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沒有衰敗,是人類未來新文明最重要的參考系

2021-02-08 無用學派

中國傳統文化不是真正所謂的衰敗而是未來新文明中最強有力的參考系.

前言:

事先說明,本文觀點絕不代表崇信西方文化、更無貶低我們傳統文化之意,因為它們都是在各自在不同歷史階段人類最好的作品,下文僅為客觀看待人類文化.

要知道...

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最典型,最精緻的農業文化,它是我們考察人類文明史的一個最重要的標本,因為中華文明保留了人類原始時期的基層思想內涵,包括思想序列、文獻序列,並且能夠部分完好保留直到今天,它更是世界上最精緻、最典型的農耕文明文化標本序列,從上古時代到近代從未發生斷裂.

這是今天的我們去了解傳統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不可否認的是

中國傳統文化不適宜現代大信息量、「大」人口量、大交流量的社會,這是是肯定的!因為其無法創造出適宜現代人口數量的生存結構及生產資料.

那麼這篇文章主要就是討論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無法適宜現代社會,現代信息量,以及這些不適應的因素能夠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我們能從中獲得什麼?

因為我們只有能深刻認識到「我們自己」,我們才能創造和迎接新的未來!

01

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現狀

很多人可能並不相信,我們的傳統文化已經大部分不適用於現代社會,仍舊覺得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大量仍在實用.

但事實上...

說這些話的人或許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什麼又是西方文化!

要知道今天我們頭上戴的、身上穿的、馬路上跑的等等全部是西方傳過來的或者以西方思維製造出來的技術產物;

再看看學校裡學的,除了正宗文言文、唐詩和部分內容是傳統的中國文化,其他的是什麼?

全部是西學!

...使用的文字雖然還是象形文字,但是已經完全邏輯化,連寫的文章大多也都是歐式文章,要知道傳統的文言文根本沒有邏輯結構、看看那些詩詞,都是具象的直接性表達,有的甚至連表達符號都沒有,但是我們現在寫的文章的主語、謂語、賓語等全都是典型的西方語言邏輯體系.

可以說我們已經把我們的傳統文化丟棄乾淨,甚至完全沒有意識到原來我們當前的所有的一切居然大部分都是來自西方.

(由此可知為什麼崇洋媚外會在我們這裡得到如此廣泛的無意識傳播,因為我們原創的很少,幾乎是抄別人的,能不崇洋媚外?)

但正因為將其丟棄,居然讓我們得到一個好處:

那就是謙卑的學習西方文化,謙卑到崇洋媚外的程度,謙卑到進口貨就是最好的,國產的就是低劣的(連個馬桶蓋都跑國外買、結果卻是國產的)這種歧視自己的文化氛圍,謙卑到連自己幾千年精雕細啄的文化連忘了都還不知道的境地!

這也就是我們這個時代很多人最迷失的原因所在.

儘管今天很多地方在開辦國學堂,可一味的回溯傳統文化,絲毫對未來沒有過大幫助,而唯有東西方文化進行融合,或許這才是對當今最好的選擇.

「這種中西方文化的激烈交匯狀態正是我們這代人所正在經歷的,這使得我們必須了解究竟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否則我們將會在這種交流過程中迷失自己,因為我們幾乎丟棄了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又學不到西方文化的核心,處於新舊文化的邊緣地帶,這才是最可怕的!」

又或者當我們走到現代人類文明最前衍的時候,突然不知所措,這也正是這篇文章所附帶的另一個核心,也就是如果今天我們走到世界前列,即無舊跡可循,又無明確的目標,我們該怎麼辦?

接下來,我們試著從中國傳統文化為什麼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因素去尋找其中的緣由.

02

為什麼中國傳統文化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呢?

1、固執而傲慢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專注直觀實用的技術作業系統文化.

在人類早期階段,這個實用系統能夠有巨大的爆發力,這種巨大的優勢就會對人產生極大的遮蔽性,即蔑視非我族文化,又因為古中國歷經千年,已經在各個領域在整個世界都是最強大的,其結果就是傲慢到根本不相信任何其他的新文化.

於是形成無比自大傲慢的社會氛圍.

要知道中國在中世紀前後都是世界性大國、強國,外來文化被中國人視為草芥,(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帝國就是因為這種文化自大傲慢走向了滅亡),這種傲慢自大,直接切斷了外來文化的交流.

這就導致...

近代中國代表的農業文明的這個文明類型和西方代表的工商業文明的這個文明類型發生劇烈衝突,因此使得近代向工商業文明轉型變得極為困難.

因為無法在信息更大、人口更多的時候伸展,從而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在清朝末期呈斷崖式衰落.

2、對新思想的巨大排斥性

孔子曾經說過: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就是說出現任何異端思想無論好壞,就應該直接攻滅它,完全不用分辨,這樣才使得它的餘毒和危害得以消除,這是傳統以保守為核心的文化基礎.

這就使得中國近代社會文化的轉型是以打倒孔家店、打倒自己的傳統文化,全面拋棄自己的傳統文化獲得社會轉型,才能獲得自救.

他說明什麼?

說明傳統的文化內涵的伸展力根本不夠,必須徹底清理傳統文化,才能和新的文化、新的時代接洽.

這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對於任何新思想都是加以排斥的!

而古希臘文化則完全相反,可謂亂到極致、開放到極致,能接受任何文化,各種錯綜紛雜都被允許,絲毫沒有被壓抑、壓制.

於是形成近代科學的萌芽最基礎的哲科思維,到了近代整個世界都成了西方人的囊中之物,西方幾乎荼毒了整個世界,就是因為其思想的開放性.

3、我們的文化體系是一個相信眼見為實、純實用直觀、經驗性的技術性體系.

所謂技術體系就是指一個具象直觀的實用操作體系、經驗體系,可人類今天的知識都跟具象的眼睛所看到的全然無關.

你想想什麼是物質?

我們現在說它是分子、原子、或者基本粒子等等,能拿眼睛看?能用手觸摸分子、原子?;

你的身體是由你眼睛根本看不見的細胞構成,僅僅是人類創造的一個主觀邏輯形式;

它講一切事物居然是可以拿數學、物理計算的,一切事物都能表達為一個方程,而且可以表達到極為精確的程度,並且能夠計算出來.

這在傳統知識體系裡從來沒有出現過,世界居然還可以這樣解釋,而且極具解釋力,還能得到驗證.

叫實證科學!

這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一下就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眼見為實、直觀經驗全部衝垮,中國傳統文化迅速奔潰.

因為現代的知識體系全部都是軟態邏輯推演的產物,這就導致曾經是世界四大古國中文明程度最高的中國,甚至達到的最高狀態是創建世界技術體系的60%-80%.

可到科學時代,中國傳統文化驟然衰落,原因居然就是具象構建下的技術體系是硬態試錯法,他要求實際操作中不斷試驗,由此導致它的範圍狹隘,時度極長、難度極大;

而科學體系是在邏輯模型上建構,一旦建構,它開始的就是無需多次實物試驗的軟性試錯法,這樣就直接避免複雜的硬態實驗.

一種是硬態的多次實物實踐而最終形成的結果,一種是單單依靠邏輯公式運算就能直接計算到最佳狀態,這種效率的突飛猛進,是徹底拉開東西方文化差距的根本原因.

這也就是科學時代以後中國傳統文化驟然衰落在思維方式上的體現!

4、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壓抑和禁慾

因為人口膨脹、人際關係、資源關係格外緊張,所以農業文明需要集體協作,不主張個人自由、個人權利,大家只在為生存、繁衍後代的事情奔波.

那麼在這樣一個複雜的血緣壓制體系下,你也絕難產生任何其他思想和行為.

因為整個家族都在為生存和家族振興奔波,那怎麼會允許家族的其中任何一個人做為維護大家庭生存之外的事呢,於是大家庭的血緣關係逼迫著你做為生存而做事,絕無可能讓你有時間去想這個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誰圍繞這誰轉這些問題

當然了,在那個年代也就只有處在壓抑和禁慾狀態,農業文明中的人們才能安寧生存,但隨著隨著信息量增大和人扣數量增加.

這也最終導致中國傳統文化破潰.

而且這種農業文化的巨大壓抑甚至造成這樣一個結果: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工商業文明的時代,其經濟超前繁榮,如果你查詢宋朝的經濟發展、商業發展,絕對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體,但是卻出現了一個學說,叫朱熹理學,儒家學說重新抬頭,開始整頓民家儒家學說散亂的局面,這個散亂反而造成中國儒家更加僵化、更極端的表達,在朱熹哪裡叫:「存天理、滅人慾」,於是中國徹底在農業時代告別工商業時代的飛速發展」

正是這種最適應農業文明時代的群體更易生存的方式,結果卻是工商業時代最大的阻滯原因.

我們無法去評價好與壞

因為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對應時代人類的生存.

於是我們可以知道,沒有那個學說萬年不敗,任何理論學說一定只適宜在某個階段,如果我們永遠沉浸在一個固有的文化通道中,那麼肯定只有衰亡.

唯有居安思危、懷著接納任何有益於人類種群的文化思想,我們才能世代長存.

03

中國文化早已衰落,那麼它還有什麼價值呢?我們為什麼還要研究他?

因為中國傳統文化是整個人類農業時代的核心

它保留了人類文明最底層的思緒,而越原始、越低級的思緒一定越具有奠基性、決定性和穩定性,因此它構成人類未來文化和文明再造的重要參考性,那麼,儘管現在退到後排座,只是因為不適合這個人口暴漲快速進步的時代時代.

但是並不是說它已經沒有任何價值,它同樣是未來新文明、新文化的重要參考系,對人類的未來起著舉足輕重的大作用.

想想今天我們文化的現狀.

「我們大部分人既不完全信奉我們的傳統文化,又無法深入到西方文化的核心精髓,於是當今的文化氛圍不正是半東方半西方文化?外面是進步論,而骨子裡或多或少是傳統文化的影子,這種東西方文化的匯合期所蘊藏的巨大勢能,多少人又能感受到?」

所謂的一味追求進步論、追求完美,其好比一隻旋轉的陀螺,要麼不斷加速到臨界點突然奔潰,要麼立即停止旋轉,結果同樣是破潰.

那麼今天我們所面對的信息量、人口量是史前任何時期都不曾所遇到過的,所以我們更迫切去創造出一種更適宜於大體量信息和大體量人口的合理並且純真的中國文化.

文章最後我在重複一遍

既然上述已經是事實,並且無法改變,那麼我們只能看清自己,認識自己,也得開放的對待其他文化,然後積蓄力量,當第三期人類文明到來臨的時候,中華民族仍舊走在世界前列.

文末我再次聲明西方文明文化絕不代表未來,這是當今西方的哲學家的共識,而為什麼我們大多數人對此並無太大感受,是因為我們根本不曾了解西方文化對人類的戕害有著何其之大的危害,如果我們都能從歷史的大尺度來看,或許我們才能看清.

那既然農業文明已經衰落,西方文明又不代表未來,那接下來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未來?未來又給我們創造出一個什麼樣的場景?

或許這個答案已出,或許還有其他答案,持續關注我們,或者有興趣的話聯繫我們一起探討未來人類將走向何方.

主創:橈哲

編輯:塔拉

相關焦點

  • 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鑑,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推動文明交流互鑑,需要秉持正確的態度和原則。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以下幾點。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鑑的價值。陽光有七種顏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
  • 弘揚優秀中國傳統文化 建設人類共有幸福家園
    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公開而大膽地預言:未來最有資格和最有可能為人類社會開創新文明的是中國,中國文明將一統世界。世界的未來在中國,人類的出路在於中國文明。中國傳統文化看來功莫大焉,那麼,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裡,「中」為正,中正為德,「中庸之道」即是「德道」,「中國」是指以德為核心,沒有疆界和分別,而不單純是一個國度的名字。
  • 人類文明的根本價值是什麼?
    「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念  2019年,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強調提出文明交流互鑑的中國主張。「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2020年,文明之光照亮人類戰「疫」之路,賦予我們戰勝疫情的信心與勇氣。
  • 讓人類文明的瑰寶光彩永續
    保護並利用好包括雲岡石窟在內的歷史文化遺產,讓人類文明的瑰寶能夠永恆熠熠生輝,對於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都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深刻認識,讓人類文明瑰寶的價值深入人心。夯實民族文化根基、傳承人類文明需要載體,而歷史文化遺產無疑是接續和弘揚民族精神所有載體中當之無愧的精華,是民族自信的重要來源,是不可複製的寶貴財富。
  • 德國漢學家:從中國傳統文化視角看世界抗疫的啟示
    施寒微:中國有一個長期傳統,就是從小處著眼、從大處著手來思考和解決問題,思考城市與農村、各省與中央、個人與社會各方面的關係,比幾乎任何其他文明都要多樣化。儒家思想、道教、佛教,以及各種學派和繪畫、詩歌等,都是中國文化傳統的一部分,都為中國人所用。此外,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說,都可以理解為中國的財富。最重要的是,中國對世界及其可能性、對新的解決方案有著植根於文化的開放態度。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藝術,現代雕塑與傳統文化
    正是這種不斷的變換和繼續的演講才造就了今日的文明和光輝的歷史。當我們把文化概念縮小到雕塑圈中時,就會更具體的和更多的發現它在歷史的艱難探索中,經歷過多麼不平凡的階段。雕塑在其產生的時候就已確立了那些傳統的規範。在拉丁文裡 "Sculper" (雕刻)是指用鑿子在石頭或其他材料上的勞作。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加快首善之區建設
    兩年來,濟寧深入貫徹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主動作為,大膽探索實踐,圍繞打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善之區,探索實施了優秀傳統文化「六進」普及、儒學研究傳播、道德提升、文化惠民、文明創建、遺產保護、曲阜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示範區建設等七大工程,取得明顯成效,走出了一條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深入研究、梳理濟寧市在弘揚傳統文化方面的做法,將為全國各地提供有參考價值的樣本。
  • 《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報導:尼山光耀四海 文明照鑑未來
    在近日舉辦的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論述暨「儒家思想與文化強國建設」座談會上,與會者紛紛表示。世界東方,山東曲阜,屹立著鍾靈毓秀、文脈悠長的尼山。兩千五百多年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誕生在這裡,儒家思想由此發源,成為人類文明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儒學源自尼山,但屬於世界。
  • 北大教授: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
    泱泱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禮儀之邦,在古老的華夏民族中傳統文化積攢著一代與一代,一個歷史階段與另一歷史階段之間的同一性與連續性,它構成了古老中國久遠的價值觀念、道德信仰、制度與行為方式。因此,基於傳統喪禮文化非比尋常的重要意義,北大哲學系、宗教學系吳飛教授提出:沒有傳統喪禮,中國文化就徹底沒了希望。這樣的觀點來突出告誡人們傳統喪禮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偏廢。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圖解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國家治理的獨特...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道德規範等文化資源,為人類文明作出了重大貢獻。
  • 學苑論衡:中國歷史文化具有一脈相承的優秀傳統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要結合新的實際發揚光大。」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這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寶庫。
  • 【傳統文化】中國文化的根本特色
    主要論著有《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國的品格》《王弼集校釋》等,主編或參編《中國佛教思想資料選編》《中華文明史》《東方哲學概論》等。「規」是中國傳統漢字中很重要的一個字。「規」本來是圓的意思。《楚辭·離騷》中說:「圓曰規,方曰矩。」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文化根源
    「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事業是同世界各國合作共贏的事業。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其實就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全球治理中的拓展與應用,這也是中國領導人基於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入思考,為尋求人類共同利益和共同價值的新內涵給出的「中國答案」。
  • 讓古老文明智慧照鑑未來之路——著名歷史學家王學典解析第六屆...
    中新網山東曲阜9月27日電 題:讓古老文明智慧照鑑未來之路——著名歷史學家王學典解析第六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核心議題作者 趙曉「如何從古老文明智慧中發掘出對當今時代依然有效的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未來的參照和指導,是第六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鎖定的核心議題。」
  • 中國傳統文化何以復活?
    這種「重申報,輕保護」的敷衍風氣,往往造成了傳統文化繼承的有名無實,以及傳統文化在外來文化、新興文化衝擊下的難以為繼。 不過,在官方進行積極的傳統文化保護努力的同時,民間,尤其是民間的年輕人也意外又理所當然的,逐漸扮演起重要的角色。
  • 中國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
    杭州自古以來就是十分適合人類生息繁衍的樂土。早在新石器時代,「斷髮紋身」的先民就在古越大地上創造了無比燦爛的史前文明。從跨湖橋文化到良渚文化,形成了一個又一個舉世聞名的文化高峰。它們是蒙昧與文明的最初分野,是古老東方文明的前奏和第一道曙光。
  • 《古今圖書集成》與中國傳統文化
    到了中國文化走到全面總結時期的時候,也就是在中國遭遇西方列強侵略前,中國文化從傳統向近代轉型之前,出現了一部中國文化史上最偉大的一部全面記載中國傳統文化的百科全書式的類書,這就是清代康熙、雍正間編纂、出版的《古今圖書集成》,西方學界也經常叫它「康熙百科全書」,因為中國古代的類書這種傳統在西方大約相當於他們的百科全書。
  • 重磅丨2020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第六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開幕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組委會名譽主席許嘉璐,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致賀信。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劉家義講話。陳竺指出,儒家思想以其豐富的人文精神、哲學思想、道德理念橫貫古今、影響中外,不僅是中華文明之瑰寶,還是東方文化的重要標誌和人類文化寶庫的璀璨明珠。
  • 王永利: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典藏瑰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達五千年。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文明共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西傳」,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可溯源更早。就近代來說,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學西傳」的最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驅代表作品。
  • 國外高度評價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
    二、國外各界人士高度關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經驗  國外各界人士在肯定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就的同時,更加注重總結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成就的經驗,在他們看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經驗在於:中國領導人的重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提出、中國制度優勢的發揮、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中國民眾的參與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