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觀刈麥》說開去——向傳統的農耕文明致敬

2020-12-24 浙報融媒體

《觀刈麥》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此詩描寫了麥收時節的農忙景象,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稅提出指責,對於詩人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詩人的人道主義精神。

觀刈麥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釋義:

農家很少有空閒的月份,五月到來人們更加繁忙。夜裡颳起了南風,覆蓋田壟的小麥已成熟發黃。婦女們擔著竹籃盛的飯食,兒童手提壺裝的水,相互跟隨著到田間送飯,收割小麥的男子都在南岡。他們雙腳受地面的熱氣燻蒸,脊梁上烤曬著炎熱的陽光。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氣炎熱,只是珍惜夏日天長。又見一位貧苦婦女,抱著孩兒站在割麥者身旁,右手拾著遺落的麥穗,左臂上懸掛著一個破筐。聽她望著別人說話,聽到的人都為她感到悲傷。因為繳租納稅,家裡的田地都已賣光,只好拾些麥穗充填飢腸。現在我有什麼功勞德行,卻不用從事農耕蠶桑。一年領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還有餘糧。想到這些內心感到慚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敘事生動兼歷歷如畫

《觀刈麥》這首詩大約作於公元805年(唐憲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間,是白居易任陝西盩厔(今陝西省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縣尉在縣裡主管緝捕盜賊、徵收捐稅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

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裡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後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燻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裡抱著孩子,手裡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她要來拾麥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官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飢。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繁重的賦稅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裡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敘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敘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敘事詩裡總是有著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蘊含著感情的。在《觀刈麥》裡,他雖然著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弦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顫慄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裡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像「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飢腸」這樣的詩句,裡面包含著作者無限的同情之感與憐憫之意。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敘事當中是有著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敘的事是融為一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後,詩人同樣也聯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餘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而在另一首唐詩,雍裕之的《農家望晴》裡,詩人抒發的是另一種思想感情,異曲同工地展示出了古代農耕文明的韻味。原詩是這樣的:「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白髮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

詩中描寫的場景是,正當農民打麥曬場的時候,忽然變了風雲。一時風聲緊,雨意濃。秦地(今陝西一帶)西風則雨,大約出自當時的農諺。這樣的農諺與天氣變化有關。「嘗聞」二字,寫人們對天氣變化的關切。這樣,開篇一反絕句平直敘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緊迫感,有烘託氣氛的作用。在這個節骨眼上,天氣好壞關係到一年收成。一場大雨,將會使很多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詩人懇切地默禱蒼天不要下雨。這層意思在詩中沒有直說,而用了形象化的語言,賦西風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奪的權柄似的。「為問西風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時回,這怯生生的一問,表現的心情是焦灼的。後二句是從生活中直接選取一個動人的形象來描繪:「白髮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這樣的人物最能集中體現古代農民的性格:他們默默地為社會創造財富,飽經磨難與打擊,經常掙扎在生死線上,卻頑強地生活著,永不絕望。其次,「如鶴立」三字描繪老人「望雲開」的姿態極富表現力。「如鶴」的比喻,與白髮有關,「鶴立」的姿態給人一種持久、執著的感覺。這一形體姿態,能恰當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活動。最後是「麥場高處」這一背景細節處理對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麥場」,對於季節和「農家望晴」的原因是極形象的說明。而「高處」,對於老人「望雲開」的迫切心情則更是具體微妙的一個暗示。通過用近似於繪畫的語言來表述,較之直接的敘寫,更為含蓄,有力透紙背之感。這首詩選取收割時節西風已至大雨將來時的一個農家生活片斷,集中刻畫一個老農望雲的情節,通過這一「望」,可以使讀者聯想到農家一年半載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觀刈麥》所描寫過的那種勞動情景;也可以使讀者想到嗷嗷待哺的農家兒孫和等著收割者的無情的「收租院」等等,詩的潛在含義是很深的。由於七言絕句體裁較小,意象必須集中,必須使讀者窺斑見豹。此詩不同於《觀刈麥》的鋪陳抒寫手法,只集中寫一「望」字,也是「體實施之」的緣故。這首詩對農民有同情,但沒有同情的話;對農民有歌頌,但也沒有歌頌的話。詩人由衷的同情與歌頌盡在不言之中了。

向農耕文明深情回眸

《觀刈麥》的前半部分,說的就是田家少閒月,累而不覺苦的情況。

田地裡的老百姓很少有閒下來的日子,一年到頭無論春夏秋冬,風裡來雨裡去,忙忙碌碌,跟莊稼打交道。忙得很充實。幹活的時候,他們總是有使不完的勁。只要收成好,他們總是樂呵呵的。

五月是收割麥子的季節,經過秋的播種,冬的伏蟄,春的生長,小麥成熟了,一片片,金黃的麥穗浮動,風一吹,形成麥浪。這麥浪就像太陽照耀下的海面,波瀾起伏壯闊燎原。

半夜南風颳起,小麥已經熟透了,男人天不亮就到南崗的地裡收割麥子。生產力低下,起早貪黑也忙不過來。婆婆媳婦天剛剛亮,做完了家務活就給他們送水送飯來了,就連小孩子也知道幫忙提水壺。當然她們也是要跟著一起割麥子的。孩子們在田地裡撿麥穗。

腳下冒著熱氣,像在蒸鍋上一樣。背上灼灼炎日熨燙。熱,是農忙最好的詮釋。用盡全力的勞動,哪裡還能顧得了熱呢?只想好好珍惜夏日天長,多幹點活。

農民的秉性就是熱愛土地。生生世世與土地打交道,用汗水給田地播種,腳步與田地對話,農民給了土地鮮活生命,土地給了農民食糧。

讀這樣的詩句,畫面感特別強,對於小時候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他們的情緒不會出現大的波動,卻感覺冷不防被什麼蜇了一下。腦海裡農忙的場景流轉,金黃色是最鮮活的顏色。太陽的金黃,麥穗的金黃,帶著汗珠的皮膚的黃。金黃是生命的底色,是農民的本色。

同時,農耕文明也是文學產生的沃土,關於農事詩保留下來的非常之多。

從《詩經》「我稷與與,我稷翼翼。我倉既盈,我庚維億」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到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比如李紳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有親力親為如的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有杜甫《復作歸田去》「落杵輝光白,除芒籽粒紅,加餐可扶老,倉廩慰飄蓬」的喜悅;更有旁觀者的感慨如範成大的《田園雜興》。

每一首都飽含深情,記錄了從古到今老百姓的農耕時代,帶著一方水土的印記和骨子裡的基因。每當我們回首時,揮之不去的是那歲月悠悠化開的那些故事和歌謠,民俗與文化,那熟悉的,都是田園的氣息。

中國是世界農業主要發源地之一。在綿延上萬年的農業發展歷史中,炎黃子孫種五穀、養六畜,農桑並舉,耕織結合,逐漸形成了土地精耕細作、生產勤儉節約、經濟富國足民、文化天地人和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取得了豐碩的農耕文明成果,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歷史的長河將我們帶到21世紀的今天,社會飛速發展下,農耕文明依然是社會主導,人永遠離不開土地。

老百姓所秉承的樸素自然觀,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種植莊稼、呵護禾苗的農業活動決定了中國古人的生存方式,也決定了他們建構精神世界的方式——以農為本、熱愛勞動。他們的思想情感中飽含著的生命意識就是日落而歸,日出而作,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些構成了自給自足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

傳統農耕文明禮讚下,那冉冉升起的縷縷炊煙,那馱著夕陽踽踽獨行的老牛,都如冰糖葫蘆般一顆一顆串在記憶這根細長細長的銀鏈上的,讓關於農耕的記憶歷久彌新。

對待農耕文明敬字擔當

農業是人類最早從事的一種社會生產活動,也是人類改造自然的社會活動。中國的農耕文化源遠流長,根據考古,早在河姆渡時期,就有了穀物。中國傳統農業充分體現了「天地人物相統一」的哲學思想,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時氣論」、「物性論」「農器論」「耕道論」「水利論」「土壤論」等理論闡釋,比如「二十四節氣」的創造與應用就是典型的例子。

中國的這種「天地人物相統一」的傳統農業思想,在《詩經》農事詩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周頌·臣工》寫道:「嗟嗟臣工,敬爾在公。王釐爾成,來諮來茹。嗟嗟保介,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畲?於皇來牟,將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命我眾人:庤乃錢鎛,奄觀銍艾。」

詩裡的新畲指田地,其中耕種兩年的田稱為「新」,耕種三年的田稱為「畲」;厥明的厥指代即將成熟的麥子;錢和鎛均為農具,掘土和除草所用。

這是一首讚揚周王關心農業生產的詩歌,文中大概的意思是指周王勉勵農官們要「順天守時」,貫徹執行國家的農業政策,積極做好各項農業生產監管工作,包括修水利、改良土壤,如深翻、平整、輪作等,以提高糧食產量,祈求有豐收之年。在這過程中,周王甚至還將親自下地視察秋收。從中可以看出,國家對農業高度重視。

這也跟古代社會生產力有限,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生產出更多的糧食,才能讓更多的人吃飽穿暖,才能穩定社會,鞏固統治有關。另外,土地是不動產,古代社會,戰亂、饑荒頻發,在兵荒馬亂的年代,糧食最為重要;當然,糧食是立國的最基本保障,古代社會,國家的大部分財政收入靠農業納稅獲得。

早在古代,人們就已經深刻諳悉用地和養地的重要性。《爾雅·釋地》:曰:「田,一歲曰菑,二歲曰新田,三歲日畲。」從文中可以看出,周朝時期,已經對土地耕作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優化耕作制度,實施休耕制度,更有利於土地的休養生息。

土地是最為基本的耕作要求,除了擁有良好的土地,還需要有好的種子,優質的種子,有利於提高農作物的收成。《詩經·豳風·七月》曰:「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文中的重即「種」,指先種後熟的谷。穋即「稑」,指後種先熟的谷。禾專指一種穀,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稱的小米。從文中可以看出,當時人們不僅知道選好種,還對早熟、晚熟等各種不同的品種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

當然,種下好品種還需要加以培育、管理,包括除草、培土、翻地、施肥、澆灌等,以最大可能提高糧食產量。《周頌·良耜》曰:「播厥百穀,實函斯活。或來瞻女,載筐及莒,其餉伊黍。其笠伊糾,其鎛斯趙,以薅荼蓼。荼蓼朽止,黍稷茂止。」

文中的大致意思是指百穀種子種到田裡之後,粒粒冒出了新芽,一片生機盎然。人們用圓簍、方筐裝飯挑給耕地者,耕地者戴著鬥笠,手裡拿著鋤頭在鋤地翻土,去除地裡的雜草,而雜草腐爛後可化作肥料,促進農作物的生長。

可見,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不僅內容豐富,涉及了周朝時期的祭祀活、戰爭與徭役、愛情與婚姻等風俗狀況,還反映了周朝時期的農業生產狀況。《詩經》中的農事詩,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勞動生產方式,農業思想和生活精神。而這些早期的農業思想和生產方式,對後世的農業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因此,有媒體提出,對待中華農耕文明,要以敬畏、敬仰、敬重的三個「敬」字去對待。

敬畏者,尊敬也。農耕文明決定了中華文化的特徵。先秦時期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中國數千年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歷史,創造了發達持久和長盛不衰的傳統文化。從自強不息到集體至上;從尊老愛幼到勤勞勇敢……農耕文明所蘊含了優秀的精華思想和文化品格,這些都需要後人的秉承和發揚。敬畏農耕文明,就是敬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敬畏中華文明。「螃蟹運糧跑」「顆粒歸倉」「農語大家猜」「男搓稻草女跳繩」……精彩紛呈的農趣活動讓很多市民參與到其中,充分體驗了農業的艱辛與魅力,讓農耕文明深入人心。

敬仰是為敬重仰慕之意。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民族多元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不僅賦予中華文化重要特徵,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憫農》所以家喻戶曉是民眾對農業生產的尊重,「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所以能婦孺皆知,源於國人的理想與追求……對農耕文明的敬仰,正是農耕文明「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更激發了國人愛國熱情。陶器製作體驗、民俗表演、茶藝表演、農耕文化知識問答……在每次一次的趣味傳承中,農耕文明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特點和鮮明民族特色,增重了農耕文明的文化底蘊,增強了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可和認同。

敬重文明才能傳承文明,敬重文化,才能弘揚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讀傳家」,這種培養式的農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諧,更為現代生態文明夯實了歷史基礎。今天,我們追求生態文明,實現工業化生產,但更需要對傳統的農耕文明深懷敬重之心,可以說,沒有農耕文明,就沒有中華文明,以敬重之禮對待農耕文明,是國人的擔當,切不能「數典忘祖」。

相關焦點

  • 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二者都有各自的優點,要想擁有安穩的社會保障和開闊性的科技創新,就要二者兼具,相互融合,基於我們自身的傳統文化取長補短。但同樣是海陸兼具,為什麼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呢?是什麼導致了東西方的差異?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一、東西方的文明起源文明的起源與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每個文明的發展又與發源地一直存在緊密聯繫。
  •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謝正生:體現農耕文明發展的實物還比較缺
    12月22日,北回歸帶農耕文明溯源與生態文明建設座談會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行會議提到要加強中華文明考古研究,追溯北回歸帶中華農耕文明的起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會議上,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謝正生做了發言。謝教授表示,我國在北回歸線一帶的農史領域研究確實值得好好鑽研。
  • 「播厥百穀,藏種於民」——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在京開幕...
    2020年12月19日上午,傳統農耕文化大地藝術攝影展開幕儀式暨《種子:全球挑戰與中國現實》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二級巡視員、《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執委會辦公室執行副主任與首席談判代表劉寧出席開幕儀式並向活動順利開展表示祝賀。
  • 以此文迎接豬年 —— 種地、生娃、養豬、釀酒,農耕文明的美好生活
    僅以此舊文重發,表達一個農耕民族後人對豬肉-美酒的美好生活嚮往。   從骨子裡,中國人都帶著農耕的基因。因為華夏文明就發祥於黃河中下遊的兩岸,這裡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黃河帶來泥沙衝積而成的大平原,肥沃而滋養,無論氣候還是土壤,最適於農耕。 這種基因影響至深,以至於種地的意識,自古以來滲透到從皇帝到平民的所有階層。
  • 木蘭辭與電影中的花木蘭:古代遊牧與農耕文明碰撞下的文化異同
    花木蘭這個角色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女扮男裝的英雄角色,在中國自古以來的農耕文明中英雄譜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說說迪士尼版本的花木蘭,可以說從製作質量來看水準很高。但是價值觀和劇情卻很難讓國內接受。裡面安排了諸如花木蘭頂撞媒婆安排的婚事,跟隨甄子丹扮演的導師,單騎救主從異族柔然手中救出了李連杰扮演的皇帝。
  • 365件「牛文物」盡顯農耕文明,牛氣沖天
    而今天,我們也用《故宮日曆》將中國文明的精髓向外傳遞,重拾文化自信!1925年的10月10日,紫禁城正式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向公眾開放,可惜很多尋常百姓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見到。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1933年《故宮日曆》應運而生。
  • 付俊玉以玉雕技藝向傳統手作致敬
    堅持手作向傳統致敬 再次前行,不斷進取 為了提高自己的技藝和鑑賞水平,2015年,前往上海拜海派玉雕中最具特色的爐瓶器皿類大師瞿惠中為師,學習海派爐瓶器皿的「規矩、對稱、端莊」,去理解中國傳統的工藝,去學習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
  • 黃金坑、夜來香:華夏的廁所文化,瀰漫著農耕文明的實用主義
    廁所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之一,也是改善人類生活質量的重要建築設施,可以說,從人類文明的第一把火燃起時,廁所就伴隨著人類,深入地介入了我們的生活。在華夏漫長的五千年文明中,廁所不僅僅是解決人類生理問題的地方,還有著極為有趣的文化,並且從中可以窺見到農耕文明的不為人所注意的一些邊餘細節。
  • 在運動中回味傳統 古蕩街道第八屆農耕運動會成功舉辦
    12月19日,作為西湖區古蕩街道的「保留」節目之一,第八屆「樂在金秋」職工趣味農耕運動會在一陣陣歡呼聲中拉開序幕。今年農耕運動會,更是邀請了浙江融象數科控股有限公司工會委員會作為協辦單位,為運動會保駕護航。今年的農耕運動會有啥不一樣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大公國學年度盛典 | 李四龍:新時代,我們為什麼向玄奘大師致敬?
    1月31日晚,由大公報、中國網、大公網、光明希望公益基金聯合主辦,以"堅定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復興"為主題的"致敬玄奘 2017-2018大公國學年度盛典"在深圳保利劇院隆重舉行,十位為中華傳統文化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榮獲2017中華傳統文化玄奘獎之傳承獎、傳播獎以及終身成就獎的十位獲獎者頒獎。來自海內外的1000餘名觀眾在深圳保利劇院現場觀看了本次頒獎盛典。
  • 黃金盤裡脂如雪:六畜與太牢之首,牛作為農耕文明象徵的地位嬗變
    而在《說文解字》中,對牛字的演化描述是「象角頭三封尾之形」。「角頭三」顯然是指「牛」字的上半部,中間牛頭,兩邊是牛角,「封」就是牛的肩胛骨,「尾」即「牛」字中間的一豎,指牛尾。非常象形地表達了一個完整的牛的形象。所以,在華夏文明中,「牛」字的創造、演化路線是清晰的。
  • 三千茶農品牌戰略發布:傳統村落茶文明守護者
    132家合作社守護中國傳統村落茶文明中國是茶的故鄉,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且長盛不衰,傳遍全球。十多年前,三千茶農的足跡就踏遍了中國茶的產區源頭,希望能夠把這些鮮活的、富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村落茶文明,像保護文化遺產一樣保存下來,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中國茶的魅力。
  • 中國傳統文化沒有衰敗,是人類未來新文明最重要的參考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最典型,最精緻的農業文化,它是我們考察人類文明史的一個最重要的標本,因為中華文明保留了人類原始時期的基層思想內涵,包括思想序列、文獻序列,並且能夠部分完好保留直到今天,它更是世界上最精緻、最典型的農耕文明文化標本序列,從上古時代到近代從未發生斷裂.這是今天的我們去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 新時代文明實踐 | 百幅丹青書抗疫,筆墨致敬「逆行者」,鍾村街為...
    為向奮戰在一線的抗疫「逆行者」致敬,鍾村街好人工作室牽手顧文學書法工作室,組織數十名師生即席揮毫,創作百幅精彩動人的書法作品,為鍾村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一線醫務人員,送上一份情真意切的祝福。來自鍾村中心小學的林恩煦,已經在顧文學書法工作室學習了五年書法,憑藉紮實的功底曾拿到市、區書法比賽的一等獎,他告訴記者自己當天寫的是一首田園風光的詩詞,希望疫情過後他們能好好放鬆,去感受美好的大自然
  • 從刀耕火種到舟船繼路,南越國是如何從農耕文明轉變為外貿特區的
    早在先秦時期,中原文化經歷了從有巢氏到夏禹的遠古時期,也經歷了從夏到戰國的文明時期,其中百越人對中華文化就起到了不可忽略的影響力。越人,是對百越地區古越人的總稱。《漢書·地理志》中記載:「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裡,百越雜處,各有種姓」。百越地區,沒有非常明確的界限,主要包括長江以南的吳越到最南邊的南越等地。
  • 這個族群是遊牧者的鼻祖,為何竟被農耕民族所制服?
    文/王凱迪 在傳統的歷史觀念中,早期的先民最初都是遊牧者,定居農耕文明則是部分遊牧者升級的產物。實際上,遊牧民族的出現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早,根據拉鐵摩爾的說法,遊牧民族的出現要晚於大規模馬匹的馴化。
  • SANS TITRE 2019春夏時裝秀 : 仿生人的農耕幻想
    仿生人的農耕幻想ANDROID』S FARMING FANTASY
  • 農神后稷祭祀暨農耕文化傳承大典
    為感恩、銘記感謝后稷為中華農業發展做出的裡程碑式的功績,傳承、學習並發揚后稷乃至祖祖輩輩教我們的農耕法則,同時祈福祝願華夏大地五穀豐登、人民衣食無憂、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9月23日,由楊凌示範區管委會主辦、楊凌示範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承辦、華商傳媒集團、華商報社、二三裡協辦的己亥年農神后稷祭祀祈福暨農耕文化傳承大典將在楊凌教稼園舉行
  • 鄭州高新區溝趙辦事處開展「我是自然小行家」農耕文化閱讀體驗活動
    為幫助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從遊戲中了解農耕文明、感受田野樂趣、親近農業文化,8月22日,鄭州高新區溝趙辦事處紫錦社區聯合河南省新華書店有限公司共同開展2020「新時代鄉村閱讀季」農耕文化閱讀體驗系列活動。
  • 大寨博物館:投資1.6億元,農耕文明傳承示範基地,紅色教育研學
    據介紹,建成後的大寨博物館將打造成中華農耕文明傳承示範基地、全國社會主義紅色教育研學基地、大寨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牽引龍頭和昔陽全域旅遊示範區新引擎。無人機航拍的大寨博物館建設項目施工現場。。【《瑞視覺》發布的照片,全部是新華社籤約攝影師、人民圖片和光明圖片籤約攝影師的原創作品,歡迎關注、評論、轉發或者收藏!如果身邊有奇聞趣事、感人故事或者需要幫助的人,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