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食,張,如廁,陷而卒。《左傳·成公十年》
晉景公逝世!公元前581年,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消息傳遍了春秋諸國。
一個諸侯的生死在這個時代時司空見慣的事情,有因病而逝的,有陣前力戰身死的,有宮廷政變被暗算的,有飲用毒酒身亡的,甚至有死於婦人之手,或者自盡的!
但是,晉景公的死法卻是最窩囊的一種:掉到廁所淹死的!那天,晉景公正要吃飯,忽然肚子難受,就去廁所解決問題,結果一不小心滑到了糞坑裡,就再也沒上來。
晉景公原本具有成為春秋霸主的潛質。他是晉文公之孫、晉成公之子, 不僅治國有方,而且有著優秀的軍事才華,在他的帶領下,晉先後在柳棼之戰、穎北之戰擊敗國。
而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戰被楚國打敗後,他勵精圖治、修兵整戈、強軍固本,14年後捲土重來,公元前583年攻入楚國,一舉結束了由楚莊王一手締造的霸業,使晉國一時間躍升為春秋強國,其後,他又發兵消滅了趙氏,晉的國力蒸蒸日上!
可就在這關鍵的時期,晉景公竟然以如此匪夷所思的方式走了!晉景公陷廁坑而亡,一方面是由於他彼時有病,氣虛體弱,連自己爬上來的力氣都沒有了。另外一方面則是由於春秋時的廁所在設計上存在著重大的隱患,晉景公不幸成為了犧牲品。
廁所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之一,也是改善人類生活質量的重要建築設施,可以說,從人類文明的第一把火燃起時,廁所就伴隨著人類,深入地介入了我們的生活。
在華夏漫長的五千年文明中,廁所不僅僅是解決人類生理問題的地方,還有著極為有趣的文化,並且從中可以窺見到農耕文明的不為人所注意的一些邊餘細節。
廁所的出現,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
在遠古時間,人類是沒有廁所這個概念的,基本上處於隨地大小便的狀態,肚子有感覺,找個地方就解決,然後提上褲子……可能那個時代還沒有褲子!應該是找塊土坷垃,或者是抓把乾草、摘個樹葉,在菊花用力一抹,就結束了整個排洩過程!
人類在遊徙狀態時,這種隨地排洩的方式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反正又不在一個地方長住。但是,隨著人類進化的完善,以族群血緣為基礎的、相對固定的穴居時代來臨了。最早的穴居,一般是選擇遮風避雨的山洞。
有了山洞的庇護,人類得以免受自然界的風霜雨雪侵襲,更能夠有效地防止野獸的襲擊和騷擾,而且在群居狀態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得到顯著增加,促進了人類智力的發育和原始文字的產生。但是穴居方式也帶來了一個讓人尷尬的後果。
閒散慣了的原始人類,還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最開始他們會在洞穴裡面大小便!
2014年,考古人員就在美國西海岸俄勒岡州萊克縣佩斯利洞穴的一次發掘中,發現了遠古人類的糞便化石。這樣隨地亂拉很容易產生兩個後果,一是很容易踩到這些糞便,而且是光腳踩上的,二是在洞穴裡面「吃飯」的時候,不遠處就有一灘可疑的、有異味的排洩物,讓進餐的快感喪失殆盡!
於是,在地球上幾乎所有的遠古文明,都制定了不允許在洞穴內大小便的規定。在許多人類生活的遺蹟中,都在洞穴附近發現了糞便的遺蹟。當然,也有不自覺的「人」,喜歡把粑粑拉在洞口,而不是走到遠處!
人類廁所的正式出現是在舊石器時候,當人類開始進入以母系氏族為標誌的部落狀態時,由於生產力的提高、狩獵技術的進步、複雜石制工具的出現,人類的生存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人口開始了大量繁殖,排洩問題終於提上議事日程。在部落的外圍,掘地為坑,專門用於排洩就成為了必然。
此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和建築水平的提升,人類給廁所裝上了屋頂、增加了通風孔、照明設備、修建了專用的蹲位,但是廁所的基本功能始終沒有變化。唯一變化的是廁所形狀。
廁所有個很接地氣的稱呼叫「糞坑」。最早的廁所形態,就是一個坑。選一個遠離居所的地方,挖個坑,就是最簡單的廁所。早在5000多年前的半坡遺址中,就發現了被砂石填埋的廁所!晉景公所用的廁所估計也差不多。
然而這樣的廁所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很快就被填滿了!怎麼辦?於是人類就將這個坑掩埋掉,換個地方另掘新坑!隨著時間越來越長,部落周圍的糞坑越來越多,怎麼辦?幸好,人類發現了這些糞坑上面的野草長得特別茂盛,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他們終於發現了糞便可以作為肥料秘密。
而當人類從部落形態進化為國家時,人口大量聚焦,萬人以上的「大型城市」開始出現,廁所問題已經成為公共管理的個重要內容,各個朝代都設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來應對這個「生理」帶來的問題。
《周禮·天官》記載:「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莊子·庚桑楚》所言:「觀室者周於寢廟,又適其偃焉。」
「匽」同「偃」,指的就是古代的廁所。說明在周王宮,已經專門設置管理人員負責王宮的廁所衛生,每天要打掃、去除異味,定期清理糞便,保持清潔,防止疫病的傳播。
《墨子·備城門》篇中記載:「五十步一井屏,周垣之,高八尺。五十步一廁,與下同圂。之廁者不得操。」《墨子·旗幟》篇中還說道:「道廣三十步,於城下夾階者,各二,其井置鐵甕。於道之外為屏,三十步而為之圜,高丈。為民圂,垣高十二尺以上。」
到了春秋時期,生產力進一步發達,大型城市的人口更多、設施更複雜,衛生管理也更加重要,由於生活的需要,出現了最早的公廁。
從《墨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最早普及公廁的是軍隊。軍隊不事生產、集中居住,如果沒有一個集中排便的地方極易導致衛生問題。在城牆上,要求每五十步設置一個廁所,上層與下層的使用同一個蹲位。
要注意的是,後面還有一句「之廁者不得操」,就是說上廁所不允許帶兵器。很有可能是因為當時的管道不太發達,上層的粑粑以自由落體掉到下面的屎坑,在下面如廁的士兵很會濺一身,不讓帶兵器大概率是怕他們打起來!
而到了漢代,則出現了最早的公廁,而且從出土的陶器形制中可以看出,那時候的廁所已經男女分開,標誌著人類對倫理的進一步重視,上廁所已經成為一件非常私密的事情。
除了在固定居住的地點修建廁所之外,古代的軍隊也非常重視營地的公共衛生,甚至把廁所的相關規定寫入了非常正式的兵法裡。
唐李靖《李衛公兵法》裡有過詳細記載:「諸兵士每下營訖,先會兩隊共掘一廁。」
每個營區在駐紮時,要先派人挖掘廁所,不允許隨地大小便。因為隨地大小便,除了傳染疫病之外,還容易暴露兵力部署、行軍路線、汙染糧草,甚至有的士兵會趁著拉粑粑的機會跑掉,或者內奸趁機向外傳遞情報。古人的軍隊的管理上可謂是細緻到了極點!
明朝戚繼光《練兵實紀》「凡白日登廁員役,由各營門將腰牌懸於門上,方準開門而出,畢即還應腰牌,取帶回營。」「每馬軍一旗,每車兵二車,各開廁坑一個於本地方,遇夜即於廁中大小解。天明吹打時,遇起行,則埋之。遇久住,則打掃,候開門送出營外遠遠棄之。夜間不許容一人出營解手。」
明朝名將戚繼光在他的兵書中有了更詳細的規定,上廁所要帶腰牌!每天行軍前要把廁所掩埋!晚上不允許一個人出營解手!最大程度上保證了軍隊紀律嚴明、治軍有序!
廁所的功能延伸
唐貞觀三年,五更還未到,守城兵黃老二和他的小夥伴們,就在城門守將的催促下,瞭望一番後,將小城門打開,此時大概是丑時一刻,也就是四更剛過的樣子。
城門為什麼開得這麼早呢?如果我們從角樓朝朝裡看,就會發現城門口早已經排滿了出城送糞的車。冬天味道還好一些,若是到了夏天,可謂香飄十裡,辣得人眼淚直流!
唐朝的長安,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十萬的超大型城市,作為歷史上少有的盛世,唐長安的人口密集程度也超過了此前所有的朝代,糞便的處理已經是一個無法迴避的管理難題。
唐朝對城市的管理實行的是裡坊制,坊內建公廁供居民使用,大量的糞便必須專門由人來處理,所以就出現了如此龐大的運糞車隊。
那麼,這些糞便要送到哪裡去呢?當然不是傾倒在野外或者是渭河裡,而是被送到城外的各個田莊裡。這些糞便是作為肥料,提前有人預定了的!在農耕時代,廁所不僅僅用於解決生理問題,更重要的功能則是積肥!
《梁書·儒林傳·范縝傳》:「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於茵席之上,自有關籬牆,落於糞溷之側。
其中的「溷」字,就是廁所。這個字,實際上就代表了廁所功能的演變。左邊是「水」部,右邊的「口」代表的是封閉的牆,中間的「豕」是指豬。
在漢朝出土的陶豬圈中,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在豬圈的上面,有一個小房子,那個房子就是人方便的廁所。豬圈和廁所合而為一,廁所是人類重要的積肥場所。
在封建時代,農耕文明實行是糧本位制度,糧食越多,就能養育更多的人口,維持規模更大的軍隊,任何一個朝代的強國,必然是糧食生產大國!而在古代是沒有化工產業的,糧食的肥料主要來自於人類的糞便!
《荀子·富國》:「掩地表畝,刺草殖穀,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韓非子·解老》:「積力于田疇,必且糞溉。」
實際是,早在周之前,人類就已經發現了糞肥與作物產量的關係,同樣的土地面積,飽施糞肥之後至少能夠增產五成。因此在春秋戰國時代,採用糞肥已經是十分普遍的作法,農夫們將拾取收集的糞肥作為底肥,能夠促進作物根系的生長和植株的營養吸收。
《呂氏春秋》: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南朱陳《農書》:若能時加新沃之土壤,以糞治之,則益精熟肥美,其力常壯矣」
對糞肥的有效利用,不僅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收成,還能夠持續保持地力,讓連續耕作和輪作成為可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單位產出,華夏的肥培養壤理論,解決了歐洲朋友遭遇的「地力減退」難題,在解決衛生問題的同時實現了糧食增產。
《齊民要術》提出:「凡田地中有良有薄者,即須加糞糞之」、「耕鋤不以水旱息功,必獲豐年之收」、「每年一易,必莫頻種。其雜田地,即是來年穀資。」
而到了南北朝時期,對糞肥的處理、用量、施用已經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標準,再加上南北融合、人口遷移帶來的先進農耕技術的推廣使用,這一時期的農業技術積蘊為宋朝農業的爆發提供了深厚的積累!
把廁所與豬圈合而為一,其實是功能化的歸一。這種樣式的廁所至今還在許多地區被使用,在許多偏僻的農村,如果對這種廁所不了解的人,很有可能會被嚇一跳,甚至掉進去!
歷史上,廁所有著積糞肥的功能,所以也成為生財之道。
在《明清小說鑑賞辭典》中,湖州烏程縣義鄉村,有個姓穆的太公,將自家的屋子掘出大坑,砌起磚牆,粉刷乾淨,還送草紙,吸引大家來上廁所,然後將收集來的糞便賣掉,靠賣糞發家致富,他便成了當地富戶了。
糞肥的功能還產生了「糞霸」「糞便壟斷」,在五六十年代,經常有因為偷糞而發生打鬥的事件,有些地方就派人整夜守在公廁邊上,防止別的生產隊來偷糞。在縣城裡,公廁甚至被承包了,變成了盈利所在。
八十年代之後,國家引進了數條化肥生產線,中石化更是成為世界五百強排名第二的化工企業,生產出了質量優質的化肥,讓積糞肥田成為了歷史!
廁所中的政治文化與市井氣息
廁所原本是解決生理需要的功能性建築,卻因為它汙穢、骯髒、陰溼的特點,變成了被人們所「不齒於口」的所在,從周朝起,人們就給它起了很多的外號,例如「黃金坑」「十裡香」「五穀輪迴之地」。
漢代《史記》:沛公起如廁、「吏舍廁中,鼠食不潔」。《北齊書 陳元康傳》:楊愔狼狽走出,季舒逃匿於廁;《新唐書·列傳》:弁率其黨挾兵進,遂驚,匿廁下,執而數其罪,殺之」。
這些雅號無法改變廁所的本質,所以廁所會成為封建王朝政治鬥爭中的一個特殊的存在。廁所與人類是如此密不可分,歷史上許多的大事都與廁所有關!
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飲瘖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居數日,乃召孝惠帝觀人彘。孝惠見,問,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歲餘不能起。《史記 呂太后本紀》
漢高祖劉邦晚年寵愛戚夫人,甚至有立她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的想法,可惜還沒有成功就逝世了。在劉邦逝世後,呂后執掌大權,對戚夫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報復。他將戚夫人做成「人彘」,就是剁去四肢,把眼睛挖掉、耳朵弄聾,嗓子毒啞,然後把她扔在廁所裡。
就這樣還不過癮,他讓自己的兒子漢孝惠帝來「欣賞」,結果把孝惠帝嚇得病了,一年多不能起床。呂后心腸之毒可見一斑。其後劉氏復闢,將呂氏一族屠戮得乾乾淨淨、斬草除根,與呂后的心狠手辣不無關係。
《儀禮.既夕禮》: 「隸人涅廁。」鄭玄注: 「隸人,罪人也,今之徒役作者也。涅,塞也,為人復往裘之」。
早在周朝時,廁所就被視為不潔之地,是由犯過罪被處罰的罪人來負責廁所清掃的。在唐朝的時候,人們把廁所稱為「東司」,而「東司」是當時洛陽官署集中辦公的地方,其意何指,不言自明!
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廁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去之。《史記刺客列傳》
在史記中,豫讓欲刺殺趙襄子為智伯報仇,他偽裝成「刑人」混入宮中,偽裝成修理廁所的泥瓦工,伺機行刺!可見在春秋時期,修整廁所的也都是「罪民」。
而在一些監獄中,新來的犯人往往睡在最外面,因為供犯人使用的馬桶就在靠門口通風的地方。每當有犯人起夜時,尿液四濺,味道感人!鋪位的位置就是犯人等級的體現。
在秦以前,廁所的大致形狀就是一個大坑,晉景公陷廁而亡後,一種新型的廁所開始出現了,那就是帶蹲位的廁所,下面依舊在糞坑,卻專門用石條或磚頭修建了蹲位,只有中間狹長的一道口子用於便溺,人絕不可能掉下去了,解決完大小便之後,用木板將口子蓋上,可以防止氣味的散發。
但是,固定式的廁所,在一些人口較少的家庭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是一大家子怎麼辦?總不能無限制地修建廁所吧?於是,馬桶、便盆誕生了。這相當於移動式的廁所,尤其是便於晚上使用。
在大風、大雨或者是寒冷的冬天,到外面上廁所簡單是一種折磨!有了馬桶就方便多了,上完之後蓋好,直接上床接著睡,第二天早上起來倒掉!當然,現在由於建築技術的進步,這種便盆已經成為了歷史!在家裡就能夠上廁所了!
此外,古代的廁所問題,還帶來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汙染。在唐長安、宋開封等都城,出現了人類史上超過100萬人口的大城市,由於排水效率和安全問題,生活汙水、便溺嚴重滲漏,滲入地下之後造成了地下水的汙染!最終導致城市整體性的地下汙染!嚴重影響了生活品質和城市面貌。
除了解決生理問題之外,廁所還是一個具有「休閒」「思考」功能地場所,君不見,多少男同志在廁所裡吞雲吐霧,或者是看報紙、刷手機。在很多火車站的廁所裡面,也能夠欣賞到形式多樣的廁所「黑文化」,可謂泥沙俱下,慘不忍睹! 一個小小的廁所,簡單是集市井文化大成之地!
天下英雄豪傑到此俯首稱臣; 世間貞烈女子進來寬衣解裙。古人總是不乏惡趣味,將一個廁所寫得令人忍俊不禁。有文化的文人「流氓」起來,就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