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牛」字,藏著中國古代的農業文化和農耕崇拜

2020-12-23 陳叨叨的叨

《說文解字》,簡稱《說文》,作者許慎。《說文解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說文解字》原文以小篆書寫,逐字解釋字體來源。關於作品名稱的來源,許慎的解釋是:倉頡開始造文字時,大概是按照萬物的形狀臨摹,,所以這種圖畫似的符號叫「文」,從這以後,形與形,形與聲結合的符號便叫「字」。

「文」就是描繪事物本來的形狀,「字」的含義是滋生,繁衍。因此可以從文字的構造推斷出從古至今文字的流變以及其中賦予的文化內涵。

中國是一個農業古國,而牛作為重要的一種生產工具,它的由來和其中包含的文化內涵便顯得極有研究價值。

《說文解字》牛部字字義研究

《說文解字》一共收錄了45個牛部字,重一個籀文(籀文「牭」從「貳」)。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人們對《說文》牛部字的研究,主要是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考證,包括音韻、字形、意義方面,這在「說文四大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到。

湯可敬先生的《<說文解字>今釋》,收集了《說文》所有牛部字,列出已知古文字演變情形,並一一給出今釋義;董連池先生的《<說文解字>考正》對《說文》牛部字逐一考正,並對其說解有誤之處進行訂正;臧克和先生的《<說文>新訂》主要圍繞《說文》從字形角度來論證牛部字;蘇寶榮先生的《<說文>今注》對18個牛部字進行解釋,給出申義,並指出《說文》解釋的有誤之處;鄒曉麗先生的《基礎漢字形義釋源》,從字形和字義的角度分析了6個牛部字;王寧先生編著的《<說文解字>與漢字學》提到從漢字演變發展角度來探索一些《說文》牛部字成為死字的原因。

「牛」字的小篆ziti

在許家星學者的「《說文解字》『牛』字說解的辨釋」論文中,提出各個研究學者對「牛」字的解釋,諸家頗多異同。具有代表性的幾家:一是絕大多數認同的徐鉉本的看法:「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也。」二是王筠的看法:「牛,大牲也」。註:「《易萃》『用大牲吉』。虞翻註:坤為牛,故曰大牲。牛,件也。件,事理也。」註:「兩句支離,蓋後增也。」

王筠認為後面兩句語義不明,是為後增之文。三是段玉裁的看法,他對「牛」的解釋是:「牛,事也,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和徐本相比,他把「大牲也」刪去,並將「事理」斷開,作為並列關係的兩個詞看待,其理由是:「事也者,謂能其事其事,牛任耕也;理也者,謂其文理可分析也。《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此與『羊,祥也』;『馬,怒也,武也』一例。自淺人不知此義,乃改之雲『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各諸家對「牛」的釋義有同有異,而「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則是諸家普遍承認的部分釋義。其不同在於「事理」是否應該斷開。

在程豔學者的研究當中,則是按照許慎的解釋,牛部字的釋義涵蓋了牛的性別、年齡、毛色、體型、性格、用途等多方面,釋義範圍多圍繞「牛」本身。但是在牛部中,有一些字的釋義並不符合這一規律。

這些字的釋義不僅表示牛,也包括了羊、馬、豕等家畜。而學者就這個現象去考察了此類字義及字形構件的演變過程及規律。可見牛部字的釋義範圍之廣,且深深地影響了其他類漢字的釋義和構件演變。

從《說文解字·牛部》探尋中國古代牛文化

在從《說文解字·牛部》中探尋中國古代牛文化中,總共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說文解字》牛部字體現了古時的牛崇拜,另一方面則反映了牛的類人性的文化價值。這兩個方面的研究均從《說文解字》牛部的編排順序切入。

《說文解字》牛部編排共有:按牡牝編排、按年齡大小編排、按毛色雜純編排、按馴養方式編排、按行為品性編排、按身體性狀編排、按用途編排、按其他編排。

第一 牛的類人性文化價值

在漢字中我們不能從「人」字部首的字中得到諸如:以家庭為標準、或者以性別為標準、或以長幼輩分為標準的完整的分類信息。不是我們的先民對這些沒有認識、沒有總結,而是漢字的性質決定的。這些內容分散在不同的部首中,比如「人」「女」「父」「子」等。體現了我們民族對事物認知的嚴密性,及人對自身的關注。同時也帶給人們對同意事物完整性的認識上的難度。

在動物義項中,對於與人類共處時間長、關係密切的動物,把對人類社會的認知在它們身上體現出來,表現了先民對自身社會結構的認識。因此,對動物的研究,為人類社會發展史提供依據。加之某些動物與人的多元關係,構成獨特的文化體系。《說文》通過字體的編排順序,將古人的這些文化信息保存下來了。

先是對「牛」的釋義。在前文已寫明諸家對「牛」字的後半段釋義存有不同。許家星學者認為「理」應當是「順」義。《廣雅·釋詁卷一》:「理,順也。《說文》『順,理也。』《說卦傳》雲『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考工記·匠人》雲『水屬不理遜謂之不行。』」

《義證》說:「『理也者,本書循,行順也。」除此之外,段玉裁還對「順」字的形體進行了分析:「人自項以至於踵,順之至也。川之流,順之至也,故字從頁、川會意。」可見「順」還有服從、不叛逆、聽話之意。故「牛,理也」在此也就是說牛循順、聽人指揮之意。「理」就是對牛「從順、遜順、馴服」這一內在屬性的概括,這一認識或許是漢民族所特有,它反映了漢民族的一種心態、一種觀念,那就是:「順從」是一種必須遵循的美德。

而牛力大無比,卻具有這種類人性的屬性特點,才受到人們的一再稱頌。這也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規律,表明人類已經不僅僅把牛當作一種普通生物,而是把它當成人一樣看待,賦予它更多的「人性」。

第二 牛崇拜文化

首先,牛崇拜文化又主要來源於牛作為古代祭祀的一種重要大牲。因而牛崇拜文化中又包含古代祭祀文化,而從古代的牛祭祀文化中,又能夠反映出古代的牛崇拜文化。這同樣從牛部字的編排可以研究得知。

在古代的眾多祭品中,牛是比較特殊的。「君無故不可殺牛,大夫無故不可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但祭祀是可以殺牛的。「凡祭……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大夫以索牛,士以羊豕。」牛作為祭祀犧牲,地位與天子對等,可見古代牛的位置是比較高的。

且在用牛作為祭祀犧牲時,會按照祭祀性質、時間、目的的不同選用不同的牛和宰牛方法,這種選擇的特殊性也凸顯了牛的位置。而這種做法也反映出古代人民對牛的崇拜。

《說文》中有「物」字,「物,萬物也,牛為大物。天地之數起於牽牛。故從牛,勿聲。」段玉裁注「牛為物之大者。故物從牛。與半同意。戴先生原象曰『周人以鬥、牽牛為紀首。命曰星紀。自周而上。日月之行不起於鬥牽牛也』。按許說物牛之故。又廣其義如此。」有「半」字,《說文》「物中分也。從八牛。牛為物大,可以分也。凡半之屬皆從半。」

在「物、半」兩字中都提到了,牛為物大。中國古代的《易經》中,則以牛為坤卦的象徵。牛象徵地,象徵腹,象徵母,表示柔順溫和,能包藏儲存萬物,像溫順慈祥的母親。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因為牛是重要的耕地勞動力,所以人們對農業的重視,也體現對牛的重視和崇拜。

相關焦點

  • 「藏種於民」,在中華最後的牛耕部落守護古代農耕文化
    「洋洞現有500多頭耕牛,應該是當今中國最密集的現役耕牛地區。」牛耕部落的項目發起人楊正熙說,他稱洋洞是「中華最後的牛耕部落」,給自己取名「有牛哥」。問他為什麼給自己取這麼個名字,他答:因為「有牛」比「有機」牛。幾年前,有牛哥便在洋洞展開了一項「全域有機」的中華傳統農耕復興計劃。
  • 傳統生肖文化——開天闢地的牛
    眾所周知,牛是人類生產生活的得力助手,牛因為這一緣故,受到先人的崇拜,位居十二生肖之第二,但是可能你不知道,牛有開天闢地之能,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去去看看吧。開天闢地:哈尼族的牛信仰哈尼族地區,對牛有獨特崇拜和信仰,他們的創世神話書《奧色密色》中,談到,牛創造了天地。
  • 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人類的文明類型可分為遊牧民文明、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中國古代屬於農耕文明,西方則走上了與我們截然不同的道路——海洋文明。兩種風格迥異,各有特色的文明在古代交集甚少,但近現代以來,兩類文明開始有了激烈交鋒,海洋文明展現出了其強大的開擴性和侵略性,農耕文明的穩定性此時受到了衝擊。農耕文明內向溫和,具有傳承性,趨於穩定;海洋文明積極進取,創新性強,穩定性較差。
  • 黃金盤裡脂如雪:六畜與太牢之首,牛作為農耕文明象徵的地位嬗變
    「角頭三」顯然是指「牛」字的上半部,中間牛頭,兩邊是牛角,「封」就是牛的肩胛骨,「尾」即「牛」字中間的一豎,指牛尾。非常象形地表達了一個完整的牛的形象。所以,在華夏文明中,「牛」字的創造、演化路線是清晰的。在漫長的歲月裡,牛更多的是作為提供肉食的牲畜而存在的。與羊、豬的情況類似,肉食是當時貴族的專享!
  • 歷史考點:古代中國農業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歸納總結:中國古代農業耕作方式經歷了由刀耕火種向鐵犁牛耕的演變。秦漢時期,基本形成了以鐵犁牛耕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細作為特點的封建小農經濟模式。至明清時期,中國古代農耕經濟發展到頂峰。
  • 楊孝軍|漢畫像石上最牛的牛不是牛,是神獸
    下為牛耕,二牛拉一犁,一農夫扶犁耕地,後面一兒童緊跟其後播種,另一人為家人送飯送水。牛是古代農業文明最重要的家畜,我國古代文獻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牛耕的記載。到漢代,牛耕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這從全國各地出土的牛耕畫像石可以清楚地看到。
  • 365件「牛文物」盡顯農耕文明,牛氣沖天
    故宮,在中國人心裡是神聖的,它是一座飽經風霜的古老建築,有著600年的歷史厚重感,成為了中國的一個文化流行符號。幾百年前,西方用一本《利瑪竇中國札記》的著作,激發了世界的另一端對於中國、對於故宮的嚮往。而今天,我們也用《故宮日曆》將中國文明的精髓向外傳遞,重拾文化自信!
  • 中國牛,是真牛!
    此外人們還會相互告知提醒小心牛角攻擊於是牛和口又組合成了另一個文字告(甲骨文「告」字,該字目前有不同認識普通牛、水牛、瘤牛、犛牛它們共同組成了中國古代家牛的大家族(中國古代家牛的傳入和起源示意,在我國傳統叫法中黃牛包含普通牛和瘤牛,其中普通牛的傳入可能早到距今5500年左右,但充分的證據年代在距今
  • 「北鬥文化」如何演變「北鬥信仰」?看漢代古人的星空崇拜與發展
    1.當「北鬥」成為北鬥信仰北鬥星具有農業方面的信仰。由於北鬥七星的特殊形狀以及具有高辨識度等特點,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中國中佔有相當高的文化地位。在天文曆法發展初期,由於沒有有效的工具或者完備的知識體系進行計時農耕,當時的人們依靠佔卜或觀星象來判斷何時進行播種等農業活動。
  • 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池州庫山農耕文化攝影活動啟動
    10月10日,2020「中國農民豐收節」池州庫山農耕文化攝影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石臺縣丁香鎮庫山村舉行。來自安徽省農業農村廳、池州市及石臺縣相關領導及相關部門人員以及各地攝影愛好者數百人共同出席當天的啟動儀式。池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劉會秋宣布活動正式啟動。
  • 從《觀刈麥》說開去——向傳統的農耕文明致敬
    每一首都飽含深情,記錄了從古到今老百姓的農耕時代,帶著一方水土的印記和骨子裡的基因。每當我們回首時,揮之不去的是那歲月悠悠化開的那些故事和歌謠,民俗與文化,那熟悉的,都是田園的氣息。中國是世界農業主要發源地之一。
  •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系統
    【背景介紹】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見證和傳承發展中華優秀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微動漫的形式在新媒體平臺進行展示傳播和科普教育,是弘揚優秀農耕文化的創新舉措。農遺微動漫設計了「文小萌」「玩小萌」「吃小萌」和「森小萌」4個性格特點鮮明的兒童卡通形象,靈感來源於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標識中的主體形象要素——手,代表著農耕文化所蘊含的勤勞、智慧、創造等精神價值。
  • 講好中國農業故事 農業文化遺產亮相CCTV-7
    7月28日下午,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CCTV-7農業節目)演播廳裡,「垛田故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興化)特色農產品分享會」正在錄製。《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導演楊曉清在現場分享著她與垛田龍香芋的故事:「雖然拍攝已過去7年,但垛田充滿詩意的畫面,質樸聰慧的垛上人,還有軟糯香甜的龍香芋,至今依然難忘。」
  • 傣族古代文學中的動物圖騰崇拜:「牛圖騰」
    關於傣族的圖騰崇拜有多種說法,但大多是以風俗習慣等來做說明。古代文學是傣族圖騰崇拜的有力證明,從傣族古代文學中可以看出,傣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圖騰,傣族圖騰崇拜根據地區和人群的不同有所差異,其動物圖騰有牛圖騰、鳥圖騰、龍圖騰、象圖騰和虎圖騰等。
  • 農神后稷祭祀暨農耕文化傳承大典
    為感恩、銘記感謝后稷為中華農業發展做出的裡程碑式的功績,傳承、學習並發揚后稷乃至祖祖輩輩教我們的農耕法則,同時祈福祝願華夏大地五穀豐登、人民衣食無憂、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9月23日,由楊凌示範區管委會主辦、楊凌示範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承辦、華商傳媒集團、華商報社、二三裡協辦的己亥年農神后稷祭祀祈福暨農耕文化傳承大典將在楊凌教稼園舉行
  • 從社會價值取向看中國農業科技典籍翻譯
    由於在中學西傳之時,受工業革命推動,西方國家在科學技術的很多方面都開始趕上甚至超越中國。因此,與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典籍翻譯相比,西方更重視翻譯中國人文社科典籍。但對中國農業典籍的翻譯是一個例外。例外當然是有原因的。中國是傳統農耕大國,重農與農本思想是自古以來的國策與傳統。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中國農業的發展
    而神農氏因此被稱之為農業始祖。   2.區域差異與交融   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被現今學術界認為是中國原始農業的兩大起源中心。從歷史來看,中國農業的基礎是距今6000年前在仰韶文化中心的黃河流域建立起來的。
  • 海南周刊 | 臨高語族群文化: 從農耕手作到人文蔚起
    臨高語族群(「臨高人」)是怎樣的一個人群?他們從哪裡來?學界意見很不統一,至今沒有定論。一般認為,臨高語族群古時候是古代駱越族的一個分支,大約春秋戰國時期從今天的廣西東南部與廣東西南部跨海來到海南島上的。這是繼黎族第一個登島之後的第二批較大規模登島的族群。
  • 中國傳統文化,西南民族文化節日,螞拐節日
    可見最早的歌圩與生殖崇拜亦有密切關聯。歌圩最早是作為氏族外婚制度下男女求偶的重要形式,對歌即是這種集體化的異性交往的媒介。因此,壯族歌圩起源於「令會男女」之求偶活動,當無疑義。而歌圩活動之附加於青蛙崇拜之中,則使生殖崇拜與農業崇拜(青蛙崇拜、求雨)複合的規律昭然若揭。
  • 木蘭辭與電影中的花木蘭:古代遊牧與農耕文明碰撞下的文化異同
    花木蘭這個角色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女扮男裝的英雄角色,在中國自古以來的農耕文明中英雄譜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劇中的花木蘭沒有講如何從一個農家少女轉變為勇敢的戰士的心路歷程,並且全程的表情也幾乎一致。這個花木蘭甚至不如權力的遊戲中的二丫的表情豐富。另外劇中人物的化妝和服飾,跟古代講究魏晉灑脫的古風的裝飾韻味相反。這個人設定位完全是用中國的酒葫蘆裝了白蘭地,外表很好看,一喝卻完全不是二鍋頭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