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海陸兼具,為何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

2021-01-18 塵緣易絕

人類的文明類型可分為遊牧民文明、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中國古代屬於農耕文明,西方則走上了與我們截然不同的道路——海洋文明。兩種風格迥異,各有特色的文明在古代交集甚少,但近現代以來,兩類文明開始有了激烈交鋒,海洋文明展現出了其強大的開擴性和侵略性,農耕文明的穩定性此時受到了衝擊。

農耕文明內向溫和,具有傳承性,趨於穩定;海洋文明積極進取,創新性強,穩定性較差。二者都有各自的優點,要想擁有安穩的社會保障和開闊性的科技創新,就要二者兼具,相互融合,基於我們自身的傳統文化取長補短。

但同樣是海陸兼具,為什麼古代中國選擇農耕文明,而歐洲選擇海洋文明呢?是什麼導致了東西方的差異?這是非常值得我們探討的問題。

一、東西方的文明起源

文明的起源與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每個文明的發展又與發源地一直存在緊密聯繫。自然環境即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也制約人類創造文明的活動。以中國和希臘這兩種模式非常不同的文明為例,其發源與地理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1.中國農耕文明的起源——黃河

農耕文明,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四大文明都是起源於大河,中國作為四大文明之一,也是以黃河流域為文明起源的農耕文明。中國祖先們依託大河生存,人口集聚,共同創造出連綿不絕的中華文明。

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遊地處溫帶,氣候溫和,河水衝刷的平原地勢平緩,加上降水豐富,為中國的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根據碳十四檢測,稷和水稻早在5500年前後就已經在中國和東南亞被馴化,成為糧食的,這說明中國在較早時候就已經開始有了農耕生產活動。

《左傳》有雲:「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這裡講的是我們的祖先——神農氏炎帝,曾帶領部落「以火紀」,即用火驅逐野獸,用火燒掉荒草荊棘,開闢了農田,是開拓和發展農耕生產者的漢族先民。

農耕給人類帶來了充足的食物,人們不再把所有時間放在獲取食物上。解決了糧食問題後,人們開始有精力鑽研其他的東西,從而創造出區別與其他文明的獨特的文化內容和特徵,包括中央集權的國家管理理念、中庸之道、以及統一的語言、傳統戲曲、書法藝術和民間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

2.西方海洋文明的起源——希臘

西方人依託海洋,與海洋產生互動,沿著海洋進行生產貿易,西方的海洋文明正是繞著海洋產生的一系列海洋民俗、海洋信仰以及和海洋相關的景觀等。海洋文明之所以能夠稱得上文明的,是因為傳承的歷史長,更是早期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西方古代的海洋文明最典型的就是古希臘,它是整個西方文明的源頭之一。

古希臘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泛指區域。古希臘從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146年大約持續了650年左右,孕育出影響西方深遠的海洋文明,這與其獨特的地理結構有關。

從希臘半島看,許多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貫穿整個希臘半島,儘管這些山脈最高沒有超過一萬英尺的,但山勢陡峭很難翻越,但山勢陡峭,難於翻越,山把希臘半島與巴爾幹半島的北部分割開來,島嶼繁多,山脈叢立,導致了地理封閉,促使城邦文化的產生。

希臘半島無大河,因此水源不充足,也沒有平原,土地不肥沃,另外,冬季潮溼多雨,夏季炎熱乾旱的地中海氣候也不適宜農作物穩定的收成,因此古希臘農業生產落後,無法形成農業文明。

好在希臘三面環海,海岸線曲折漫長,海洋給了古希臘人廣闊的生存空間。一方面,城邦文化導致人口相對不集中,市場狹小,競爭激烈,但幾乎所有的城邦距離海洋的距離都不足40公裡,憑藉著海洋優勢,古希臘迅速發展工商業,這是海洋文明重要的經濟要求。

陸路交通的不便,也讓古希臘人將目光放到海洋,古希臘大力發展航海業,積極與其他地方的人進行貿易,將自己的特產賣出去,換來糧食和精美的手工製品。

柏拉圖曾言:「如果公民們要從別的民族那裡得到他們所需要的, 他們的代理人就必須運去這些民族所需要的。如果他們兩手空空而去,他們也將兩手空空而返……因此,我們城裡的工人就不但要生產足夠國內消費的東西,而且也要生產一定數量和種類為別的民族所需要的東西」,從這可看出古希臘的對外交往非常普遍,海洋貿易非常發達。

二、東西方文明歷史發展的差異

東方文明大多比較內斂含蓄,人們性格溫和。而西方文明則銳意進取,大力擴張,人們侵略性強。這與其各自的發展歷程,發展方向有關。

1.中國農耕文明的歷史發展

中華文明是建立在大河流域的農耕文明,充足的水源,豐富的物產,讓我們更加注重自身的修養生息,注重內政,而不是侵略別國,開擴疆土。中華民族是缺少侵略性的,不遠徵的民族,即使是面對實力遠遠不如自己的國家,古代中國也只是讓其稱臣納貢。

唯一有過遠徵的是元朝,但在徵服宋後,元朝也開始接受農耕文明,從事農業生產。鄭和下西洋屬於中國海洋文明的一部分,但也與西方有很大不同,龐大的船隊,漫長的航線,卻不是為了徵服,而是為了宣揚國威,沒有任何侵略行為。

中國古代其實並非只有農耕文明存在,但農耕文明始終佔主導地位,因為農耕文明的生產力相較於遊牧文明和海洋文明高,可以實現自給自足,又因為中國古代一直在抗爭北方的遊牧民族,多有勝績,偶有失敗。

例如鮮卑族戰勝了漢人,卻甘願接受漢文化,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的制度也是中華文明的範疇,因為農耕文明能給統治者帶來統治國家最需要的和平和穩定,即使是外族也願意將其延續下去。

就這樣,外族融入中華文明,中華文明也融合了不少北方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兩種文明相互競爭,相互融合,造就了海納百川的中華農耕文明。由於農耕文明不冒進,安分守己的特性,人們對於海洋存在敬畏之心,但中國並非沒有自己的海洋文明,只是沒有佔據明顯地位。

至於為什麼中國海洋文明為什麼那麼不顯眼,原因有二,第一是中國海岸線雖長,但優質港口較少,第二,也最重要的因素是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放棄了海洋。明朝皇帝擔心沿海人民與海外勢力勾結,下令「片板不得下海」,閉關鎖國,清朝延續了明朝的做法。

中國就這樣錯失了發展海洋文明的機會,由此錯失了世界翻天覆地的變化,直到工業革命後,已經進入工業文明的西方用堅船利炮打開了還在農耕文明的中國的大門。

2.西方海洋文明的歷史發展

對於古代希臘而言,地理環境是造成其進行大規模的海外殖民活動的重要原因。希臘城邦資源有限,又不像農耕文明可以自給自足,因此只能出去尋找殖民地,公元前630年前後,鐵拉島七年無雨,鐵拉人被迫用抽籤的方式從每兩個兄弟中選取出一人到利比亞的庫列捏去殖民,可見當時的殖民更多的是趨於無奈。

希臘半島島嶼林立,山脈縱橫,地理隔絕導致各城邦更趨向於防禦獨立,而不是趨於統一,這與中國歷來執著國家的統一是有很大不同的。雅典當時還建立了強大的海上軍隊以抗擊龐大的波斯帝國,維持了國家獨立。

後來,希臘城邦被羅馬所滅,羅馬人繼承發揚了希臘文化,之後就成了整個成了整個西方國家的精神和文化的財富,基於這層文化淵源,海洋文明一直根植於西方國家的基因中。

西方國家在黑暗的中世紀思想禁錮,宗教狂熱,封建割據,戰爭不斷,整個西方就這樣沉寂了整整一千年,然後是「文藝復興」,復興了古希臘光輝燦爛的文化,同時復興了海洋文明。

即使是中世紀,西方人也從未放棄對海洋的探索,從泛善可陳的地中海海洋發展,到維京的「海盜時代」,海洋貿易並沒有停止,並發展出了具有海上貿易和港口中轉和城市發展的「傳統」。

進入近代,葡萄牙和西班牙資助了很多航海家,開闢了新航路。之後大航海時代到來,荷蘭,英國,法國,丹麥,瑞典等西方國家迅速跟進,開啟了近代數百年由西方國家主導世界的殖民帝國時代。海洋所帶來的,是比大陸更自由更廣闊的舞臺,也為西方海洋文明的發展提供了無限挑戰和機遇。

西方國家之所以搞海洋貿易,還是因為本身生產力相對落後,自身農耕文明不發達,加上土地的貧瘠,屬於短缺形經濟,所以海上貿易也是早期的西方人討生活的方式之一。血腥黑暗的近代「海洋發跡史」也是基於在原有的土地上不足,需要掠奪其他地方的資源。

正如列寧在《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一文中深刻分析的那樣:「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範圍, 如果不開發新的地方並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捲入世界經濟漩渦之中, 它就不能存在和發展。」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正是海洋文明促進工業革命的爆發,讓人類進階到更高級的文明狀態。

三、總結

中華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其地理環境優越,適合農業生產,從而誕生了農耕文明,在往後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基於統治者的統治要求,融合了遊牧文明,錯失了海洋文明,農耕文明始終佔據主導地位。

西方海洋文明起源於希臘城邦文化,希臘陸地地理封閉,三面環海,非常適合發展海洋文明,同時為了維護自身發展和獨立,希臘發展海洋貿易,建立海軍,此後西方基於文化淵源,一直沒有放棄探索海洋,並最終開啟大航海時代和工業革命,並開創了由西方國家為主導的殖民帝國時代,也將人類文明帶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淺析地理環境對海洋文明發展的影響——以希臘城邦國家為例》

2、《東、西方水文化對比及思考》

3、《淺析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差異》

4、《炎帝是沿江河拓展農耕的漢族先民首領》

5、《數理分析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的起源和分離》

6、《西方海洋文明千年興衰歷史考察》

相關焦點

  • 木蘭辭與電影中的花木蘭:古代遊牧與農耕文明碰撞下的文化異同
    花木蘭這個角色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女扮男裝的英雄角色,在中國自古以來的農耕文明中英雄譜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劇中人物的化妝和服飾,跟古代講究魏晉灑脫的古風的裝飾韻味相反。這個人設定位完全是用中國的酒葫蘆裝了白蘭地,外表很好看,一喝卻完全不是二鍋頭的味道了。古代農耕社會與遊牧民族是生產方式非常迥異的,遊牧民族一家人要想生活下去就大約需要放牧300頭左右的羊。這三百頭的羊吃的草大概需要方圓幾裡。在古代遊牧民族都是逐水草而居,每十公裡的草場也最多住三戶。
  • 從《觀刈麥》說開去——向傳統的農耕文明致敬
    中國的農耕文化源遠流長,根據考古,早在河姆渡時期,就有了穀物。中國傳統農業充分體現了「天地人物相統一」的哲學思想,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時氣論」、「物性論」「農器論」「耕道論」「水利論」「土壤論」等理論闡釋,比如「二十四節氣」的創造與應用就是典型的例子。中國的這種「天地人物相統一」的傳統農業思想,在《詩經》農事詩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 最新高中歷史書如何介紹世界古代史?四大文明的說法已經被取消
    許多學生甚至誤以為古埃及、兩河、歐洲歷史都是假的,出現了盲目自大的現象。最新教材開始修正前面幾個版本教材的問題,開始比較全面地介紹世界史。一,世界早期文明其中,有兩個單元介紹世界古代史,分別是第一個單元《古代文明的產生與發展》和第二個單元《中古時期的世界》。
  • 「海上絲綢之路」的背後,隱含著我們不曾留意的另一種文明進程
    林肯·佩恩供職於著名的緬因州海事博物館,目前已出版專著5部,發表論文、書評等百餘篇,由他編撰的《海洋與文明》一書,一經上市便廣受好評,多家媒體稱讚這是「一部海洋視角的世界史,一部關於航海者的史詩」,《海洋與文明》因而榮獲美國《選擇》雜誌2014年度「傑出學術著作獎」。
  • 古代世界可劃分為幾大文明體系
    與亞歐非大陸相比,美洲大陸不僅面積要小得多,而且其南北狹長的地形使其不能像亞歐非大陸那樣交流方便,因此在海洋時代到來之前,美洲大陸的文明要遠遠落後於亞歐非大陸的文明。至於世界的孤島大洋洲、荒無人煙的南極洲更是被排除在古代文明史之外。因此亞歐非大陸上的文明史將是大航海時代到來之前世界古代史的重點。
  • 從中西方差異對比來看,古代中國為何會錯過大航海時代?
    大航海時代,又名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闢,是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的一系列活動。在探索中,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全世界不為人知的地區,哥倫布到達美洲,達伽馬到達印度,麥哲倫環球航行等等。而在同一時代下,處於明帝國統治時期的中國為何會錯過此次大航海時代呢?
  • 三大原因導致歐洲很難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打開世界地圖,中國跟歐洲處於亞歐大陸的東西兩端。歐洲總面積1000多萬平方公裡,跟中國面積差不多,緯度也差不多,但是有個現象。歐洲自羅馬帝國分裂後,再也沒有統一過,而中國統一一直是主流。不是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嗎?
  • 線上課程|12個古代帝國文明的消亡史
    雕刻、建築、美術、音樂、詩歌、哲學、科學等曲高和寡的內容,文明、戰爭、帝國、宗教、秩序等抽象的概念,能讓幾代歐洲人陷入深思。 到底什麼才是文明?一些看似強大的文明為何突然之間就會崩潰?羅馬帝國曾將地中海整個囊括進入版圖。
  • 古代地中海文明的遺產
    古代地中海文明是西方國家的文化源泉和珍貴寶藏。
  • 孕育希臘文明、羅馬文明的環地中海地區,為何沒有統一的語言?
    在這片海域以及周邊的地區的土地上,誕生了很多輝煌的文明,例如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埃及文明、愛琴海文明;更是世界上三大宗教組織基督教、伊斯蘭教的起源。這個被戲稱為「腳盆」的土地上,不僅僅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更是古代許多輝煌的文明的演繹舞臺。
  • 以此文迎接豬年 —— 種地、生娃、養豬、釀酒,農耕文明的美好生活
    僅以此舊文重發,表達一個農耕民族後人對豬肉-美酒的美好生活嚮往。   從骨子裡,中國人都帶著農耕的基因。因為華夏文明就發祥於黃河中下遊的兩岸,這裡四季分明,雨熱同季,黃河帶來泥沙衝積而成的大平原,肥沃而滋養,無論氣候還是土壤,最適於農耕。 這種基因影響至深,以至於種地的意識,自古以來滲透到從皇帝到平民的所有階層。
  • TikTok:海洋文明的強盜邏輯——「民主自由」掩蓋下的貪婪與醜陋
    但是當我們沉下心來,觀察美國的發展史,甚至延伸到海洋文明的發展史,再對照電影裡的情節,也就不難發現這一切發生的緣由。他們的大國之路基本都是圍繞海洋來展開。從葡萄牙,西班牙發現新大陸開始,建立了以海洋為基礎的貿易之路;到荷蘭依靠先進的造船科技壟斷海洋貿易,成為新的馬上車夫 ;再到英國趁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打敗葡萄牙,西班牙,成為新的海洋霸主。後來的法國,德國兩個大陸國家,也是受到海洋文明的影響,成為了歐洲大陸的霸主。
  • 氣候與文明|中國篇·綜述
    環北緯30°被稱為「文明緯度」,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與古中國,相繼在該緯度附近,建立了偉大的古代文明。 在世界15°~30°的緯度帶上,高空副熱帶高壓帶長期控制氣候運動,凡是大陸即為沙漠。在全球變冷期內,沙漠也逐漸擴張至北緯25°~北緯35°間。
  • 像印度、中國這種文明古國,產生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最早的哲學家,宗教等文明,都是在這些思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看到,世界主要古文明都是發源於北緯30°到60°之間的溫帶,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國的黃河文明,以及地中海文明。
  • 文明的密碼:世界各文明的行為背後隱藏著哪些文化背後的基因?
    其次,他們是海洋國家。而德國就是陸地國家。也就是說,西方人的其中一條重要特徵是他們是海洋文明,對於海洋的文化天然親近,這包括地中海西部的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國,也包括北歐的那些維京海盜的國家,同樣也包括大西洋島國英國和英國的移民構成的國家,也包括境內全是低地,出了門就是海水的荷蘭等國。而德國在二戰中連航空母艦都造不出來,奧地利更是成為了一個內陸國。
  • 在古代,歐洲包養情婦蔚然成風,為什麼卻鮮有像中國一樣納妾
    所以,我們應該討論的是:古代歐洲,特別是在12世紀後,為什麼大部分貴族都沒有納妾的行為?海洋文明衍生出來的婚姻觀念眾所周知,歐洲港灣、半島、島嶼眾多,海岸線曲折,而可以用來開墾的耕地卻十分稀少。所以,歐洲由於地理環境的關係,產生了和農耕文明迥異的海洋文明。他們崇尚經商,喜歡冒險,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在《新書訪談錄》欄目第一期,我們選擇了2020年出版的三部新書。這三部著作的主題都是中華文明與中國歷史,三部著作都是知名學者撰寫的帶有普及性的「大家小書」,他們積極運用近年來的考古成果,從不同的角度為讀者描繪了中華文明的遼闊圖景。
  • 亞洲有三大文明圈——中國、印度、波斯,而結局最慘的其實是波斯
    斯塔夫裡阿諾斯,在他享譽全球的史學名著《全球通史》中將亞歐大陸分為五大板塊,即中國、印度、中東、歐洲和中部的草原遊牧地區,而人類的文明史幾乎便是這五大板塊的不斷爭鬥和融合。亞洲和歐洲的分界是歐洲人來定的,而如果一定要以東方(亞洲)和西方(歐洲)來劃分世界的話,那麼我覺得基督教世界和伊斯蘭世界(不包括伊朗)可以算作西方,而波斯、印度、中國則可以看作東方,或者說亞洲。
  • 解謎-融匯在中國悠久文明中的那些古代神獸
    從最早的《山海經》,到西周時期的《周易》《尚書》,再到明清時期的《封神演義》《西遊記》《聊齋志異》,中國神獸活躍在字裡行間,又延伸到雕塑、壁畫和建築裝飾之中,融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逐漸構建起了一個完整的,有關中國神獸的文明宇宙。
  • 黃金坑、夜來香:華夏的廁所文化,瀰漫著農耕文明的實用主義
    廁所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之一,也是改善人類生活質量的重要建築設施,可以說,從人類文明的第一把火燃起時,廁所就伴隨著人類,深入地介入了我們的生活。在華夏漫長的五千年文明中,廁所不僅僅是解決人類生理問題的地方,還有著極為有趣的文化,並且從中可以窺見到農耕文明的不為人所注意的一些邊餘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