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文化創始人、《漢字風雲會》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廣電頭條專訪時表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是民族的基因。對基因工程的態度不能是做生意,不能總是廢舊立新,什麼時髦幹什麼,不時髦了就不做。《漢字風雲會》證明了:一個真正有益於社會、擁有觀眾的節目,同樣也會是擁有市場認同的節目。」
來源:廣電頭條
文、採訪/馮楷
「比不過熊孩子,重新上小學」。這是《漢字風雲會》的創作初衷。
在文化節目市場擴容的當下,這檔專注「常用漢字」大眾化普及的節目,以幾近「寓樂於教」的形式,顛覆傳統綜藝的功能,重視教育,在傳統大屏端打造了一個免費知識載體,並巧妙植入社交網絡元素,讓學生愛學,年輕人愛看,鑄就了全民盛夏的新一輪「文化互動」。
實力文化創始人、《漢字風雲會》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廣電頭條專訪時表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是民族的基因。對基因工程的態度不能是做生意,不能總是廢舊立新,什麼時髦幹什麼,不時髦了就不做。《漢字風雲會》證明了:一個真正有益於社會、擁有觀眾的節目,同樣也會是擁有市場認同的節目。」
《漢字風雲會》節目總導演關正文
專注漢字教學 明晰傳播對象
文化節目也可變身為「實用課堂」
《漢字風雲會》在文字之都河南安陽進行拍攝錄製,邀請漢語言文字領域專家進行深度解讀,節目的一切核心要素都圍繞著漢字維度展開。
今晚,伴隨著全國總決賽的落幕,歷時兩個月的「電視教學課堂」圓滿收官。在兩個月的時間裡,這檔節目把「漢字書寫」作為結構主線,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節目的內核。
總冠軍湖北小選手毛欣怡在比賽中
《漢字風雲會》在每期70分鐘的時間裡選用50個左右的詞彙,由在場的五年級小學生按地域分組作答。是「陳詞濫調」還是「陳詞爛調」、是「形跡可疑」還是「行跡可疑」、是「貿然行事」還是「冒然行事」等等,這種電視端打造出的「實打實系統性教學模式」,不挑生僻字疑難詞,直擊漢字書寫的易混知識盲點,把漢字的實用性放在第一位,凸顯了節目在漢字傳播上的價值和作用。
是關懷備至還是關懷倍至?
是脈搏還是脈博?
是安詳還是安祥,小選手被難住了
是戊戌變法還是戌戊變法?
「滿足字詞教學這件事很有意思,因為它是我們事先沒有想到的。孩子特別愛學習,整個暑假,節目成了孩子們的剛需,很多小朋友特別愛看,很多老師說節目在嘗試解決課堂字詞教學上有了突破,這是一個意外的驚喜。這種反饋讓我們有了更明晰的傳播對象感,我們會沿『剛需』的路子更自覺地走下去,去帶動更多孩子熱愛漢字,熱愛書寫。」 總導演關正文如是說。
尤其是,在剛剛過去的整個暑假,許多學生家長、老師儼然已經把《漢字風雲會》作為學生暑期「必讀課程」,而學生還是帶著興趣去學習這門特殊的漢字課程,還收穫了不錯的學習效果。另外,不少老師甚至以節目為範本豐富自己的備課資料。從這個角度來看,《漢字風雲會》確實有其強大的社會影響力。
現場跟隨聽寫的小觀眾
擴大年齡層 調動求知慾
借力社交網絡形成長尾效應
英語拼寫比賽由來已久。20世紀初,美國教育者發現Spelling bee(拼寫大賽)具有極強的教學輔助作用,即在校園裡大力推廣。把這種模式搬到中國的電視螢屏,嫁接中國的文化底蘊,正是關正文的初衷。「人家這個活動堅持了九十多年,幾代人參與,最終形成了一種文化儀式。」在這種理念的驅使下,他設計出了2013年的「文化節目爆款」——《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這檔節目也成為了國內文化節目的發端之作,《漢字風雲會》與其說是對它的延續,不如說是對本土漢字文化如何在視聽節目中更好呈現的深入挖掘。「我們就是覺得這件事不能停,應該一直堅持下去,在不斷改進中深入人心,最終讓漢字書寫也有自己的全民儀式。」
節目主持人沈濤
節目組提出了「比不過熊孩子,重新上小學」的概念。目標是擴展受眾圈層,不僅僅是面向學生群體,更是通過節目「寓教於樂」的表現方式,讓更多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參與進來。
關正文認為,想讓成年人學習是一件困難的事,你必須讓他們覺得好玩,他們才肯學習。所以《漢字風雲會》製作了大量「考你個字」的短視頻讓年輕人互相發互相虐,把常用易錯的字詞經過有意的混淆誘導交給用戶判斷,每條均有千萬量級的閱讀和轉發量。足見社交化才是新IP高效衍生價值的重要推動力。
無論是電視端,還是網際網路端,都要提升娛樂品質、對娛樂賦予更深的意義。「讓人笑過之後有營養吸收,就會比沒營養更具競爭力,老吃垃圾食品對誰都不好。」關正文向廣電頭條表達了《漢字風雲會》這檔節目背後的深意。
無論是大屏觀眾,還是小屏用戶,都可以在觀看或體驗後,產生對於漢字的熱情,重拾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借力「小型化」新媒體產品和「遊戲化」的製作特質,可以實現漢字文化節目品牌的傳播。
不迎合熱潮 找尋新方向
樹文化節目深度邁進新典範
眾所周知,電綜創作環境年年在變。對於2017年,政策紅利加持和審美需求轉變,造就了文化類節目的井噴。但爆發式的數量增長、批量化的創作模式,定會大幅度擠壓該類型節目的市場存量空間。所以文化類節目必須要擴容,更要創新,要新思路,更要做顛覆。
總導演關正文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之後,又成功推出了口碑爆棚的《見字如面》,每一款都具有顛覆性。關正文認為《漢字風雲會》的「顛覆性」體現在,「將綜藝的娛樂屬性變為課堂屬性,同時強化趣味特徵,節目不再是寓教於樂的綜藝,而是寓樂於教高效學習。」
從現場舞美、環節設置再到剪輯邏輯,《漢字風雲會》都在極大地淡化節目的綜藝感、對抗感,這是其獨特的氣質之所在。不一味迎合綜藝市場的套路,讓文化節目放下身段,成為更多人的狂歡,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文化節目教育化的探索中,《漢字風雲會》可以說是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添亂組合
「很多人擔心這個節目在市場環境下能不能長久地活下去,我們特別感謝咪咕文化的支持,感謝所有關心支持節目的廣告主,我們也給他們帶來了超值的回報。事實證明,一個真正有益於社會的節目,一個真正擁有觀眾的節目,同樣也會是擁有市場認同的節目。」關正文說。
如今,文化節目已經慢慢過渡到2.0時代,更加注重情感共鳴、貼合時代脈搏、補充文化養料。而《漢字風雲會》的創作理念是,把節目向深度傳播邁進,眼睛緊盯觀眾,緊盯漢字切口,競爭對標是一線綜藝,從不拿同類文化類節目當對標。
《漢字風雲會》收官,不少觀眾都記住了這位萌萌的小男孩「湯圓」阮沅
在關正文看來,文化是一個非常廣闊的空間,即使是傳統文化,現在的節目大多也只觸及了皮毛,單從漢字文化來講也是一樣。漢字、漢語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是中國文化的根,更是真正的民族基因,對基因工程的態度不能總是廢舊立新,什麼時髦幹什麼,不時髦了就不做。
最後,關正文導演還向廣電頭條表露出要做付費教育節目的意願。未來的市場,優質內容競爭會更加激烈,文化節目創作步入付費變現的領域,將促使創作者精準對接市場對於文化知識的需求,勇出精品。「觀眾在這方面的需求增長是顯著的,空間非常大,服務付費市場也是未來的必然趨勢。」關正文表示。
年度漢字冠軍爭奪戰一觸即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