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坑、夜來香:華夏的廁所文化,瀰漫著農耕文明的實用主義

2020-12-27 脂肪故事

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左傳·成公十年》

晉景公逝世!公元前581年,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消息傳遍了春秋諸國。

一個諸侯的生死在這個時代時司空見慣的事情,有因病而逝的,有陣前力戰身死的,有宮廷政變被暗算的,有飲用毒酒身亡的,甚至有死於婦人之手,或者自盡的!

但是,晉景公的死法卻是最窩囊的一種:掉到廁所淹死的!那天,晉景公正要吃飯,忽然肚子難受,就去廁所解決問題,結果一不小心滑到了糞坑裡,就再也沒上來。

晉景公原本具有成為春秋霸主的潛質。他是晉文公之孫、晉成公之子, 不僅治國有方,而且有著優秀的軍事才華,在他的帶領下,晉先後在柳棼之戰、穎北之戰擊敗國。

而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戰被楚國打敗後,他勵精圖治、修兵整戈、強軍固本,14年後捲土重來,公元前583年攻入楚國,一舉結束了由楚莊王一手締造的霸業,使晉國一時間躍升為春秋強國,其後,他又發兵消滅了趙氏,晉的國力蒸蒸日上!

可就在這關鍵的時期,晉景公竟然以如此匪夷所思的方式走了!晉景公陷廁坑而亡,一方面是由於他彼時有病,氣虛體弱,連自己爬上來的力氣都沒有了。另外一方面則是由於春秋時的廁所在設計上存在著重大的隱患,晉景公不幸成為了犧牲品。

廁所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之一,也是改善人類生活質量的重要建築設施,可以說,從人類文明的第一把火燃起時,廁所就伴隨著人類,深入地介入了我們的生活。

在華夏漫長的五千年文明中,廁所不僅僅是解決人類生理問題的地方,還有著極為有趣的文化,並且從中可以窺見到農耕文明的不為人所注意的一些邊餘細節。

廁所的出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

在遠古時間,人類是沒有廁所這個概念的,基本上處於隨地大小便的狀態,肚子有感覺,找個地方就解決,然後提上褲子……可能那個時代還沒有褲子!應該是找塊土坷垃,或者是抓把乾草、摘個樹葉,在菊花用力一抹,就結束了整個排洩過程!

人類在遊徙狀態時,這種隨地排洩的方式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反正又不在一個地方長住。但是,隨著人類進化的完善,以族群血緣為基礎的、相對固定的穴居時代來臨了。最早的穴居,一般是選擇遮風避雨的山洞。

有了山洞的庇護,人類得以免受自然界的風霜雨雪侵襲,更能夠有效地防止野獸的襲擊和騷擾,而且在群居狀態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得到顯著增加,促進了人類智力的發育和原始文字的產生。但是穴居方式也帶來了一個讓人尷尬的後果。

閒散慣了的原始人類,還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最開始他們會在洞穴裡面大小便!

2014年,考古人員就在美國西海岸俄勒岡州萊克縣佩斯利洞穴的一次發掘中,發現了遠古人類的糞便化石。這樣隨地亂拉很容易產生兩個後果,一是很容易踩到這些糞便,而且是光腳踩上的,二是在洞穴裡面「吃飯」的時候,不遠處就有一灘可疑的、有異味的排洩物,讓進餐的快感喪失殆盡!

於是,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遠古文明,都制定了不允許在洞穴內大小便的規定。在許多人類生活的遺蹟中,都在洞穴附近發現了糞便的遺蹟。當然,也有不自覺的「人」,喜歡把粑粑拉在洞口,而不是走到遠處!

人類廁所的正式出現是在舊石器時候,當人類開始進入以母系氏族為標誌的部落狀態時,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狩獵技術的進步、複雜石制工具的出現,人類的生存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人口開始了大量繁殖,排洩問題終於提上議事日程。在部落的外圍,掘地為坑,專門用於排洩就成為了必然。

此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和建築水平的提升,人類給廁所裝上了屋頂、增加了通風孔、照明設備、修建了專用的蹲位,但是廁所的基本功能始終沒有變化。唯一變化的是廁所形狀。

廁所有個很接地氣的稱呼叫「糞坑」。最早的廁所形態,就是一個坑。選一個遠離居所的地方,挖個坑,就是最簡單的廁所。早在5000多年前的半坡遺址中,就發現了被砂石填埋的廁所!晉景公所用的廁所估計也差不多。

然而這樣的廁所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快就被填滿了!怎麼辦?於是人類就將這個坑掩埋掉,換個地方另掘新坑!隨著時間越來越長,部落周圍的糞坑越來越多,怎麼辦?幸好,人類發現了這些糞坑上面的野草長得特別茂盛,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他們終於發現了糞便可以作為肥料秘密。

而當人類從部落形態進化為國家時,人口大量聚焦,萬人以上的「大型城市」開始出現,廁所問題已經成為公共管理的個重要內容,各個朝代都設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來應對這個「生理」帶來的問題。

《周禮·天官》記載:「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莊子·庚桑楚》所言:「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

「匽」同「偃」,指的就是古代的廁所。說明在周王宮,已經專門設置管理人員負責王宮的廁所衛生,每天要打掃、去除異味,定期清理糞便,保持清潔,防止疫病的傳播。

《墨子·備城門》篇中記載:「五十步一井屏,周垣之,高八尺。五十步一廁,與下同圂。之廁者不得操。」《墨子·旗幟》篇中還說道:「道廣三十步,於城下夾階者,各二,其井置鐵甕。於道之外為屏,三十步而為之圜,高丈。為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

到了春秋時期,生產力進一步發達,大型城市的人口更多、設施更複雜,衛生管理也更加重要,由於生活的需要,出現了最早的公廁。

從《墨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最早普及公廁的是軍隊。軍隊不事生產、集中居住,如果沒有一個集中排便的地方極易導致衛生問題。在城牆上,要求每五十步設置一個廁所,上層與下層的使用同一個蹲位。

要注意的是,後面還有一句「之廁者不得操」,就是說上廁所不允許帶兵器。很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管道不太發達,上層的粑粑以自由落體掉到下面的屎坑,在下面如廁的士兵很會濺一身,不讓帶兵器大概率是怕他們打起來!

而到了漢代,則出現了最早的公廁,而且從出土的陶器形制中可以看出,那時候的廁所已經男女分開,標誌著人類對倫理的進一步重視,上廁所已經成為一件非常私密的事情。

除了在固定居住的地點修建廁所之外,古代的軍隊也非常重視營地的公共衛生,甚至把廁所的相關規定寫入了非常正式的兵法裡。

唐李靖《李衛公兵法》裡有過詳細記載:「諸兵士每下營訖,先會兩隊共掘一廁。」

每個營區在駐紮時,要先派人挖掘廁所,不允許隨地大小便。因為隨地大小便,除了傳染疫病之外,還容易暴露兵力部署、行軍路線、汙染糧草,甚至有的士兵會趁著拉粑粑的機會跑掉,或者內奸趁機向外傳遞情報。古人的軍隊的管理上可謂是細緻到了極點!

明朝戚繼光《練兵實紀》「凡白日登廁員役,由各營門將腰牌懸於門上,方準開門而出,畢即還應腰牌,取帶回營。」「每馬軍一旗,每車兵二車,各開廁坑一個於本地方,遇夜即於廁中大小解。天明吹打時,遇起行,則埋之。遇久住,則打掃,候開門送出營外遠遠棄之。夜間不許容一人出營解手。」

明朝名將戚繼光在他的兵書中有了更詳細的規定,上廁所要帶腰牌!每天行軍前要把廁所掩埋!晚上不允許一個人出營解手!最大程度上保證了軍隊紀律嚴明、治軍有序!

廁所的功能延伸

唐貞觀三年,五更還未到,守城兵黃老二和他的小夥伴們,就在城門守將的催促下,瞭望一番後,將小城門打開,此時大概是丑時一刻,也就是四更剛過的樣子。

城門為什麼開得這麼早呢?如果我們從角樓朝朝裡看,就會發現城門口早已經排滿了出城送糞的車。冬天味道還好一些,若是到了夏天,可謂香飄十裡,辣得人眼淚直流!

唐朝的長安,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十萬的超大型城市,作為歷史上少有的盛世,唐長安的人口密集程度也超過了此前所有的朝代,糞便的處理已經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管理難題。

唐朝對城市的管理實行的是裡坊制,坊內建公廁供居民使用,大量的糞便必須專門由人來處理,所以就出現了如此龐大的運糞車隊。

那麼,這些糞便要送到哪裡去呢?當然不是傾倒在野外或者是渭河裡,而是被送到城外的各個田莊裡。這些糞便是作為肥料,提前有人預定了的!在農耕時代,廁所不僅僅用於解決生理問題,更重要的功能則是積肥!

《梁書·儒林傳·范縝傳》:「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於茵席之上,自有關籬牆,落於糞溷之側。

其中的「溷」字,就是廁所。這個字,實際上就代表了廁所功能的演變。左邊是「水」部,右邊的「口」代表的是封閉的牆,中間的「豕」是指豬。

在漢朝出土的陶豬圈中,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在豬圈的上面,有一個小房子,那個房子就是人方便的廁所。豬圈和廁所合而為一,廁所是人類重要的積肥場所。

在封建時代,農耕文明實行是糧本位制度,糧食越多,就能養育更多的人口,維持規模更大的軍隊,任何一個朝代的強國,必然是糧食生產大國!而在古代是沒有化工產業的,糧食的肥料主要來自於人類的糞便!

《荀子·富國》:「掩地表畝,刺草殖穀,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韓非子·解老》:「積力于田疇,必且糞溉。」

實際是,早在周之前,人類就已經發現了糞肥與作物產量的關係,同樣的土地面積,飽施糞肥之後至少能夠增產五成。因此在春秋戰國時代,採用糞肥已經是十分普遍的作法,農夫們將拾取收集的糞肥作為底肥,能夠促進作物根系的生長和植株的營養吸收。

《呂氏春秋》: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南朱陳《農書》:若能時加新沃之土壤,以糞治之,則益精熟肥美,其力常壯矣」

對糞肥的有效利用,不僅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收成,還能夠持續保持地力,讓連續耕作和輪作成為可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單位產出,華夏的肥培養壤理論,解決了歐洲朋友遭遇的「地力減退」難題,在解決衛生問題的同時實現了糧食增產。

《齊民要術》提出:「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即須加糞糞之」、「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獲豐年之收」、「每年一易,必莫頻種。其雜田地,即是來年穀資。」

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對糞肥的處理、用量、施用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標準,再加上南北融合、人口遷移帶來的先進農耕技術的推廣使用,這一時期的農業技術積蘊為宋朝農業的爆發提供了深厚的積累!

把廁所與豬圈合而為一,其實是功能化的歸一。這種樣式的廁所至今還在許多地區被使用,在許多偏僻的農村,如果對這種廁所不了解的人,很有可能會被嚇一跳,甚至掉進去!

歷史上,廁所有著積糞肥的功能,所以也成為生財之道。

在《明清小說鑑賞辭典》中,湖州烏程縣義鄉村,有個姓穆的太公,將自家的屋子掘出大坑,砌起磚牆,粉刷乾淨,還送草紙,吸引大家來上廁所,然後將收集來的糞便賣掉,靠賣糞發家致富,他便成了當地富戶了。

糞肥的功能還產生了「糞霸」「糞便壟斷」,在五六十年代,經常有因為偷糞而發生打鬥的事件,有些地方就派人整夜守在公廁邊上,防止別的生產隊來偷糞。在縣城裡,公廁甚至被承包了,變成了盈利所在。

八十年代之後,國家引進了數條化肥生產線,中石化更是成為世界五百強排名第二的化工企業,生產出了質量優質的化肥,讓積糞肥田成為了歷史!

廁所中的政治文化與市井氣息

廁所原本是解決生理需要的功能性建築,卻因為它汙穢、骯髒、陰溼的特點,變成了被人們所「不齒於口」的所在,從周朝起,人們就給它起了很多的外號,例如「黃金坑」「十裡香」「五穀輪迴之地」。

漢代《史記》:沛公起如廁、「吏舍廁中,鼠食不潔」。《北齊書 陳元康傳》:楊愔狼狽走出,季舒逃匿於廁;《新唐書·列傳》:弁率其黨挾兵進,遂驚,匿廁下,執而數其罪,殺之」。

這些雅號無法改變廁所的本質,所以廁所會成為封建王朝政治鬥爭中的一個特殊的存在。廁所與人類是如此密不可分,歷史上許多的大事都與廁所有關!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居數日,乃召孝惠帝觀人彘。孝惠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史記 呂太后本紀》

漢高祖劉邦晚年寵愛戚夫人,甚至有立她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的想法,可惜還沒有成功就逝世了。在劉邦逝世後,呂后執掌大權,對戚夫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報復。他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就是剁去四肢,把眼睛挖掉、耳朵弄聾,嗓子毒啞,然後把她扔在廁所裡。

就這樣還不過癮,他讓自己的兒子漢孝惠帝來「欣賞」,結果把孝惠帝嚇得病了,一年多不能起床。呂后心腸之毒可見一斑。其後劉氏復闢,將呂氏一族屠戮得乾乾淨淨、斬草除根,與呂后的心狠手辣不無關係。

《儀禮.既夕禮》: 「隸人涅廁。」鄭玄注: 「隸人,罪人也,今之徒役作者也。涅,塞也,為人復往裘之」。

早在周朝時,廁所就被視為不潔之地,是由犯過罪被處罰的罪人來負責廁所清掃的。在唐朝的時候,人們把廁所稱為「東司」,而「東司」是當時洛陽官署集中辦公的地方,其意何指,不言自明!

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廁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去之。《史記刺客列傳》

在史記中,豫讓欲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他偽裝成「刑人」混入宮中,偽裝成修理廁所的泥瓦工,伺機行刺!可見在春秋時期,修整廁所的也都是「罪民」。

而在一些監獄中,新來的犯人往往睡在最外面,因為供犯人使用的馬桶就在靠門口通風的地方。每當有犯人起夜時,尿液四濺,味道感人!鋪位的位置就是犯人等級的體現。

在秦以前,廁所的大致形狀就是一個大坑,晉景公陷廁而亡後,一種新型的廁所開始出現了,那就是帶蹲位的廁所,下面依舊在糞坑,卻專門用石條或磚頭修建了蹲位,只有中間狹長的一道口子用於便溺,人絕不可能掉下去了,解決完大小便之後,用木板將口子蓋上,可以防止氣味的散發。

但是,固定式的廁所,在一些人口較少的家庭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是一大家子怎麼辦?總不能無限制地修建廁所吧?於是,馬桶、便盆誕生了。這相當於移動式的廁所,尤其是便於晚上使用。

在大風、大雨或者是寒冷的冬天,到外面上廁所簡單是一種折磨!有了馬桶就方便多了,上完之後蓋好,直接上床接著睡,第二天早上起來倒掉!當然,現在由於建築技術的進步,這種便盆已經成為了歷史!在家裡就能夠上廁所了!

此外,古代的廁所問題,還帶來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汙染。在唐長安、宋開封等都城,出現了人類史上超過100萬人口的大城市,由於排水效率和安全問題,生活汙水、便溺嚴重滲漏,滲入地下之後造成了地下水的汙染!最終導致城市整體性的地下汙染!嚴重影響了生活品質和城市面貌。

除了解決生理問題之外,廁所還是一個具有「休閒」「思考」功能地場所,君不見,多少男同志在廁所裡吞雲吐霧,或者是看報紙、刷手機。在很多火車站的廁所裡面,也能夠欣賞到形式多樣的廁所「黑文化」,可謂泥沙俱下,慘不忍睹! 一個小小的廁所,簡單是集市井文化大成之地!

天下英雄豪傑到此俯首稱臣; 世間貞烈女子進來寬衣解裙。古人總是不乏惡趣味,將一個廁所寫得令人忍俊不禁。有文化的文人「流氓」起來,就是不一樣!

相關焦點

  •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古中國「廁所文化」的背後,是農耕文明因為各自的文化不同和西方的坐式衝水廁所相比,古代中國更多的是蹲式旱廁。在農耕文明的影響下,與古羅馬人同時期的中國古代漢朝人,則將汙穢收集起來當做珍貴的農家肥。漢朝時期的廁所被稱為「圂廁」,一般建在宅院後面。上層搭建好,下層與豬圈相連。
  • 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小廁所,卻丈量著人類文明的尺度
    古中國「廁所文化」的背後,是農耕文明因為各自的文化不同,所以在廁所一事上表現出的形態和行為方式也各不相同。和西方的坐式衝水廁所相比,古代中國更多的是蹲式旱廁。在農耕文明的影響下,與古羅馬人同時期的中國古代漢朝人,則將汙穢收集起來當做珍貴的農家肥。漢朝時期的廁所被稱為「圂廁」,一般建在宅院後面。上層搭建好,下層與豬圈相連。這樣既隱私又通風,同時將汙染源歸在一處,也方便日後清理利用,作為農家肥用來耕種。
  • 釋迦牟尼佛是黃種人,是華夏人!
    在這篇文章之前,我們先看一下尼迫爾學者阿木漢.鬆通過十年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他認為釋迦摩尼佛是黃種人,而且是華夏系的人。他的這一結論得道了美國學者卡明斯基、日本學者井松根一等充分坑定。所以當時的黃種人從漁獵採集上升到農耕,比近代的農耕上升到工業文明還要厲害,歐洲掌握工業文明後全世界殖民,主要採取屠殺(澳大利亞,美洲)和高位統治方式(印度次大陸,東南亞,非洲)兩種。當時的黃種人掌握水稻後也是在大的地理範圍內進行移民,但是受到土地、氣候的影響比較大,只能在特定地區移民,並且速度也比較慢,要等人口飽和。
  • 農神后稷祭祀暨農耕文化傳承大典
    為感恩、銘記感謝后稷為中華農業發展做出的裡程碑式的功績,傳承、學習並發揚后稷乃至祖祖輩輩教我們的農耕法則,同時祈福祝願華夏大地五穀豐登、人民衣食無憂、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9月23日,由楊凌示範區管委會主辦、楊凌示範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承辦、華商傳媒集團、華商報社、二三裡協辦的己亥年農神后稷祭祀祈福暨農耕文化傳承大典將在楊凌教稼園舉行
  • 《廁所英雄》:如果文化不文明
    如果有人告訴你,廁所不只是廁所,還是文化,你相信嗎?印度電影《廁所英雄》就表達了這麼一個觀點。這是我半年來第五次推介印度電影,因為我感覺,「廁所文化」的提法非常好。我還想加上一句:廁所確實是文化,且這種文化還可能不太文明。這就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文化不文明,我們該怎麼辦?電影給出的背景是,印度一些偏遠村子,依然遵循古老的文化,在野外大小便。
  • 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二者都有各自的優點,要想擁有安穩的社會保障和開闊性的科技創新,就要二者兼具,相互融合,基於我們自身的傳統文化取長補短。但同樣是海陸兼具,為什麼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呢?是什麼導致了東西方的差異?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一、東西方的文明起源文明的起源與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每個文明的發展又與發源地一直存在緊密聯繫。
  • 華夏文明來自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後被稱為三星堆金杖長173釐米、直徑2.3釐米、重436克,專家推斷完整形態應該是黃金薄皮包裹,木棒的權杖在祭祀時被火燒毀,形成內部木棒碳化。中國歷史中並沒有黃金權杖這種東西,權力的象徵歷來都是鼎,並且黃金並不是古代權力者們所追求的東西。反觀古希臘、古埃及、巴比倫等兩河文明,他們崇尚黃金製品、黃金權杖更是被作為權力身份的象徵。
  • 月亮上真有華夏文明的秘密嗎?
    在《我從中亞歸來》文集的第623、624頁,「Perry家族」於《月亮之上》一文中提及:我們的祖先,我們的文化「仰望星空」自然有他的道理,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未來更將需要用華夏文明的知識來解決相關的問題,這就是華夏文明存在的意義,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活在未來的民族,我們的文化是一種未來的文化,宇宙秘密其實一直掌握在中華民族的文明裡,因為我們是龍的傳人
  • 從《觀刈麥》說開去——向傳統的農耕文明致敬
    在綿延上萬年的農業發展歷史中,炎黃子孫種五穀、養六畜,農桑並舉,耕織結合,逐漸形成了土地精耕細作、生產勤儉節約、經濟富國足民、文化天地人和的優良傳統,創造了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取得了豐碩的農耕文明成果,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歷史的長河將我們帶到21世紀的今天,社會飛速發展下,農耕文明依然是社會主導,人永遠離不開土地。
  • 黃金盤裡脂如雪:六畜與太牢之首,牛作為農耕文明象徵的地位嬗變
    在華夏青銅文化中,青銅器更多的是作為彰示權力、地位的禮器,以及祭祀祖先、神靈的重器,其中的鼎更是象徵國家權力的「神器」,所以建國往往被稱為「定鼎」。而「尊」在青銅器中的地位是僅次於「鼎」的,牛尊更是青銅器中的珍品。目前現存的西周牛尊,對於研究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秦大統——「華夏」文化,轉化為「華夏民族」
    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以變法、中央集權、廢棄分封制、統一度量衡、構築長城以抵禦外敵、修水渠通水系流通全國,為文化核心的華夏文明。第一次,統一全國文化,完成了「以華夏族為核心,多民族融合」的統一。
  • 華夏文明的傳統文化清明節祭祖及祭祀改運功德和禁忌
    華夏民族原是父系社會,生個兒子叫有了香火,沒有兒子叫斷了香火,表象上是重男輕女,實質上是在父系社會,女子出嫁後,唯有男子才能傳承家業。而之所以要祭祀祖宗,是為了不忘本。華夏文明不崇拜萬能的造物主,而是崇拜傳承這個文明的列祖列宗、先賢先哲。
  •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謝正生:體現農耕文明發展的實物還比較缺
    12月22日,北回歸帶農耕文明溯源與生態文明建設座談會在華南農業大學舉行會議提到要加強中華文明考古研究,追溯北回歸帶中華農耕文明的起源,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會議上,華南農業大學教授謝正生做了發言。謝教授表示,我國在北回歸線一帶的農史領域研究確實值得好好鑽研。
  • 山海經與華夏文明終極解碼
    《山海經與華夏文明終極解碼》一課,亞布先生主要運用中國的陰陽、五行、八卦、九宮理論,以及《山海經》中固有的「夏三音」文字理論,抽絲剝繭,為您扒開華夏歷史千年迷團,讓您今後能夠有條不紊地閱讀《山海經》;有理有據的區分三皇五帝;掌握什麼是夏朝語言,什麼是商朝語言;清醒冷靜的看上古帝王以卦位王天下,使用全新的史料,再現華夏先民的語言、政治、天文、曆法、地理、圖騰,讓您領略華夏時期的社會風土人情
  • 木蘭辭與電影中的花木蘭:古代遊牧與農耕文明碰撞下的文化異同
    花木蘭這個角色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女扮男裝的英雄角色,在中國自古以來的農耕文明中英雄譜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代農耕社會與遊牧民族是生產方式非常迥異的,遊牧民族一家人要想生活下去就大約需要放牧300頭左右的羊。這三百頭的羊吃的草大概需要方圓幾裡。在古代遊牧民族都是逐水草而居,每十公裡的草場也最多住三戶。再加上草原生長在溫帶和寒帶的交接處,如果遇到乾旱、大雪、瘟疫等情況,遊牧民族必然無法生存,就會侵入農耕民族的地域。
  • 華夏文化的始祖,神話故事引導了歷史文明的誕生和流傳
    神話體系也是構築歷史文明重要的一環,神話故事衍生的教派影響著現代社會文明生活的發展。伏羲,華夏民族的人文先始,也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統一了華夏各個部落,又將統治領域分而治之,任命官員管理。但是對於伏羲,女媧的理解,學術界有不同的認知。大家的觀點參差不齊。有部分的學者認為伏羲女媧只是舊時代的傳說。但另外的人根據史料記載推論,伏羲女媧是真實存在舊石器時代的人物,早期時候人們只能口耳相傳,歌頌某個人物的功績與貢獻,最後衍生出神話故事。
  • 以此文迎接豬年 —— 種地、生娃、養豬、釀酒,農耕文明的美好生活
    僅以此舊文重發,表達一個農耕民族後人對豬肉-美酒的美好生活嚮往。   從骨子裡,中國人都帶著農耕的基因。因為華夏文明就發祥於黃河中下遊的兩岸,這裡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黃河帶來泥沙衝積而成的大平原,肥沃而滋養,無論氣候還是土壤,最適於農耕。 這種基因影響至深,以至於種地的意識,自古以來滲透到從皇帝到平民的所有階層。
  • 是圖騰崇拜,更是太牢祭禮,最終回歸美食:羊在華夏文明中的嬗變
    回望五千年華夏文明,羊在人類的社會架構中始終有著獨特的地位,在以農耕為主的中原文明,羊固然有著重要的政治、經濟地位,而對於遊牧文明而言,羊更是其經濟架構中的主體。從早期的圖騰崇拜,到今天走入千家萬戶的美食,羊在給我們提供蛋白質的同時,也衍生了悠久燦爛的羊文化。
  • 全人類文明起源於華夏!視頻完整版
    本期內容會將視角拉回萬年前,以「外星文明創造論」為引,重新梳理全人類上古史!用硬核的邏輯,力證全人類文明起始於同一源頭,它叫古華夏! 看完後大家就會明白,世界各大文明的神話故事,都出自同一個原型。
  • 山西一景區是華夏農業文明發源地,神農傳說集中於此,是炎帝故裡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歷程中,有太多讚頌炎帝的神話傳說了,比如神農嘗百草,教民眾播種五穀,療民疾矢等等,如果說黃帝奠定了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局面,那炎帝則使得華夏人民得到了生存之道,正是神農始創了農業生產,於是開始了中華民族刀耕火種的農業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