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漢字風雲會》總導演關正文:以漢字為載體,背後的深意是傳播中國文化

2021-02-28 廣電頭條

實力文化創始人、《漢字風雲會》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廣電頭條專訪時表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是民族的基因。對基因工程的態度不能是做生意,不能總是廢舊立新,什麼時髦幹什麼,不時髦了就不做。《漢字風雲會》證明了:一個真正有益於社會、擁有觀眾的節目,同樣也會是擁有市場認同的節目。」

來源:廣電頭條

文、採訪/馮楷

 

「比不過熊孩子,重新上小學」。這是《漢字風雲會》的創作初衷。

在文化節目市場擴容的當下,這檔專注「常用漢字」大眾化普及的節目,以幾近「寓樂於教」的形式,顛覆傳統綜藝的功能,重視教育,在傳統大屏端打造了一個免費知識載體,並巧妙植入社交網絡元素,讓學生愛學,年輕人愛看,鑄就了全民盛夏的新一輪「文化互動」。

 

實力文化創始人、《漢字風雲會》總導演關正文在接受廣電頭條專訪時表示:「漢字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是民族的基因。對基因工程的態度不能是做生意,不能總是廢舊立新,什麼時髦幹什麼,不時髦了就不做。《漢字風雲會》證明了:一個真正有益於社會、擁有觀眾的節目,同樣也會是擁有市場認同的節目。」

 

《漢字風雲會》節目總導演關正文

專注漢字教學 明晰傳播對象

文化節目也可變身為「實用課堂」

 

《漢字風雲會》在文字之都河南安陽進行拍攝錄製,邀請漢語言文字領域專家進行深度解讀,節目的一切核心要素都圍繞著漢字維度展開。

 

今晚,伴隨著全國總決賽的落幕,歷時兩個月的「電視教學課堂」圓滿收官。在兩個月的時間裡,這檔節目把「漢字書寫」作為結構主線,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節目的內核。

 

總冠軍湖北小選手毛欣怡在比賽中

《漢字風雲會》在每期70分鐘的時間裡選用50個左右的詞彙,由在場的五年級小學生按地域分組作答。是「陳詞濫調」還是「陳詞爛調」、是「形跡可疑」還是「行跡可疑」、是「貿然行事」還是「冒然行事」等等,這種電視端打造出的「實打實系統性教學模式」,不挑生僻字疑難詞,直擊漢字書寫的易混知識盲點,把漢字的實用性放在第一位,凸顯了節目在漢字傳播上的價值和作用。

 

是關懷備至還是關懷倍至?

是脈搏還是脈博?

是安詳還是安祥,小選手被難住了

是戊戌變法還是戌戊變法?

「滿足字詞教學這件事很有意思,因為它是我們事先沒有想到的。孩子特別愛學習,整個暑假,節目成了孩子們的剛需,很多小朋友特別愛看,很多老師說節目在嘗試解決課堂字詞教學上有了突破,這是一個意外的驚喜。這種反饋讓我們有了更明晰的傳播對象感,我們會沿『剛需』的路子更自覺地走下去,去帶動更多孩子熱愛漢字,熱愛書寫。」 總導演關正文如是說。

 

尤其是,在剛剛過去的整個暑假,許多學生家長、老師儼然已經把《漢字風雲會》作為學生暑期「必讀課程」,而學生還是帶著興趣去學習這門特殊的漢字課程,還收穫了不錯的學習效果。另外,不少老師甚至以節目為範本豐富自己的備課資料。從這個角度來看,《漢字風雲會》確實有其強大的社會影響力。

 

現場跟隨聽寫的小觀眾


擴大年齡層 調動求知慾

借力社交網絡形成長尾效應

 

英語拼寫比賽由來已久。20世紀初,美國教育者發現Spelling bee(拼寫大賽)具有極強的教學輔助作用,即在校園裡大力推廣。把這種模式搬到中國的電視螢屏,嫁接中國的文化底蘊,正是關正文的初衷。「人家這個活動堅持了九十多年,幾代人參與,最終形成了一種文化儀式。」在這種理念的驅使下,他設計出了2013年的「文化節目爆款」——《中國漢字聽寫大會》。

這檔節目也成為了國內文化節目的發端之作,《漢字風雲會》與其說是對它的延續,不如說是對本土漢字文化如何在視聽節目中更好呈現的深入挖掘。「我們就是覺得這件事不能停,應該一直堅持下去,在不斷改進中深入人心,最終讓漢字書寫也有自己的全民儀式。」

 

節目主持人沈濤

節目組提出了「比不過熊孩子,重新上小學」的概念。目標是擴展受眾圈層,不僅僅是面向學生群體,更是通過節目「寓教於樂」的表現方式,讓更多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參與進來。

 

關正文認為,想讓成年人學習是一件困難的事,你必須讓他們覺得好玩,他們才肯學習。所以《漢字風雲會》製作了大量「考你個字」的短視頻讓年輕人互相發互相虐,把常用易錯的字詞經過有意的混淆誘導交給用戶判斷,每條均有千萬量級的閱讀和轉發量。足見社交化才是新IP高效衍生價值的重要推動力。

 

無論是電視端,還是網際網路端,都要提升娛樂品質、對娛樂賦予更深的意義。「讓人笑過之後有營養吸收,就會比沒營養更具競爭力,老吃垃圾食品對誰都不好。」關正文向廣電頭條表達了《漢字風雲會》這檔節目背後的深意。

 

無論是大屏觀眾,還是小屏用戶,都可以在觀看或體驗後,產生對於漢字的熱情,重拾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借力「小型化」新媒體產品和「遊戲化」的製作特質,可以實現漢字文化節目品牌的傳播。

 

不迎合熱潮 找尋新方向

樹文化節目深度邁進新典範

 

眾所周知,電綜創作環境年年在變。對於2017年,政策紅利加持和審美需求轉變,造就了文化類節目的井噴。但爆發式的數量增長、批量化的創作模式,定會大幅度擠壓該類型節目的市場存量空間。所以文化類節目必須要擴容,更要創新,要新思路,更要做顛覆。

 

總導演關正文在《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之後,又成功推出了口碑爆棚的《見字如面》,每一款都具有顛覆性。關正文認為《漢字風雲會》的「顛覆性」體現在,「將綜藝的娛樂屬性變為課堂屬性,同時強化趣味特徵,節目不再是寓教於樂的綜藝,而是寓樂於教高效學習。」

 

從現場舞美、環節設置再到剪輯邏輯,《漢字風雲會》都在極大地淡化節目的綜藝感、對抗感,這是其獨特的氣質之所在。不一味迎合綜藝市場的套路,讓文化節目放下身段,成為更多人的狂歡,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文化節目教育化的探索中,《漢字風雲會》可以說是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添亂組合

「很多人擔心這個節目在市場環境下能不能長久地活下去,我們特別感謝咪咕文化的支持,感謝所有關心支持節目的廣告主,我們也給他們帶來了超值的回報。事實證明,一個真正有益於社會的節目,一個真正擁有觀眾的節目,同樣也會是擁有市場認同的節目。」關正文說。

 

如今,文化節目已經慢慢過渡到2.0時代,更加注重情感共鳴、貼合時代脈搏、補充文化養料。而《漢字風雲會》的創作理念是,把節目向深度傳播邁進,眼睛緊盯觀眾,緊盯漢字切口,競爭對標是一線綜藝,從不拿同類文化類節目當對標。

 

《漢字風雲會》收官,不少觀眾都記住了這位萌萌的小男孩「湯圓」阮沅

在關正文看來,文化是一個非常廣闊的空間,即使是傳統文化,現在的節目大多也只觸及了皮毛,單從漢字文化來講也是一樣。漢字、漢語是中華文化的主要載體,是中國文化的根,更是真正的民族基因,對基因工程的態度不能總是廢舊立新,什麼時髦幹什麼,不時髦了就不做。

 

最後,關正文導演還向廣電頭條表露出要做付費教育節目的意願。未來的市場,優質內容競爭會更加激烈,文化節目創作步入付費變現的領域,將促使創作者精準對接市場對於文化知識的需求,勇出精品。「觀眾在這方面的需求增長是顯著的,空間非常大,服務付費市場也是未來的必然趨勢。」關正文表示。

年度漢字冠軍爭奪戰一觸即發

相關焦點

  • 《漢字與文物的故事》:漢字與文物的對話
    在最近出版的《漢字與文物的故事》(化學工業出版社)中,甲骨文專家許進雄從40多個博物館篩選了近800件文物,挑選了121個漢字,通過一個個故事,解析考證文字與器物的關係,從文物中尋找漢字的源頭。在這些流傳有序的文物背後,呈現出古代漢字的演變與社會文化的一次次革新。在許進雄看來,文字的意義有多種形態與結構,每一次演變,都代表著社會結構的重新調整與改變,背後具有文化的深意。
  • 《神奇的漢字》:以漢字為窗,打開傳統文化精魂
    再者,節目開創了「全民八秒漢字比拼」的創新理念,並設置了寓教於樂又形式豐富的「漢字組裝」「漢字演變」「拼音找茬」等趣味漢字遊戲環節,讓觀眾看到造字奇緣,感受漢字的歷史演變脈絡,從不同角度為觀眾解讀漢字的內涵,更好地發揮節目教育和文化傳播的作用。
  • 《一本好書》導演關正文:我們是原著的搬運者和翻譯者
    文化旅遊發展大有可為,文化科技融合大勢所趨……環球網文化頻道推出《文化新趨勢 使者話傳承》系列訪談,邀請各領域優秀代表人物及專家學者講述所在領域的融合趨勢及文化傳承,專家角度聚焦業態熱點,前沿觀點把脈發展趨勢,記錄時代文化發展的新趨勢。本期訪談帶您走近《一本好書》總導演關正文。
  • 湖北電視教育頻道《漢字解密》講述漢字背後的故事
    如何提高電視節目品位,傳播有內涵的文化類節目,成為電視傳媒業亟待思考、解決的問題。   2016年,全國唯一一檔文字類欄目《漢字解密》在湖北電視教育頻道開播。一天解一字,一字一故事,欄目用獨特的視角追溯漢字的歷史淵源,探尋漢字背後的故事,創造性傳承與發展了優秀傳統文化。
  • 《對話中國》《100個漢字裡的中國》英文版新書發布會
    8月21日上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與麥格勞-希爾教育出版集團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舉行了《對話中國》《100個漢字裡的中國》英文版新書發布會暨「對話中國」系列合作備忘錄籤約儀式。
  • 解讀丨漢字載體的人文特質
    但如果我們要真正詳盡地去了解中國古代的文化,還是只能依靠文字。漢字作為中國文化歷史傳承的載體,跟其他文明的語言文字載體具有質的差異。 世界上的文字到目前為止可分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漢字這種文字被描述為構意文字,因為它的形體是按照它所表達的意義來構造的,漢字的形體跟漢字的意義密切相關,而拼音文字只是用不同符號去對應不同音節。
  • 用漢字講述中國故事
    國新網推薦:漢字從歷史走來,歷久彌新,充滿了活力。漢學家、漢字學者們從世界的角度理解、表達、傳播漢字,從而把漢字所承載的中國故事講好,進而把中國人的思維、價值觀等傳遞給世界。新時期,我們每個人都應以傳播漢字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為己任,將璀璨的中國漢字文化弘揚光大。
  • 漢字俠今日首播!專為孩子們看的動漫版漢字字典!
    ,承載著數以千年歷史光陰,是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繁榮的重要載體,在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浪潮中,如何打造基礎,做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工作,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中華文化自信提供動力源泉成為重中之重。為此,中國城市超級IP理念創造者李竹兵提出了打造以中華漢字為基礎的超級IP《漢字俠·神奇漢字星球》,通過超級IP傳遞中國人民沉澱了幾千年的文化資源和中國智慧,傳承中華傳統文化,講述中華漢字故事。
  • 用漢字講好「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故事
    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聯辦)總幹事穆勒,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文化委員會主席皮薩諾,以及各國駐日內瓦使節、國際組織官員、國際職員、當地華人華僑、中文學校學生、各界友好人士約400人參加了當天的中文日活動,活動由中國駐日內瓦代表團和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共同舉辦,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協辦。
  • 超有趣中國漢字故事,幫助6-12歲孩子理解漢字的語文啟蒙讀物
    這是專為6-12歲孩子編寫的中華傳統文化趣味讀本,也是幫助孩子理解漢字、學好語文的啟蒙讀物。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根基,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載體,對傳播中華文化發揮了重大的作用。書中選取了五十個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漢字,展示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文字演變的過程,用生動有趣的筆調講述了文字的起源,針對每個漢字都介紹了一個四字成語和成語背後的歷史故事。配以精美的手繪插圖,幫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漢字,學好漢字,理解漢字背後的文化內涵。
  • 抖音聯合新華網發起生僻字話題挑戰 傳播漢字之美
    最近,抖音聯合新華網發起 #你會唱幾個生僻字 話題挑戰,通過這首滿是「知識點」的歌曲,弘揚中國漢字文化。截至12月24日,話題挑戰相關視頻播放量超過了3.1億次,投稿視頻超過2萬條,不少網友都留言表示,通過這次挑戰感受到了自己作為中國人的驕傲,也對漢字文化有了更多了解。
  • 年度文化節目《中國成語大會》:傳承中華「智慧」
    作為文化類原創節目,《中國成語大會》由中央電視臺和國家語言文化工作委員會聯合主辦,被列為2014年央視年度重點節目之一。 「從2013年開始,科教頻道通過《中國記憶》《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我的一本課外書》《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一系列重點活動,提升了公眾對於漢語言文化節目的認知度和參與度。」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總監金越表示。
  • 年度漢字評選:漢字文化新民俗 內核是傳統文化
    漢字文化圈其他國家的活動有聲有色,我國國內的評選更是如火如荼,並且隨著活動以比較固定的形式向不同行業、地區擴散,漢字評選也逐漸演化為一種文化新民俗,帶有濃重的總結過去、展望來年、自我激勵的象徵意義。年度漢字評選有比較固定的舉辦時間,大體在每年11月啟動,12月中下旬揭曉,同時覆蓋漢字文化圈的多個國家、地區、行業,參與人數眾多,是一種全民性文化現象,社會認同度非常高。2019年國內「漢語盤點」共收到網友推薦字詞數千條,總關注量超過3.5億。傳統深厚,多年傳承。這種傳承性既表現為活動自身多年來的延續,更表現為對傳統漢字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 湖南衛視《神奇的漢字》:寓教於樂,展現漢字文化神奇魅力
    以傳承中華文化為宗旨,多維度展現漢字的神奇之處,《神奇的漢字》用「動畫演繹」的表達形式讓漢字活起來,在漢字知識傳播中傳遞中華文化底蘊,在寓教於樂中彰顯中華文化魅力
  •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原標題:從目前學界公認最早的殷商甲骨文算起,漢字至今已經歷了約三千五百年的風雨。生生不息的漢語言簡意賅,在聯合國用多種語言同時發布的文件中,最薄的那本一定是中文本——  漢字,「會說話」的中華文化符號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漢字是記錄漢語的符號。
  • 成人書寫"低能"讓人咋舌 漢字聽寫正確率僅三成
    央視科教頻道將於明(2日)晚8:30,推出暑期特別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本來就準備好以「拯救漢字危機」為己任,然而錄製中,成人漢字書寫呈現的低能仍讓導演組咋舌。  「聽寫大會」同時設立了由科教頻道主持人冀玉華分別與活躍於電視屏幕的文化學者錢文忠、蒙曼、酈波、毛佩琦組成的同步解說平臺,在第二現場與觀眾一同觀看小選手的表現,對考詞、漢字文化進行更深入的討論。除了上述兩個現場,「聽寫大會」還開闢了由選手的老師和家長組成的第三現場,為觀眾提供機會,更多了解小選手的成長學習。
  • 許嘉璐林谷芳田青對話漢字 簡繁體字不應該成為心結
    中國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珠江三角洲、八閩大地、長江三角洲等地區的話互相都聽不懂,為什麼始終是一統的?除了中國哲學在周代已經為這個民族的文化基因裡注入了求一統的元素之外,漢字起了極其巨大的作用。實際上在戰國時,六國的文字已經出現了差異,當時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不知道要分化成多少國家。感謝秦始皇提出了書同文。如果沒有這個政策,不知道現在中國是什麼樣子。
  • 漢字與中國人的生活
    雅典當地時間11月2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指導下,由經濟日報社和中國駐希臘大使館主辦,藝術與設計雜誌社、中希時報承辦的「設計中國·魅力漢字」展覽在雅典扎皮翁宮開幕。
  • 趙立新徐帆出演《一本好書》 總導演關正文:歡迎觀眾隨時走
    《一本好書》開播兩期,反響強烈,網友在評分網站給出9.3的高分,總導演關正文接受採訪時卻說,他並不期待觀眾把每期節目從頭看到尾,「現在我聽到的最好的反饋就是:看了節目我真的想去讀這本書了。觀眾呢,只要看一段,有興趣要讀書了,歡迎隨時走。一直看到底的,也會告訴你,這才是書的一半,欲知後事如何,趕緊去看書。」
  • 決勝中原|讓漯河符號寫滿全球——建設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增強文化...
    □郭海方王麗麗王愛紅新時代漯河之中華漢字文化名城建設站位為擴大中華文化影響添濃彩,建設中華漢字文化名城,使之成為漯河的符號。深入研究挖掘漢字文化資源,加大存量漢字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力度,加快發展漢字文化產業,推進文化旅遊融合發展,不斷創新漢字文化傳承弘揚載體,持續強化中華漢字文化名城特色定位,把漯河市建設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華漢字文化傳承創新區、漢字文化產業發展先行區、漢字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示範區和國內外知名的許慎文化研究教育傳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