解自己使用的語言的來源是最大的缺憾。
  • 解讀|《文化三經》——首篇
    《文化三經》解讀學習300天
  • 通過對漢字「義」的解讀,理解傳統道德文化的內涵
    漢字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人類發展的見證。漢字的出現已有近8000年的歷史,從河南賈湖發現的一些刻在龜甲上的符號,到仰韶文化時期的文字圖形,到殷商時代轉化成成熟而系統的甲骨文,再經周代的金文、大篆,秦朝的小篆、籀文,漢代的隸書,唐代的楷書,草書,行書,以致形成今天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最富魅力和美感的語言溝通手段和信息交流工具。
  •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 內核是傳統文化
    漢字文化圈的這道年度文化盛宴之所以有如此驚人的凝聚力,有諸多鮮活生動的呈現形式,離不開它深厚的漢字文化傳統土壤。可以說,年度漢字評選是漢字民俗傳統與新技術、新媒體共同催生的新花朵。擴布性強,覆蓋面廣。一方面,年度漢字評選覆蓋了漢字文化圈的多個國家和地區,甚至擴大到漢字文化圈以外,如歐洲華語廣播電臺發起的「法蘭西年度漢字」。
  • 甲骨文文化進校園 探尋漢字的前世今生
    為弘揚漢字文化,普及甲骨文知識。12月16日,廖柳應九江市科技中專邀請,給學生們進行甲骨文文化講座。讓學生們體驗奇妙的甲骨文探索之旅,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通過此次講座,使學生們了解到漢字的起源、造字規律及演變過程,並進一步認識漢字的文化內涵。此次活動的開展全面普及了甲骨文文化,傳遞了博大精深漢字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其中一位同學高興地說,「這個講座非常好,形象地講述了漢字的起源和演變,讓我們了解了漢字背後的故事和深藏在漢字裡的文化、歷史、文學知識。」
  • 《神奇的漢字》:以漢字為窗,打開傳統文化精魂
    《神奇的漢字》由湖南衛視金牌團隊劉偉工作室、劉建立工作室聯袂打造,節目將漢字作為主旨與核心,通過遊戲的表現形式解讀漢字的字形、字義、字音、字源,寓教於樂,在潛移默化中傳遞中華漢字的魅力。其次,「黛玉葬花」的「花」是溼垃圾,衙門前的堂鼓是縣太爺的「下班鈴聲」等趣味知識的解讀。通過生活化的語言,將當代社會的熱點與中華文化緊密結合,碰撞出妙趣橫生的故事,使節目趣味性與文化性相得益彰。
  • 【聚焦】偉哉漢字 —許慎與《說文解字》!
    「中國漢字文化名城」,也讓漢字在世界語言文化發展過程中煥發出熠熠光華。由此,我們可以藉助《說文解字》去了解遠古文明,一種古文字被發現後,就以其原始的面貌呈現在人們面前,這一個個陌生的字體能否解讀?《說文解字》以其完整的文字體系提供了這種條件。 殷墟,是在中國青銅文明鼎盛時期——商代後期崛起的古代都城的遺址,是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殷墟的發現填補了中華民族將近1000多年歷史的空白。在殷墟中發掘出大量的甲骨文,只有解讀這些文字才能了解這段歷史。
  • 領略漢字之美,探索漢字文化!濱州授田英才學園別樣開學禮……
    9月2日,踏著初升的朝陽,濱州授田英才學園精心設計了「探漢字文化,悟東方智慧」實踐活動開啟儀式即新學期開學典禮。旨在通過了解漢字的起源、演變,研究千年歷史文化,激發學生拳拳愛國心,濃濃愛國情。開學典禮上,同學們一起進行了猜字遊戲,一個個漢字蘊含著中華的智慧,那是我們祖國的符號。「橫平豎直定乾坤,方方正正樹國魂。」
  • 中日韓漢字表發布 揭秘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核心提示: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久、空間最廣、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漢字的創製和應用不僅推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國際解讀|要開始使用漢字了?韓國會再次掀起「漢字之爭」
    由於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古代韓國一直都在使用漢字,甚至就連韓國的史書也是用漢字書寫的。然而從1948年發布《諺文專屬用途法》以來,韓國已經花了72年時間來廢除漢字,不過儘管如此,在韓國國內關於是否要使用漢字的爭議仍然持續不斷。
  • 漢字俠今日首播!專為孩子們看的動漫版漢字字典!
    為此,中國城市超級IP理念創造者李竹兵提出了打造以中華漢字為基礎的超級IP《漢字俠·神奇漢字星球》,通過超級IP傳遞中國人民沉澱了幾千年的文化資源和中國智慧,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講述中華漢字故事。▲字母精靈概念圖同時,故事通過生動的母字精靈形象和有趣的漢字譜系系統,將漢字的起源、象形的變化和產生的背景連結起來,幫助大家學習到漢字並理解到每個字的含義。
  • 2018廣州免費講座:從漢字中解讀中華文明關於心靈的智慧
    漢字心能量——從漢字中解讀中華文明關於心靈的智慧>  時間:2018年4月14日 10:00  地點:廣州圖書館負一層2號報告廳  票價:免費  2018年4月14日,羊城學堂講座「漢字心能量——從漢字中解讀中華文明關於心靈的智慧」將在廣州圖書館負一層1號報告廳舉行,市民可免費入場。
  • 老外的漢字紋身、國人的英文T恤,世界兩大文化鴻溝
    老外的漢字紋身五花八門,可見他們是有多熱衷於紋身這件事,但要追溯其起源,那又是一段刺激、野蠻、暴力的故事。17世紀,歐洲和美洲的大部分地區處於戰亂狀態,也是海盜猖狂的時代。海盜們為了讓自己的身份更有辨識度,決定採用紋身的方式給自己添加「標識」。這樣他們就能更方便地去打劫,奇裝異服加兇神惡煞的樣子總是容易得手,於是,紋身就流行起來了。
  • 超有趣中國漢字故事,幫助6-12歲孩子理解漢字的語文啟蒙讀物
    這是專為6-12歲孩子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趣味讀本,也是幫助孩子理解漢字、學好語文的啟蒙讀物。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對傳播中華文化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書中選取了五十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漢字,展示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文字演變的過程,用生動有趣的筆調講述了文字的起源,針對每個漢字都介紹了一個四字成語和成語背後的歷史故事。配以精美的手繪插圖,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漢字,學好漢字,理解漢字背後的文化內涵。
  • 對話《漢字風雲會》總導演關正文:以漢字為載體,背後的深意是傳播中國文化
    實力文化創始人、《漢字風雲會》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廣電頭條專訪時表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是民族的基因。對基因工程的態度不能是做生意,不能總是廢舊立新,什麼時髦幹什麼,不時髦了就不做。《漢字風雲會》證明了:一個真正有益於社會、擁有觀眾的節目,同樣也會是擁有市場認同的節目。」
  • 漢字筆順筆畫智能糾錯 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鍵盤書寫,手寫漢字的能力逐漸下降,「提筆忘字」「缺胳膊少腿」的現象日趨嚴重。對於小學生來說,手寫漢字能力則首先表現在筆順規範上。  日前,小學生必備漢字智能糾錯神筆重磅面市。真筆真紙真手寫,哪字不對糾哪字!漢字智能糾錯筆嚴格遵循《現代漢語通用字筆順規範》中規定的」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先橫後豎,先撇後捺,先外後內,先進後關,先中間後兩邊「筆順的基本規則進行研發,對近年來筆順筆畫有修改的漢字也進行了全面收錄。
  • 黃帝的醫生:塞爾凱特女神和俞姓起源
    埃及學家解讀這四個符號組合有使喉嚨保持順暢呼吸之意,因而與治癒含義接近。(盧克索帝王谷塞提一世墓中描繪星座的細節,塞爾凱特名字用了摺疊布) 四 俞字原型接下來激動人心時刻來臨,筆者也屏住呼吸開始查找漢字叔叔、象形字典和國學大師等幾個古漢字字典
  • 《漢字與文物的故事》:漢字與文物的對話
    在最近出版的《漢字與文物的故事》(化學工業出版社)中,甲骨文專家許進雄從40多個博物館篩選了近800件文物,挑選了121個漢字,通過一個個故事,解析考證文字與器物的關係,從文物中尋找漢字的源頭。在這些流傳有序的文物背後,呈現出古代漢字的演變與社會文化的一次次革新。在許進雄看來,文字的意義有多種形態與結構,每一次演變,都代表著社會結構的重新調整與改變,背後具有文化的深意。
  • 重器妙音,字在曼舞,當漢字遇到文物,竟變成一場奇妙的文化盛宴
    1921年,羅素曾應邀來華講學,在此期間,他通過對比中西文化的異同,對中國文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解讀,並提出很多新穎且極富啟發性的觀點。羅素認為,中國獨特的文化,與以符號構成的漢字有著極大的關係。換句話說,漢字本身具有的優點和缺點,決定了中國文化當中的某些重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